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韩非子 >

第21部分

韩非子-第21部分

小说: 韩非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耳,士无弊也。”简子乃去楯橹,立矢石之所及,

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

或曰:行人未有以说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

用人也;简子未可以速去楯橹也。严亲在围,轻犯矢石,孝子之所爱亲也。孝子

爱亲,百数之一也。今以为身处危而人尚可战,是以百族之子於上皆若孝子之爱

亲也,是行人之诬也。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

必,失人不比矣。长行徇上,数百不一失。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将众者不出乎

莫不然之数,而道乎百无一人之行,行人未知用众之道也。

难三第三十八

鲁穆公问於子思曰:“吾闻庞氏之子不孝,其行奚如?”子思对曰:

“君子尊贤以崇德,举善以观民。若夫过行,是细人之所识也,臣不知也。”子

思出,子服厉伯入见,问庞氏子,子服厉伯对曰:“其过三,皆君之所未尝

闻。”自是之后,君贵子思而贱子服厉伯也。

或曰:鲁之公室,三世劫於季氏,不亦宜乎!明君求善而赏之,求奸而诛之,

其得之一也。故以善闻之者,以说善同於上者也;以奸闻之者,以恶奸同於上者

也。此宜赏誉之所及也。不以奸闻,是异於上而下比周於奸者也,此宜毁罚之所

及也。今子思不以过闻,而穆公贵之;厉伯以奸闻,而穆公贱之。人情皆喜贵而

恶贱,故季氏之乱成而不上闻,此鲁君之所以劫也。且此亡王之俗,取鲁之民所

以自美,而穆公独贵之,不亦倒乎!

文公出亡,献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披斩其袪,文公奔翟。惠公即位,又使

攻之惠窦,不得也。及文公反国,披求见,公曰:“蒲城之役,君令一宿,而汝

即至;惠窦之难,君令三宿,而汝一宿,何其速也?”披对曰:“君令不二。除

君之恶,惟恐不堪。蒲人翟人,余何有焉!今公即位,其无蒲翟乎!且桓公置射

钩而相管仲。”君乃见之。

或曰:齐、晋绝祀,不亦宜乎!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钩之怨;文公能

听寺人之言,而弃斩袪之罪。桓公、文公能容二子者也。后世之君明不及二公,

后世之臣贤不如二子。以不忠之臣事不明之君,君不知则有燕操、子罕、田常之

贼,知之则以管仲、寺人自解。君必不诛而自以为有桓、文之德,是臣雠而明不

能烛,多假之资,自以为贤而不戒,则虽无后嗣,不亦可乎!且寺人之言也,直

饰君令而不贰者,则是贞於君也。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复为贞。今惠公朝卒,而

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贰”何如?

人有设桓公隐者,曰:“一难,二难,三难,何也?”桓公不能射,以告管

仲。管仲对曰:“一难也,近优而远士。二难也,去其国而数之海。三难也,君

老而晚置太子。”桓公曰:“善。”不择日而庙礼太子。

或曰:管仲之射隐不得也。士之用不在近远,而俳优侏儒固人主之所与燕也。

则近优而远士而以为治,非其难者也。夫处势而不能用其有,而悖不去国,是以

一人之力禁一国。以一人之力禁一国者,少能胜之。明能照远奸而见隐微,必行

之令,虽远於海内必无变。然则去国之海而不劫杀,非其难者也。楚成王置商臣

以为太子,又欲置公子职,商臣作难,遂弑成王。公子宰,周太子也,公子根有

宠,遂以东州反,分而为两国。此皆非晚置太子之患也。夫分势不二,庶孽卑,

宠无藉,虽处耄老,晚置太子可也。然则晚置太子,庶孽不乱,又非其难也。物

之所谓难者,必借人成势,而勿使侵害己,可谓一难也。贵妾不使二后,二难也。

爱孽不使危正適,专听一臣而不敢隅君,此则可谓三难也。

叶公子高问政於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哀公问政於仲尼,仲

尼曰:“政在选贤。”齐景公问政於仲尼,仲尼曰:“政在节财。”三公出,子

贡问曰:“三公问夫子政一也,夫子对之不同,何也?”仲尼曰:“叶都大而国

小,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鲁哀公有大臣三人,外障距诸侯四

邻之士,内比周而以愚其君,使宗庙不扫除,社稷不血食者,必是三臣也,故曰:

‘政在选贤。’齐景公筑雍门,为路寝,一朝而以三百乘之家赐者三,故曰:

‘政在节财。’”

或曰:仲尼之对,亡国之言也。叶民有倍心,而说之“悦近而来远”,则是

教民怀惠。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则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法败而政乱,

以乱政治败民,未见其可也。且民有倍心者,君上之明有所不及也。不绍叶公之

明,而使之悦近而来远,是舍吾势之所能禁而使与不行惠以争民,非能持势者也。

夫尧之贤,六王之冠也,舜一从而咸包,而尧无天下矣。有人无术以禁下,恃为

舜而不失其民,不亦无术乎!明君见小奸於微,故民无大谋;行小诛於细,故民

无大乱。此谓“图难於其所易”也,“为大者於其所细”也。今有功者必赏,赏

者不得君,力之所致也;有罪者必诛,诛者不怨上,罪之所生也。民知诛罚之皆

起於身也,故疾功利於业,而不受赐於君。“太上,下智有之。”此言太上之下

民无说也,安取怀惠之民?上君之民无利害,说以“悦近来远”,亦可舍己!哀

公有臣外障距内比周以愚其君,而说之以“选贤”,此非功伐之论也,选其心之

所谓贤者也。使哀公知三子外障距内比周也,则三子不一日立矣。哀公不知选贤,

选其心之所谓贤,故三子得任事。燕子哙贤子之而非孙卿,故身死为僇。

夫差智太宰嚭而愚子胥,故灭於越。鲁君不必知贤,而说以“选贤”,是使

哀公有夫差、燕哙之患也。明君不自举臣,臣相进也;不自贤,功自徇也。论之

於任,试之於事,课之於功。故群臣公正而无私,不隐贤,不进不肖。然则人主

奚劳於选贤?景公以百乘之家赐,而说以“节财”,是使景公无术以享厚乐,而

独俭於上,未免於贫也。有君以千里养其口腹,则虽桀、纣不侈焉。齐国方三千

里,而桓公以其半自养,是侈於桀、纣也;然而能为五霸冠者,知侈俭之地也。

为君不能禁下而自禁者,谓之劫;不能饰下而自饰者,谓之乱;不节下而自节者,

谓之贫。明君使人无私,以诈而食者禁;力尽於事,归利於上者必闻,闻者必赏;

汙秽为私者必知,知者必诛。然故忠臣尽忠於公,民士竭力於家,百官精剋於

上,侈倍景公,非国之患也。然则说之以“节财”,非其急者也。夫对三公一言

而三公可以无患,知下之谓也。知下明则禁於微,禁於微则奸无积,奸无积则无

比周,无比周则公私分,公私分则朋党散,朋党散则无外障距内比周之患。知下

明则见精沐,见精沐则诛赏明,诛赏明则国不贫。故曰:“一对而三公无患,知

下之谓也。”

郑子产晨出,过东匠之闾,闻妇人之哭,抚其御之手而听之。有閒,遣吏执

而问之,则手绞其夫者也。异日,其御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子产曰:“其

声惧。凡人於其亲爱也,始病而忧,临死而惧,已死而哀。今哭已死,不哀而惧,

是以知其有奸也。”

或曰:子产之治,不亦多事乎!奸必待耳目之所及而后知之,则郑国之得奸

者寡矣。不任典成之吏,不察参伍之政,不明度量,恃尽聪明劳智虑,而以知奸,

不亦无术乎!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下

众而上寡,寡不胜众者,言君不足以遍知臣也,故因人以知人。是以形体不劳而

事治,智虑不用而奸得。故宋人语曰:“一雀过羿,羿必得之,则羿诬矣。以天

下为之罗,则雀不失矣。”夫知奸亦有大罗,不失其一而已矣。不修其理,而以

己之胸察为之弓矢,则子产诬矣。老子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也。”其子产之

谓矣。

秦昭王问於左右曰:“今时韩、魏孰与始强?”左右对曰:“弱於始也。”

“今之如耳、魏齐孰与曩之孟常、芒卯?”对曰:“不及也。”王曰:“孟常、

芒卯率强韩、魏犹无奈寡人何也!”左右对曰:“甚然。”中期伏琴而对曰:

“王之料天下过矣。夫六晋之时,知氏最强,灭范、中行,又率韩、魏之兵以伐

赵,灌以晋水,城之未沈者三板。知伯出,魏宣子御,韩康子为骖乘,知伯曰:

“始吾不知水可以灭人之国,吾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

魏宣子肘韩康子,康子践宣子之足,肘足接乎车上而知氏分於晋阳之下。今足下

虽强,未若知氏,韩、魏虽弱,未至如其晋阳之下也。此天下方用肘足之时,愿

王勿易之也。”

或曰:昭王之问也有失,左右、中期之对也有过。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

势不可害,则虽强天下无奈何也,而况孟常、芒卯、韩、魏能奈我何!其势可害

也,则不肖如如耳、魏齐及韩、魏犹能害之。然则害与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

问乎?自恃其不可侵,则强与弱奚其择焉?夫不能自恃而问其奈何也,其不侵也

幸矣!申子曰:“失之数而求之信,则疑矣。”其昭王之谓也。知伯无度,从韩

康、魏宣而图以水灌灭其国,此知伯之所以国亡而身死,头为饮杯之故也。今昭

王乃问孰与始强,其未有水人之患也;虽有左右,非韩、魏之二子也,安有肘足

之事?而中期曰“勿易”,此虚言也。且中期之所官,琴瑟也。弦不调,弄不明,

中期之任也,此中期所以事昭王者也。中期善承其任,未慊昭王也,而为所不知,

岂不妄哉!左右对之曰“弱於始”与“不及”则可矣,其曰“甚然”则谀也。申

子曰:“治不逾官,虽知不言。”今中期不知而尚言之,故曰:“昭王之问有失,

左右、中期之对皆有过也。”

管子曰:“见其可,说之有证;见其不可,恶之有形。赏罚信於所见,虽所

不见,其敢为之乎?见其可,说之无证;见其不可,恶之无形。赏罚不信於所见,

而求所不见之外,不可得也。”

或曰:广廷严居,众人之所肃也;晏室独处,曾、史之所僈也。观人之所

肃,非行情也。且君上者,臣下之所为饰也。好恶在所见,臣下之饰奸物以愚其

君必也。明不能烛远奸、见隐微,而待之以观饰行、定赏罚,不亦弊乎!

管子曰:“言於室满於室,言於堂满於堂,是谓天下王。”

或曰:管仲之所谓言室满室、言堂满堂者,非特谓游戏饮食之言也,必谓大

物也。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

姓者也。术者,藏之於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

欲见。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也,不独满於堂;用术,则亲爱近习

莫之得闻也,不得满室。而管子犹曰“言於室满室,言於堂满堂”,非法术之言

也。

难四第三十九

卫孙文子聘於鲁,公登亦登。叔孙穆子趋进曰:“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

君也。今子不后寡君一等,寡君未知所过也。子其少安。”孙子无辞,亦无悛容。

穆子退而告人曰:“孙子必亡。亡臣而不后君,过而不悛,亡之本也。”

或曰:天子失道,诸侯伐之,故有汤、武。诸侯失道,大夫伐之,故有齐、

晋。臣而伐君者必亡,则是汤、武不王,晋、齐不立也。孙子君於卫,而后不臣

於鲁,臣之君也。君有失也,故臣有得也。不命亡於有失之君,而命亡於有得之

臣,不察。鲁不得诛卫大夫,而卫君之明不知不悛之臣,孙子虽有是二也,臣以

亡?其所以亡,其失所以得君也。

或曰:臣主之施,分也。臣能夺君者,以得相踦也。故非其分而取者,众之

所夺也;辞其分而取者,民之所予也。是以桀索山之女,纣求比干之心,而

天下离;汤身易名,武身受詈,而海内服;赵咺走山,田外仆,而齐、晋从。

则汤、武之所以王,齐、晋之所以立,非必以其君也,彼得之而后以君处之也。

今未有其所以得,而行其所以处,是倒义而逆德也。倒义,则事之所以败也;逆

德,则怨之所以聚也。败亡之不察,何也?

鲁阳虎欲攻三桓,不剋而奔齐,景公礼之。鲍文子谏曰:“不可。阳虎有

宠於季氏而欲伐於季孙,贪其富也。今君富於季孙,而齐大於鲁,阳虎所以尽诈

也。”景公乃囚阳虎。

或曰:千金之家,其子不仁,人之急利甚也。桓公,五伯之上也,争国而杀

其兄,其利大也。臣主之间,非兄弟之亲也,劫杀之功,制万乘而享大利,则群

臣孰非阳虎也。事以微巧成,以疏拙败。群臣之未起难也,其备未具也。群臣皆

有阳虎之心,而君上不知,是微而巧也。阳虎贪於天下以欲攻上,是疏而拙也。

不使景公加诛於拙虎,是鲍文子之说反也。臣之忠诈,在君所行也。君明而严则

群臣忠,君懦而闇则群臣诈。知微之谓明,无赦之谓严。不知齐之巧臣,而诛鲁

之成乱,不亦妄乎!

或曰:仁贪不同心。故公子目夷辞宋,而楚商臣弑父;郑去疾予弟,而鲁桓

弑兄。五伯兼并,而以桓律人,则是皆无贞廉也。且君明而严,则群臣忠。阳虎

为乱於鲁,不成而走,入齐而不诛,是承为乱也。君明则诛,知阳虎之可以济乱

也,此见微之情也。语曰:“诸侯以国为亲。”君严则阳虎之罪不可失,此无赦

之实也。则诛阳虎,所以使群臣忠也。未知齐之巧臣而废明乱之罚,责於未然而

不诛昭昭之罪,此则妄矣。今诛鲁之罪乱,以威群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