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下 >

第184部分

天下-第184部分

小说: 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庆安微微笑道:“这个魄力我有,崔将军有没有胆量替我进一趟山?”
    “大将军若有魄力,我就有胆量!”
    两人对望一眼,一起笑了起来。
    从观察使李庆安进入宋州开始,太守崔廉便处于惴惴不安之中。和汴州吴清已经及时将问题梳理干净相比,崔廉的宋州问题便便显得棘手得多,自李庆安调任河南道观察使以来,崔廉便开始着手清理治下豪门趁灾侵占土地的问题,大部分侵占土地的情况都已经被制止,很多被侵占的土地也退还给了农户。
    但有两大棘手之事他却始终解决不了。一是襄邑县让皇帝之女侵占土地问题。涉及到他的大嫂和大哥。情面上拉不下来而且襄邑县主态度强硬,坚决不肯退田。而大哥崔翘又态度暧昧,希望他能用技巧性的手段掩盖此事。其次是庆王在谷熟县侵占土地。这更是让他头痛不已。庆王已经把人逼造反了,还坚决不肯让步。那五百家丁就躲宋州城内。不肯离去。
    崔廉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襄邑县那边出事的事情他已经知道了,据报,李庆安搜走了全部地契和强买土地的契约联想到可能出现的后果。令崔廉不寒而栗,现在他最怕李庆安来找自己,这时,衙役来报,杨司马回来了,崔廉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连声道:
    片刻,司马杨汝宁快步走了进来,躬身施礼:“参见使君!”
    “别客气了,快说汴州那边的情况。”
    “使君,恐怕情况对我们不利。”
    杨汝宁叹了口气道:“猪王派出邵子平来解决土地退赔问题,他办事很得力,仅三天时间,不仅把所有土地都退还给了农民,每家还另给了五贯钱的封口费,又承诺购十万石米在汴州赈灾,现在人人都赞林王仁慈厚德,林王的事情解决,现在吴清在大规模的清查土地侵占。又组织得力部下挖井抗早,使君。汴州那边基本上已经摆脱麻烦了,许州和滑州那边也在清理土地被占问题,大家怕了李庆安。”
    崔廉呆立半晌,浑身虚脱地坐了下来。原以为法不责众,可现在就只剩下宋州的问题最严重,偏偏李庆安就在宋州,这可怎么办?汗水从崔廉的额头上渗出,他感觉这一次恐怕难逃罪责了。
    “使君,如今之计只能求自保了。”
    杨汝宁的建议仿佛在崔廉耳边猛敲一记钟声,他顿时醒过来,连忙问道:“那你说,我自保之计在哪里?”
    “我建议使君不妨和李庆安谈一谈,我发现此人虽然心狠手辣,但他也很讲究策略,比如漕工那么大的事情,换谁都不能忍,可他居然把吴清给放过了,直奔宋州,可见他就是针对宋州而来,那宋州有什么让他如此感兴趣。庆王,或许现在再加一个崔尚书,使君,他是在为太子党翻案啊!只要我们明白这一点,就可以和他合作了。”
    “你是要我被背叛大哥吗?还有庆王,我敢得罪他吗?”
    杨汝宁见崔廉还是执迷不悟,又劝道:“你若再包庇他们,恐怕他们就会拿你来当替罪羊了,他们只耍推说一切不知情,是手下人擅自所为,圣上总不能抓手下人吧!两个案子都落在你身上,你说圣上不抓你抓谁?再说得罪崔尚书是挽救崔家的声誉。有大义灭亲的美名,崔家感激你。得罪庆王,使君还可以投奔别的王爷,总比现在难逃罪责好吧!”
    崔廉捂着头。半晌叹息了一声,“让我再想一想、再想一想!”
    李庆安在谷熟县仅仅只用了半天的时间。便将庆王李综在谷熟县侵占土地的事实调查清楚了,事情很清楚,而且还不像襄邑县主那样用执事田义的名义来占土地,契约书上就写得清清楚楚,土地由庆王买下。由此可见庆王行事的嚣张。丝毫没有任何畏惧。对于庆王李综的无惧,李庆安也颇为奇怪,如果现在是二月份。李综的所作所为他可以理解,可现在是五月底。在长安爆发了太子被废的重大变故,作为长子,李综有入主东宫的可能,在这个节骨眼上,他怎么还敢大规模兼并土地,比如猪王,就立刻改弦易帜,派最得力的手下来涂改他的不良记录。
    可庆王却丝毫没有一点动静。他不懂吗?这不可能,如果他连这介。都不懂。还去争什么太子之位。唯一的解释就是庆王本人不知道此事,这是他的手下擅自所为,如果真是他手下所为,那么手下居然能调动五百名家丁过来抢田,由此可见李综的庄园规模之大。
    但不管是庆王所为,还是他手下所为,谷熟县的这只老虎他都非打不可,狙击庆王入主东宫,于国于民于己,都是一件好事。
    这天下午,李庆安抵达了离宋州城不足十里的东安镇,这时前面传来消息,宋州太守崔廉要求见他。
    东安酒肆内。李庆安和崔廉对面而坐,李庆安给他倒了一杯酒笑道:“归州太守崔平是崔太守的侄儿吧!”
    “他是我兄长之子,年纪轻轻便做了洒州太守,这还多亏李使君的推荐。”
    “这和我可没关系,崔平年轻有为,听说他要南调湖州,洒州民众都不肯让他离去,联名上书朝廷要求他留下,他只做了不到三年便如此得民心,让人不得不敬佩啊!”
    崔廉老脸微红,他听出李庆安是在暗讽他做官不得民心,不由苦笑一声道:“我们这些做地方官的也很难,下耍安抚百姓,上要应付权贵,稍不留神便遭御史弹劾,我崔廉虽然政绩不著,但也没有恶名。只求无过便可。”
    “崔太守真能做到无过吗?若崔太守无过,谷熟县的数千人怎么会烧仓毁衙,这个崔太守又怎么解释呢?”
    “那是庆王所为,我想管却又得罪不起。你让我如何是好?”
    “嘿嘿!这就是崔太守本末倒置了,怕得罪庆王,就任其圈地?崔太守可知道我大唐最大的危机是什么?”
    “土地兼并!”
    “对!就是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导致兵制败坏,导致财政枯竭,若听之任之,迟早要导致大唐灭亡,崔太守明知其危害,还放纵权贵围地。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官帽,可是现在崔太守的官帽非但保不住。还将有罪于大唐,崔太守,莫耍让将来史官撰写唐朝灭亡之根时,提到崔太守一笔,崔廉不廉,那可就遗臭万年了。”
    李庆安的话重重地敲在崔廉的心中,旭隐恐起身道:“我就是害怕于此,才来找李使君商量,求李使君给我指一条明路。”
    '  '
第二百一十八章杨钊折臂
    二砻庆圭府,自从太子李辛被废后,庆至李棕就仿佛个删咋小人。原来几乎关闭的招贤馆又重新开管扩大,他礼贤下士,关爱孤老,他乐善好施,勤于办学,做了二十几天贤王。他便迫不及待地找人编起了儿歌。
    “大唐大,江山广,东宫空寂觅长王,木子李,西海玉,子孙兴旺靠本宗。”
    这首儿歌中暗含着庆王李综小他又找一个邋遢道士,许以重赏。让他把这儿歌传遍长安,不过李综却不知道,负责给他打理田产的大管家习惯性地在宋州谷熟前圈了两万亩上田,却给他惹下了涵天大祸。
    这天下午,御史中承宋浑匆匆地来到庆王府,给他带来了足以致命的消息。河南道观察使李庆安和宋州太守崔廉联合上书,弹劾他庆王在宋州谷熟县强占土地两万亩,动用私刑、逼民造反,证据确凿,现已抓获庆王各地庄园调来的武装家丁五百三十人,李庆安在奏折中还同时弹劾庆王有拥私兵造反的嫌疑。
    李综被这咋,突来的消息打击得懵住了,这件事他竟丝毫不知,他只是让大管家随时帮他留意廉价土地,却没想到这个不知分寸的大管家竟在这个时候给他惹下了诣天大祸,偏偏还被李庆安抓住了把柄。
    “宋中承,这这件事我丝毫不知,这下可如何是好?”
    “殿下,现在李庆安的弹劾奏折已经到御史台,最迟明天就要交到圣上手中,形势危机,殿下快想想解救的办法吧!”
    “明天!”
    李综惊得浑身发抖,他一把抓住宋浑,央求道:“宋中承,你能不能压下奏折,千万不要送进宫中,恳求你帮我这个忙啊!”
    宋浑摇头叹道:“我若能压下来,我现在就把奏折给你拿来了。李庆安是御史大夫,他的奏折是直送圣上,按理,我也无权查看,我也违规偷偷调看了一眼,殿下,此事我真的帮不了你,现在还有半天时间,殿下自己想办法吧!”
    这时,旁边的李俅忽然问道:“宋中承,我听说李庆安前天也同时弹劾了崔翘,现在有处理结果吗?”
    “暂时还没有,不过我听说圣上震怒,连夜把杨国忠召进宫大骂,估计崔翘这次凶多吉少了。”
    宋浑叹了一口气又道:“这次李庆安连连发难,明显是针对杨相国和庆王殿下,李林甫和张筠皆上书痛陈土地兼并的弊端,大有落井下石之意,我建议殿下速与杨相国共同商议对策,不要各自为阵,被李庆安各个击破。”
    “李庆安!”李综恨得咬牙切齿,“我一定要派人杀了此贼!”
    旁边李俅大惊失色,连忙制止道:“父王千万不可!上次李庆安在汴州遇刺,圣上就怀疑是父王所为,虽然此事最后证据不足,不了了之,但圣上已经对父王起了疑心,若父王再派人去刺杀他,就坐实了罪名。那岂不是便宜了背后栽赃之人,现在父王千万不要冲动。”
    “那你说该怎么办?”
    庆王急得满头冷汗,道:“上次李庆安遇刺之事就被人栽赃,被父王大骂一顿,现在土地大案又起来,我这个东宫之位可就完蛋了。”
    李俅沉思了片刻,便对宋浑躬身施礼道:“多谢宋中承报信,请中承无论如何把李庆安的奏折拖延到明日,我们父子必有重谢!”
    宋浑知道他们父子有话商量不便让自己知道,便拱手道:“为殿下效劳是我的荣幸,希望殿下能想出良策,逢凶化吉,我会尽力相助!”
    说完。他便告辞而去,李俅一直把他送出府门,再回到书房。李综便急不可耐地问他道:“我儿是否已有良策?”
    “父亲不要着急,请坐下再说。”
    尽管李综心急如焚,但儿子的冷静让他不得不忍住心中急火,坐了下来,李俅叹了口气道:“父亲首先要明白李庆安为什么这样强硬,他这样做的目的何在?”
    李综恨恨道:“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做,太子党已经覆灭他这样做还有什么意义?报复我们吗?”
    李俅摇了摇头,“这正是我想说的,太子党看似被清洗,实际上同情太子大有人在,尤其是世家和皇族,据孩儿听闻,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太子是无辜被废,巫盅之说很牵强,正是因为有很多人同情太子,所以李庆安才突然杀个回马枪,剑指杨国忠和父王,这样一来,他就成为太子党的英雄,成为太子党领袖,在朝中尽得人心,在民间广得赞誉,一箭双雕,这就是他的目的,父王明白了吗?”
    李综倒吸了口凉气,儿子这一解释,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李庆安竟这么有心机。
    “可是,这和解决我的危机有什么关系?”
    “大有关系!”
    李俅笑道:“父王,既然我能想到这一点,圣上又怎会想不到?他会让李庆安如意算盘得逞吗?不会,崔翘的弹劾奏折是前天送进宫去的,圣上震怒,但到今天还没处理,父王不觉得奇怪吗?”李综凝神一想,确实是这样小父皇既然震怒,就应该立即处罚崔翘。但到现在还没有消息,确实奇怪,他连忙问道:“这是为何?”
    “我在想,或许圣上已经感觉到亲王也会有问题出来,所以他在等,看孰重孰轻,然后再决定处罚谁。”
    “你的意思是说,父皇会在我和崔翘之间选一人处罚吗?”
    “没错!”李俅点了点头,“一定是这样,太子党初灭,圣上是绝不会让李庆安的反击过于猛烈,但不处罚又对天下民众交代不过去。所以他在等待,现在父王的问题出来了,就成了二选一的结果。”
    “那你说我该怎么办?”
    “我以为父王应该双管齐下,一是严厉处罚大管家,甚至将他处死。立刻派人去宋州退地善后,还要像猪王一样,在宋州大举赈灾,把影响降到最低,然后父王一定要赶到奏折之前进宫向父王请罪,其次就是在后面不妨再敲崔翘一棒,让他数罪并发。”
    李综真的有点佩服自己的儿子了,考虑问题竟滴水不漏,把这么一件危急的事情从容化解了,李综的一颗心略略放下了,他又问道:“那不知崔翘还有什么把柄可抓?”夫进一“父王忘了吗。崔翘升相国前,胃别有妇的罪名可妒伙呢!”
    宋浑从庆王府中出来,又急去找了杨国忠,他是杨国忠心腹。但也有一点儿私心,因此是先报庆王,再找杨国忠,杨国忠的朝房不在大明宫。而在皇城的吏部,按理。吏部尚书并不过问吏部的具体事务,只过问吏部的重大事件,更多是参与决策国事。
    但杨国忠这叮,吏部尚书却与众不同,他无论大事小事,样样事情都要过问。小到县尉提升,大到尚书调动,都要经过他过目或批准后才能执行,他俨然就把吏部侍郎的权力夺走了,同样,在兵部也一样。大事小事都是他一把抓,这是他的风格,说得好听是事必躬亲,说得难听一点是揽权不放。
    不过这几天杨国忠的日子着实不好过。他的左膀右臂之一,礼部尚书崔翘出了大麻烦,被李庆安弹劾纵容家人侵占土地,证据确凿,甚至连崔翘的亲笔信都抓到了,圣上盛怒之下召他入宫大骂一顿,责令他三天之内拿出崔翘的处理方案。
    圣上明显是把麻烦推给了他,让他来处理这件事,他怎么处理?罢免崔翘,怎么可能。罢免了崔翘等于断他杨国忠一臂,他还没有这种壮士断腕的决心
    杨国忠苦思了一夜,最后在他原来幕僚。兵部侍郎令狐飞的提示下,终于想到一策,贬崔翘为礼部侍郎,责其家人退还所侵占的土地,罚俸三年,并加罚米三万石用于赈灾,但保留了崔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职,这是令狐飞的策略,用超常的经济处罚替代职务处罚,看似严厉。却避重就轻,保留了最重要的相国之位。也让圣上可以对天下人交代,可谓最圆滑的处理方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