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战争风云 >

第88部分

战争风云-第88部分

小说: 战争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学瓦斯说得好,亲爱的,”斯鲁特说。“可我只是在一个意义上接受你这一点。”他把摊开的指尖并在一起,懒洋洋地坐在椅子上,用一种奇特的笑容注视着她——那笑容既表示他的优越感,又表示受到了挫折。“那就是:在任何时间和

地点,哲学著作总是前进的社会机器里所排出的一种瓦斯——这个观点可以说是黑格尔创立的,马克思接过来并把它庸俗化了。但是你可以通过对瓦斯的剖析来重新找出那架机器必然是个什么样子和它是怎样操作的。不管那些观念是怎样产生的,它仍然可以很有力量,并且是真实的。杰斯特罗,德国浪漫主义是对西方生活方式的一个极其重要而有力的批判。它正视了所有我们的那些令人讨厌的弱点。”

“譬如说……?”她的语调很刻薄、很突兀。

斯鲁特忽然来了一股好辩的劲头,就好象如果旁的做不到,至少他想当着拜伦的面用言词把她征服似的。他先用一

个指头来回朝空中戳着,好象为他的话加上一个个的惊叹号。”譬如说,亲爱的,基督精神从挨了伽利略①一刀之后就死掉烂掉了。又譬如说,法国和美国革命的那些理想只不过是关于人性的神话。又譬如说,《独立宣言》的作者本人拥有黑奴。又譬如说,‘自由、平等、博爱的捍卫者最后砍掉无依无靠的妇女的脑袋并且互相砍了脑袋。娜塔丽,德国人对所有这些问题都有他们极为明晰的见解。他们看透了罗马帝国的腐败并且把它粉碎了。他们看穿了天主教会的腐败并打断了它的脊骨。如今,他们认为基督教工业民主只不过是正在腐烂着的空架子。他们打算用武力来接管。德国人的大师们一百年来一直在对他们说,他们的时机就要来到了,说残酷和流血是上帝在历史进程中的脚印。这些就是我开给拜伦的那些书的内容。它们讲得详尽细微。那个书单是有根有据的。当然,在德国,还有另外一种论调——一种正常的自由主义的论调,这是和西方一脉相通的,是‘好的德国’。娜塔丽,那我自然也都了解。他们的领导者大部分都投到俾斯麦方面去了,其余的,也几乎都成了德皇的鹰犬。希特勒等到他的时机来到了,就飞扬跋扈起来。听吧!”

①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天文学家,曾因天体学说被天主教教皇逮捕坐牢。

象教士诵经一般,斯鲁特用严肃的声调引述起来,一边还用一只僵直的手指在空中打着拍子:“德国革命不会由于发生在康德的《批判》和费希特的先验唯心主义之后而变得温和些或缓和些。这些学说的作用在于发展那种一俟时机成熟立即爆发的革命力量。基督教抑制了德国人的粗野斗士般的激情,但它却无法消灭它。当那个起遏制作用的护身符——十字架——垮台之后,那股疯狂的、好斗的暴力就会再度冲出来。古老的石神那时将从被遗忘了的废墟里站起来,拭去他们眼睛里那千百年的尘垢。雷神将举着他的铁锤再一次崛起,将把哥特式的教堂砸个粉碎。”

斯鲁特用一只拳头做了个笨拙无力的手势来比划铁锤的打击,随后接着说:“不要笑这个向你们提出要警惕康德、费希特和其他哲学家的空想家。不要笑一个预见到在理性领域里所爆发的革命同样也将在现实领域里爆发的幻象。思想走在行动前头,正如闪电走在雷的前头。德国的雷具有真正德国的特色。它并不疾迅,但它略显徐缓地一直隆隆下去。然而它终必来临。等你听到你在世界历史上从未听见过的一声霹雳,就知道德国的巨雷终于打下来了。”

“海涅——就是那个谱写了德国最伟大的诗篇的犹太人,那个为德国哲学所倾倒的海涅——这就是海涅写的。”斯鲁特用较为温和的语调说。“这些话是他在一百六十年前写的。”

他身后边起了一片挪动椅子的响声。一簇穿了晚礼服、用德语愉快地闲谈着的德国顾客向壁炉旁边的大桌子走去,两边跟着三个低头哈腰、毕恭毕敬的侍者。斯鲁特被碰了一下。他回头一看,目光正对着德国秘密警察头子的脸。那人友善地笑了笑,弯了下腰。同这人一起的是他们在旅馆见过的那个前额上有疤痕的,另外一个德国人是光头。还有三个穿着艳丽晚服、吃吃笑着的葡萄牙女人。

“哲学讨论会结束了吧,”奔奇·泽尔斯顿喃喃地说。

“为什么?”拜伦说。

“一个原因是,”娜塔丽打断说,“我腻烦啦。”

德国人一坐下来,整个餐馆的谈话声就静下来了。犹太人提心吊胆地望着他们。在这暂时的静寂中,只有那喧闹的、对周围毫不理会的英国客人的声音更显得大了。

“这些英国人是干什么的?”娜塔丽问泽尔斯顿。

“寓公。他们住在这儿是因为东西便宜,又没有配给制度。同时,我猜也因为这里不在德国空军的轰炸目标之内。”泽尔斯顿说。“英国大使馆的官员并不特别希罕他们。”

“你刚才引的海涅那段话很了不起,”拜伦对斯鲁特说。

“我在牛津的时候写过一篇关于海涅与黑格尔的论文,”斯鲁特微微笑了笑说。“海涅很长一个时期为黑格尔所吸引,后来他又摒弃了黑格尔。我曾经把那段话翻译出来,作为一本书的题词。那段话的辞藻挺华丽,就象耶利米①那样。犹太先知们都是一脉相承的。”

他们正喝咖啡的当儿,一道粉红色的聚光把这昏暗的房间分成两半,灯光照在小小演奏台上一块灰色的幕帏上。奔奇·泽尔斯顿说:“这就是他。他是最好的法都②歌手。”

①葡萄牙的一种民族歌舞。“法都”的意思是命运。

②《圣经·旧约》中的一个希伯来族的先知。

“最好的什么?”拜伦说。这时,一个脸色苍白、黑眼睛的年轻人穿着镶了厚边的黑色外套从幕后走了出来,手里握着一只葱头形的吉他琴。

“法都歌手,命运歌曲。十分凄凉,葡萄牙味十足。”

年轻人的琴声一响——强烈、尖锐、悲伤的琴声,节奏铿锵犹如锤击——菜馆里就静了下来。他用一种清脆、高亢、花哨的嗓音唱着,一双黑眼睛四下里打量着,聚光灯把他那高高隆起的前额照成了粉色。娜塔丽悄悄对泽尔斯顿说:“唱的是什么曲子?”

“是支老曲子。是学生们常唱的法都曲子。”

“歌词的意思呢?”

“啊,歌词永远是不重要的。只那么一两句。刚才唱的是:‘闭上你的眼睛。闭上眼睛生活就会简单一些。’”

这对新婚夫妇的目光相遇了。拜伦把手放在娜塔丽的手上。

年轻歌手唱了几支曲子。他时而迅疾,时而缓慢;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欢快激越,甚是别致。显然这就是法都的精华,因为每当他在唱一支曲子的中途表演这些花腔的时候,菜馆里的葡萄牙人就鼓起掌来,有时还喝采。

“美得很,”一支曲子唱完的时候,娜塔丽小声对奔奇·泽尔斯顿说。“谢谢你啦。”

他用双手梳理了一下他的小胡子。“我料到会合你的心意。这确是别有风味。”

“Spieler!KoCnnenSie‘OSoleMio’singen?”①那个光头的德国人正在跟歌手说话。他坐得离台只有几英尺。歌手不自然地笑了笑,用葡萄牙语作了回答,同时用他那只形状奇特的吉他琴比划着,说他只会表演法都歌曲。那个德国人用嘻嘻哈哈的语调叫他还是唱个“OSoleMio”,那个年轻人又摇摇头,作出毫无办法的手势。那个德国人用冒着烟的雪茄朝他指了指,然后用葡萄牙语嚷了些什么。这么一来,连英国人在内,整个菜馆都鸦雀无声了——坐在德国人桌上的那三个葡萄牙女人的脸也顿时冷若冰霜。那个年轻的表演者用可怜巴巴的神情朝周围的观众望了望,然后很蹩脚地唱起“OSoleMio”来。那德国人朝椅背上一仰,用手里的雪茄望空打着拍子。菜馆被一片窒息的空气所笼罩。娜塔丽对泽尔斯顿说:“咱们走吧。”

①德语:“唱歌的,你会唱《我的太阳》吗?”

“我赞成。”

他们走出菜馆的时候,那位歌手还在嗑嗑巴巴地唱着那支意大利曲子。在进门的柜台上摆着一幅这个歌手的相片,下面放着一叠唱片,就是这个歌手灌的,用硬纸袋套着。“要是有第一支曲子的,”娜塔丽对拜伦说,“给我买一张。”他买了两张。

外面的街灯比菜馆里头的灯光要亮。寒风凛冽。莱斯里·斯鲁特把脖子上的围巾拉拉紧,对拜伦说:“你什么时候走?”

“后天才走。”

“照我计算时间的法儿,离现在还有几年呢。”娜塔丽带着挑战的语调说,一边搂紧她丈夫的胳膊。

“那么,娜塔丽,我要不要想法去订咱们星期六去罗马的飞机票?”

“先等等吧,也许他还不走呢,我总可以这么盼着。”

“当然,”斯鲁特把手伸给拜伦。“要是见不着你的话,这里就向你祝贺了,祝你幸福,海上风平浪静。”

“谢谢。还谢谢你把套房让给我们住。我们那样喧宾夺主,太唐突了。”

“亲爱的伙计,”斯鲁特说,“那套房在我手里是白白浪费。”

娜塔丽的四肢痉挛起来。她梦见德国秘密警察在敲门。她从噩梦中醒来,在黑暗中听到真有人在敲门。她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希望这只不过是那噩梦留下的痕迹在她那为云雾所遮蔽的头脑中徘徊,以为敲门声就会停止的。它没停。她看了看自己的夜光表,碰了一下拜伦的热呼呼、毛茸茸的腿。

“拜伦!拜伦!”

他倚着胳膊肘直起身子,接着整个儿坐起来了。“几点啦?”

“一点三刻。”门敲得更响更急了。拜伦跳下床去,赶忙穿上浴衣。

“勃拉尼,可别随便放人进来!先弄清楚了是谁。”

娜塔丽也离开了那个温暖的、安乐窝般的床,穿上一件亵衣,夜晚的寒气冻得她直打哆嗦。这时,拜伦打开了寝室的门。“不要害怕,是埃斯特。”

“他来干什么?”

“这正是我要弄清楚的。”

门又关上了。娜塔丽跑到门跟前,把耳朵贴在门上,听到提到了托布鲁克。她觉得这样偷听未免太丢脸了,就索性嘎嘎地拧了下门把手,走了出来。那两个年轻人正坐在沙发上躬着身子在交谈,他们都站了起来。穿嵌金线的蓝制服、戴白色大檐帽的埃斯特上尉在吃一只苹果。

“嗨,娜塔丽,象这样冲到度蜜月的夫妇的房间里,真太不该了,”他愉快地说。“我们正在谈着一件风险特别大的任务。”

“怎么啦?”

拜伦说:“改变了命令。没什么严重、紧急的事,不用急得出汗。”

“对。实际上我正赶着要走。”埃斯特上尉把苹果核丢在烟灰缸里。“我得把上岸过夜的艇上的人全找回来。这么深更半夜来漫游伊什图里尔和里斯本倒是满有趣的。再见吧,拜伦。”

上尉咧嘴向她笑了笑,又轻轻拍一下他那歪戴得很放荡的帽子,就走了。

“哦,告诉我!”娜塔丽抱着双臂,质问她丈夫。

拜伦走到红大理石壁炉跟前,用火柴把一堆引火物和木头下面的纸点着了。“‘S—45号’今天早晨开走。”

“呃,就在今天早晨?太糟糕啦。去哪儿?”

“我不知道。由于占领了托布鲁克,任务改了——说老实话,我自己先就不清楚。好象是要检查一下地中海潜艇的装备。”

“那么,好吧,我想这是我自找。我的全部结婚生活(也许这就是全部了)给缩短了三分之一。”

“娜塔丽,咱们的结婚生活由你从意大利回国那时候算起,”他用胳膊搂住了她,两个人站在那里望着火光亮起来,“咱们的结婚生活将会很,很幸福,而且很多产。我计划要六个孩子。”

这话把陷在愁苦中的年轻妻子逗乐了。她把一只手放到他脸上。“我的天!六个!我可跑不到终点。天哪,这火好极啦。昨晚上咱们睡觉之前把酒喝光了吗?你去瞧瞧。”他端来了一杯酒,又替她点上一支烟。“勃拉尼,有件事得告诉你一下。去年十一月,埃伦病得很厉害。他以为他会死。我只好陪他去看罗马的一位专科大夫。原来是肾结石,他在艾克塞尔索休养了两个星期,真受了大罪。最后,病好了。可是一天晚上,在他情绪很低沉的时候,埃伦对我说,他打算把他的全部财产全留给我。他把总的数目告诉了我,我大吃一惊。”她对他笑了笑,呷了一口酒。拜伦用眯成一道缝的眼睛望着她。“我想他一定是个吝啬鬼,象大部分单身汉一样。这也是他移居意大利的一个原因:他可以花很少的钱,过得舒舒服服的。埃伦把他从《一个犹太人的耶稣》那本书所赚的钱几乎全存起来了,每年他还能从那本书拿到更多的钱。他那本关于保罗的书收入也不少。那以前,他还从他的教授薪金里攒了许多。但是住在意大利,他连税也不上。房产之外,埃伦有的还不止十万元。他现在只吃利息就够生活了。他把钱拨回去在纽约投资了。对这些情况,过去我完全不知道。一点儿也不知道。至于他会留给我什么,我是从来也没想过的。可是,目前事情就是这样。”娜塔丽握着拜伦的下巴,推来推去。“你干嘛这么冷冰冰的?我是在告诉你,你娶了个有遗产的女人。”拜伦把一块掉下来的红煤拨回火堆上去。“哼,他真精明,比我想的要精明。”

“可是你这话公道吗?尤其是你还计划要六个孩子呢。”

“也许不公道,”拜伦耸了耸肩膀。“你的钱够回国的吗?不管怎样,两个月之内你得回国。”

“我知道。我已经同意了。钱我有的是。哎哟,这火烤起人来了。”她斜靠在火光前的一张长榻上,亵衣敞开了,火光在她光溜溜的腿上温暖地嬉戏着。“勃拉尼,你家里可知道你打算结婚?”

“不知道。连我自己对结得成结不成还没有把握的时候,何必去找那麻烦。不过,我给华伦去过信。”

“他还在夏威夷吗?”

“还在那儿。他和杰妮丝都喜欢那里。我想你我两人有一天也会跑到那里去的。海军不断地在充实太平洋舰队。华伦认为咱们不久就会跟日本人打仗。整个海军都有这种感觉。”

“不跟德国打?”

“不。你坐在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