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黄帝内经素问 >

第3部分

黄帝内经素问-第3部分

小说: 黄帝内经素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

阳结谓之喉痹。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澼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

谓之崩。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

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

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卷三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

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

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

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

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

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

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

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

推之大之,其形乃制。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

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

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

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

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

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

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

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

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

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为气?请夫子发蒙

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

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

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

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

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帝曰:太过不

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

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藏。

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

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

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

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

非常则变矣。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

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

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

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

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

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

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

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

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

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

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

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

决于胆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

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

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五藏生成篇第十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

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

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

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合五藏之气也。

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校а咚溃

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

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

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

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

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

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

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

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

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

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

石缘而去之。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是以头

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

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胀,支鬲胠胁,下厥上冒,过

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鬲

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

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

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

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

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

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

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坚而

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

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

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

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

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

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

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

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

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

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

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卷四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

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

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

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

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

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其民乐野处而乳食,

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

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

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

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

大体也。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

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

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

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

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

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帝曰:善。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

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

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

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

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

以长,命曰圣王。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

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

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

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帝曰:愿闻要道。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

从倒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岐伯曰:治之

极于一。帝曰:何谓一?岐伯曰:一者因得之。帝曰:奈何?岐伯曰:闭户塞牖,

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帝曰:善。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

者完,稻薪者坚。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

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

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

至,服之万全。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

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

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