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唐 >

第260部分

天唐-第260部分

小说: 天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棋咬了咬牙,点头道,“朕意已决,军师安心去吧。”
    李拱其实早就派人埋伏在长安通往河西的路上,准备劫杀哥舒翰。哥舒翰是李唐王朝的河西藩镇,又是张xuān新朝册封的河西军镇虽然不再兼管行政,只掌兵马,但他在河西十余州的影响力无与伦比,若是哥舒翰不死,李棋不要说占据中原光复李唐就算是在河西都站不住脚。
    不用张xuān派兵征伐,单单是哥舒翰,就能剿灭了他。
    但哥舒翰是何等谋略深沉的军中宿将,哥舒翰在返回河西的路上,就得到了李拱在武威、凉州一带起兵复唐,自立为帝的消息。哥舒翰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李拱会向他下手,肯定要在半路上劫杀他,因此哥舒翰当机立断立即改道青海,准备从杨涟的防区绕道,翻越祁连山,回到他的大本营甘州。
    只要他能回到甘州重掌兵马,区区一个李拱算得了什么?在哥舒翰心里,李拱不过是一介跳梁小丑而已。
    花开两枝,各表一朵。
    西京长安。当黎明的第一抹朝霞升腾在东方天际的时候张xuān率满朝文武大臣以及诸多当朝权贵的家眷,还有诸多宫女太监带着大批量的财物辎重,声势浩dàng地离开长安,向洛阳而去。
    此次迁都,分批展开。之前已经有杨国忠带一批人向洛阳而去,而更早,公孙良也带一批人赶赴长安。
    张xuān所属这一队,乃是最后一批。漫长的车马军卒队伍,绵延数十里不绝。张xuān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入关中平原,而压阵的辎重财帛队才刚刚出了长安城门。跟随迁都的不仅是朝臣权贵,还有不少商贾百姓。
    崔、王、郑、卢四大高门士族也都举族随张xuān迁徙,这是朝廷的诏令。
    大队人马行进非常缓慢,十日后,才抵达潼关。镇守潼关的守将迎出关来,张xuān率朝臣进入潼关,在潼关休整一日后,才继续启程。
    永宁元年十二月十七日午后时分,张xuān终于率队抵达中京洛阳。
    先期抵达的杨国忠等人,以及镇守河洛中原的颜真卿、张同等人,率中京官员百姓,净土扫街铺设地毯,大开城门,礼乐鸣奏,跪迎在城门两侧,迎接皇帝进城。
    与长安不同,此刻被更名为中京的古都洛阳,才是中华王朝真正的帝都,新皇的天子脚下。
    中京百姓夹道欢迎,欢迎的队伍一直延续向距离中京城百余里的地方。一路之上,山呼万岁的声浪撼天动地。
    张xuān没有乘坐皇帝的銮驾,而是乘马。一路被百姓热情所感,他走走停停,十余里的地段,走了接近两个时辰,直到黄昏日落,才到达城门之外。
    张xuān端坐在高头大马之上,身后是铺天盖地的绫罗冠盖。
    十八铁卫换上了宫禁宿卫的特别服饰,手持陌刀,紧紧护卫其后。
    杨国忠在前,颜真卿和张同等人在后,一干提前抵达或者镇守中京的官员拜伏在地,朗声高呼,“臣等拜迎陛下还都,请陛下进京!吾皇万岁万万岁!”
    张xuān翻身下马,摆了摆手朗声道,“诸位平身,免礼。”
    张xuān向杨国忠点了点头,然后向颜真卿和张同行去。
    “清臣,文表,多目不见,别来无恙乎?”张xuān微微一笑。
    清臣是颜真卿的字,而文表则是张同的字。两人毕恭毕敬地再拜了下去,“臣等安好,承méng陛下挂念,臣不胜惶恐!”
    张同被封了侯,列为张xuān册封的开国八侯之一,官职为羽林大将军,与南霁云、雷万春、李嗣业这三个张xuān的绝对心腹爱将平起平坐,自然是非常满意,感恩戴德。
    况且,张同与南霁云、雷万春、李嗣业三将的军马一起驻防京师,拱卫河洛京哉要地,可见张xuān对他的信任。
    而颜真卿虽然没有侯爵的封号,也没有像陈希烈、杨国忠、郭子仪等人一样登堂拜相,但却是朝廷内务令兼中京府尹、河南道巡抚,官阶地位不比杨国忠差多少,而实权则犹有过之。
    颜真卿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会有今日。
    张xuān对他来说,不啻于有再造之恩,焉能不感jī涕零,誓死以报知遇之恩。
    作为朝廷的内务令兼京师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颜真卿担负着重任。这迁都的总协调,包括张xuān这个皇帝的皇宫整修,内宫安定,后勤杂务,中京的治安保卫,乃至迁移至中京的当朝权贵的府邸安置,都落在他的肩膀上。
    这两个月来,颜真卿几乎是食不安枕,马不停蹄地带着一干手下高节奏运转。
    “陛下,皇城与宫城,臣已经派人整修修缮一新……,臣这就随陛下进城进宫,请陛下检阅。”颜真卿小心翼翼地走过来,在张xuān身前禀奏道。
    这也不是小事。皇帝住宿在什么宫苑,后妃居住在什么宫苑,皇帝理政在什么宫苑,是维持现名还是需要重新更名,都需要张xuān这个皇帝拿主意,臣下无法替代。
    不过,张xuān对此并不讲究。洛阳城原本有设施完备的宫城和皇城,包括百官衙署都有设立,他早已决定一切从简,本着不再耗费钱粮的原则。
    张xuān对洛阳宫城布局早已心中有数,心中也有了大体的安排。
    他一边率先进了西华门,一边向追随在自己身后的颜真卿等人笑道,“清臣,将庆寿宫更名为华夏宫,庆寿殿更名为永宁殿。朕居于华夏宫,朝会理政在永宁殿,接见四夷及宾客饮宴等事宜在崇政殿、延和殿和景福殿。其他诸宫、诸殿都由内务省与六部协调,统一调配,记住不能闲置不能浪费,宫廷少用,多用于朝廷议政正途。”
    “朕之内眷,皆居于后苑。”
    张xuān摆了摆手,一锤定音了。
    后苑在整个宫城的最北端,东面是临华门,南面则有中华门与前宫相连,直接通往张xuān所居的原庆寿宫现华夏宫。
    而事实上,崔颖等女包括张xuān的母亲柳氏等,早已住进了后苑之中。
    颜真卿没有任何犹豫,立即躬身领命而去。
    张xuān进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皇宫之中,住进了新更名为华夏的宫城中最大的一座宫室。这座宫室其实是一座宫殿群,有阁、殿、苑和书房、厅堂、花苑等很多建筑组成。
    在此居住和处理国政,避免张xuān四处奔bō。
    傍晚时分,才真正安顿下来。张xuān才歇了一会,正准备去后苑拜见母亲,与自己的妻子们相聚,却被陈希烈和杨国忠、郭子仪等人拦了下来。
    六部尚书中,除了杨箭还远在西域没有到任之外,张巡已经从范阳赶至洛阳。
    “陛下!”陈希烈率几个阁相堵在了永宁殿口。
    张xuān皱了皱眉道,“陈宰辅,诸位亦是鞍马劳顿数日,先回府安歇去吧,有什么国务明日丨一不,后日再谈不迟!,、
    陈希烈摇了摇头,慨然道,“陛下,老臣与诸位阁相商议,陛下已然登基称帝,安居中京,定鼎天下,然后宫之主尚空缺,还请陛下立即册封后妃,安定后宫秩序,同时当下诏选秀,充盈后宫我朝礼法新定,请陛下不可小觑。”
    册封后妃?张xuān一怔,旋即苦笑道,“这个先不急吧?啊?”
    “陛下,礼不可废!请陛下即刻册封后妃,以安后宫秩序!”张巡上前,躬身道。(未完待续)!。
第424章一后、六妃
    第424章一后、六妃
    陈希烈这些大臣把皇帝的册封后宫,看得非常重,因为事关国体和皇宫内廷秩序,不能小觑。WWw。
    张瑄被“堵”在了宫门口,不由暗暗苦笑。
    看来,他如果不册封完后宫,陈希烈等人是不肯放他去后苑与诸女相聚了。
    “陈宰辅,容朕从长计较成不成?”张瑄长出了一口气。
    陈希烈面色一肃,“陛下,册封后宫和皇,事关国体和内廷秩序……还请陛下即刻下诏,臣等好操办册封大典,以安后宫。”
    陈希烈等人确实有些等不及了。因为从长安起,他们就再三劝谏,让张瑄册封后宫嫔妃,可张瑄一直迟迟没能下诏。拖到今日,新朝已经立国两月,也已经迁都中京洛阳,若是再不册封,有失朝廷和皇帝威仪。
    杨国忠、张巡、郭仪、公孙良、裴冕还有颜真卿,都一起躬身拜了下去,“请陛下下诏!”
    张瑄叹了口气,犹豫了一下,“也罢,朕这就下诏。”
    张瑄转身回宫。
    陈希烈几个人赶紧跟上。
    进了张瑄的御书房,陈希烈等人分列两侧,默然肃立,等候着张瑄的昭命。
    张瑄环视众人,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朗声道,“陈宰辅,拟诏:册封崔颖为皇后——”
    张瑄说到这里,稍稍又有些犹豫。在他心里,他的女人的地位其实都是平等的,不愿意因此让诸女之间出现关系的裂痕,但受制于这个时代的礼法,他又不能不按照礼法册封,这样一来,众女之间就有了等级的差距和无形的隔阂。
    这是张瑄迟迟没有下定决心册封后宫的关键所在。
    他默然片刻,终于还是咬了咬牙沉声道。“册封苏扈冬为回妃、万春为宁妃、李腾空为淑妃、杨玉清为丽妃、杨玉莲为惠妃、凤鸣为宜妃……”
    张瑄说完,陈希烈花白的眉头立即皱了起来。他站出来躬身拜了下去,“陛下,按照礼制,内宫设一后、四妃、九嫔、婕妤、美人……品阶规制皆有定数,陛下如此同时册封六妃,不合礼制……请陛下略做调整。”
    皇帝后宫的嫔妃也是要分档次品阶的,等级森严,一点也不比朝廷的文官武将系统差多少。张瑄这样册封一后六妃。显然在陈希烈等人看来,有些不成体统。
    但张瑄主意已定,皇后只有一人,那没有办法,只能是崔颖。而除了崔颖之外,张瑄决定都封为妃,让她们地位平等。免得伤了她们之间的和气。
    其实张瑄也是有点多虑了。自打张瑄登基称帝的那一天开始。众女就都开始暗暗“对号入座”,自动分出了高低尊卑。
    崔颖当然是后宫之首,苏扈冬是回纥公主,出身高,加上回纥出兵助张瑄夺取天下又立大功,所以苏扈冬就排在崔颖之后。而万春是李唐公主,又是张瑄明媒正娶进府的两位夫人之一,排在苏扈冬后边也是名正言顺。
    李腾空也有郡夫人的封号,排第四。杨三姐进门在前。排第五。杨玉莲排第六,花奴儿就自觉居于众女之末。
    张瑄望着陈希烈笑了笑,“陈宰辅啊,所谓礼制,也是皇帝定的。朕即为君,而我朝新立,那么。朕今日就为这后宫定定新规矩。增至六妃,品阶相同,无分尊卑。就这样吧。”
    张瑄虽然微笑着,但声音却异常坚定。
    陈希烈一怔,与杨国忠等人对视一眼。都不敢再公开违逆张瑄的意思,就都纷纷点头表示赞成。
    而事实上。张瑄说得有没有错。作为新朝皇帝,他有定立新规矩和新礼制的权力,未必非要沿袭李唐的礼制。只是张瑄为了避免无谓的扯皮,在很多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都沿袭了李唐制度,并没有做出系统的更新。
    但这是迟早的事。等张瑄平定四夷之后,腾出时间和精力来,肯定会重定中华王朝的政治礼制、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体系。
    “还请陛下册封皇和皇女。”张巡又上前道。
    其实张瑄现在就只有一个儿,两个双胞胎女儿,还都未满周岁。小张乾年龄太小,此时册立东宫太为时尚早,暂且只能封王。
    张瑄对此早有腹案,听了张巡的话便点点头朗声道,“拟诏:册封张乾为端王。册封张若然为安国公主,张含嫣为定国公主,暂无食邑。”
    本来皇、公主皆有食邑、封地,但因为张瑄的孩实在是太小,张瑄这么册封,陈希烈等人觉得也非常妥当。反正封号和爵位什么的,很有可能随时更改,这个时候没有必要较真。
    陈希烈等人正准备领命而去,立即由朝廷颁布正式的册封诏书,昭告天下,但不成想张瑄又淡淡道,“拟诏:册封张秀秀为宁国长公主,食邑二千户。册封李苏苏为昭阳郡主,萧十三郎为逍遥侯,食邑二千户。”
    陈希烈等人大吃一惊。
    陈希烈倒也知道张秀秀是张瑄母亲皇太后柳氏以前收的义女,如今是崔家的少夫人,与张瑄感情不错。既然是皇帝的义妹——而张秀秀同时又是皇后的嫂,皇帝看在多重的情面上,册封一个长公主,也不算为过。
    但这个李苏苏究竟是何人,皇帝竟然一下就册封为郡王,还食邑二千户!而萧十三郎又是何人,平白无故地封为侯爵,岂不是太离谱?
    “这……陛下……”陈希烈和杨国忠、公孙良等人面面相觑,正要开口反对,却见张巡和郭仪两人向他们暗暗使眼色,这强自憋住没有开口。
    张瑄扫了陈希烈等人一眼,也没有解释什么,他知道郭仪和张巡会替他解释。况且,作为皇帝,如果他一定要铁了心册封谁,陈希烈等人也是挡不住的。
    萧十三郎无心功名,连在军中为将都无精打采,他逍遥惯了,实在是受不了军中的约束以及官场上的蝇营狗苟。但萧十三郎虽然声名不显,可功劳一点也不比南霁云这些人差,张瑄趁此机会,册封他一个侯爵,再破格册封他媳妇李苏苏一个郡主封号,也算是给了萧十三郎一个交代。
    张瑄知道萧十三郎夫妻会接受的,就算是萧十三郎再怎么淡泊名利,但他还有儿。他必须要替妻儿嗣考虑。
    而册封张秀秀,除了亲情方面的考虑之外,张瑄还有政治上的考量。张秀秀代表皇室与崔家这个高门士族联姻,张秀秀的身份地位越高,她和她的丈夫崔焕以及整个崔家在士族中的地位就越高,这对于张瑄拉拢士族高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由此一来,崔家现在已经是显赫一时了。是皇后崔颖的娘家,还出了一个关内道巡抚,再加上张秀秀这个宁国长公主,崔家隐隐有成为士族门阀之首的趋势。
    张瑄想了想,又淡然道,“另外,册封张九鸣为清河郡王,食邑三千户。册封张九皋为平陵郡王,食邑三千户。其他宗室嗣,陈宰辅,你们几个相国商议着裁处吧,朕无不可。”
    张瑄终于还是同意册封张九鸣和张九皋这两个叔父及其嗣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