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风秦楚 >

第132部分

大风秦楚-第132部分

小说: 大风秦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说对匈奴人取得了一次大的胜利,但边患远未消除。头曼单于和冒顿还在,过个几年,又会渐成气候,仍是我大秦心腹之患。儿臣这次到边庭,亲眼看到了他们的组织形式,散则为民。聚则成骑,来也急,去也疾,机动性无可比拟。往往是在一个地方掠夺一下,急风暴雨式的,转瞬就过去了。令边关将士防不胜防。这次战胜之,确实非常侥幸。他们有一万余骑南下毛乌素,远袭上地,好在被都尉单膺白发现,及时飞羽,这样也空了榆中。否则,让匈奴人从老儿盖突破、渗入、占领上地,后果不堪设想。由此,我和蒙将军、卢护军共同商议,得出了一个结论:只有城墙,才是防范匈奴铁骑的最好设施。我们认为,应该将一直都在修筑的燕赵城墙和我们的城墙连接起来,扩大修建规模,从辽东、渔阳直到泷西,连成整体,形成屏卫。这样的长城,烽火台叠连,一处起火,四方响应。这是针对聚则成势,散则逸去的匈奴特别有效的防守设施,可以确保我大秦边民安居乐业……”
    始皇帝听后,心中颇为首肯:“这小子有点成熟了。”
    众大臣一齐附议。
    中车府令赵高说:“这样一来,胡骑再也无法渗入内地。一地出现,烽火毕起,众将云集,就没有不击败匈奴人的道理……”他总是能抓住要点,加以阐述。今天,他知道这是皇上赞赏的,且又是未来皇上提出来的,这一点,比这个提议本身重要得多。再加上,长公子平日对他似乎总保有距离,这才是他深感忧虑的,他必须尽一切手段,来获得扶苏的好感。只是思虑太过,也有失误的时候,也许就是道载决定了一切吧。恰恰是他这种圆滑的态度,使扶苏和他保持了距离。
    治粟内史伏兼出班奏曰:“长公子提议无可厚非,只是……”
    “只是什么?”将军辛胜用他宏亮的嗓音说,“伏内史,你难道会有相反的见解吗?”作为一个将军,他知道长公子的提议重要,所以这必须是要力争的。
    伏兼没有回答他,继续奏曰:“臣是说,长公子的奏议是个好主意,只是在当前,刚进行了一场大战,国帑告馨,国库空虚。陛下若不信,可问少府章邯,臣不敢欺蒙陛下。”
    章邯出列奏曰:“确有捉襟见肘之感,前些日子,郦山陵寝因缺少资财、人手,不得不从上林苑和阿房宫抽调徙徒投入到这一边。现在又在向各郡县征发闾左……”
    “什么时候叫你们征发闾左了?”始皇帝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这早已是开始了的事。”章邯低声说。
    伏兼说:“光对匈奴一战,耗尽了齐鲁、闽越的钱粮,用尽了那里的人力物力。巴蜀的人力物力又要针对百越西瓯。楚和三晋的人力物力用在陵寝、上林苑、阿房宫。关中得供应咸阳京城之用。且不要说,新秦开辟,又要迁徙多少人口?又要用去多少钱粮?还有驰道、直道,各种水利工程。现在如果要大规模的修筑长城,臣实在……,望陛下三思。”
    这倒是扶苏所没有想到的。这时,王贲出列奏曰,他认为别的工程都可以停,但长城关乎国之安危,是不能不建的。作为老将军,他更知长公子这一提议的深刻含义,不是这一班文臣所能理解的。他这说法获得了冯去疾的赞同。李斯则沉默。
    “怎能说停就停?”伏兼颇感气愤,这又不是儿戏。他说:“兴起的工程,先前的投入怎么说?”他身为治粟内史,为国理财,铢两必究,不知得罪了多少人。但始皇帝就是看中了他这一点,不管有多少人参奏非议,均不理会,一直信任他,重用他。“现在已是男子力耕,不足粮响;女子纺织,不足衣服。国力唯艰,臣恐毫无节制……”。伏兼想直言,但还是收住了口,他知道,皇上最不喜欢听的就是这样的言辞。
    “那你是说,我大秦民不聊生?”赵高就这么刻薄,他从始皇帝身旁用尖细的嗓音指责道。
    “我没这样说,”伏兼说,“但总得有出处,国库里是变不出钱来的。”
    “伏内史说的也是有道理的,”扶苏看不惯赵高这模样,他的提议本就没想到这一层,现在听伏兼说出这样的实情,不免也有些顾虑。
    “朕不管你怎样?”始皇帝这时突然想起了,“灭秦者胡也。”这一谶语,又想到扶苏这一提议确实是一个非常中肯的建议。遂不顾一切,决定扩大修筑长城的规模,并作出了这个决断。
    “父皇,”扶苏想到这个奏议是由自己提出来的,他本仁厚,现在也似乎感到有些不妥,想有所保留。他立即再出列奏曰,“儿臣认为,还是量力而行为是。量入为出,只以原有规模修筑上郡至北地一段,以屏护关中……”
    这正是始皇帝最不满意扶苏的地方,他想起了“臣不得两谏。”他大声斥责道:“看看你都成什么样子了?出尔反尔,优柔寡断,这叫朕怎能放心?我大秦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不是这样艰难地走过来的?不这样,瞻前顾后,能统一诸夏?不这样,能驱逐匈奴?干出这么多事功?又怎能成就今日之大秦!”
    “只是,可以和缓些,实在不行,是否可以将上郡一线三十余万守军屯田筑城?”
    “这是个好办法!”青城一直在听,她最佩服这个皇兄了,听到扶苏说出这个主意,那知道利害,不由得赞赏道,脱口而出。
    “怎么又来了!这是你说话的地方吗?”始皇帝很严厉地大声训斥道,“累教不改!”
    青城吓得涨红了脸,她还没见过父皇这样不满过,不敢再言语。
    “一派胡言,军队怎能用来筑城?简直愚蠢之极!”听到扶苏说出这样不知利害的话来,原先对他好的印象也没有了。对青城也一样,授衣的事弄得他对她非常不满意,现在她又敢在朝廷上放言,这叫他如何容忍。正是这一刹那的心理改变,使他更坚定了修筑长城的决心。历史往往就是这样改变的,始皇帝正是有了这不快,他就敕令:着这修长城之事由扶苏去督办。本来这次,他是想让扶苏回京城,让他熟悉一下政务,他已感到自己的身体很有些不好,想让他作个作储君的准备。但没想到,一刹那的心理改变,事情又成了另一种样子。这就是他的个性,他不能容忍任何一个人违逆了自己。
    众大臣见皇上动了怒,没有一个再敢提出异议。
    始皇帝又命令伏兼将各地常征的赋税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成。并征发闾左,把不足十七岁,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上,六十五岁以下的人定在征发之列,将这些人力物力全用来修筑长城,而对上林苑和阿房宫则暂时放一放。
五卷、四、青城被幽禁
            四、青城被幽禁。
    回到内廷,始皇帝再一次对青城在朝廷上放言深感不满,他对这个螟蛉之女有了一种思虑。
    这时,正好左丞相李斯、御史大夫德、御史中丞赵成等,向他奏知南巡东行之事。说是诸事已备,只等皇上择日,便可南行。他想了想说:“等年初吧,新的一年,万象更始正好(秦以十月为岁首)。”此时,青城已经回府,李斯和赵高已敏锐地感到了皇上对扶苏和青城的不满。李斯这人,私心重一点,他想到青城能有今日,自己是负有责任的。他很想把这一潜在的危险化解掉,以免将来自己受到牵连。为此,他再一次上奏曰:“为了陛下的安全,臣以为不得不对公主有所防范。再说,盈夫人突然潜逃,只能说明这是公主所为,公主敢这样,不能不令人担忧。”
    赵高见李斯说出这样一番话来,皇上不语,知道皇上对公主有了些顾虑,皇上不再信任青城。“事实上,青城对皇上也不是赤胆忠心”,他想起了依梅庭。更何况青城和扶苏是同一类人,对他总是那么不冷不热的,他知道这样的人,对自己是个威胁。他喜欢皇少子胡亥,自从胡亥向他学习吏道以来,便和他过从甚密。他认为这个皇子和自己意气相投。他曾这样想过,如果胡亥能成为皇太子就好了,但对这事的实现,他连想都不敢想。此刻,他极力附和李斯,他说:“对于青城公主,实在不能不小心谨慎,至少不能让她带剑侍立在陛下身边。更何况纲纪律令本就有:任何人不得带剑上金殿。只有公主是个例外,这不合法度。现在只要按律行事,可以名正言顺的恢复廷制,公主并没有任何借口可以不执行。”
    他的这一番说辞,堂堂正正,立即获得了众人的赞同,大家一至附议。
    在众大臣的极力劝谏下,始皇帝终于赞同了这一动议。“是的,青城没必要再带剑侍立在自己身边。自从荆轲之后,再也没有任何人在朝廷上接近过自己,再也没有发生过那样的危险。反倒是青城,天天带剑侍立在自己身边,成了唯一的例外。如今确实没有这个必要了。”
    他让赵高去对青城公主宣旨:“从今往后,不需要再带剑上朝。这不合廷制,破坏了朝廷的规章,引起众大臣的非议……。”
    青城公主接到这一旨意后,没有想得更多,因为这道理冠冕堂皇。她还是个大孩子,天性又单纯,不过也隐约感到,父皇对自己没有从前那么亲切了,心中不免有些凄切。想起了盈夫人的话,难道自己真的不是父皇所生?但她马上否认了。她不容许自己对父皇有一丝一毫的怀疑。时间一长,就把这放过一边去。
    但是,朝廷上下开始流传着皇上不再宠爱公主的流言。这流言来自何方?没人知道。由此,众臣又想起前几年流传的青城公主和叛逆依梅庭的叛逃有关的流言来,一时间,传得沸沸扬扬。过去皇上宠爱,别人连私下也不敢议论。现在不同了,青城已经失宠,就象一朵开败了的花,众大臣立即感觉到了它的无奈。这有关依梅庭的流言越传越广,终于传到了始皇帝的耳中。
    始皇帝得知此事,更加愤怒。本来依梅庭的叛逃,就令他非常愤怒,现在又牵涉到自己的爱女。依梅庭这人不仅长得儒雅倜傥,聪慧敏锐,且见识也不凡,是一个近乎天生完美无瑕的人物。他不论做什么,一学就会,一会就精。每一投足举袂,都是那么恰到好处,那么完美,让人生出感佩,使人产生渴望。始皇帝对他十分欣赏,这不仅仅是从外表上,更是因为他的才干,他把他视为是未来大秦的干臣。可就是这样一个未来干臣,却背叛了他,叛逃了。
    现在,当他再一次听到依梅庭这个名字时,居然还和青城连系在一起,心中的愤怒可想而知。他再一次督责降旨:务必将这个叛臣揖拿归案,决不宽宥!
    他就此事直接问责青城。
    青城并不回避,承认确有此事。但她说:“依梅庭并没有背叛朝廷,他有他的难处,只为侠义故。”她详细地向始皇帝说明了依梅庭有个结义姐姐,是他的救命恩人,而且这个姐姐,就是洗心玉……。
    “洗心玉?“始皇帝一听洗心玉三字,就想起了望夷宫,那个突然出现在比武台上的那个女人。又是这个女人,他想起了姜弋,但感情是不同的。
    “是的,就是这个女子,”青城说,“北门晨风是她的朋友,她要救他。”
    “这算什么借口?难道就为这,你就可以背弃朕!”
    这的确不是借口,青城一时无言。
    “你是不是还喜欢他?”始皇帝是指依梅庭。
    这使青城颇为难堪,但她仍在为依梅庭极力辩解:“可御史府的人……”
    “混怅东西,你看看你,都成什么样子了。这样的人,御史府能不察觉吗?能不查吗?如果是这样,我们要御史府干什么?”
    “他只不过是想活命……”
    “所以你就背叛朕!”
    “父皇,女儿怎敢。”青城真是百口莫辩。她知道依梅庭只是被逼无奈,才不得不出逃。但这事是怎么说也说不清的,越说越不对。这更激怒了始皇帝,他这人从来就是敢于直面人生、直面挑战的。由此,他想起了授衣,就这样问了。
    “你还有什么秘密没告诉我?——说!”
    “女儿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
    “还说没有?你说说,授衣是怎么回事?”始皇帝咆哮起来,“你别当我什么都不知道!”
    “女儿没信她。”
    “没信她,那你为什么放走了她?”
    “……?”这又是说不清的事。
    “那我告诉你,你确实不是我亲生,她所说的都是事实。”
    “父皇!”
    “你不会以此背叛朕吧?”
    “这不是真的。”
    “这是真的!”
    “即使如此,女儿受父皇的养育之恩,父皇对女儿恩重如山,女儿怎会背叛父皇?望父皇理解女儿。”青城十分为难地吐出肺腑之言,一下跪在始皇帝面前,“父皇如不相信女儿,女儿还不如死在父皇面前,父皇!”青城抬起头来,看着如此憔悴的父皇,想起平日的恩宠,不觉泪下。
    这使得始皇帝的心绞痛了一下,不由得怔住了。他还从来没见过青城这样,不由得真的伤心起来,“唉!”他长叹了一口气,颓然坐在御榻上,显得十分蓑老。这令青城伤心,她忙站起来,一把扶住始皇帝,泪如雨下,“父皇……”她哽噎道。
    “我怎么就养了你这么个忘恩负义的东西哪?”始皇帝更是伤心,由于长期服用九真玉露丸(三元九转感应丹改进方),中了丹毒,他的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控制也控制不住。
    “女儿不孝,决不会做这样的人。”
    “我还能想信谁?去,去,……,你走啊,我不想再见到你,你得好好的给我闭门思过。”
    这样,青城再一次地被幽禁在公主府,并由侍中单膺白监控。
    “你确实不是我亲生,她所说的都是事实。”父皇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在耳边。由此,青城公主想起盈夫人,仿佛一下子就从天庭被打入了凡尘。自己真的不是父皇所生,想起自己从来都认为自己是天之贵胄,由此还骄纵得很,却原来自己仅仅只是亡国之余。不由得天蹋地陷一般,顿时感到失去了一切,而生出一些悲戚来。过去只是存疑,现在却是事实。她又想起盈夫人,从盈夫人和父皇所说,自己就真的是燕国的公主了。自己的父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