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云 >

第439部分

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云-第439部分

小说: 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某些人的生存信条是:心安乐才能身安乐。
  文天祥用诗歌记录了这段生活,那就是名传千古,也必将传至永恒的《正气歌》。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污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余以孱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行。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在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哲人日以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文天祥恪守忠义,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于困顿斗室中甘之如饴,自觉除死无大事,却不料世间仍有扰乱其心神之事。
  他忽然接到了长女柳娘的信。信中得知,失踪三年多的妻子儿女都承大都城中,被元人禁锢。这封信很明显是暗示他,如果投降,全家安好;不降,后果不可言。文天祥必须要在骨肉亲情与忠义名节之间作出选择,这是何等艰难痛苦。
  文天祥在回信中写道:“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可令柳女、环女好做人民,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于是,文天祥彻底抛弃了一切所珍爱的。他是南宋的宰相,他治下的无数人民都在战火中失去一切,他不想例外。
  文天祥的决心让元朝绝望,其间曾经有过几次转机,如张弘范临死前的遗嘱,希望保全文天祥,为新朝立节义榜样;比如以福建降元的王积翁联名十名南宋降臣保文天祥还乡,允许其余生出家当道士。这些都由于种种原因搁浅了。
  需要指出的是:王积翁的保文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那位同样是状元宰相的留梦炎的极力反对,他非常渴望文天祥去死。
  时间到达公元1282年底,中山府(今河北定县)有数千人起义反元。起事者自称南宋幼主,要去大都劫狱救出文丞相。这件事成了文天祥的催命符,他是生是死必须要有个了断了。十二月八日,忽必烈在大殿召见文天祥。
  文天祥仍然长揖不跪。
  忽必烈亲自作最后的努力,他许诺:“汝以事宋之心事我,当以汝为宰相。”
  文天祥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他面容清癯,囚衣褴褛,朗声回答道:“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决裂如此,再无转圜,然而忽必烈还是犹豫了。他命人把文天祥押回囚室里,他还要再考虑清楚。可是元朝胡汉大臣群起上书,要求同意文天祥的请求,允其为赵宋殉国。
  再留已经无意义,文天祥对元朝只有负面作用。
  公元1283年一月九日,忽必烈下令公开处斩文天祥,下令之时他犹自叹息:“好男子,惜不为我用!”
  当天文天祥被押至大都柴市刑场,他身着南宋衣冠,憔悴清瘦。多年的土室囚禁让他的方向感彻底丧失,他向周围的百姓询问哪里是南方。有人指给他,他重整衣冠,向南方他的故国、他的国都跪拜。
  最后一次向心中的坚持致礼之后,他索取纸笔,留下了一首诗:昔年单舸走淮扬,万里逃生辅宋皇。天地不容兴社稷,邦家无主失忠良。神归嵩岳风云变,气入烟岚草木荒。南望九原何处是,关河暗淡路茫茫。
  写毕,他向行刑的刽子手说:“吾事毕矣。”乃从容就义。
  文丞相时年仅四十七岁。
  他死后,有人在他的衣袖间发现了一张纸,那是他的绝笔书,上面写着非常简单的几句话。这几句简单的话,在其后数百年间,成为无数坚持本我、抵御外侮的汉家子孙的座右铭——“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一个人,要活到至死无愧,是多么不容易文天祥的死,代表着赵宋帝国的彻底覆灭。南宋成了历史的一页,成了故纸堆里的传说,成了几百年间无数人的向往和叹息。人们追忆它的繁华和美丽,又痛惜、痛恨它的软弱和糊涂。
  我何能例外?


第二十四章 崖山之后看中华
  数年之间,宋史事无巨细,全程书写,心里的问号总算是比从前少了些。时值南宋覆灭,元朝初兴,华夏第一次全境沦陷之日,追根溯源,我个人只有一个观点能确认。
  到底祸始于何处。
  始于赵匡胤与赵普所定的“强杆弱枝、崇文抑武”赵宋国策之时。
  他们这么做,是因为唐灭于藩镇,五代武人横行,国人相杀无止无休,政权更迭如同儿戏。尤其是文人一点地位都没有,哪怕是宰相,都随时有被武将斩杀的可能。这样怎能治国,何谈发展?
  所以赵匡胤、赵普这样做了。
  从当时的情况看,他们是对的。赵宋之繁荣,赵宋之平安,乃至赵宋国之绵长,都是自两汉以来最久的。可是从长远来看,简直是愚蠢至极!
  武人亡国,民族血气不衰,国内互斩,终究能产生一代雄主;文人亡国,就如赵宋一般,民族气节丧尽,再无尚武之风,其他随便哪一个民族,强如蒙、金,次者契丹,更有甚者,连一介区区党项,都能让堂堂中原狼狈不堪。
  终于全境沦丧,全体成了亡国奴。
  这个恶果在元朝之后仍然在发酵,取而代之的明朝在国民性格上已经失去了大国的雍容感。代表着先进知识、节义忠孝、富贵堂皇的士大夫阶层没有了,新兴的掌权者极力压抑商业,刻板掌控农民。对内血腥杀戮,功臣全部杀光:对外强硬到底,皇帝亲自守边充满了报复感,充满了急切的证明欲望。
  而整个国家内部,更谈不到从容大度。朝堂之上动辄互相谩骂,当场厮打,官员们被剥掉裤子打屁股,动辄打死一批人这还是汉族人吗?
  这还是中华礼仪之邦吗?!
  一个民族,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不能允许他的子民们谈论自己国家民族的问题,那么,它的前景仍然是暗淡的。
  要说的话,就是这些了。宋史,别矣。


后记
  近六年以来,我只做了一件事——写宋史。时间真的很长了,我居然一直在写一本书。而今,终于完成。这一刻,我真的很累,还没有心情体味久已盼望的轻松。
  这套书一共十本,大约三百万字。
  这些数字我要回想计算才能得出,因为之前根本不愿去想。想想都烦,都累。却没有半点的成就感、幸福感。
  我想:那要等一段时间,才会慢慢地出现吧。
  是的,我重视这套书,它不仅是我的心血,更是我的人生。在写它的这几年期间,我恋爱,我失恋,我的父亲去世,我的奶奶去世,我的母亲生病,我去买药,我照顾她,直到她走了我的爱人来到了我的身边,一年多的时间里,她每个周末都从一百公里之外的城市来陪我,我恋爱,我卖掉了房子,去她的城市,我买楼,我安家,我结婚。
  我在东北的沈阳城开始写它的开头,在中国的最南端海南岛写完它的结尾。
  回头望去,这是我的人生之路。
  说到宋史,我喜欢读史,从小就是,可从来没想过写历史书。之前我出版过小说,写过剧本,真的从来没有想过我能、我配写历史。
  直到某天我走进书店,随意翻了下书架上的历史类书籍。我无意评论他人写的东西,我只是觉得,看了之后我有太多想说的话。
  中国的史书写作方式有巨大的缺陷存在,以宋史为例,写宋、辽之间,那么宋与西夏之间就会单独拎出去写。可是三国并立,互联互抑,每一件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都是各方面复杂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就像星际间的万有引力定律一样。
  怎能分开来写?那样怎能清楚明白地还原历史真相?于是我花了个笨工夫,把所有的事都按时间顺序推进,尽可能地让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还原到本色阶段。
  以这种篇幅,做这种事情,让我了解并首次提出了王安石变法的真正目的,那个神秘的产业链条的存在;让我知道了传唱千年的岳飞北伐的真实过程;让我知道了杨再兴为什么一定要在小商河战死,等等。
  我喜欢这些,我充满了发现的快乐,这是其他史书里没有的。因为这些,让我满足,让我在以后的时光里,能偶尔翻阅自己写过的东西,并面露微笑。
  高天流云
  2013年2月18日14:30,是为纪


─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