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下 >

第331部分

天下-第331部分

小说: 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耿耿于怀,坚决不赦免李林甫,甚至包括高力士和他父亲,他也是后来慢慢算帐,包括对李庆安,尽管李庆安曾经对他忠心耿耿,当他众叛亲离时,只有李庆安还忠于他,但这些他都记不住,他只记住李庆安曾违抗过他的命令。
    比如现在,李庆安横刀夺走了四万河东军,就令他极为不满,李亨慢慢拆开了信,简单看了一遍。
    ‘李庆安敬启雍王殿下,关中空虚,安禄山欲窃神庙,发兵十万于潼关,庆安心忧储君,千里奔波,拒安禄山于潼关,现长安帝位空虚,窥视者众,望雍王早回长安,扶立储君,为天下人所盼。’
    李亨的脸色微微一变,他并不知道安禄山攻打潼关一事,他也曾担心关中空虚,但他又抱着一丝侥幸,或许关中无事,相比之下,招揽哥舒翰之事对他而言更重要得多,没想到关中真的出事了。
    李亨的脸色变了数变,最后他收了信,沉吟了片刻,令道:“传我的命令给郭老将军,可留两万军防守朔方,其余大军即刻返回长安”
    .......
    天宝十二年五月,雍王李亨率十万大军返回了长安,一同回来的,还有昏迷不醒已近二十天的大唐皇帝李隆基,这时,杨国忠也厚颜返回了长安,他的理由很简单,他被荣王胁迫,千辛万苦才逃出来,为了打动储君,他自己逃出的过程和所吃的苦竟洋洋洒洒写了万字奏折,当然,在奏折最后,他也忘不了煽一下情:为了拥戴储君上位,他就算是爬也派回长安。
    李豫大度地原谅了他,依然建议他为右相国,还赏他银钱一千贯,以表彰他的忠心,毕竟杨党还是朝廷第一大党,现在还不到翻脸的时候,杨国忠对他的效忠足以抵消张筠对他的反对。
    东宫内,李豫几乎一夜未眠,激动和兴奋让他难以入睡,父亲带领十万大军归来,使他登基之事最终尘埃落地,不再有任何意外。
    他亲自端一杯茶,恭恭敬敬跪在父亲面前,将茶双手逢给了他,“请父亲大人喝茶”
    李亨接过茶杯,喝了一口茶笑道:“皇儿是不是担心为父不把军权交给你?”
    “孩儿不敢,从没有这个担心。”
    “嗯你没有这个担心是正确的,为父历经坎坷,早已经看淡了权力仕途,这次若不是为了你,为父也绝不会去朔方辛劳这大半个月。”
    “孩儿明白,孩儿感谢父亲对孩儿的眷顾。”
    李亨还算满意儿子的态度,他取出一尊虎符,这是调动关中军的军符,一直在李隆基手中,后来落到了他李亨的手上。
    他把虎符放在桌上,拉长了声音教训儿子道:“军符我就正式交还给你了,不过你手上的军队还是太少,至少要有三十万军队才能保护你的皇位,除了为父,你谁都不能相信,记住了吗?”
    “父亲之言,孩儿铭记于心。”
    “若你记住了,那为父就再辛苦两年,为你招募兵马,为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李庆安募兵的教训摆在那里,每个人都会有私心,打仗还是要父子兵,我想这个道理你也应该明白。”
    李豫虽然有些不愿意,但他也无可奈何,父亲是好意,他怎么能开口拒绝。
    “我只是担心父亲的身体。”
    “我的身体没问题,这次在青刚岭,我还亲自带兵打仗,说实话,我都有点想去当节度使了,哈哈”
    李豫只能答应道:“那就烦劳父亲再辛苦了。”
    李亨点点头,“那好吧你好自为之,我就先告辞了。”
    李亨说完,有些恋恋不舍地最后看了一眼虎符,起身走了。
    李豫一直跪在地上,待父亲走了,他才站起身,快步将桌上的虎符拿在手中,他眯着眼,有些贪婪地仔细端详这尊虎符,军权,他现在深深地体会到了军权的重要,关中空虚,如果没有李庆安,恐怕他现在已经成为安禄山的傀儡,就是因为他手中无兵,他现在才明白,皇祖父为什么一定要收回各大节度兵权的原因,主干弱而偏枝强,确实是非常严重地问题。
    这时,高力士走了进来,躬身施礼道:“储君殿下找老奴吗?”
    高力士现在苍老得非常厉害,背也有点驼了,满头银发,他一直住在东宫,但李豫却很少找他,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曾是皇祖父的心腹,另一方面,李豫不主张宦官干政,有什么事情他都是找李泌商量,对高力士他几乎是不理不睬。
    但今天他需要高力士,他想听一听高力士对他登基皇位的建议。
    “阿翁,你是本朝元老了,经历过皇祖父登基,所以我想向阿翁请教,已经有大臣上书呼吁我登基,我该如何应对?”
    “殿下登基已是众望所归,老奴没有什么可说,只提三个建议,请殿下参详。”
    “阿翁请说”李豫坐了下来,却全然不睬高力士站在那里显得颇为吃力。
    高力士缓缓道:“第一个建议,就是殿下不要急着接受,一定要推迟,当年圣上可是推迟了三次才接受父亲的让位,这个姿态殿下一定要做,至于推迟几次,就由殿下自己斟酌。”
    李豫点了点头,这个建议很多,他能接受,又问道:“那第二个建议呢?”
    “第二个建议是殿下要尽快坐稳皇位,对外藩和亲王尽量采取妥协的策略,不要轻易挑起战争,否则殿下皇位没坐稳就动手,很容易让一些大臣心生异心,让天下黎民也不安,降低天下队殿下正统的认可。”
    这个建议和李泌说得一样,先忍让以坐稳皇位,再慢慢考虑削藩,李豫点点头便道:“那第三个建议呢?”
    “老奴的第三个建议就是殿下的革新不要操之过急,很多革新都会触犯到大集团的利益,比如土地兼并,殿下若贸然拿土地开刀,必然会得罪整个宗室,那对殿下相当不利,我建议殿下还是以稳为上,稳定几年,再徐徐图之。”
    “这个我自有考虑,就不需阿翁多虑了。”
    这一点李豫不是很赞成,他当监国一年了,非常清楚大唐的现实状况,已经到了水火不容,赋税太重,民不聊生,但朝廷却又没有钱粮,说到底还是因为缴税的民户大大减少,而各种军费开支却剧增,一减一增,朝廷财政怎么会不紧张,京官们的年俸都欠了两年了,再不想办法解决财政问题,他拿什么钱去募兵?前段时间募兵两万,最后却给李庆安做了嫁衣,李豫着实无奈之极,朝廷根本拿不出钱来,李庆安出钱出粮,军队当然要归他控制。
    所以李豫决心登基后,便要从改革税赋着手,尽快改善税赋不足的窘况,至于土地兼并,那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李豫发誓要在三年后,彻底扭转土地兼并的恶化。
    高力士见李豫似乎不太赞同他的第…,他不由暗暗叹了口气,也不想再多言,便道:“殿下,老奴年事已高,恐怕不能再侍候殿下,恳请殿下同意我去陪伴圣上,以尽最后的主仆之情。”
    “可以,我准了。”
    李豫对高力士已经毫无留恋,他当即批准了高力士的请求,准他去陪伴昏迷中的李隆基。
    .......
    随着御医确诊李隆基已苏醒无望,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官员上书政事堂,要求储君登基,呼声越来越高,连在长安的各家宗室也表态支持储君,政事堂再次召开了会议,这一次,政事堂以全票通过。
    杨国忠率群臣赴东宫请李豫登基,李豫却婉拒群臣的请求,并垂泪道:“皇祖尚在,我何德何能,敢领天下社稷?”
    消息传来,群臣唏嘘不已,再次跪拜东宫,请李豫登基,‘太孙不受,天下苍生奈何?’
    李豫还是婉拒,如此三次,李豫依然不肯皇位,最后当数千群臣哭拜于太庙,李豫才终于松口了,当为皇祖守榻三天,可接受登基,三天后,李豫跪拜太庙,领受了大唐社稷,正式在含元殿登基,改年号为大历,大赦天下,尊贵妃杨氏为文安太皇太后,请回华清宫长住,同时册封其正妃沈氏为皇后,次妃崔氏为贵妃,立长子适为皇太子,尊父亲李亨为太上皇,祖父李隆基为太祖上皇,赐兴庆宫为李隆基的静心宫,安置他在其中养病。
    李豫在登基当日便论功行赏,封李庆安为太尉、天下兵马副元帅,并同意他的请求,将四万河东军改驻甘、肃二州,因他为宗室,再加封为赵王,实封两千户,令宗正寺正式收录其名,承认他为隐太子之后。
    其余大臣皆官职不变,在与政事堂协商后,决定政事堂扩增为十一人,户部侍郎裴旻和吏部侍郎令狐飞双双入阁,而李庆安的岳父独孤浩然也得到了重用,取代张筠之弟张垍为太常寺卿,张垍改任鸿胪寺卿。
    在外藩和亲王方面,加封安禄山为河东节度,其余官爵不变,加封哥舒翰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实封千户,并任命其子为大理寺少卿,封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冠军大将军,太子少师,高仙芝加太子少傅。
    对于外面领军亲王,李豫的诏书中只提到了三个人,永王李璘,封扬州大都督,改封吴王;寿王李瑁,封荆州大都督,改封荆王,颍王李璬,封益州大都督,改封蜀王,这是李豫的一种妥协。
    尽管如此,三名亲王并没有领情,他们既不谢恩,也不承认李豫登基,而是保持一种沉默,以沉默来对抗李豫。
    从此,大唐事实上六分天下,东南吴王李璘,中南荆王李瑁;西南蜀王李璬,再加上自治权极高的安禄山和李庆安,和中央朝廷一起,成为天下六大势力。
    大唐进入了一个微妙的藩镇割据时代。
    ..........
    (老高下面写一个‘老高有话要说’,请大家看一看)
    '  '
第三百七十一章 庆安有后
    第三百七十一章庆安有后
    六月,李庆安返回流火四溢的安西,按照他和李豫的事先约定,河西将一分为二,将凉州划给陇右,而甘州、肃州、瓜州和沙州则划给安西,这无论是对李庆安还是对安西都是一件大事,有了河西走廊,中原的物资和人口都将会更便利地流入安西,为了这件事,他在张掖足足停留了五天,安排各种人事,最重要的是,他要把一名信得过的手下大将放在河西,既要镇得住四万河东军,又要能贯彻自己治理河西的想法,也就是武也要行,文也不能差,想来想去,只有荔非守瑜最为适合,他立刻修书一封,命正在伊州待命的荔非守瑜火速赶来张掖任职。
    安排好了河西之事,李庆安便启程返回安西,他很关心回纥之事,尽管这次安西重击回纥,但李庆安知道,尽管他已经有实力彻底消灭回纥,但现在不是时候,消灭了回纥,葛逻禄等草原部族便会坐大,这是他李庆安绝不愿意看见的,他是要彻底打残草原民族,而不是让一头狼取代另一头狼。
    李庆安需要和崔乾佑好好谈一谈,理清楚目前的头绪,毕竟草原之事他没有亲自过问,很多事情他也不是很清楚,不过当李庆安走到金满县时,他却听到一个消息,这个消息是他的私事,尽管李庆安向来公私分明,但听到这个消息,他还是立刻放弃了会晤崔乾佑的念头,跳脚向碎叶奔去,这个消息对他竟是如此重要:他的爱妾如诗有了身孕。
    李庆安当然明白,是那个穆斯林老者的治疗起了作用,他解决了自己最大也是最急迫的问题,他李庆安的子嗣后代问题,这关系到安西军对他的效忠程度,没有任何一个安西将领会坚定效忠一个没有后嗣的主公,更重要的是,他将有自己的孩子了。
    从北庭到碎叶道路已经整修过,虽然不是平坦大道,但也不像过去那样崎岖艰难,路上的时间也缩短了许多,一般而言,至少也需要十天,但李庆安心急如焚,竟只用了七天时间,便赶回了碎叶。
    如诗确实是在李庆安无数次生育试验中的某一次怀上身孕,当时,李庆安已经南下凉州,得到消息的独孤明月立刻派人把如诗接了回来,她又想重谢那个治好丈夫病的穆斯林老人,那老人只留下了一封信,早已返回河中了,独孤明月的全部精力几乎都放在如诗的身上,这可是李庆安的第一个孩子,虽然有点遗憾不是自己,但作为主妇,明月有责任也有义务让李庆安的第一个孩子平安出世,况且,如诗能怀孕,那自己也快了,明月要赶在自己也有身孕之前,把一切都安排好。
    请医生、雇产婆、请乳娘、请专门的厨师,还要找人来缝制小衣裳,甚至还要考虑将来孩子的西席,本来李庆安府上的家人并不多,只有二十人,可因为如诗怀孕,又平白挤进来七八人,李庆安当然不缺钱,只是安西那个自称改革先锋,而被别人称为改革疯子的王昌龄,年初又颁布了一条新规矩,四品以下的官员家庭,雇佣家人一律不准超过二十人,原因是碎叶纺织工坊的年轻女工严重不足,只好请来一些大娘来上工,可这些大娘干活效率低下,福利工钱要得却很高,动不动就要回家抱孙子,急得那些工坊执事直跳脚,其实年轻的女孩儿也是有,只是很多人都到大户人家帮雇去了,自从李庆安在安西实施废奴制后,丫鬟们都有了人身自由,想走就走,那些大户人家为了挽留住丫鬟,都纷纷提高了月钱,以至于水涨船高,丫鬟的月钱超过工坊女工,而且还很难招到人,在大户人家帮雇,活儿又轻松,好吃好喝,不再像从前那般挨打挨骂,还能跟着主人长长见识,自然就成了女孩儿们向往的职业,以致工坊女工紧缺,工坊执事们都投诉到了王昌龄处,便有了这个限佣条例,当然,王昌龄还有一个私心,安西的勋官是和慈善办学挂钩,比如助济孤寡,开办学堂,善事做多了,自然就能拿到四品勋官,那就有资格多雇丫鬟,提高生活质量,王昌龄是在间接鼓励办学。
    李庆安的府邸当然不受这个限佣条例的限制,但作为安西第一家庭,怎么也得做出表率,独孤明月只得送五名年事已高的老仆回家养老,多给银钱土地,让他们安享晚年,好不容易才削减到二十人,不料如诗一怀孕,便立刻打乱了她的计划,此时明月也顾不上了,一定要保住如诗肚子中的孩子,给李庆安一个交代,如诗在返回安西的途中动了胎气,所以才让李庆安府如临大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