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鱼跃龙门(重生) >

第27部分

鱼跃龙门(重生)-第27部分

小说: 鱼跃龙门(重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摒除了种种杂念之后,李鸿过认真地看着试卷上的题目“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看似简单,是四书《孟子》中的话,指的是亚圣孟子“民贵君轻”的施政主张,或许三岁小儿都能背诵,而童生秀才们也完全可以将这句话的意思解释清楚。
    然而当它出现在进士科的考题之中,应该怎么回答呢?
    李鸿过想了很多,这句话被奉为经典,自然被大家都认为是正确的。可是再细细思索,似乎又不是那么一回事。
    先是想孟子的生平,他提出这个主张之后曾尝试游说各国的国君,他虽然受到了国君的高规格接待,但是当时的国君们均没有采纳其作为施政的主张,亦即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虽然在历朝历代都被奉为经典,但是却并未在现实生活之中有过实施的土壤,并未化为具体的政策实施过,谁也不知道他的效果如何。所以是否真的“民贵君轻”,这种看法是否合理其实并无史实可以证实。
    再次,联想到当今的社会,以及自古至今的历朝历代,都是很明显的“君贵、官僚世家次之,庶民为轻”,这是真实存在的,谁也不能抹杀。而且还从法律上确立了这样的规则“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明晃晃地将士大夫阶层和庶民阶层分开,并且给了士大夫阶层各种特权,以维护社会的稳定。这样说来,孔子提出的“爱有等差”似乎才是正理,“民贵君轻”不太对劲儿啊!
    第三,如果君主施行暴政,那么就会被人顺应天意的推翻他的统治,实现朝代的更迭,在这一点上来说又不得不说“民贵君轻”是对的,的确是有道理的。
    第四,孔子、很多明君以及名臣都提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种论断,告诉为政者要施行仁政,否则就会淹没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就会丧尸自己的统治基础。这种论断和“民贵君轻”的看法很像,但又不完全一致。
    第五,除了史书上的记载,除了各种圣人的观点以外,现在的主考官和新帝日后会发生一场大的争议,也就是夺权的斗争。主考官宰相沈宗青代表的自然是勋贵世家的利益,他们想要趁着新皇根基不稳的时候尽可能多的削弱皇权,为世家争取利益,所以想要淡化皇权,将皇帝渐渐架空。而皇帝则通过提拔各个寒门士子来对抗世家,削弱世家豪强的影响力,提高寒门士子的地位,同时更加巩固自己的皇权。
    在这场天然的争斗之中,李鸿过自然是要站在新皇这一边的。因此他就不能赞同“民贵君轻”这个主张,起码不能在试卷之中明目张胆的赞同,否则会让新皇很被动,也会在为官后被政敌将这篇文章找出来作为对付自己的武器。
    可是他又不好明目张胆地反对这篇文章,因为这是亚圣孟子之言,千百年来,或许会有疑惑,或许会对此有想法,但是谁又敢明目张胆地批驳这句话,说它是错的呢?
    同时,进士科笔试的卷纸还是由考官们批改的,并不会在现阶段就进入新皇的视线,如果自己写得入不了考官们的眼,只中了同进士或者不中,那么就连参加殿试的资格都没有,又如何获得新皇的青睐呢?
    这个问题很棘手啊,估计是士子们无法两面都讨好,所以新皇一发怒,让此次进士科的所有卷纸都不天下公行,普通世人甚至没有人知道此次进士科的笔试考了什么题目。
    李鸿过也大皱眉头,如何才能做好平衡呢?或者说他该如何取舍呢?

☆、第40章 考完一场

第四十章考完一场
    思来想去之后,李鸿过有了一点思路,然后立即铺开草稿纸书写了起来,大体论文思路如下:
    他一开始先写了平常人对孟子这句话的理解,提出了“民贵君轻”这种思想千百年来都被大家奉为圣典,甚至是帝王也同意这句话,唐太宗转化经典,说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样千古名言,同时也施行了仁政,被后世之人所赞颂。
    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看到的却不是这样的画面。在大秦,学生认为君主是最尊贵的,士大夫阶层其次,剩下才是“农工商”三个阶层的庶民们,最下是奴婢奴仆。整个大秦之中等级森严,轻易不可逾越。除了奴仆外没有资格参加科考以改变命运外,“农工商”这三个阶层的所有的人都想通过科举来使自己鱼跃龙门,摆脱原有的身份,进入士大夫阶层。如果真的是“民贵君轻”,为何大家还要力争上游,摆脱自己“庶民”的身份呢?为何还要提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呢?
    圣人的理论是否不合实际?圣人的理论是否错误?
    学生曾经对此感到很迷惘,也曾经苦苦思索这个问题而无解,直到很久之后,才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看一句话是对还是错,首先要看它是对谁说的。
    这句名言出自《孟子》中的《尽心章句下》,虽然原文并未表明,但是学生私以为这句话是孟子对天子和国君说的,其中的“民”,并不是指单一的升斗小民,而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指的是所有的民众。这句话在于教导国君,别把自己看得太重,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想要以自己的好恶决定一件事,决定一个人生死的时候,要想一想,如果你施行了□□,不把民众当回事,那么民众就会群起而攻之,把你拉下马。也就是说国君可以换,社稷可以换,只有民众不能换。如果君主施行的是仁政,那么大家都会尊敬您,国家和人民也都能繁荣富强生活安定。即所谓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但是对于庶民而言,就不是这样的说法了,不能让民众觉得自己比君主还要厉害,对君主的施政方针都指指点点,不遵守规则和律法。要让民众知道生而有贵贱,身份有等差,要安心固守自己的阶级,不能想着要造反,而是安定的生活,凭借自己的勤劳和善良去获取更好的生活,或者利用读书这条路改变自己的社会为,以谋求更好的生活。
    在想通了这几点之后,学生更加专心苦读,研究古之圣人的专著,一个是增进自己的知识,不使自己成为蝇营狗苟之流,二是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让自己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报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将稿子写完之后,李鸿过认真地看了看自己所做的文章,订正了几个错别字,纠正了几处语法错误。一个时辰以后,他的这篇文章已经很成熟了,可是他还是迟迟没有动笔将写好的草稿誊写在试卷上。
    他还在犹豫,虽然文章写起来之后很顺利,而且他早早就考虑过了各种观点的利弊,甚至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隐隐有些迎合新帝的想法,想趁着他提升寒门学子地位的机会奋力一搏。但是这篇文章写出的也的确是他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
    整篇文章中充满了他自己的真情实感。他的确不是很赞同“民贵君轻”这句话,因为他在现实生活之中看到的都是特权,君主的特权!士大夫的特权!功勋世家的特权!庶民和寒门士子被他们一直压迫着不成气候,哪里比他们贵了?
    “民贵君轻”只不过是士大夫提出来的一个谎言罢了!从古至今都没有实现过!顶多是君主用此自勉,让自己控制自己的喜怒,不要穷奢极欲罢了,他对士大夫和庶民好就是“礼贤下士”,什么人敢在他面前撒泼那是不想活了!他乃是“九五之尊”,还有谁能比他贵?
    可是在这种重要的考试之中,自己的这种观点真的合适吗?虽然科举阅卷官每次遇到的有三个不同学派的人,可是虽然学派众多,对于孟子的这句话的解释却几乎是全天下各种学派的学者都赞同的,而且有了公论的,自己这么在考试之中□□裸地戳破了这层遮羞布,真的好么?
    李鸿过此刻想了很多,他甚至产生了一种犹豫,要不要迎合主流思想写一篇正正经经的八股文呢?凭着他这么多天的学习,已经能够“带着镣铐跳舞”了,在规定的格式之中将文章写出采。当然他自己的历练还不够,如果这样的话只能够到进士的尾巴,名次不够好,可是那也是进士啊!也实现了自己的“四同野望”了啊!殿试是不会刷掉人的,只是会改变一下各人的排位而已,到时候是皇帝自己出题,说不定自己还可以在殿试上提升几个排名。无论如何,这都是能名留青史的事情!
    可是现在这样一篇文章,他完全没有必定中进士的把握!
    他忽然有些害怕了起来。如果这次考不中还不算什么,可是如果尴尬的成为了同进士怎么办呢?难道又要走上一辈子的老路?而且他会被很多人笑话,被赵氏兄弟再次不停地在耳边说道“敏之啊,你就是太急了,如果你听我们的,缓个三年,能中状元都不一定!你说你小小年纪的,急什么呢?”
    是啊,急什么呢?大不了他把白卷这么往上一交,今科肯定不中,然后可以卧薪尝胆三年,下一科争个三甲出来!
    这样的诱惑让他差点儿都忍不住撕掉自己写好的稿纸了。可是最后,他还是没有动手,他对自己说道:“李鸿过,时不我待!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今日你退让了,安能知道三年后的科考题目是不是还这么让你难以抉择,难道还要交一份白卷?三年又三年,什么时候才能是个头啊?如果这辈子你还走上辈子的老路,重活一次又有什么意思?
    如果选择平稳的观点,日后宰相大人拉拢你,你要不要拒绝?如果他拉拢不成开始打压你,要不要撑住?今日你为了考中进士就迎合他的观点写文章,日后难道也要一直摧眉折腰事权贵吗?大胆的将这篇文章交上去,即便是最坏的结果中了同进士,也算是同年中了四科,名声在外了,日后新帝和你谈论起科考这个题目的时候,也能提出自己的观点来,不会遭到新帝的厌弃。”
    想明白之后,李鸿过用水将自己的双手洗净,然后用干抹布将自己手上的水分完全擦干净,凝神静气的开始磨墨、铺纸,誊写自己的文章。
    在试卷上的每一个字,他都写得极为认真,每一个都是规规矩矩的馆阁体,全篇写完之后,没有一个字有错误,没有一笔有涂抹,整个试卷卷面清秀整洁。
    李鸿过深吸了一口气,再次检查了好几遍,确认了没有错别字之后才将试卷上交了。然后他便什么东西都没有吃就在号间里面睡下了。
    躺在床上的他有着不好的预感,是否他依旧是把进士科考试想得太简单了,他这次这么坚持的要考试到底是对还是错?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将各种负面的情绪都挥出脑海之中,现在他已经在考场里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已经没有回头路了,他所做的唯有继续认真地考明天的那一科,即便今天的考试成绩不是太高,也要让明天的科举考试之中把今天失掉的分数再挣回来!

☆、第41章 考第二科

第四十一章考第二科
    第二天,李鸿过早早就醒来了,他看不到其他士子的表现,但是可以肯定昨夜里对于很多士子来说都是一个无眠之夜。虽然考进士的最后年限是四十岁,进入考场的学子们全都是四十以下的青壮年学子,不会出现前朝那种胡子一大把还来应考的现象,但是在进士科的考试中试还未考完就被抬出去的人也并不少。
    不要说童子试的压力比进士科的压力还大,那个需要一连在号间里面住四天,而进士科只是仅仅住两天而已。要注意,这两者之间的考试强度是很不一样的,有些时候,心里的压力比其他压力都要折磨人得多。
    李鸿过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前面三科的考试之中,他都是可以从容应对的,吃着冷硬的馍馍、喝着凉水他没有觉得辛苦。睡着硬硬的床,还要闻着臭臭的味道,他也没有觉得难以忍受,他坚强地度过了三次考试,而且是一年之内考了三次!
    但是到了如今的进士科考试中,他居然也产生出了交白卷的想法,产生了放弃的想法,可见他的心理压力有多大。他觉得自己有了两辈子的经验,已经算是心态调节得比较好的那一部分人了,他尚且如此,那么其他士子呢?
    所以,能考上进士的人当中真的无一不是国之栋梁,他们不但学问高,心态也好,而且对考官的意图能敏锐地抓取,实在是再适合官场不过的一群人了。所以大家尊重进士,鄙视同进士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进士就是比较牛。
    李鸿过昨晚上那一觉虽然睡得有些不甚安稳,但也已经算是士子之中休息得比较好的人了。而且他通过昨晚透彻的思考,对今天的考试也有些一些信心。
    官员们在第二天也剩了检查学籍这一步,直接就到点开始鸣锣,然后下发试卷了。拿到试卷之后,李鸿过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这一道策论题不难,大意是结合今年夏天黄河下游发大水,冲毁堤坝,使得民众死伤无数,良田民屋冲毁无数,你如果作为一个负责赈灾的官员,该如何做。
    对于赈灾的道道,李鸿过门儿清啊!上一世里面他就待在户部里面,虽然说重修堤坝是工部的事情,派员督办考核是吏部的事情,但是想要赈灾就要用银子,除了用银子还要统计灾民受灾情况,这全是户部的事情啊!户部不出来,谁出银子呢?
    前世里,李鸿过没少核算赈灾所需的银子。大秦虽然地大物博,可是灾害也频发,每隔几年不同地方都会有旱灾、水灾、冰灾、蝗灾、雪灾等等各种灾害,作为中央管钱的中枢——户部,李鸿过对于各种赈灾拨款的流程自然是熟悉得很,答起水灾的题来也一点儿都不费力。
    当然,如果在全国这样重要的进士科考试中只答这样赈灾的流程,即便你答得再好也考中不了的。还要有拔高!比如如何安民,如何防灾,如何杜绝水患,使地方富饶。
    写到此处,放佛也应该在自己草拟的稿子上停笔了,可是李鸿过转念一思——任何人做事情都不是没有道理的,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主考官沈宗青大人在此时的进士科考试之中出了这样一个题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