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行 >

第221部分

宋行-第221部分

小说: 宋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敏刚才这席话直接从皇权和天下人心着手,说得头头是道,让杨华心中一亮,似乎把握到一些什么。
    他以前是一个单纯的武将,一遇到事总喜欢以暴力解决。可现在地位高了,心中有存有不为人言的野心,思考问题的方面同以往已大不相同。
    不过,吴敏同自己说这些做什么,难道他看透了自己的野心。
    想到这里,杨华心中一惊,抬头盯了吴敏一眼。
    吴敏好象很冷地样子,身体有些抖瑟,但却回了杨华一个雪亮的眼神,嘴角竟挂着一丝淡淡地微笑:“李伯纪食古不化,不知变通,当有此劫。
    且说,僭
    写信给李纲请他就任建炎朝的宰相后,朝中有人便看能为相。”
    “哦,赵构手下也有明白人。”杨华有些意外。
    吴敏,喝了一口酸梅。这个时候凉棚开始漏雨了。随他一同来文水的官吏和家眷们纷纷撑开油纸伞。
    一个卫兵张开雨伞罩在杨华头上,杨华一把将他推开:“给吴大人。”
    “是。”
    水珠一滴滴落下,落到雨伞上,落到杨华的铠甲上,发出轻微的声音。
    吴敏有开始了他漫长地叙述。
    当赵构提出让李纲来应天府做宰相的时候,遭到了一众新贵的强力反对。其中,御使中丞颜歧反对得特别激烈,他说李纲不能入朝地主要原因是李纲不为金人所喜,若任用这么个主战派领袖做宰相,怕要惹恼金国。不如趁他还没来南京时撤消他的任职命令。
    当时,之所以拿金人举例,也不过是一个不得已的办法。若再深说下去,就要扯到皇权法统,颜大人还没笨到在赵九面前说李纲不认同新朝的地步。
    可惜年轻地赵构听不出颜大人的弦外之音,痛斥颜歧说,金国讨厌的何止是李纲,只怕更讨厌我这个皇帝吧。
    本来,李纲对赵构是很不感冒的,也不打算去应天府当这个劳什子宰相。可一听到颜歧这么说,他的牛脾气就上来了,还非得当这个宰相不可。于是,李纲一路急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赶到了南京。
    李纲到南京就如吴敏到太原,让赵构大感惊喜。这样地重量级政治人物的到来像是给建炎朝打了一剂强心针。赵构亲派百官迎接,慰劳并赐宴,然后在大殿亲自接见。
    见了赵构,李纲老实不客气地答应做这个宰相,并献上十策,请赵构遵照执行。
    “十策,这么多?”杨华抽了一口冷气。
    吴敏讽刺地一笑:“李伯纪好大喜功,说地都是废话。其实,这十策中只有两个内容。一,杀张邦昌,清算伪楚官员;二,进攻金国。”
    杨华骇然变色:“李相真这么说?”
    “真的。”吴敏面色惨然,“李伯纪糊涂啊!”他端酸梅汤地手定在空中,一动不动。一串雨水从上漏下,滴滴答答落在碗中。
    凉棚里很静,没有一个人说话。
    吴敏以为杨华不知道这两条的厉害,良久才重重将手中地杯子杵在桌上,解释说。张邦昌虽然有越之为,但也是被逼的。
    而且,赵构的皇位和玉玺来至张邦昌。对张,赵构又是感激,又是同情。不但如此,赵构朝的百官大多来自伪楚,如果听李纲的来一个政治大清算,只怕朝廷要为之一空。
    如此一来,王赵构的统治基础就要被动摇了。
    至于进攻金国,现在新朝初立,实力微薄,首要任务是建炎和天承的法统之争。李纲现在提议去打金国,就算顺利接回太上皇帝,实力也将大损。而且,接过太上皇帝之后,到时候谁做皇帝还说不清楚呢!
    “的确如此。”杨华苦笑;“李相的脾气也太拧了!”
    吴敏:“可惜僭王赵构不知道其中的厉害,加上朝野清流中要求惩处张邦昌的呼声甚高。赵构以为只要除掉张,就能获取名声。于是,他免去张邦昌的职务,发配充军,并于半路下诏赐死。”
    “张邦昌死了。”杨华身上的铠甲已经完全被雨水打湿,肩膀上传来雨点的清脆响声,但他还是一动不动地端坐在那里:“张邦昌与我是故交,听闻他的死讯杨华心中颇为难过。可惜啊,东京城破的时候,他就应该以身殉国的……李相这么做不对。”
    “哦!”吴敏面上带着一丝微笑:“将军说说,李伯纪这么做为什么不对?”
    杨华黯然道:“别的人可以杀张邦昌,李相不能,因为他是宰相啊。”
    “对。”吴敏一拍桌子:“将军说得对,因为李伯纪是宰相啊!宰相的职责是调阴阳,统百官、化天和、息天威的。将军是军人,喊打喊杀都是对的,惟独宰相却一定要包容。必须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睛,必须能藏污纳垢。须知百管各司其职,天下事务都有专人专职管理,何必需要宰相?
    宰相地作用就是以宽容之心调和矛盾,使国家政务能够顺利运转。因此,宰相一定是一个心胸宽和大度的人,而不可爱憎分明,否则只会人为引发矛盾。建炎朝新立,需要地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李伯纪清算伪楚朝臣无疑是人为制造敌人,划分阵营。使赵构的新朝更加脆弱。”
    “对。”杨华神色大变:“吴大人,道理不说不透,杨华佩服。”他对李纲的人品是非常佩服的,以前在山西和东京也建立了深厚地私人友谊。虽然知道他这么做都是错的,可内心中还是为他感到难过。
    “杨将军客气,这也是吴敏的一点浅见。”吴敏说:“今年两河、京畿颗粒无收,身为宰相,本该想办法救灾,维持朝廷地正常运转。可清算伪楚朝附逆大臣,却弄得人心遑遑。”
    “大概是李相也没想到今年的灾害如此严重,有些措手不及。政治清算一但开始,一发却不可收了。”
    “杨将军说得是。”吴敏叹息,“伯纪也没想到事情会闹这么大。”
    外面的雨突然停止,夏天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山西旱了许久,这一场酣畅淋漓地暴雨应该能让地里的庄稼不至于死绝吧。
    杨华心神有些恍惚,他暗暗计算了一下山西今年秋收的预计产量,即便是没有灾害的影响,地里的收获也无法养活这么多人口。
    凉棚里的众人都收起了雨伞,但积水还是从顶棚上渗下来。于是,众人都说笑着走了出去,只杨华和吴敏还静静地坐在凉棚里。
    吴敏继续说:“李伯纪之所以下狠心收拾伪楚降官,其实也有他地打算。”
    他说,李纲以政治正确大帽子党同伐异。之所以坚持惩治叛变行为,是与一个长远考虑有关的。目前地建炎朝,从表面看起来,是继承了钦宋的法统,并未
    但实质上与靖康朝在国力上有了天壤之别。
    而且,太原还有赵楷这个天承朝立在那里。
    过去,宋是天朝大国,辽金再怎么强,也是化外藩邦。而今,大宋二帝并立,建炎朝虽然比太原势力雄厚,却只有半壁江山而已,几乎是一个偏安政权。
    李纲地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恢复”。他认为:若要恢复河北,就要打掉官僚集团内的怕死情绪与投降倾向。如果整个上层官僚毫无国家荣辱观,遇敌则降,不肯抵抗,且事后高官照做,不受惩罚,那么还能指望谁来推动恢复大业惩治叛变行为,就是为了制造中兴、光复地浓厚氛围,以便今后整个国家机器能有效地围绕恢复做文章。
    如此,建炎朝才能占到大义和正统的高度,以衬托出天承朝伪政权的不合法。
    “他这个想法也不是不对,只是有些不切实际。”吴敏摇了摇头,“事情始于宋齐愈的被杀。”
    “宋齐愈?”杨华想了想,“他不是赵构伪政权的谏议大夫吗,言官不管说什么做什么,都是无罪的呀!”
    吴敏苦笑:“可在李伯纪的眼里,这就是一个挑衅。”
    吴敏见杨华不解,解释说,宋齐愈也是伪楚的官员之一。当时,李纲向皇帝上了一个条陈,提了三个建议:一,各郡自行招募士兵,每郡增加三千个士兵;二、买马;三,让老百姓捐献家产资助宋军北征金国和太原。
    宋齐愈作为一个言官,自然要提出自己的意见。
    他说,首先,让老百姓捐献家产这一条根本行不通,这不是逼老百姓造反吗?其次,向西夏买马,党项人根本不会输入战马;其三,招兵。现在的建炎朝不是兵少,而是兵太多。要招兵就得花钱,军费开支一直都是政府预算的大头,动辄千万之巨,朝廷根本无力承担。
    而且,现在朝廷声威不显,地方上根本就不听中央的话。不但如此,地方官员还肆意克扣运往应天府的物资,现在让地方上自行招募兵勇,岂不给了他们克扣漕银地理由?
    于是宋齐愈准备上书赵构,提出自己的看法。按说,他是言官,上奏论政是他地职责。
    可是,还没等他写完这份奏折,消息就走漏到李纲那里去了。
    于是,宋齐愈下狱,并以附逆僭伪之罪处死。
    “杀士大夫,这个先例竟然开了……”杨华很是无语。
    吴敏也很是气愤:“当初,所有人都以为宋齐愈会被充军岭南。朝廷一但开了杀戒,风气立即大坏。”他有些悲愤:“李伯纪是宰相啊,治国不是治军。慈不掌军,军令如山,军队之中,杀一个人固然可以不讲任何理由。可他是宰相啊!赵构希望获得一个合格的宰相,可伯纪却在朝中行军法。”
    说到这里,吴敏越发地激动了:“张邦昌和宋齐愈的死使得伪楚降官人人自畏,知道已没有妥协的可能,而这一派人马占朝中官吏总数的六成。至于汪、黄等新贵,则嫉妒伯纪圣眷甚浓,大权独揽,也有意扳倒他。宋御使地朋友,军方大将张俊上书赵构,弹劾李伯纪无故冤杀大臣。同时上书的还有赵构的亲信虞部员外郎张浚。有这二人带头,朝臣自然群起而攻之。”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话,吴敏感觉有些可渴,顾不得许多,端起已接满雨水地碗一口喝尽,长啸一声:“李伯记的狠辣固然使群臣大感震惊,但宋齐愈的血也让赵构明白了一件事。”
    “是什么?”杨华身上的铠甲**地闪着光,他没想到建炎朝地政治斗争居然残酷到这等地步,已经听得有些心寒了。
    吴敏:“赵构突然明白过来,他需要的是一个宰相,而李纲却拿他当一个能够施展胸中抱负的大元帅。----…李刚终究是拒绝为他使用。
    ”
    “于是……”杨华伸手紧了紧面皮。
    “于是,李纲罢相。”吴敏苦笑:“可李纲一走,问题更严重了。”
    吴敏说,因为建炎朝财政吃紧,因此所有的军事行动都被停止。这让朝野清流大感失望,认为赵构有投降金人的打算。
    清流们当初之所以没有发生变乱,那是因为有李纲在,有李纲,大家都能看到恢复河北,接回太上的希望。
    可现在李纲一被罢免,所有地不满都爆发出来。愤怒的太学士陈东抬着棺材去闯宫,直接挑战赵构地权威,大声疾呼:“欲复中原,以定大计,非用李纲不可!”
    不但如此,陈东甚至给赵构来了一句:“日后太上归来,不知何以自处?”
    就在这个时候,另外一个捣乱份子出现了。太学士欧阳澈也不知道脑筋出了什么问题,他本是李纲的人,李纲下台后,欧阳澈胸中地怒火化做一腔戾气,上书斥责赵构贪花好色,是个无道昏君。
    赵构的性能力本就有问题,欧阳澈这一席话点中了他地死穴。
    不管是陈东还是欧阳澈,这两个人都代表着士林和天下的舆论,他们已经开始**裸地怀疑赵构皇位的正统性。他们想要的是一个兵马大元帅,想要的是赵构立即带着兵马收复河北失地,接回太上皇帝。至于皇位最后落到谁头上,那得由太上来定。这才符合封建伦理,这才符合士林的道德观。
    现在的赵构虽然麾下有二十万之众,但嫡系部队并没多少。大家之所以跑南京来,不过是来领工资,找饭吃的。一旦钱粮不继,这些人未必听话。
    赵构很是头疼,可是李纲已经教会了他该如何处理这种棘手的问题………-一个字,杀!
    于是,陈东和欧阳澈就不得不死了。
    宋朝不杀士大夫的传统已经彻底变成了历史。
    “因为河北、京畿局势混乱,人心不稳。河北即将大变。”吴敏微笑着说:“将军西进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河北又出什么事了?”杨华忙问。(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正文 第二百九十二章 天下乱了
     更新时间:2009…10…17 14:14:48 本章字数:3732
    敏道:“河北现在已经乱成一团,有金兵,有僭王也有地方叛军。  首发”
    杨华摸了摸胡须:“杨华也有所耳闻,却不甚详细,吴大人说来听听。”
    吴敏苦笑:“这事还得从靖康一年,河北民间尚武之风盛行,地方武装数目庞大,有十多万乡军。本来,靖康朝时,钦宗皇帝命河北招抚使张所前去节制各方军马按视祖宗陵寝。张所大人素有威望,一封书信过去便招募了十七万军马,手下大将王彦等十一将皆一时豪杰。赵构称帝之后也对他诸多笼络,提拔张所为兵部员外郎,可说是前程似锦。可就在这个时候,张大人犯了个糊涂,他上书为李纲说情,请留李纲。犯了赵构的忌讳,便被罢免去一切职务,押送广南管制。”
    杨华点点头:“张所的事情我也听说过,此人是靖康年的老臣。赵构新朝新气象,钦宗皇帝的旧人自然是能不用就不用的。可叹他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反替李相说情。”
    吴敏接着道:“张所罢免后,河北各地官员、民间乡勇俱是不服。有张所在,地方武装豪绅好歹还听话,现在张所一走,赵构的军队又大量南撤。河北现在是三不管地带,各方势力犬牙交错,立时就乱了起来。”
    杨华插嘴道:“河北局势我大概知道些,宋金大战期间朝廷募集的军士勾留不去,赵构又没办法收拾,这么多人积聚在一起,不乱才怪。杀官毁城,抢劫辎重,甚至割据一方也是寻常。不但河北,连东南也乱了起来。”
    “吴大人大概还不知道,东南那边也闹腾得厉害,就在李相被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