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献帝新传 >

第146部分

汉献帝新传-第146部分

小说: 汉献帝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拉伯半岛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造就了半岛上各部族人的特点。茫茫的沙漠把半岛分为南北两部分,居住的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也就分为南方人和北方人。
  半岛北部的阿拉伯人,大半是游牧民族,以“毛屋”为家,他们原始的故乡当然是两河流域的大平原,而有历史记载的故乡,则是偏于半岛中部的希贾兹和纳季德。
  半岛南部的阿拉伯人大半是定居的他们的故乡是也门、哈达拉毛和沿海一带,他们使用的语言是赛伯伊语和希木叶尔语。刘协思考了良久,还是决定在这里推广汉语,学习汉字,并在苏格拉底建立两所学府,并从道教中抽调了五百多名大信徒和几十名资深道师前往各部落宣扬道教,在各个绿洲建立道殿。供信徒朝拜,向他们提供医疗和基础教育服务。
  这里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这些部落完整地族谱体系,他们用各种方式记载了他们的祖先,并将他们的祖先联系到了一起,这个族谱可以说是《圣经》和《古兰经》诞生的基础。但庆幸的是他们还保持着原始信仰,并没有进化到严格神论体系,刘协用利用道教将他们地他们原始神串联起来,成为道教的次神。而他们以往崇拜的神只是曾经拯救过他们的神,实际上所有地神都源自于三尊。
  在这其中,道教的局限性和通融性也纷纷展现,道教作为中华文明的本土教义,他的诞生是从中华文明发展中衍生的,这和以两河文明为代表的单一神宗教产生了较大的对冲,刘协只能让中央道府的大道师们承担这个修订工作,将两河文明的历史和道教的理论结合,产生了一个道教理论地新延伸。
  由于道教认为人是依据三尊所制定的道义在宇宙中自然产生的,而不是神直接创造的。但是人的发展过程中,神为人类主持公道,为人类决定在离开人间后的去向,并曾经帮助过人。所以,各个部落,甚至犹太教和道教之间都有独特的冲突,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真正冲突最厉害的肯定基督教和道教,毕竟犹太教和各个小部落是依附大汉帝国存在地。没有大汉帝国的扶持,他们在中东就是最底层的人。
  道教在巴比伦省,吸纳了犹太教和阿拉伯人的传说以及《旧约圣经》,并将道教所整合的各种小派进行融合,针对太学府提出的民族移动学说,确定世界上的人类拥有不同的祖先,这些祖先也曾经经历过融合和迁移,诞生了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根据道教地决断。世界首先分化开的民族有四个,一个大汉帝国的炎黄联合部落,其次是闪米特部落,最后是雅利安部落和撒哈拉部落,而印度是四个部落汇集的地方。
  这四个部落不断延伸变化和迁移,才出现了今天的各个民族。
  为了实现整个理论体系上的完整。刘协让太学府抽调了两百多名者配合道府进行理论地整合工作。结合各个民族地神话,让他们编写一本《人道全经》。
  刘协很清楚。这本结合科学知识和神学的大一统民族形成百科全书是非常难以完成地,但是这个时候很多资料还能够查到,进行一场编订是可以实现的,只要这本书形成,基督教、佛教以及还没有出现伊斯兰教在道教面前就是非常脆弱的,因为这些宗教所解释的一些问题只是本民族的问题,并且没有道教这样完整,而且几乎这些宗教都无法迈过一个坎,那就是人类科技进步导致宗教神造人学说的坍塌。
  宗教早期是很有意义,但不得不承认,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宗教的神造人学说是肯定会被摧垮的,这也是所有宗教都喜欢迫害科学的根本所在,而道教的民族学说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要《人道全经》一旦完成,在整个世界内形成足够共识,科学在几千年内的发展都无法对道教形成根本上的打击,而道教也没有迫害科学发展的必要,因为科学存在的价值就是证明道教的强大,在很长一段时间,科学越强大,道教的力量就会越大。
  为了和基督教等教对抗,道教就必须不断发展科学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让道教在整个炎黄子孙的心中扎下坚实的根基,确保他们对科学和真理的向往,而不是每日只知道颂诗奉典。
  同样,也需要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形成道教的统一认识,提倡一个和平的有利大汉帝国发展的文化背景,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的刘协已经开始将很多事情交给长子刘巍代为处理,慢慢锻炼他的能力和认识,将他带到中东,也是要他进一步认识这个世界,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世界到底是什么模样,他只有自己亲眼看到了,才真正明白。
  而刘协自己则将很多精力放到了宗教和文化的处理上,他已经决定将自己的后半身留给宗教和文化的推广上,亲自将道教进一步改造,最终推广到整个世界范围内,给整个世界留下一个巨大的文化遗产,以中华文明为基础,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营造一个统一文明价值观,为大汉帝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大汉帝国的利益要想继续扩大,仅仅依靠战争已经很困难了,剩下来只能在文化上下功夫,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个开放文明的环境,让大汉帝国依靠贸易获取更多的利益。
  刘协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够充沛了,自己是不可能做完所有事情的,阿拉伯地区、中东、西亚、中亚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推广汉文化,要让这里建立起足够的王国,并和大汉建立起邦联关系。
  大汉北方的游牧民族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大汉的很多重要工程还没有开展,西伯利亚北部和美洲、非洲还没有被大汉帝国发现,锦州需要治理开发,大汉的体制和文明内核还要重新塑造,让它更加的优秀。
  他认识到很多事情都只能交付给自己的皇子们了,如何才能让皇子们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起这些重任呢,这个问题已经成了刘协心中一个疑问,他忽然感觉到,治理一个伟大的帝国容易,但要培养一个合格的皇子是多么困难啊,真是所谓十年竖木,百年育人啊。
  阿拉伯的很多部落都不接受道教,刘协只能让凌统出征。在凌统出征之后不久,刘梓来到了苏格拉底城,一同前来的还有刘逸、刘平两人,陪同他们前来的是伊籍。
  这让刘协很惊讶,问伊籍这是何人的主意,伊籍无可奈何的答道:“皇后说圣上不可厚此薄彼,即让大皇子和二皇子都到了,三皇子和四皇子也该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
  刘协指着东方笑道:“这个皇后啊,尽给朕出难题,不过这样也来,就让他们一起进入苏格拉底学府吧,朕一起教!”
  四个大皇子一齐抵达苏格拉底城,刘协也是分外高兴,亲自领着他们在两河流域的各个地域参观,一边走一边和他们讲述整个两河流域文明的历史,一直到了耶路撒冷城,为他们讲述希伯来人的整段历史。
  在皇子的培养上,刘协深信一点,即百闻不如一见,很多时候不需要说的天花乱坠,带着他们在异国世界走一遍,对他们原有知识体系的冲击是巨大的。
  正如伊籍所言,四名皇子各有特点,长子刘巍外柔内刚,文武双全,善守能攻,有识人断事之能;次子刘逸刚柔并济,文武皆备,善攻能守,遇强亦能隐忍,有蓄势而发之智;三子刘平,少平庸,后发奋,虽不能文武双全,亦无大缺,且有礼贤下士,广听众言之德;四子刘梓锋芒毕露,文有不足,然有诚信,武冠群子,有征战四海之志。
  这个时候,刘协已经顾不得太多了,历史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是那么充沛了,他终于下定决心在四个皇子面前集中讲解后代物理学和科学的基本体系,告诉他们天地宇宙的基本状态,将自己的知识留给四位皇子,让他们能够承担自己无法完成的事情。
    网友上传章节 第十卷 四海征伐 第三十一章 耶路撒冷
     更新时间:2009…5…30 1:23:50 本章字数:6729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城位于犹太生犹地亚山的四座山丘之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历史古城,到华夏纪年时已经有了三千年的历史,是当之无愧的文明古城,宗教之城。
  耶路撒冷最初的名称叫做“耶布斯”,三千年前,阿拉伯迦南人的一个“耶布斯”部落从阿拉伯半岛迁徙到这里,并定居下来,修建了村庄,构筑承包,并以部落的名字命名这里。
  许多年后,另一支迦南人通过战争得道了这里,并修筑了城市,定名为“尤罗萨利姆”,到了公元前的一千年左右,犹太王国创始人大卫征服了这里,并将他做为犹太王国的都城,迦南人做为最早从阿拉伯半岛部落中走出民族最终融化在犹太王国,遵循了犹太教,放弃他们的语言和信仰,从历史长河中消失,只有一部分离可家园融入到亚叙人中。
  迦南人的语言和犹太人的希伯来语是非常接近的,在三千年前看来,它们只是不同的方言,根基都源于埃塞俄比亚附近的一个非洲部落,大卫将“尤罗萨利姆”进行了一次希伯来话,最终成为“尤罗萨拉姆”,汉语中的正式翻译就是“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和巴比伦城一样,都是世界文明的结晶体,在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所有文明中,你都无法再寻找一个城市和她们相提并论,她们的历史厚重和宗教地悲情让人黯然。宽阔而平坦的道路,高大而落魄的城门,都刻满关于战争和迁徙。
  中华文明中也曾经有许多非常著名的城市,可是我们的民族或许是生存之地过于庞大,所以我们地条件也相对优越。我们总是不停的更换都城,在刘协过去对中华文明最早都城的探索中,发现夏朝迁都八次,商朝迁都五次。在洛阳、安阳和商丘为顶点的三角形范围内,应该埋藏了十三个曾经地都城,这让刘协根本没法寻找文明历史最初的都城,实际上,只要找到这个都城,中华文明的最初起点就会非常清晰。
  这时候,刘协忽然感觉到犹太人和罗马人的幸运,他们的历史起点迄今都仍然屹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需要寻找,只需要回归。一次又一次的回归,一次又一次的守护。
  民族不同的经历和起点决定了每个民族不同的特性,犹太民族地一次次流亡和回归决定了他们对耶路撒冷时代的渴望,中华文明一次次的防御和迁徙都城,决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融合性。
  耶路撒冷,这荒废的城市在犹太人回归之后,重新燃点了希望的灯火,但即使如此,当月色降临。朔风凄厉,脑海中不断回想起犹太人的乐句,断断续续,凄凄艾艾,这座苍老而醒世的城市终究还是无法洗去她的忧伤,像极了年迈地老妪坐在半掩的木门前哭泣,哭泣她那忧伤的人生,哭泣她那痛苦的回忆。
  扶着苍老残破的城墙,踏过中东沿岸特有的褐红色土壤。WAP。1 6 K。cN刘协忍不住一声轻叹。
  穿梭的犹太人,很多都能认出他的面貌,加上他身边百十位禁军护卫,以及他那身独有的柔和却饱尝风尘地黑色汉式简装。
  也不知道是哪一位年迈的老者先跪了下去,低低的附在细腻的灰尘之地上,布满皱纹的额头也紧紧贴着这片家乡之地。随后有更多的人向刘协和他地皇子们跪伏下去。
  他们没有大汉和其他民族那样高声拜贺。只是跪着,轻轻哭泣。用那布满整个城市地哀戚之音向刘协表达着深沉的赞叹和恩谢。
  刘协扶起一位老者,为他掸去身上地灰尘,微微的笑了笑,领着皇子和卫队继续向前而去,他不知道该对这些因为希望而绝望的人说什么为好,但将这座城市归还给他们,已经是最好的话语,回首城市中心的大卫和所罗门雕像,英俊的王者雕像已经出现龟裂,细小的碎缝爬满了雄伟雕像的每个角落,甚至永久残留在这个民族的记忆之中。
  在锡安山上的犹太所罗门王建立供奉“十诫”法柜的圣殿残迹处,刘协停下了脚步,让四位皇子都进入圣殿废墟中,让他们仔细的观看这曾经雄伟的城市,如今所残留的悲肃哀鸣和西侧的“哭墙”。
  当太阳的光辉渐渐变成日落西山的淡薄,刘协指着圣殿和远处无限伤感的犹太人,和四位皇子喝道:“你们四个人都给朕看清楚了,这就是灭国的后果,国之灭,民何以将存,民不存,皇帝复以和立足。帝王的存在,首先是有国家,没有了国家,就没有帝王,而国家是因为有了土地和百姓而存在的,所以,你们要永远记得亡国的悲壮,因为国家亡了,你们就不可能再是帝
  刘巍等四位皇子看着被罗马提多拉将军烧毁的犹太圣殿,一阵嘘叹,一起回答刘协:“永记此训!”
  刘协微微颔首,道:“你们四人中,只有一位是大汉的皇帝,还有三位各有不同的使命,谁愿意留在苏格拉底城,为大汉帝国守卫这巴比伦省啊?”
  刘平上前一步道:“儿臣愿意!”
  刘协颇为宽慰的朗声大笑,拉过他,轻拍他的肩膀,道:“你恐怕守不住啊!”
  刘梓立刻答道:“儿臣来守!”
  刘协复笑道:“你来守就过了,若真留你在巴比伦,不出二十年,罗马危矣!”
  刘巍道:“既然如此,岂非好事!”
  刘协摇手道:“梓儿的个性过于刚猛,极好用兵,若是在这里。虽可建疆域无垠之国,然国内危机重重,梓儿也定无能力解决,待梓儿一去,此地复又大乱。大汉帝国的巴比伦省也肯能奔溃于一旦!”
  这个时节,刘协地意思已经非常明显,守住巴比伦省的人,必须是刘巍和刘逸两人中的一人。1 6 K小说网。手机站wap..cn但刘巍和刘逸都是有心争夺帝位的人,谁也不肯退让半步,故两人各自不表态。
  刘协淡淡一笑,他也不想现在就决定,只要他们不互相推荐镇守巴比伦省的人就算好了,至少兄弟之间情谊尚在,彼此之争也还算君子之争。
  复又与刘梓和刘平道:“你们也不用担心,天下之大,必有你二人可去之地,决计不是一州之地那么简单。定能让你们各展所学。”
  刘梓和刘平大喜,两人争夺帝位之志在刘逸和刘巍地锋芒下早已收敛,故刘协提出巴比伦省的时候,两人都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