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云 >

第358部分

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云-第358部分

小说: 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开始了。
  临安城里各大主干道、显要地段,出现了大批榜贴,上面写着:“秦相公是细作!”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秦桧是汉奸。
  这让秦桧心惊胆战,更让赵构惊慌,他的回忆是完整的,他没有忘记十几年前,就在他现在所在的这块土地上,曾经出现过声势浩大的起义,反抗他父亲的苛政。眼下,他的作为比他父亲恶劣万倍,他爸只是要汉人的钱,他是要汉人的脊梁!
  怎么办,需要军队介入吗?可是,自从淮西兵变以后,他最担心的就是军队。剖析心理的话,现在,他兵强马壮,却仍然卑躬屈膝,向女真人求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不信任自己的军队。
  试想,如果他的军队在北伐中不断壮大,会是怎样的局面?
  是金国的末日,还是他赵构的死期?
  两难中,赵构等到了议和事件中,来自文官集团的最强烈的攻击。这一次,他和秦桧都承受不住了。
  胡铨,字邦衡,庐陵(今江西吉安)人。非科班出身,因贤良方正被推荐,跻身官场,时任枢密院编修官。这是个没有多少实权的位置,相当于国防部里的一个小科员。
  胡铨写了一份奏章,字数不多,共一千两百四十个。与当时动辄万言以上的文章相比,实在很不起眼,但要看他写的是什么。
  以金国诏谕江南事件为背景,胡铨将涉及此事的南宋官员从上至下,从赵构、秦桧到使者王伦,都尽情地批判了一番。他的用语或许没有方庭实那样干脆透彻,但他的要求却震撼官场。他要求宋廷杀秦桧、王伦以谢天下!
  以国贼之名杀秦桧。
  这篇讨伐投降卖国主义的檄文一问世,立即传颂四方。宜兴有位名叫吴师古的进士出资刻板印行,让它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全国。
  讨伐秦桧的声浪达到了最高峰。
  世人皆曰可杀,初入相府的秦桧顶不住了。宋朝的宰执们哪受过这个,一般来说,几句谣言就会让他们自动辞职,比如赵鼎那样的人,那才是爱惜羽毛的君子。这时,舆论到了这种程度,无论如何,他都得写辞呈。秦桧真的写了,一边递上去,一边转头对亲信说:“就让皇帝杀了我吧,这样才能平息民怨。”
  赵构气得满脸青筋,这都怎么了?上书又有人要当陈东!胡铨是吧,真不知他是怎么混进干部队伍的,好,杀了他。
  可秦桧不让,他说这样会让舆论爆炸的,已经有人在说陛下不孝了,这时再杀言事者,就会不孝到太祖皇帝那儿去。
  赵构深吸了一口气,他忍!他下令将胡铨发配得远远的,尽可能地远,到岭南昭州(今广西平乐)去。立即起行,哪怕他的小老婆有孕在身,也不得耽误。
  秦桧长出了一口气,他爽了,对政治犯就是要从重从严。可是,偏偏有人又说不,还是他的亲信,“只莫睬,半年便冷了。若重行遣,适成孺子之名”。
  真知灼见啊,秦桧一下子明白过来了。胡铨不必去那么远的地方了,改为去广州管理盐仓。如此这般,文官集团的对抗愈演愈烈,金使也离临安越来越近了。
  这样不行。赵构非常无奈,此情此景,只有开启官场“第二形态”,才能应付得了。那就是——官场无赖。谁都知道,为官之道千奇百怪,有一种人通常被形容成“官场流氓”,因为他们不讲道理,倚势欺人。可那太初级了。
  官场流氓是欺负别人时的做派。而被人欺负,陷入困境时,官场无赖才能逢凶化吉。无赖们像一团烂泥一样,随便你怎么样,躺倒挨锤随你砸,只要你不敢真的下死手捶死我,那我就赢了。
  赵构就这样干了,他决定不管官员们怎么反对,抗议到何种程度,他都要安排接待金国使者的事宜。当然,这些都交给秦桧一个人全权处理。
  可秦桧却不干活儿了。秦桧很想促成这次议和,可因此导致他丧命的话,他还是不会那么情愿的。现在,举国沸腾,形成了谁议和谁去死的局面。你是皇帝,你不出面,啥事都让我扛,这现实吗?
  更何况,恋爱中的小伙子也不要太慷慨,什么都答应,这样做,只会让女孩儿不在乎你。这时,秦桧还不能让赵构觉得万事无忧。
  结果,赵构就郁闷了,他一个人呆呆地坐在皇位上,好半天才憋出一句话:“这帮士大夫真无耻,想当初朕在明州(今浙江宁波)下海逃难时,朕就算下跪一百次,他们也不见得反对!”
  周围一片沉默。
  赵构更火了,说:“王伦本奉使,至此亦持两端。秦桧素主此议,今亦来求去。去则无害。他日,金人只来求朕,岂来求他秦桧。”
  秦桧很高兴,终于等急了吧,这样才好办事。于此无可奈何之际,秦桧说出来的办法,赵构才会不打折扣地采纳。
  秦桧的亲信之一给事中楼炤翻书翻到了宝,在《礼记·丧服四制》和《尚书·无逸》中找到了这样一句话:“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也就是说,在三年的时间里,在工作层面上,赵构可不出面。
  这让赵构一下子轻松了。古人真是太可爱了,什么事情都为后世想到了,真不愧是永远正确、永远值得怀念的古人!
  他再次强调议和的事情由秦桧一个人全权处理,任何人不得干涉,不得阳奉阴违找麻烦。是吗?文官集团有自己的打算。金国使者的要求很明确,要南宋朝廷在正式场合接受诏书。那么,俺们百官就是不上班,这样不算违法吧。看陛下、首相们有啥办法。
  想法很好,可惜的是,秦桧还真有办法。
  人至贱则无敌,人无耻则无碍。秦桧想到的办法,放在任何国家、任何朝代都是无法想象的,可它偏偏就出现在了最讲礼仪规则的宋朝!
  他先找金使张通古商量,说让宋朝的皇帝给他下跪显然不那么现实,由首相代替怎么样?不知道张通古当时是啥表情,不过想来想去,他还是答应了。
  转眼到了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黎明时分,宋朝首相秦桧率领宰执大臣来到使馆,向金使张通古跪拜,之后用皇帝的玉辂载着金国诏书,向临安皇宫进发。
  张通古骑在一匹马上,昂然直入都门。放眼望去,只见大殿前的宋朝官员按班列队,穿着绯色、绿色、紫色的朝服,腰间佩戴着金鱼、银鱼。很好,的确是最高规格。
  却不知这些人都是秦桧的亲信假扮的。
  能相信吗?国家最高权力核心居然自我造假,骗人骗到了自己头上!中华自古以来,何曾发生过这样的丑闻?翻遍世界历史,谁曾经这样拙劣无耻过?
  秦桧就敢做出来,而赵构很欣赏。
  当天,金国使者骑马直上金殿,向南宋皇帝赵构大声宣读金国诏书。赵构静静地听完,从这一刻起,他和他的子民成了金国的臣属。
  三天之后,张通古带着南宋的第一批岁贡——五十万两白银回国了。陪同他的人有南宋的各项专责使者,比如奉表报谢使韩肖胄、副使钱愐,迎护梓宫、奉还两宫、交割地界使王伦,副使蓝公佐,这些人负责为宋朝带回议和所得。
  能不能带回来,带回来多少,赵构并不那么计较,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老妈回来就好,大哥的归来就两说了。可是,仍然要作准备,他得给他们修宫殿。另外,有更加重要的工作要迅速展开,他身为南宋皇帝,得向部下解释一下刚刚都发生了什么。
  赵构迅速向岳飞、韩世忠、张俊、吴玠等各战区司令发去公文,说他已于某月某日得到金国诏书,里边没有一点过分的要求,只是把河南诸路还回来了。这都是首相经办的,我并没有参与。之所以能获得这些好处,都是因为爱卿等忠勇护国。
  因此,要嘉奖你们。
  上述四大将,外加禁军统领杨沂中,再加已经退伍的大衙内刘光世,所有的统制、统领、正将、副将各进秩一等。
  消息传来,各将军都懂了,这是皇帝给的封口费,想收的收下,不想收的也得收下。同时,自己得把嘴严严地闭住,这是将军们的封口费,也是皇帝的遮羞费,再说三道四,小心皇帝脸红心跳受不了
  吴玠没说,张俊没说。韩世忠很忙,他真的派人到楚州淮阴县洪泽镇(今江苏清江市西南)堵金国使者去了。可惜,他的部下郝卞向淮东转运副使胡纺告密,消息走漏,金使临时改道,去了张俊的防区,从此安全周到,一路回国。
  岳飞说话了。
  他说:“切唯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以训兵饬士,谨备不虞,而不可以行赏论功,取笑夷狄!”
  赵构的脸啊岳飞,你能温柔些吗?
  同一时间,秦桧更加忙碌,他要做的事太多了。议和只是初步成功。之前,他瞒天过海,把整个南宋官场都当猴耍了,谁不恨他?可以说,他举国皆敌。可那又有什么大不了的,他决定把事情彻底给了结了。趁着皇帝还需要他、支持他,干脆把整个官场都据为己有。
  办法就是把所有敌人都干掉。
  先是张浚。这人强悍,至少表面强悍,虽然已经倒了,可官场浮沉,谁敢说他不会东山再起?为此,秦桧派人去试探赵构,问他是否还喜欢张浚。
  一提张浚,赵构立即火冒三丈,他怒吼道:“宁至覆国,不用此人!”嗯,这样啊,那就放过张浚吧。想来他是主战的死硬派,看样子跟赵构风马牛不相及了。
  下一个是前首相赵鼎,必须将这个人打压到死!
  赵鼎死于宋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也就是说,在秦桧的打压下,他一共挺了九年。这九年里,他被一路发配,从泉州、兴化军、漳州、潮州,一直到了大陆的最南端——海南岛吉阳军。
  到天涯海角之后,赵鼎绝望了,他对儿子说,秦桧一定会弄死他的,他不死,就会拖累家人。于是,赵鼎绝食,直至饿死。
  他死之后,突然间颂词如潮。从南宋到现代,从宋朝官方史书到百度搜索,都极力赞扬他为国为民、大公无私、勇于卫国、与奸邪死磕到底的精神。人们对他的评价之一是“与李纲并称名相”。真是活见鬼了,想歌颂他,随便!宋朝以黑为白的事多了,比如王安石的悲剧。
  可为啥把李纲给牵扯上呢?
  两者有一毛钱的关系吗?李纲自始至终极力抗金,一直到死都没有半点游移;赵鼎主和,只是不像秦桧那样啥都答应,有一点点迟疑而已。李纲曾经亲历战阵,挽救过第一次东京之险,阻止靖康之难的发生;赵鼎做过什么,他的主要功绩之一是第二次上台之后,把国都从建康迁回临安,宋史的评价是“此举意义无比重大”,因为他让赵构安全了。
  再次活见鬼,那时发生了淮西兵变,郦琼带人投靠刘豫,什么事都发生在长江北岸,跟南岸有什么关系?南宋所面临的最大危险也只是空虚。而迁都临安,是战略上的后退。从那一刻起,南宋朝廷就选择了以议和为主的执政方针。
  赵鼎是个接近投降派的议和派,提勇于卫国什么的,真是让人呕吐。另一件事有助于人们看穿这人的本质,那就是他死前所写的一句诗:“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箕尾是二十八星宿中的二星,相传商代武丁帝中兴时的名相傅说死后,灵魂骑跨在箕宿、尾宿之间。赵鼎以此自比,觉得自己是宋代的傅说,并且,他一生所为,把南宋搞得很强大。
  呕吐,这就是赵鼎的本质。
  这个世界有个很好玩的现象,越像什么的,其实就越不是什么。看大款,个个低调;看高官,每人都面带微笑;看真正的作家学者,一个个不修边幅、随意自然。越是奇装异服的,越是初入行的小毛蟹。
  赵鼎把自己比作傅说,把自己比作山河,只能显得自己浅薄无聊。他没像傅说那样中兴过国家,更没有任何辉煌事迹来激励后人、彰显气节。甚至,连他的死,都是懦弱的。
  因为同样是流放,胡铨能一直挺到秦桧死!如果说赵鼎的一生还有什么警示后人的东西的话,那就是他的可悲下场。
  “当罪恶滋生时,同流合污和漠然视之都是错的。”
  赵鼎玩清高、不抵抗,造成了他个人的悲剧,更让民族一起受害。他根本就不知道政治是什么。伟人说得好,政治不是请客吃饭,没有什么客气可讲!
  赵鼎之后是吕颐浩,再之后是李纲。这两位秉性刚烈的前首相被秦桧隔离在临安城外。李纲不去说了,他永远都没有靠近赵构;而吕颐浩哪怕进了临安城,病得快死了,挺在宫外整整七天,都没能见到赵构一面。吕颐浩在半年之后就去世了。李纲的时间还要长些,他有幸亲眼目睹了一些他所坚持的东西。我相信,李纲死时有当年伍子胥的心情。
  时光飞逝,很快,宋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到了。这年三月,金国真的把开封城、河南等地空了出来,允许南宋官方进驻了。
  消息传来,赵构欣慰得意,这是他的胜利,是他政治成功的标志。他向臣民们夸耀之余,选择性地屏蔽了王伦的另一份报告。
  王伦是议和使者、交割地界使者,是主战派的眼中钉。胡铨就曾上书把他和秦桧相提并论,主张一起砍头。可这时,目睹了金人的举动之后,王伦不安了。他看到金军把黄河上的所有渡船都划到北岸,保持着随时渡河的状态,并且占据了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跨黄河到同州(今陕西大荔)的大桥。
  这都预示着什么?
  王伦以最快的速度上书示警,建议赵构“乞令张俊守东京,韩世忠守南京,岳飞守西京,吴玠守长安,张浚建督府,尽护诸将”。
  这是南宋当时能出的所有底牌了,把这些军队从长江南岸迅速推进到河南诸路,占领地界要害,才能保住所得的土地。要不然,它们就像没关上门的保险库,随时会招来贼。这本是小孩子都懂的道理,可赵构做出的批示却是:
  “闲着没事别捣乱,派什么兵,小心搞得友邦惊诧。”
  另一边,金国把王伦扣押了。
  南宋官场再一次震动,扣留使者是对一个国家的巨大挑衅,无论是当年北宋开国时对南唐,还是靖康之变前金国对北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