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风声鹤唳 >

第42部分

风声鹤唳-第42部分

小说: 风声鹤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约一个小时,我怕你吃不消。”

如果他们到邳县,那晚就来不及回徐州了,于是三人决定到村子去休息。

通往小村的幽径上有一个大炮坑,如今充满雨水。丹妮开始绕路走,但博雅说:“不用,我抱你。”他显得特别恩爱。她不好意思地抗拒了一会儿,他抱起她轻轻踢了几脚。

一个月前战斗结束后,村民各自回家。

三个人坐在一间房间,和一位老太太谈论战役,一小队骑摩托车和自行车的国军突然进入村子。

“你们要不想挨枪子儿,最好都离开这儿。”一个军官大叫说。“有一个日本骑兵单位正下山来,我们要在这儿拦击他们。”

平静的村子马上变了。男男女女和孩童匆忙收拾衣物、被褥和贵重的小东西,打成包袱带在身边。

“快走。”那位村妇对丹妮说完话,赶忙奔出屋外。茶壶还在烈火熊熊的炭炉下呜呜做声。

他们来到公路上,又看见三架敌机在空中盘旋。步兵自好几个方向列队通过小麦田。

博雅上前和军官说话。今天上午他曾看见过这几个人到达孔庙,知道他们是随着战区服务队来的,他很客气,却有些不耐烦。

“我们该去哪儿呢?”博雅问他。

“沿着运河边走。”军官干脆地说。

老彭对博雅说:“借辆脚踏车载丹妮,她也许没法走那么远。”

“你怎么办呢?”

“我可以走路。”老彭平静地说。

军官忙着指挥部下。他没有时间去管老百姓,但是老彭上前低声对他说那个女人怀孕了。中尉看看她,心烦地摇着头。

“好吧,推一辆脚踏车走。不过你们为什么来这地方?这是前线哪。”

 第二十章(9)

他指指一辆脚踏车,老彭上前去推给博雅。他慢慢地脱下了长袍,折叠好放在后座。给丹妮当垫子。

“我们不能撇下你,”博雅说,“我们还是都走路吧。”

“上车,别争啦!”老彭笑笑说,“我会跟来的。”

枪声愈来愈近,村民匆匆地分两头逃走。

丹妮含泪静立着:“我们三个人一起躲到田里去吧。老彭不走,我也不走。”她说。

“别争啦!”他几乎是生气了。

博雅和老彭把丹妮扶上老彭替她铺的座位上,她的表情很痛苦。她痛哭失声,又跳下来。

“你疯啦?”老彭气冲冲地对她说,“你要关心我,就得听我的话,上车抓紧他,我马上就过来找你们。”

丹妮满脸的绝望与痛苦,含泪热情地看着老彭。

“小心。”她低声说,声音颤抖了。

“沿运河来找我们。”博雅跨上脚踏车,老彭替他扶稳。

“小心走,别摔下来。”老彭愉快地说,仿佛没什么事发生般。他站在一旁看他们离去,“再见。”他叫道。“我会来找你们。如果我在徐州赶不上你们。那就在你们的婚礼上找我吧。”

丹妮哭得更厉害了,双手抓着博雅的腰,居然抖个不停。脚踏车愈骑愈快,他们听到后面村子的机枪声,随后是喊叫声和马儿奔驰声,丹妮发出一阵尖叫。

在转弯路口她双手一松,差点摔了下来。

博雅停下步子,深呼吸,回过头用忧郁的眼光望着她,突然间明白了。“现在你得抓牢点。”

他再次出发,听到她闷声低泣。

那一刹那他才明白她爱上了老彭。

他们离开村庄约一里,枪声似乎仍近在耳畔。一群士兵躲在田里,散布各处。他们沿着河岸走了一里左右,现在战斗声显得远些了。

路边有个炮弹坑,积满了雨水。博雅停下来,带丹妮钻到田里去,把脚踏车搁在路边。她仍在大声哭泣,伤心欲狂。

他们蹲在麦田里,小麦只有两三尺高,但是路边有一块斜坡使人根本看不到他们。丹妮坐在地上哭得可怜,博雅默默地看着她。

“万一他死了——”她终于揉揉眼睛说。

“千万别担心,他会平安的。”

突然他们又听到马蹄声,博雅从麦秆间偷偷向外张望,有十一二个日本骑兵正在沿河岸走来。

他掏出手枪站起身,骑兵离他们一百五十码,他弯下身亲吻丹妮,然后大步穿过田野。

“你要干什么,博雅。”她抬头大叫。

他没有回头,跑上去直挺挺地站在路上。

“博雅!回来!”她大喊道。

此时他回过头做手势叫她蹲在地上,然后笑了笑。丹妮依然跪着,一时间吓傻了。骑兵向他们开来,扬起一片尘土。她看到博雅向前行,笔挺着身子,手上握着枪。骑兵离他们只有二十五码的时候,他动手开枪。第一个骑兵应声而倒。炮弹坑的积水溅得老高,他的马儿后退乱冲。日军还击。博雅慢慢选择目标,又开一枪。他的身子晃了晃倒下了。

丹妮吓得目瞪口呆。骑兵冲过他刚才站的地点,并没停下来。他们一走。她立刻跑上小路。

博雅躺在路边,面孔朝下,枪还握在手里。她用力将他扳过来。鲜血染红了他的内衣,她翻动他的时候,他的双脚交叉着。她轻轻把脚放下来,博雅痛得尖叫一声,一只马蹄已将他的大腿踩得碎裂。

“噢,博雅!”她哭喊道。

他睁开眼,茫然地望着头顶上的蓝天。

她低头一面哭一面叫他的名字。

“丹妮,别哭,”他张嘴低声说,“嫁给老彭。”他停下来,又费了很大气力才再度开口:“我的钱都给你。把我们的孩子养大。”他指指口袋,露出最后的笑容说,“这儿——我们的誓言!”

他闭上双眼,头垂到一边,停止了呼吸。

丹妮盯着地面,无法明了眼前的一切。

她大约如此坐了半个小时,时间和空间已失去一切意义。然后她被一个熟悉的声音唤醒:“丹妮!怎么回事?”

她一回头,看见老彭向她奔来,衣服被风吹拂摆动着。他看到博雅的尸体,不禁跪倒在他的身旁。丹妮默默地看着他。

“他死了。”

她点点头。

老彭回头指了指三个日本兵的尸体,其中一个半淹在弹坑的积水中。

“这些呢?”

“他杀死了他们。”丹妮说。“我现在没法告诉你亲眼看到的情景。”

一股深浓的悲哀涌上老彭心头,他泪如雨下,因为想强忍住泪水,嘴唇也颤抖不已。

 第二十章(10)

行动过去了。奉命来探查国军方位的日本骑兵,如今已遭拦截驱散。活着的纷纷逃命,国军狙击手开始在麦田里站起来集合。丹妮坐在地上等着,双腿软弱得站不起来,老彭出去叫一群士兵来看三个日军的尸体,解下他们的弹药和制服。他们问三个日军如何会被杀,这块田里并未埋伏狙击手呀。

丹妮指指博雅的尸体说:“是他杀的。他站起来和他们打,单人用手枪对抗十二名骑兵。”

士兵听到博雅的死因,自愿抬他的遗体。他们说,回徐州最快的方法就是找两条船到南方十五里的赵墩,然后再搭陇海铁路火车。

士兵沿河下去,半小时后带回一艘小渔船。他们把尸首搬上船,丹妮在一旁痛哭,老彭则沉默得如死人般。

渔夫对未加盖的尸体很害怕,船上一名十岁的小女孩吓得更厉害。这艘船是邳县来的一户难民所雇的,这家的老母亲体衰多病,正带着小女儿和两个儿子——一个已成年,一个十八岁,是商人阶层的瘦弱少年——一起逃难。“你不能收这些人的钱,”一位下士对船夫说,“这个人杀了三个日本兵,他是为国捐躯的。”

老彭谢谢国军,要他们将脚踏车带回去还给军官。小船沿着运河南下,丹妮立刻瘫倒在地。

过了很久她才坐起来,脱下红头巾,叫老彭盖在博雅脸上,然后和那位生病的老母亲说话。

“你们要去哪儿?老伯母?”

“我们怎么知道呢?炸弹炸穿了我们家。我告诉我儿子,我不愿出来,但是他们硬要带我走,说邳县不能住了,距战场那么近。”

小女孩缩在她母亲的身旁,背向着尸体,一直瞧着丹妮。

“我五十六岁,已经算是高龄了,”老母亲又说,“就是为了甜甜儿我才答应出来,她还那么小。”

小女孩指指船边用绳绑住的一块门板。

“那是我们的前门,”她说,“我们把铺盖放在这上面,我哥哥抬着我娘走。”

“你看我这一条老命!”母亲说,“我不能走,要我儿子抬。他们带着母亲怎样能出门呢?我这身老骨头岂不是他们的一大累赘?”

小船由渔夫和他妻子慢慢地向前划。老彭估计要到半夜才能走完十五里。但是渔夫的不情愿载尸首,日落后就不肯划了。老彭说,国军虽然说了那些话,但他钱仍是照付。

“喔,不,我不收钱,他是为国捐躯的。”

但是渔夫妻子插了手,她说他们愿意连夜划到赵墩,一方面多收些钱,一方面也好快些摆脱那具尸首。

丹妮躺在一块木板上,但是睡不着,老彭坐在她身边。她将博雅壮烈成仁的经过说给他听,不过在陌生人面前她不能说出博雅的动机与临终遗言。这时候她想起博雅曾指着他的口袋。要他们拿出里面的东西。老彭上前摸索,将找到的东西给丹妮瞧,有一张地图,一封给丹妮的旧信和一个皮夹。里面装着一些钱和他那块留有山盟海誓的绸巾。

过一会儿丹妮又同那位老母亲与小女孩说话,小女孩苗条瘦弱。有一对像苹苹一样的大眼睛。她说她随战区服务队到战场附近接孤儿,还谈到蒋夫人,小女孩惊叫道:

“你见过蒋夫人!”

她母亲也很兴奋,说:“甜甜,我年老多病。我不能长久照顾你,你只会拖累你哥哥。我何不通过这位好姐姐,把你托给蒋夫人照顾?”

甜甜的大眼睛转向丹妮,苹苹就是这样看她的。

“哦,你肯把她交给我?”她大叫道。“你愿不愿意跟我来,甜甜?”

小女孩缩进她娘的怀里。

“甜甜,你若肯跟这位好姐姐去,你就会看到蒋夫人。你娘再高兴不过了,去找她吧。”

“到我这儿来。”丹妮把手臂伸向小女孩。甜甜儿在母亲怂恿下慢慢羞怯地走上前,丹妮把她抱在膝上。

天黑了,船夫说他们还要走八九里,他们不可能划上一整夜,最后他同意划到半夜。第二天一大早出发,在天亮以前走完所剩下的一小段路。

博雅的尸首占住了半截船头,船上没有足够的空间让大家全部都躺下来,不过他们设法蜷曲在黑暗的小房间内,小女孩和她哥哥都睡着了。

这时候丹妮终于把博雅的临终遗言低声告诉老彭。在那陌生的黑夜里,这段话似乎难以置信,博雅的尸体盖着脸躺在他们身边,却显得好遥远。

最后丹妮哭着睡着了,她的泣声与渔夫船桨拍水及河水拍击船侧声交织一起,小船在月夜里向前滑进。后来水声停了,老彭知道他们已靠泊岸边,这时候他才朦胧地睡去。

一切都是悄悄的。

 第二十章(11)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被扑通的水声给吵醒,好像有人掉下水了。他伸手找丹妮,摸着她的手臂,她还没醒来呢。

月色迷蒙,岸边的柳树映在水里,他四处张望。他看到小女孩睡在她身旁,但是原来老母亲躺卧的地方却只剩下了一团被褥。他伸手摸摸,老母亲不见了。

他叫醒那两兄弟。

“你母亲走了,我听到有落水声,但是太迟啦。”

她儿子爬到船头,跨蹲在博雅的尸身上,一心搜寻水面。但是他们只看到一道愈飘愈远的涟漪,在美得出奇的银光下闪闪发光。

船夫和丹妮被两兄弟的哭声吵醒了,只有甜甜儿还静静地在做她的美梦。

船夫点起一盏油灯,微微照在这群悲伤凄切的乘客身上。

此刻不得不改变计划,两兄弟不肯再走了,他们说要上岸。运河这一带水流和缓。他们一定能找到母亲的尸体,正式安葬。另一方面老彭和丹妮却急于带回博雅的尸首。

凌晨,大家把甜甜叫醒,告诉她这件不幸的事。她哭得和她哥哥一样伤心,丹妮尽量安慰她,劝她跟自己走。

别离的场面太悲惨了,连船夫和他妻子也为之落泪。早风很冷,丹妮用手臂搂紧甜甜儿,叫她哥哥放心。

她转向老彭说:“给两兄弟一点钱,要他们安葬母亲后再到汉口找我们。”

“当然。”老彭说。

船夫的妻子着实想不透,老彭竟然拿出他在博雅口袋中发现的两百块钱,交给了甜甜的哥哥,还把他汉口的地址交给他们。

这时候小女孩觉得好受些,大家的别离也轻松多了。太阳还没有出来,船夫拿起船桨,他们就与岸边伫立的两兄弟告别。

天亮时分他们抵达赵墩。他们付给船夫三十块钱,但是他妻子见老彭有很多钱,不太满意。她一直说载尸体要多收费,最后船夫气冲冲地骂她,她才闭嘴。

老彭去买了一具棺材,叫人送来,博雅的尸体就匆匆放进去。丹妮坐在运河上大哭,学很多妇女们用头去猛撞棺材。她伤心已极,手臂碰在棺材上,终于将玉手镯弄断了。她看看断裂的镯子,把它和红头巾一起放在博雅手边,然后叫人找了条蓝毛线,打一个结戴在头上,表示为他服丧。

他们打算先把棺材运抵徐州,搭火车大约需两个小时。但是棺材没有加漆钉好。站长是一个四十开外的矮个子,为人稳重,欠缺想象力,他不肯载这具棺材。他们得在这座原始的村庄内找间小店住下,将棺材加漆钉好,那要花上二十四小时,否则就得雇一辆卡车,他们所剩的钱又不够。

他们和站长吵了半天,站长怕犯错。不肯破例。他们告诉他死者昨天才杀了三个日本兵,是为国捐躯的,车程又只有两个钟头。最后站长答应打电话到徐州铁路局请示,终于获得许可,四点钟他们就带着棺材和甜甜上了火车。

到达徐州,听说段雯一伙儿昨夜看他们三个人没有回来,十分担心。她们不能再等下去,就带着四十多位孤儿们先走,只有段小姐留下来。

他们拍发电报给木兰,简单地告诉她事情的经过。在徐州的时候,丹妮打开博雅的手提箱,发现一本旅行日记本夹在其他物品中,日记一直写到他离汉口为止。某些方面出乎她意料之外,这本日记不像他的信,里面包括许多他思想的秘密,也常提到她,都是用最亲密的字眼。最后几页中有一篇——四月二十八日——显然是他和玉梅谈过话后写的,内容如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