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下 >

第631部分

天下-第631部分

小说: 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龙泉府位于显德府的东北部,西有天门岭,东有长白山,在一条狭长的盆地之内,要想拿下龙泉府,首先就必须攻克显德府,显德府也就成了上京龙泉府的最后一道屏障。
    此时新罗已经派出七万大军入境渤海国,与渤海国组建了联军,其中十万联军摆设在沫江一线,而契丹联军兵分两路,在强行度过沫江后,双方在沫江江畔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渤海新罗联军遭遇了契丹联军的左右夹击,双方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渤海新罗联军终于招架不住,败相已现。
    这时,契丹大酋长李怀节挥动战刀,下达了最后的进攻命令:“全歼敌军,一个不留!”
    俨如狼群般的契丹联军向渤海军倡议了全面冲击,在强大的骑兵和燕军强弓硬弩的猛烈攻击下,渤海联军死伤惨痛,最终不支而解体了,渤海新罗联军漫山遍野逃亡,契丹和奚人的狼性在此刻淋漓尽致地流露出来,他们杀人如麻,无论战俘还是伤兵,一律割失落人头挂在腰间,个个面目狰狞,俨如从地狱爬出的魔鬼。
    这一战渤海十万联军被斩杀七万余人,尸骸聚积,血染大地,最后只有两万多后军逃进了显州城,渤海联军主将左武卫大将军大勖进也不幸阵亡,契丹联军随即包抄了显州城,开始日以继夜的攻城,与此同时,李怀节又派契丹大将阿骨率三万契丹军南下新罗,企图趁新罗军队北上,国内空虚之际,一举灭亡新罗国。
    .......
    上京龙泉府,显州惨败的消息已经传到了国都,国都内外一片混乱,龙泉府各州县的民众拖家带口,惊慌失措地逃进了国都内,而城内的王侯将相却乘坐马车仓惶北逃,国都已经完全失去了秩序,城内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拎着大包小包准备逃难的民众.
    龙泉府内只剩下两万驻军,而整个渤海国也只剩下不足五万军队,国家岌岌可危。
    王宫内,渤海王大钦茂一个人坐在房间内,呆呆地望着对面墙上挂着的一副渤海地图,此刻,他眼中的地图已经变得鲜血淋漓,他恍如看到了整个国家的灭亡,看到了他的子民们在遭受残暴的屠杀和。
    沫江兵败,他便很清楚地明白渤海国的命运了,没有什么侥幸,在冬季来临前,他的国家将要灭亡,他们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全部被契丹人杀光,要么投降,世世代代接受契丹人奴役,没有第三条路。
    而他大钦茂,他的人头将成为李怀节的便器,李怀节喜欢用仇敌首领的人头来做便器,喜欢将贵族女子送给最卑贱的奴隶为妻,以一种最羞耻的体例结束她们的人生。
    大钦茂的目光落在桌上的一把黄金剑上,如果渤海将亡,他会毫不犹豫将这把剑刺入自己的心脏,宁可玉碎,绝不瓦全。
    “陛下,王子们到了!”门口的侍卫高声禀报。
    “让他们进来!”
    大钦茂叹息一声,他虽然决心殉国,但他还想让自己的儿子们能活下去。
    片刻,大钦茂的三个儿子走了进来,世子大宏临、次子大贞斡和三子大英俊,三个儿子一起跪了下来,“父王!”
    大钦茂望着三个儿子,长子和次子都像他,体格强壮,身材魁梧,惟独三子英俊身体瘦弱,想到他为质子在异乡受尽苦楚,大钦茂心中便异常歉疚,他曾经想过要好好抵偿他,可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渤海国将亡,也无法再抵偿他了。
    “我找你们来,是要向你们宣布一些事情。”
    大钦茂的声音很嘶哑,眼中带着无尽的痛心,“眼前的形势你们应该也明白,中京城破指日可待,中京城破,契丹军将至龙泉,上京也难以保全,现在,该是我们最后一搏的时候了,我先问你们,谁愿意留在上京守城?”
    三个王子面面相觑,长子大宏临道:“父王何出此言?形势虽然危机,但上京并不是完全无救,相国已赴大唐求救,我想既然唐廷既然和父王告竣了协议,那他们肯定不会袖手旁观,一定会出兵,请父王三思。”
    次子大贞斡也劝道:“父王,现在已是九月,最多再过一个月,就将下第一场雪,契丹人在冬季无法策动攻势,只能退却,这将是我们的机会,父王,我们再坚持一个月,不可吗?”
    “我知道,你们说的我全都知道,关键是时间上来不及啊!”
    他长叹一声,对长子道:“我也知道大唐朝廷会出兵相救,但宰相走了才一个多月,还要去长安,获得批准,再调兵,凑集船只,再开船到渤海,那时已是严冬,唐军无法支援,比及他们来上京,恐怕已是明年春季了,那时我们的尸骨早已寒,来了又有何用?为我们报仇吗?”
    大钦茂心情异常沉重,渤海和大唐的距离使他们之间的往来实在太遥远,使唐军的援助没有了意义,他也没有想到联军败得这么快,如果能再拖上一个多月,等冬季来临,契丹就会撤兵,那时他们就有转机了,但契丹军也知道这一点,他们猛烈进攻,就是想在冬季来临前结束战役。
    局势对他们很是晦气,他们已经到了频临灭亡的边沿。
    “我也想能拖到冬季,但契丹人也知道冬季对他们晦气,从眼前的局势来看,我们最多只能拖半个月,所以我要你们分离出去,我再问一遍,你们三人,谁愿意留在上京,与城池共生死?”
    长子大宏临举起了手,他是世子,留驻国都是他不成推卸的职责,大钦茂点了颔首,“很好!长子留国都,理当如此。”
    他又对次子大贞斡道:“你可率领部分王室贵族前往安边府,在那里期待消息,如果上京失陷,你们立刻上船逃往大唐。”
    他再对三子大英俊道:“你也一样,率部分官员贵族先去南京,渤海国若不保,你们登船逃往大唐,你们兄弟二人务必请求唐朝出兵,助我们复国。”
    “可是父亲,为什么不让他们一起走,而是要分头乘船?”世子大宏临不太明白父亲这样放置的用意。
    “茫茫大海,转变莫测,我们都不克不及预料会产生什么事,分隔走,就多一份希望。”
    说完,大钦茂站起身,命令两个儿子道:“你们现在就走,去收拾工具,马上就解缆!”
    大贞斡和大英俊知道已不成挽回,向父亲磕了三个头,含泪离开了......
    夜幕中,两支浩浩荡荡的步队离开了上京城,别离向东北和东南标的目的疾奔而去,城头上,大钦茂和长子大宏临望着贵族车队离开了国都,他一颗心略略放下了,便对长子道:“今晚我也要连夜解缆,率五千军去袭击契丹人的粮草后援,上京城就交给你了。”
    “父王,不如让我去。”
    “不!你没有作战经验,我和契丹交战多年,我知道他们的习性,我去,你好好戍守国都,假如我出了什么事,你就继任渤海王。”
    “父亲,你不克不及失事!”
    “安心吧!我会凯旋归来。”
    大钦茂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强挤笑容对他重重点了颔首,转身便大步离去了,一个时辰后,五千骑兵在渤海王大钦茂的率领下,风驰电掣般出了城门,向南方疾奔而去。
    ........
    平壤城,十万唐军已经悉数登岸了,其中有六万骑兵和四万步兵,平壤城外,已经扎下了一眼望不见边际的连营,唐军一路乘船而来,很多中原士兵都不适应海上的波动,精神困顿,身体疲惫不堪,他们急需休整,唐军主将李抱真立即决定,大军就地驻扎,休息两天,再出兵向北。
    大帐中,李抱真、赵崇节和哥舒曜三人围在沙盘前,商量着他们下一步的行动。
    李抱真用木杆指着沫江道:“刚刚获得消息,契丹联军正在沫江和渤海新罗联军激战,现在不知战况如何?”
    “契丹人是否已过江?”赵崇节眉头一皱,有些担忧的问道。
    “听说已经过江了。”
    赵崇节摇摇头苦笑道:“若是过了江,渤海军就必败无疑了,渤海军拥有隔江拦截的地形优势,尚不克不及拦住契丹人,还让他们过了江,不消想也能知道这场战役的结果。”
    李抱真和哥舒曜都十分赞同赵崇节的阐发,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大将,固然明白这个事理,被敌突江而过,士气必衰。
    李抱真又仔细看了一下沙盘,对两人道:“你们看见没有,契丹人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集中军力拿下龙泉府,攻占了渤海国国都,渤海国离全部灭亡也就不远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尽快北上,提振渤海的士气,让他们再坚持几天。”
    赵崇节不赞成立刻出兵,他道:“可是很多士兵都身疲惫,必须让他们休息,以恢复体力。”
    “我也知道,所以我才想找你们商量。”
    李抱真看了看他们两人,“我的意思是我们可以挑选身体条件较好的的一万军队为先锋军,先向北进发,让渤海国知道我们的到来,你们以为如何?”
    赵崇节又接口道:“那这样契丹人也会知道我们到来,我们就无法再行偷袭之计。”
    李抱真笑道:“一两次偷袭或许能多杀伤一些仇敌,但那只能是战术上获利,而让渤海国人知道我们到来,那却是具有战略意义,所以我们宁可不要偷袭,也要尽快实现战略上的成功。”
    哥舒曜对李抱真的想法深为赞同,他点颔首道:“我手下有一万骑兵,即是昔时跟随我父亲南下的陇右军,他们久在荆襄,已熟悉水性,这次出海都没有晕船,现在他们的状态很好,我可以率领他们为先锋,如果有可能,我想先截断契丹人的粮道。”
    “好!”李抱真立即承诺,“那就麻烦哥舒将军率一万骑兵为先锋,早传捷报。”
    “请将军听我的好消息。”哥舒曜一拱手便大步向帐外走去。
    当天晚上,哥舒曜便率领一万精锐骑兵北上了。
    ........
    从平壤城到中京显德府其实不远,中间隔一个鸭渌府,两天后的清晨,哥舒曜率领一万骑兵抵达了鸭渌府的府城所在,神州城。
    唐军的突然到来让正惊慌失措的鸭渌府民众欣喜若狂,整个城池都沸腾了,鸭渌府尹率领三百长者跪迎唐军到来,数以万计的居民敲锣打鼓迎接唐军入城,他们用面饼、用水果,用鸡蛋、用鸡鸭、用野味,用他们的一切食物来犒劳唐军的到来。
    激动的泪水在每一个人的眼中闪烁,几百年来,还历来没有哪一支军队能获得唐军这样的待遇,他们被视为拯救勃海国的最后希望。
    但就在这时,哥舒曜获得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情报,一支三万人的契丹军正向鸭渌府开来,他们已经到了鸭渌江的对岸,距离江边不足十里,而神州城北五里外就有一个渡口,这里是这一带唯一的渡口,很显然,这里也将成为契丹军渡江之地。
    神州城立刻恬静下来了,所有民众全部入城,城门紧闭,家家关门闭户,欢天喜地的大街上变得空无一人,整个城池恍如酿成了死城一般.......
    鸭渌江边静悄悄的,两岸都被茂密的森林覆盖,这一段江水平缓,两岸相距只有一里,是渡河的最佳地段,江上没有桥梁,只有靠船渡江,整个鸭渌江只有两个渡河,一个是上游的安丰县,一个即是这里,叫做神鹿渡口,渡口有数十艘渡船,大部分都集中在南岸。
    但很快,契丹军三千前锋军到来,他们先渡河到南岸,将所有的渡船全部弄到了北岸,但这些渡船还远远不敷,三千军队便开始砍伐树木,制作木筏,鸭渌江两岸基本上都是参天大树,以松树为主,树干笔挺,很是适合于扎木筏,很快,一张张巨大的木筏呈现了,每只木筏可以运载数十匹战马。
    中午时分,三万契丹军终于呈现了,这支军队即是由大将阿骨率领的三万契丹南征军,奉李怀节之命南征新罗,企图趁新罗军力空虚之际,一举征服新罗。
    在南岸的森林中,一万唐军骑兵已经埋伏多时了,今天将是他们北征的第一战,士兵们都摩拳擦掌,期待着主将下达作战的命令。
    森林边沿就紧靠岸边,南岸有一条狭长形的约三百步的砾石地带,后面即是莽莽无边的原始森林,在森林以西,神州城依稀可见。
    哥舒曜就站在紧靠岸边的森林边沿一棵大树之后,凝视着对岸的情形,哥舒曜今年三十岁出头,长得身材魁梧,一脸大胡子,相貌极像其父哥舒翰,他十五岁便在陇右参军,经历了和吐蕃军的数十次战役,从一名火长一步步升为了中郎将。
    在其父哥舒翰被荆王李瑁暗害后,哥舒曜便毅然率军投降了李庆安,深得李庆安的器重,被任命为江宁团练使,这次十万大军北征契丹,他担负副将,成为唐军三名指挥将领之一。
    哥舒曜虽然获得李庆安的重用,但心中却一直很遗憾,他至今寸功未立,正是急于立功的心情,使他主动请缨为先锋,没想到在鸭渌江边遭遇到了三万契丹军。
    只见对岸三万契丹士兵挤在岸边,人马混杂,辎重大车将路也梗塞了,使岸边变得异常拥挤,士兵大声喧哗着、叫喊着,你推我攘,排场一片混乱,有人向主将阿骨汇报了什么,阿骨举刀一挥,意思是说立刻渡河。
    ‘哗!’巨大的木筏被推进了江中,激起一片片白色的水沫,木筏足有三百多只,开始有士兵小心翼翼地牵马上木筏了,木筏极大,一次可以容纳二十匹战马和辎重,有马夫专门照看马匹,两边各有五六名士兵奋力划水。
    木筏只是弥补,主要用于运送战马,江面上又呈现了一百多艘巨大的羊皮筏子,这才是契丹士兵运兵渡河的主要工具,一艘羊皮筏子可以运送五六十名士兵,五六趟就能将士兵全部运送完毕。
    河水很是平缓,渡江很容易,一只只小黑点在江中漂浮,越来越近,很快木筏、羊皮筏子和渡船陆续抵达了南岸,第一批士兵和战马上岸了,随即,筏子和渡船向对岸驶去,去迎接第二批士兵。
    哥舒曜耐心地期待机会,很明显,对方运送士兵速度快,而运送战马的速度慢,两个时辰后,已经有近两万士兵过河了,而只有五千匹战马过河,契丹士兵都纷繁躺在河滩上晒太阳休息,他们一路急行军,也累得筋疲力尽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