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行 >

第232部分

宋行-第232部分

小说: 宋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岁,万岁!”
    蕃学衙门的朱大门终于打开了,一个瘦小的老头探出一个脑袋来,大声道:“可是杨大人,下官余良。
    ”
    “斯文败类。”
    “国之虫!”
    “士林公!”
    见到他。一众读书人同时骂。
    余良脸上明带着一丝惊恐和惭愧。
    杨华一笑。举步进去:“我杨华。慌什么。乱不了。”
    蕃学门地方很大。有四个很大地院子。看得出来西夏国君很重视文教。
    进了厅之后。余良慌忙拜下去。连声道:“还好杨大人来。否则还真要弄出大乱子来。”
    杨华不屑地哼了一声。也理睬。只朝赵行德递过去一个眼色。
    赵行德将余良从地上扶起,温和地说:“余大人,你我也是兴庆府的旧识了,杨将军不喜欢虚礼,咱们直接说正事吧。杨将军已请得天子圣旨,决定在夏地单独建一个考场,为取士。你是灵州学政,这次科举还得请你大力协助。”
    余大喜,连连说:“如此就好如此就好。”
    于是,二人便开始在旁边商量推敲起这次大考的程序和细节。
    杨华因为对科举不熟,也不插话,捧着茶碗在旁边静静地听着,权当学习。
    听了一个多时辰,总算把西夏的科举了明白。
    所谓蕃学,最早发端与李元昊建国时。当时,西夏并未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夏景宗李元昊始建“蕃学”,作为培养人才,选拔官吏地途径。为了保持党项人的民族语言和文字,他特意命人从辽国购买了大量的诸如《孟子》、《孝经》、《尔雅》等儒家经典,并翻译成西夏文字,供西夏人学习,并作为教材出题考试。
    当然,儒家经典博大精深,以可怜的西夏文也无法翻译出其中的要点和精神。于是,普通读书人还是以读原著为荣,对译本却是不屑一顾。本来,西夏取士的时候还分为汉、党项两个考场,后来因为大家都学原著,精通西夏文字地党项人也没几个。于是,索性就直接用汉文出题。蕃学也就名存实亡了,仅仅作为一个学政机构,负责地方考场和士子的选拔。
    作为一个落后民族,党项被汉化并不出乎杨华意料。党项文化比之中华文明自然是异常粗鄙和落后地,也必然要被同化,除非党项人都退回西藩。只要他们在农耕地区设立政府,实行统治,必然需要大量的官吏。而官吏的选拔,只能靠科举,一科举,就被汉文化融合掉。………………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吧。
    了解了这一点,杨华大觉得振奋。本来,他还有些担心西夏的民族问题,可现在看来,这一点可以忽略不计了。实际上,西夏根本就是北宋地缩影。百姓和士子对中华文明还是认同的。而在名义上,西夏现在还是大宋地藩属。回到宗主国的怀抱对大家来说,并没有什么国破家亡的惨痛感,不但如此,有的人反有些欣慰。
    这道理想起来很简单,譬如现代的美国突然出兵攻占非洲的一个小国,并宣布这个国家从此成为美国地一个州,所有的百姓都享受同等地国民待遇,只怕那个小国的百姓都要欢欣鼓舞,面上有光。
    就拿现在正等在外面地四百灵州读书人来说,其中有党项血统的就占一半。可他们着汉服,说汉话,读儒家经典,用汉人地思维方式看问题,你总不可能说他就不是汉人吧?都是中国人,消灭民族之分才是王道。
    当然对待女真蛮子,却又是另外一种手段。
    商议好考试细节之后,余良汇报说考场分别
    华的河东节度使行辕、蕃学衙门和城西的寺。行乡试、双塔寺举行省试,而杨华的行辕则进行殿试。
    蕃学衙门和铁塔寺的考试同时举行,殿试则延后两天。
    杨华点点头说了一声“甚好!”算是肯定了余良的功绩,最后问:“试题安排好没有?”
    西夏的考试制度同北宋一个模式,科举考试的项目主要分为经义、诗、赋、论、策五种。
    王安石主政的时候认为选拔官员取得是行政能力和道德,又不是选诗人和文学家,遂取消了诗、赋两种考题。
    西夏也与时俱,跟着取消了诗、赋。
    但就经义类考题而言,其是从《四书》《五经》里抽取一段文字出来,让考生自己作文。王安石的这个改革直接催生了明清时的八股文,算是开了历史的先河。
    余良忙回答:“禀大人,策论的题目一般都是由天子钦定的,这个下官不敢置喙。至于经义,属下同赵大人商量了一下,决定用《夷狄之有君不如华夏之无君》为题。”
    听他说出这个题目,杨不禁一楞,他没想到余良居然左到这等程度。
    余良是小梁太后的旧臣,李乾顺主政之后对他大力打压,现在又因怕死投了杨华,已经没有任何退路,自然铁了心跟杨华混。现在杨华让他当考官,他就如失业许久的人找到工作一样,有心要摩拳擦掌在杨华面前好好表现一蕃,再顾不得自己的党项人身份,出了这么一个题目。
    杨华中好笑,本打算挖苦他几句,可转念一想,却面色大变。他猛地站起身来,怒道:“余良,你好大胆子,居然挑拨民族系,人为割裂族群,居心何在?”
    余良大骇,扑通一声跪在:上,连连磕头:“下官糊涂,下官糊涂。”
    杨华咆哮了半天,这才平息下心中怒气,一把将他拉起:“算了,拿本《论语》来,我亲自出题。”
    余良忙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论语》递了过去。杨华随意地翻了一页指着上面的一行文字说:“就他了。”
    余良和赵行德将脑袋凑过去,同时念道:“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杨华点头:“题目就是《让以得之》。”
    余、赵二人略一思索,同时赞道:“好题目,应时应物,想不到杨大人也是儒学大家啊!”
    杨华满头雾水:“什么大家,我胡乱指的。”
    “不
    ”赵行得细声细气地说:“大人,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孔子来到一国就一定会知道这里的政事,就是因为圣人有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五种美德。将军德行高洁,此刻西征,夏地百姓盼将军如久旱之盼云霓,皆敬服于您。”
    杨华被他这一马屁拍得寒毛直竖,竟无言以对了。
    当然,杨华对八股文是很不以为然的,这东西太禁锢人性了。可是,不这么考,也没其他好的办法。八股虽然垃圾,可至少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公平一物最为要紧,特别是在人心混乱的西夏。
    “大人,策论的考题也该定下来了。”赵行德提醒杨华。
    杨华摸了摸胡子,沉吟半天,这才说:“今年夏地科举的策论……就出个地方兵民比例以及钱粮之间的关系吧。”既然八股文选拔不出合格的才,怎么说也得弄几精通财会的人吧。
    “是。”赵、余二人同时领命。
    赵行德突然说:“大人,这次科举取士的名额您也该定一下。”
    “定什么?”杨华大手一挥:“我欲尽取夏土,尽收民心,人才自然是越多越好,只要来考试的,统统取了。此为非常时期的特例,下不为例。”
    赵行德大汗,而余良则一脸的欣喜。
    等商量好一切,杨华怒气也消了,又温和地勉励了余良两句,说:“刚才我说话重了些,余先生不要放在心上。”
    余良感动得热泪盈眶,怎么也说不出来。
    杨华说:“以后就要再用蕃学这个不利于团结的名字了,要改。”
    出了学政衙门,士子们还没有散去。
    *************************************************************
    PS:这个月没怎么求月票,数据不太好看。如果各位读者的第二张月票出了,请投给六军,投给《宋行》,谢谢!(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正文 今日二更已上传 章节数字写错了 特此说明
     更新时间:2009…10…24 19:31:05 本章字数:194
    者留言说今天的章节发的是三百零六章。而昨更是三百零四章。是不是漏发了一章
    六军在此刻说明一下。没有漏发。是写错了章后就是306章。是接在一起的。不影响阅读为VIIP章节名不允许修改。只好将错就错了。
    致歉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2。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正文 第三百零八章 西军新杰
     更新时间:2009…10…25 16:31:24 本章字数:5259
    宋西征军行辕。
    这里本是西夏灵州州府衙门,作为夏国第二大城市,灵州的州府衙门自然是非常地气派,大厅很大,地上铺着西域来的地毯。连日阴雨,天色晦暗,即大白天,厅里也点着蜡烛。
    一大群士子正伏案奋笔疾书,在大殿的四周,维持秩序的小吏们大气也不敢出一口,如同木雕一样看着这群参加殿试的士子,生怕发出半天声音打搅了他们。
    大殿里静得可以听到外面淅沥的雨声,偶尔有人轻轻地磨墨。这声音惊动了主考官余良,他抬起头严肃地看了众人一眼。
    天承朝特意为夏地开的恩科已经进行了三天,这是最后一天的殿试,看得出来,来参加考试的士子们都很紧张。十年寒窗,成败就在今朝。
    当然,最不紧张就是正坐在侧殿中的杨华,他这次是居了心要将所有来参加考试的士子统统录取,以收夏地读书人之心。至于眼前这场考试,不过是走个过场,排一下名次。
    这次科举,杨华并不仅限灵州一地,他贴出榜文说只要是夏地的读书人都可以来参加。消息一出,整个西夏都轰动了。不但杨华的占领区,连远在兴庆府的士子都跑过来了。参考人员总数达千人之巨,据说,到现在还有人在赶路。对此,杨华也莫可奈何。
    一千两百三二个考生,杨华计算了一下,靠这些人,管理整个银川平原应该有富余。一想起当初在太原时自己手下只有寥寥数百个文吏,他不禁感慨,夏地英杰尽在我囊中也!
    实际上,整个夏的知识杰出此刻算是同杨华一条心了。
    杨华这一手直接挖掉夏地上层建筑,不可谓不狠。
    在。知识可是一种奢侈品。能读书地人家境都不会很差。少是个小地主。封建中央集权制。政治结构扁平化。统治国家还真得靠这些中小地主。
    “赵行德这个意出得漂亮。这家伙还真是个宰辅之才啊!”杨华暗道。
    他甚至琢磨着一旦拿下银川平原和河套地区。就将夏地交给他管理。
    “杨大人。在这里坐着憋气。”坐在下首地一个军官不住抓耳挠腮。好象很不自在地样子。他身材不高。但块头极大。长着一脸钢针般地络腮胡。看起来煞是威猛。
    杨华将思绪收回来。站起身。提着茶壶走到对面那群人中。亲自为他们斟上刚煮好地点茶。微笑着小声道:“各位大人说话请小声点。杨华奉天承皇帝圣旨在夏地开科取士。此乃国家抡才大典。断断马虎不得。”
    听杨华这么说。众人都轻轻地点着头。一个穿着大红官袍地文官不满地盯了刚才说话地那个武官。小声道:“曲将军稍安勿躁。我等受杨大人所邀前来监考。那是何等地荣耀。”
    “荣耀……坐得屁股都麻了。”那个叫曲将军的人有些郁闷。
    “无知鄙夫。”红袍文官面带不屑。
    曲将军有些恼怒了,握着拳头,提高声气:“席大人,一路上你百般撩拨于我,究竟想做什么?”
    “好了好了,席大人,曲将军,离考试结束还有一刻种,且等上片刻。我等再谈正事。”杨华怕二人再起争执,连忙出言相劝。
    这二人这才停止口角,闷闷地坐在一边。那个曲将军一直用愤怒的目光看着席大人,而席大人则面带冷笑。
    看着这针锋相对地二人,杨华有些头疼起来。北宋以文御武,文武官员本就不和。在以前,因为有朝廷制度在,武官都有些畏惧文臣。现在天下大乱,武人的地位得到提升,就不那么害怕文官了。
    眼前这一大群人都是从泾原来的陕西官吏,姓席的那个文官是这群人的头,名叫席贡,现为泾原经略使。而那个武将姓曲名端,现任泾原军统制。
    泾原路地辖泾州、原州、渭州、西安州、怀德军五地,是陕北大镇,管辖着后世甘肃以东、陕西以北的西、海、固和六盘山等一大片:域。泾原路乃关中北面门户,也是一个出强兵的地方。
    当今天下二帝并立,都在争夺关中。为此,赵构派出了张浚,而杨华则派出了吴敏。
    泾原路正好挡在杨华和关中之间,正是河东镇竭力争取的目标。
    吴敏同泾原经略使席贡有旧,入关之前就写了一封信过去,仔细地分析天下大势和河东镇的力量,招席贡还朝。
    席贡知道关中即将变成一个激烈的大战场,任何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他必须在最短地时间内做出政治选择。
    在想了两天之后,席贡决定投靠杨华。一来,他本与吴敏熟悉,有吴敏在,日后也有个照应。所谓做生不如做熟。而且,吴敏的名气可比张浚大多了。再说,杨华大军囤于西夏,不管能否拿下西夏,日后肯定会全力南下。而泾原路正好拦在半路上,杨华肯定会第一个拿他开刀。
    杨华这两年威名赫赫,席贡不认为张浚等人是他的对手。所以,他很自然地把宝押在了杨华身上,带着手下诸将赶到灵州向杨华输诚。
    席贡、曲端的到来让杨华喜出望外,心中对吴敏也是又惊又服。想不到吴敏一封信就拿下陕北,端的是好生厉害。
    说起关中局势,虽然纷杂混乱,其实主要有三股军事势力:熙河张深,侧有泾原曲端,延王庶。
    其中,泾原军因为地处夏、宋边境,军队战斗力最强,人数也最多。据席贡所说,如果在紧急状态下,他可以征发十万青壮。
    现在,泾原已投靠天承朝,陕北尽归杨华。若吴敏等人再在渭河平原搞些动作,关中大局定矣!
    关中西军因为在去前年大量抽调到东京前线,现在力量弱了不少。但以陕西一地的战争潜力而言,依旧能征召四十万以上地青壮,再加上西夏一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