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献帝新传 >

第93部分

汉献帝新传-第93部分

小说: 汉献帝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推断赤兔的血统是比较纯正的,极有可能是大宛马和土耳其马的后裔,大宛马是中亚热血马,土耳其马则是数万年前中亚热血马和西伯利亚凉血森林马自然交融的后裔,那么按常理是有可能出现这么稳定的血统,但要想将赤兔的血统延续下去,就必须寻找最纯正的大宛马,而这个也只能在安息帝国内找到,目前大汉的纯种大宛马,本质上都已经并不纯正了,董家所保留的两匹也是通过西域和安息购买的。
  可惜那两匹一匹是赤兔的老妈,另外一匹也太老了,可以当赤兔的外婆了,刘协估计赤兔是没有这种胃口的。
  选择纯种的大宛马,赤兔的后裔将延续其耐力特性,而选用纯正的伊比利亚马,则可以保持温血马的特征,保留高大和耐力两个特点,相对而言,或许这次送来的那些伊比利亚马会是一些不错的选择,那要选择一个纯正的就很困难了。
  名马再好,却永远不可能成为骑兵的主力,要想真正提高骑兵的能力,就必须在整个马种上下功夫。
  目前在大汉军队中使用最广泛的战马主要是三个类别,排名第一位的就是河西马,这是大汉山丹军马依靠西域大宛马(在血统纯度上低于安息的大宛)再次融合改良的战马,主要在陇西、天水牧场培育,相对山丹军马更优良,但身材也更修长匀称,对于重骑兵而言,并不是很合适,而大汉主要的骑兵都是在轻骑兵和重骑兵之间的游骑兵,飞射能力好的可以用弓,飞射能力较差的则用襄阳连弩。所用的鳞甲只布置在要害和关节,四肢和腿上所用的还是粗厚的牛皮革。
  这种骑兵是从冲锋骑兵中发展出来的,尤其吸纳了西凉铁骑的优点,他们在冲锋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弩进行射击,也可以迅速换成宽背斩马刀,代表性的骑兵团队就是吕布的虎狼营、唐斩的旋翼营和庞德的征东军骑兵。
  (这里有个插曲就是曹操虽然领了征东军大权,夏侯渊也如愿以偿领了厥机旧部中的控铉骑兵,但征东军最初的五万骑兵却仍然直属庞德管辖,这种设计和马滕领了征西军,但五万冀州降兵却在张颌手中一样。)
  大汉的控铉骑兵统一的战马配置仍然是身材匀称高大,平均身高在六尺五(一米五)以上,耐力优良且能够吃苦的河西马。
  其次是就是孙策铁翼营为代表的重骑兵所采用的河曲马,河曲马也是在凉州一带牧养,主要是羌族提供过来,河曲马的身高比河西马要矮小,但骨架宽厚敦实,可以承受更多重量,短瞬间爆发力极强,在统帅府做对对比后,将铁翼营和其他几个重骑兵军营的战马全部从河西马改成河曲马,主要是南骊部族和凉州武威一带的羌民牧养,张辽在并州损失的五万重骑兵用的也正是河曲马。
  最后是杂派,主要用在各地驻防军,大多是长期从幽、并吸纳的蒙古马系,而驻防军的骑兵主要都是所谓的轻骑兵,这种轻骑兵和三国时代曹操的轻骑兵相差无比,虽然是用刀砍,但却用着属于控铉骑兵的轻型马,也只能用来对付步军和一般的反叛小族。这种骑兵应该说是比较废材的骑兵。
  虽然南方的驻防军也使用一些川马和滇马,但这些只有一米三四,甚至不到一米二的马种,大多数都是极其特别的山地骑兵在使用,也主要用于军备物资的山中运输。
  张辽的镇北军的消失,再一次提醒刘协,重骑兵是不可能和控铉骑兵对抗的,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大汉骑军在丁原当年冲锋、飞射两类分别上逐步发展成了五种,即游骑兵、冲锋骑兵(传统的重骑)、控铉骑兵、轻骑兵、山地骑兵。
  在刘协的计划中,随着南骊部族开始饲养河西马,河西马每年运送量将会加大,也会更加普及,十余年后可以完全向轻骑兵推广,使轻骑兵也开始装备皮革甲,这个改造完成后,轻骑兵的水平就会有大规模的提升。
  控铉骑兵将主要依靠从漠北吸纳南骊、鲜卑、羌和乌恒四族中的青壮组成,游骑兵则是大汉各地预备军提供,也是大汉骑兵的主力阵营,山地骑兵的运用范围比较小,只有在南岭、武夷山脉的广州,以及交、泰两州可以使用,这种骑兵的发展更为艰难,虽然作用也很不错,也只有南山族、越族中的少数人可以胜任,他们既可以在山地、丘陵里穿梭,对山地步军也是一种克制,但发展的难度使他只能成为大汉五大骑兵分设中的最后一名。
  真正难以有所提升的是冲锋骑兵,中国战马的发展在汉朝是一个巅峰,大汉历史上的战马平均高度比宋代高十厘米,宋朝的平均战马身高只有一米三左右,简直是中国骑兵团的耻辱,刘协很多时候都不明白宋朝的骑兵们骑马和骑驴有什么差别,一群身高一米六以上的男人骑着一米三的小马简直非常有讽刺漫画的效果。
  虽然马的身高并不代表优良,可宋代的骑兵都是重骑兵,按常理应该使用冷血马或者温血马,可实际上用的马连热血马中的小体型都跟不上,即使当时蒙古控铉骑兵用的马都比宋朝战马要高五到十个公分。
  刘协忍不住感叹一声,不是骑在马背上的兵就可以称之为骑兵。
  刘协意识到,大汉骑兵的五类设置在历史上应该已经达到一个巅峰时刻,要想再提升骑兵的素质,就必须首先解决战马的品质,河曲马虽然不错,但离重骑兵的要求差距太远了,要想进行改良,必须挑选合适的冷血马进行改良,比较容易得到的就是安息帝国的土耳其马和罗马帝国的伊比利亚马,但它们都不是冷血马,而是自然形成的温血马,从马种培育上来说,也许更高大的土耳其马比较适合。
  阿拉伯战马是中亚热血马中南端分支的一个优秀品种,改良控铉骑兵最好的方式就是在阿拉伯马的基础上用大宛纯种良马的为改良血统,由于都属于中亚热血马,他们后裔是最可能出现良序遗传现象,也就是说只要能得到阿拉伯马,就可以得到比河西马更好的控铉骑兵专用马,但毫无疑问,这样的战马是非常珍贵的,也就是只能在禁军八翼营中的玉、飞、铉、风四个营中使用。
  或者根本无需改良,纯血的阿拉伯战马本身就是最优良的战马,决定因素就在于阿拉伯马是属于沙漠热血马,在耐劳程度上和大宛马有本质区别。
  作为大汉骑兵主力的游骑兵,他需要的是介于阿拉伯马、大宛马和伊比利亚马之间的战马,和冲锋骑兵选择用马不同的是,他更注重耐力,而冲锋骑兵则需要注重承重性,但在一点上是统一的,那就是高大。
  经过细细的推敲,刘协终于决定,大汉骑兵的主力——游骑兵需要的战马是以大宛马为本血统,最优良的伊比利亚马为改良血统的战马。
  数量众多的轻骑兵将从并、幽的蒙古马系向河西马过渡,冲锋骑兵的用马将从河曲马向土耳其马和大宛马合育品系发展,平均用马的高度必须突破六尺六,也就是优良温血马的程度。
  考虑控铉骑兵的数量,除了禁军控铉骑兵用马外,其余仍然以河西马为主,毕竟在耐力和耐劳两项标准上,河西马仍然是非常优秀的,最重要的是控铉骑兵的威力不取决于马,而是人的素质。
  山地骑兵是个特殊问题,考虑对南方开拓的需要,让交州治略台选拔优良的本地品种,进行纯种化培育,对比较珍稀独特的矮种马,也建立纯种化培育体系。
  为了实现这个决定,刘协特意让内务署向宫廷首席驯马师常纪提供了黄金八千斤、精绢五千匹、上等珍珠玉器饰物三十箱,让他和西域商人鄢善一起前往安息帝国挑选最好的伊比利亚马和土耳其马,令马腾提供军队保护,并亲自写了一封信函由常纪交付当时的安息帝国国王阿塔巴努五世。
  刘协和常纪约定三年为限,在三年后,刘协希望常纪能够领着三千匹最优良的伊比利亚马和土耳其马,实际上,刘协给常纪的财物足够他购买两万匹优良的河西战马。
  此时的安息帝国正处于一片混乱之中,阿塔巴努五世应该已经失去了和大汉抗衡的雄心,面对这样的财富,刘协认为自己应该可以得到那些宝马。
  为了让战马获得更优异的培养环境,刘协下诏书纯种大宛马培育工作主要由南骊部族承担,并提前将大宛马和伊比利亚马为母血统的改良马称为南骊马,也就是未来游骑兵专用马。
  重骑兵所用的战马将放在伊犁牧场和乌苏里江流域,虽然伊犁牧场、乌苏里江流域现在还掌握在乌孙国和挹娄国手中,但刘协有足够的信心在两年内平定乌孙和挹娄,将大汉最好的两块牧场掌握到自己手中。
  河西马的是目前大汉最倚重的战马,在新的马种没有出现之前,仍然得依靠河西马,刘协也允许辽州北部的一些小游牧部族都丸承担南骊原先的责任,为大汉培育河西马,为了和河曲马进行区别,河西马的官方称谓也改为老百姓和牧民常用的西凉马。
  对于河曲马的,刘协认同了常纪等人的意见,将其推广向各地,成为本地农耕用马,除了西平、陇西两郡由于天气阴凉,适合培育较为高大的河曲马外,其余各地都用作农耕培育,并在并州、雍州、豫州、青州、辽州着重进行推广。
  至于滇马和川马的培育,作为河曲马的补充发展,相对来说并不重要,关键是其在山地间运输性能无法替代,也让交、蜀、梁、广四州治略台注意选拔优良者培育即可,没有引进培育的必要。
    第九卷 天下云涌 第十九章 司马之局
     更新时间:2009…5…30 1:18:27 本章字数:6401
  司马之局
  刘协的这一次决定,终于决定了大汉的战马培育走向和欧洲的培育体系走向两条道路,也使得大汉本土马系遭受了一次重大打击,优良的河曲马成为了百姓寻常人家的农耕马,而相对高大的土耳其马、伊比亚马和大宛马真正走进了大汉骑兵体系,实际上,直到刘协走完他的一生,阿拉伯马系也没有大规模引入。
  在战马的世界中心,一个地方是无法忽视的,那就是西西伯利亚平原和阿拉伯之间的中亚图兰平原,这片领土盛产着世界最优良的战马。
  从阿拉伯马到土耳其马,从土耳其马到大宛马,从大宛马到冷血西西伯利亚原生森林马,世界上所有的优良马种几乎都可以在这里寻找到踪迹。
  或许大汉不可能永久掌握这里,但只要能够掌握百年左右,大汉就能够寻找到足够优良的马种改良大汉骑兵用马。
  正因为这点,加强西域的控制变得非常重要,为了大汉的牧场和战马,刘协决定尽快动手解决西域最后一个不愿臣服大汉的政权——乌孙国。
  在这之前,刘协决心解决内部的一些荆棘,首先要控制的就是司马家族,这个并不显眼的家族却一直不断壮大,即使目前开始限制,但司马家族仍然表现出非常强的抵抗能力,或许这和司马懿手中的兵权有关系。
  孙坚显然不喜欢用司马懿的旧部,他在寿春停下脚步,使用刘协赋予的权限,在徐庶的帮助下,从刘协事先准备的十万丹阳兵中抽调出熟悉水性的精兵四万余人,自扬州驻防军抽调精锐弓弩手一万人,从襄阳预备军抽调五千训练有素的游骑兵,其后又在丹阳兵中再抽调一万余人,组建了一支征南军。
  时值冬末,不方便操练,孙坚领着镇南军在淮河冰封之前,依靠文聘水军南下到达金陵的秦淮河操练。
  刘协暗暗称赞孙坚在治军上确实有过人之处,金陵之地有山有水有平原,正是操练这支征南军的好地方,且即使冬天,金陵的气温仍然不是非常低,除了三九寒冬外,大多数天气都可以操练军队。
  到了华夏四年春三月末,孙坚领着大军前往淮阴,离司马懿只有百里之遥,而徐庶也让臧洪领定北军悄悄进驻泗洪县,随时准备救援。
  刘协立刻下圣旨,让司马懿回京,旧部人马接受孙坚整顿,特意让伊籍亲自前往宣召。
  伊籍到了淮阴,孙坚前来接应,与伊籍埋怨道:“圣上也是的,我和元直、仲业(文聘)都在这里,庞德也还在徐州,难道怕司马懿跑了,只要一声令下,我立刻把他埋在这里!”
  伊籍淡笑,摇手道:“圣上让你们在这里,是防止司马懿造反,但并不是要逼他反,元直还好,你、仲业和公明(庞德)那可都是急性子,圣上让我亲自来宣召,就是不希望你们把人家逼急了!”
  复又道:“这里的事情可深了,和你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公台啊,你就静静等候吧,若是我说服不了他,你们就可以直接领兵进淮安了!”
  孙坚笑道:“你来了,我们就没有机会咯!”
  伊籍捋须笑道:“但愿如此!”
  伊籍在淮阴稍作修整,正式通告司马懿自己前来宣召后,在孙坚帐下大将黄盖的护送下前往淮安。
  司马懿亲自领群将前来迎接,伊籍当场宣召让司马懿四月底必须回到襄阳,至于其旧部则留在淮安由孙坚整顿,至于司马懿帐下武将派系之首的杨奉,则封为始兴伯爵,领三万兵出任交州驻防督尉。
  杨奉大喜,当即领圣旨,司马懿则犹豫良久才领下圣旨,伊籍看在眼里,并不作声,只是笑道:“两位为何不请我入淮安稍作休息?”
  又与司马懿道:“仲达自襄阳和我一别,也是好久没有见面了,择日不如撞日,今日为何不请小酌几杯!”
  司马懿一听便知皇上定然有其他话要说,当即道:“自然当请!”乃领帐下众员为伊籍和黄盖接风洗尘。
  在酒宴结束后,众官退下之后,黄盖领会伊籍的眼神,乃亦退下,领本部留在门外。
  场中只留下伊籍、司马懿和杨奉三人,伊籍并没有先和司马懿说话,而是和杨奉道:“交州事宜看似轻松,实则未必,将军到了交州之后,应将集中精力将泰州的地形和当地土著军力摸清楚,时机合适的时候,皇上会安排大将前往,杨将军届时要当然大军副将,为皇上安定泰州,日后担任泰州驻防总督者必将军尔,此之责只西域、泰州两地设置,职责之重不在十二上将之下,将军当珍重如此良机!”
  杨奉大喜过望,神色飞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