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下 >

第383部分

天下-第383部分

小说: 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这个结局又在大多数人的意料之中,两大皇权争夺帝位,最后只能靠军队,所以军队们开来关中,也是再正常不过之时,只是苦了平头小民,长安的粮价在经历短暂的下跌后,又再次暴涨起来,对战争的恐惧使家家户户都开始存粮,长安刮起了粮食抢购风,从斗米百文到斗米三百文,最后一直飚到了斗米千文,才在朝廷再次放粮低价五十万石的干预下,才跌回到斗米八百文,这依然是创造了记录,天宝初年,斗米不过十文,可短短的十几年便涨了八十倍,这不得不从侧面,证明了大唐正走向衰败。
    当然,这和战争因素有关,不仅是粮食,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在飞涨,学生们无心读书,官员们无心上朝,酒肆青楼都客满为患,很多人都想在乱世来临前好好享受一下生活,甚至长安的各大武馆也是生源爆满,家家户户都想把儿子送来习武,以图在乱世自保。
    下午,皇城和大明宫的下朝钟声和每天一样,沉闷地敲响了,但走出的官员却寥寥无几,几乎都是重要部门的官员,如户部、吏部以及大理寺、太府寺等等部门的官员,而礼部、兵部、光禄寺、鸿胪寺这些清闲部门更是人员稀少,再像东宫各官衙更是人影都不见了。
    但紫宸殿的御书房,大唐天子李豫却被紧张的局势压得几乎喘不过起来,潼关打了一仗,安禄山派两万军队强攻潼关,而王思礼以八万军对阵,虽然安禄山军队攻不下潼关而败退了,死伤了数千人,但潼关的守军却死伤近一万五千人,一个是守一个攻,而守的军队却数倍伤亡于攻方,只能说明守军战力之弱,为此李豫忧心忡忡,如果安禄山不计死伤,再大规模几次进攻潼关,潼关可能就会失守了,或者安禄山大军渡过黄河,从西面压来,关中的局势同样要崩溃。
    除了安禄山,还有汉中也发生了一场小战役,双方互有伤亡,没有影响到大局,其实李豫最担心的却是凤翔的三军对峙,他万万没有想到哥舒翰也出兵了,哥舒翰、高仙芝、郭子仪,三军对垒,谁也不敢轻易动手,令人紧张得心弦都快断了。
    怎么办?怎么打破这个僵局?李豫忧心似焚,眼巴巴地望着师傅李泌,可李泌也有些举棋不定,他不知道哥舒翰的态度,这个整盘关中棋局中最关键的一个子。
    就这时,外面忽然传来了紧迫的脚步声,一名宦官飞奔跑来禀报:“陛下,紧急情报,延州官府来报,发现安禄山的数万大军已经渡过黄河。”
    “啊”李豫被惊呆了。
    ........
    '  '
第四百二十二章 彻底决裂
    安禄山大军渡黄河的消息让李豫感到异常震惊如果说河东还有潼关天险以阻拦安禄山进入关中,那么他一旦渡过黄河,便可以从关内诸州南下,进入关中,那无异于狼进摘,给纷乱的关中局势再添一把火。
    李豫心急如焚,回头向李泌望去,李泌一直在沉思不语,他没有像李豫那样表现吃惊,安禄山渡黄河在他的意料之中,尽管守潼关的军队兵力较弱,但只要闭关不战,安禄山再多的精兵也难以入关,可一旦安禄山过了黄河,问题便麻烦了,朔方无兵,各路大军都聚集关中,关内道空虚,如果安禄山占据关内道以北,那对关中、对长安无疑如泰山压顶,朝廷处于危卵之势。
    “陛下,当务之急是要将安禄山赶回黄河以东,可请求李庆安协助,请他挡住安禄山的兵锋。”
    “李庆安,他会吗?”
    “会!一定会,只要他还自认是宗室,自认是赵王,就一定会对付安禄山,一山不容二虎,其实不用陛下出旨,他也一定会出兵,只是陛下出旨更加名正言顺,可将他绑在陛下身上,若是兴庆宫抢先下旨,那可就麻烦了。”
    李豫当即下旨,封李庆安卫关内北道安抚使,巡视关内诸州,这其实就是命他率军迎击安禄山,又封户部尚书裴渂为御史大夫,前往李庆安军中颁旨。
    但做出这个决定还不够,为了防止安禄山趁关中局势混乱公开造反,李豫决定和他的皇祖父议和,寻找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协方案,一集中兵力对付安禄山,以集中兵力对付安禄山。。。。。。。。。。
    兴庆宫,这些李隆基也同样处于一种焦虑的紧张之中,他得到了消息,蜀王已经抵达前军大营,但正是以为他的出现,进攻势头迅猛的高仙芝忽然放缓了攻势,驻兵陈仓以南的宝鸡山,再不肯轻易出兵,这让李隆基恨得牙根直痒,他知道自己这个十三子其实并不是什么用兵谨慎,而是不肯为他卖命,为了保存实力,而汉中的李瑁也是象征似得打了一战,浅尝即止,也会思维了保存实力。李隆基心中有火,却难以言述,只得叹气对高力士道:“我的这两个儿子都缺乏一种做大事的魄力,尤其是十三郎,空有十万大军,却畏受畏脚,成不了大事啊!”
    “上皇,不如和皇孙议和吧!”高力士小心翼翼地建议道。
    “议和?”李隆基警惕的看了高力士一眼,不悦道:“怎么议和,他肯让位给我吗?我看你是越老越糊涂了,连最起码的判断力都没有。”
    高力士知道李隆基的偏激,虽然不像他得病时那般昏庸固执,但也和开元年间那个从谏如流、锐气勃勃的年轻皇帝完全不是一个人了,想劝服他,实在是难上加难,但高力士还是想尝试一下。
    “可是上皇,他毕竟是你的孙子,他的皇位,就是大唐江山的延续,可如果被安禄山之流窃取了江山,那就将是我大堂的不幸,上皇,我们不能内斗以利外贼啊!”
    “你想多了,安禄山不过是跳梁小丑,不必把它放在心上,要担心也是那逆孙去考虑,我就一句话,那逆孙不下台,我就绝不会善罢甘休。”
    高力士见李隆基执迷不悟,只得叹息一声道:“上皇出去走走吧!久在房内对身体不好,老奴赔上皇去后花园逛一逛。”
    “也好!我也想晒晒太阳,你陪我去吧!”
    他们话音刚落,便听外面隐隐传来一阵呐喊,李隆基眉头一邹,对身旁的宦官道:“去看看,出了什么事?”
    宦官奔了出去,片刻便回来急道:“上皇,是圣上来了,就在殿外,他要求见上皇。”
    “他来做什么?不见!”
    李隆基顿时恼怒起来,对左右喝道:“去!把他给我赶走,我没有这种孙子。”
    高力士连忙劝道:“上皇,见一见吧!他这个时候来,必然有大师,不如听一听他要说什么,然后上皇再做决定。”
    李隆基连声冷笑:“哼!他派兵来围困于我,已经不念祖孙之情,我为什么要让步,我宁可死在兴庆宫,也不会再见他,叫他滚!”
    “上皇息怒,说不定他是来让步的,上皇先听听他怎么说,再撵他走不迟。”
    李隆基脸色稍,便对高力士道:“那你去听听他怎么说吧!我是不会再见他,你告诉他,我羞于见他这种欺凌宗族之人。”
    “好吧!老奴先去看一看。”
    高力士无奈,只得快步向宫外走去。。。。。。。。
    在兴庆殿前的广场上,李豫跪在台阶前,腰挺得笔直,一遍又一遍地高声道:“请皇祖父见孙儿,有大事相商!”
    旁边几名宦官惊惶不已,几次要来扶他,却被他推开,无论如何,他今天一定要说服皇祖父,停止内斗,一致对外,如果皇祖父能推出一个他也能接受的新皇,那这个皇位他可以让出,为了大唐社稷长治久安,为了彻底解决造成大唐动乱不止的土地兼并问题,他宁可放弃这个皇位,也要让皇祖父知道,他是为了先祖大侠的江山着想,而绝不是想留恋这个皇位。
    “请皇祖父见损了,有大事相商!”
    这是,高力士快步走了出来,老远他便听见了李豫的呼声,他心中暗暗叹息,这么好的一个孙泽,这么好的一个皇帝,李隆基久铁定了心要赶他下台,口口声声说是因为他侵犯了宗族的利益,可实际上,还是一个“权”字在作怪,李隆基眼看要紧图的认了,就是看不破这个权字,他要坐这个皇位,至死方休,却不管身后洪水滔天。
    高力士连忙上前,要负起李豫,“圣上,起来吧!”
    李豫却固执的摇了摇头,道:“高翁,我和皇祖父面谈,谈一谈大唐社稷的命运,如果他不来见我,我久绝不起来。”
    高力士又叹了口气道:“你皇祖父年事已高,他累了,有什么事,你就告诉我,我去转告他,劝说他。”
    “高翁,大唐社稷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内忧外患,煎迫人心,我作为皇帝,责任重大,如果皇祖父觉得我无能,那我们可以商量,共同推举一个贤能的宗族,选出一个能带领大唐走出困境的新皇,那我可以退位,高翁,我今天来就是想和皇祖父谈这些事情,请皇祖父为社稷考虑。”
    “好吧!我去给你皇祖父说,但你不要跪了,站起来吧!”
    “不!我一定要等他来见我,这是我的诚意。”
    高力士摇了摇头,只得又进宫了,一进殿,李隆基便冷冷问道:“他答应退位吗?”
    “上皇,圣上说要和你面谈,现在局势堪忧,希望你们能暂时放弃分歧,然后再坐下来谈一谈,共同推举一个你们都能接受的新皇,上皇,圣上很有诚意啊!”
    '  '
第四百二十三章 迎战安贼(上)
    李豫直接回了御书房,此时已是黄昏时分,李泌已经回府了,李豫坐回自己位子,立刻吩咐左右宦官道:“速去将李尚书请来。”
    宦官去了,李豫躺了下来,轻轻捏了捏两边的太阳穴,这时他忽然想起王珙还在外面候见,便连忙命道:“快请王相国进来吧!”
    片刻,王珙匆匆走了进来,躬身施礼,“臣参见陛下!”
    “相国,你说有急事找朕,是什么事?”
    “陛下,臣发现了一些端倪,不管是蜀王还是荆王,他们都明哲保身,不肯卖命,臣就在想,不管他们怎么拼斗,就算他们赢了,可将来的东宫之位只有一个,他们怎么分?如果臣没有猜错了话,这个位子应该已经定给蜀王,那么蜀王和荆王之间就有了矛盾,所以臣有一计,可以离间他们两人,至少让荆王撤军回荆州,那样一来,孟云将军的军队便可以撤回防御长安,不知陛下是否有意。”
    李豫饶有兴致地点点头笑道:“你说说看,用什么反间之计?”
    “陛下可改封蜀王为秦王,这样就会给外界一个错觉,似乎陛下和太祖上皇达成了某种协议,将来由蜀王入主东宫,荆王必然会心生芥蒂,然后,陛下再派人假扮豫章太守上书,说吴王璘率八万大军沿江而下,正向荆襄进军,给杨国忠一个错觉,同时我们在汉中广为宣扬,以荆王多疑的性格,他自会担心他老巢丢失,这样双管齐下,臣敢肯定,荆王必会退军。”
    李豫细一想,李瑁确实是一个多疑之人,这个办法不错,可以采用,他立刻欣然道:“这个方法朕接纳了,朕就委托给相国全权实施此事,蜀王该封秦王一事,朕明天就下旨。”
    王珙见圣上采纳了自己的建议,心中大喜,便告辞而去,又过了片刻,宦官来报,“李尚书到了!”
    李豫连忙吩咐,“快快请他进来!”
    他心中充满了期待,他要和李砚好好商量,怎样扩大深化对宗室权贵兼并土地的清算。
    ........
    李庆安的大军占领了凉州后,并没有停留,大军继续前进,目标直指会州,这天傍晚,经过两天的渡河,李庆安的八万大军已经有五万渡过了黄河,随着天色昏黑,河面上的风力加大,水急浪高,李庆安便下令停止渡河,两军在黄河岸边驻扎。
    李庆安也已经渡过了黄河,他的大军驻扎在离黄河约五里的旷野中,会州的州治会宁县,在六里之外,可隐隐看见它黑黝黝的城墙,此时会宁县也被安西所占领,在城墙上有高高的烽火台,假如有敌军来袭,烽火台会立刻通知数里外的唐军大营。
    大营中很安静,士兵们经过一天的操练,都早早地休息了,李庆安的大帐中却灯火通明,十几名高级将领正聚集一堂,商议对安禄山的战役,此时,朝廷的旨意还没有传到这里,但安禄山军队已在延州渡过黄河的消息却已经放在李庆安的案头之上。
    和安禄山的这场大战是必然的,这不仅是他们争夺关内道的需要,也是安西军东顾的第一战,两强相争,勇者为胜,多年来,关于大唐实力最强的军阀究竟是范阳军还是安西军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平息过,由于安西军地处西域,离中原太远,不被人了解,所以除了朝廷部分官员外,大唐民众几乎都公认安禄山的范阳军要强于安西军,这是很多人都亲眼所见。
    安禄山有三十万大军,从河北一路杀至河东,杀气腾腾,无边无际的军队对大唐军民影响深刻,而安西军却只是一个遥远的想象,他们远在碎叶,一直和异族作战,从来没有在中原露过面,难以引起大唐民众的共鸣。
    “各位将军,这是我们移师中原的第一战,也是打出我们安西军威的一战,安禄山狼子野心,在河东鱼肉民众,横征暴敛,河东民众苦不堪言,而我们的安西军,至少有一半都是河东的移民,所以痛击安贼不仅是大唐民心所向,也是我们安西军心所指,我得到最新情报,渡河的安禄山大军约九万人,和我们兵力相仿,这正是考验我们的时刻,我们要让天下人知晓,谁才是大唐第一强军。”
    李庆安的战争动员令简单有效,帐中军官个个摩拳擦掌,渴盼一战,尤其是当年投降李庆安的河东大将吴庸,更是焦急不已,他手下的两万余部众都是河东人,父亲妻儿都在河东,如今他们的父母妻儿都陷于安禄山手中,更有消息传来,不少人都遭到残害,他们对安禄山军队恨之入骨,日日期盼能打回河东,拯救家人。
    这时李庆安问道:“现在你们谁愿为先锋,替大军在前方开道!”
    吴庸立刻起身道:“卑职愿为先锋!”
    李庆安见他神情激动,便微微笑道:“我怕你带兵走得太远,直接打到太原去了。”
    李庆安的调侃引起大帐中一片哄笑,这时,大将田珍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