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论语别裁(上册) >

第14部分

论语别裁(上册)-第14部分

小说: 论语别裁(上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22

    为 政 第 二901

    讲到学问,就须两件事,一是要学,一是要问。 多向人家请教,多向人家学习,接受前人的经验,加以自己从经验中得来的,便是学问。 但“学而不思则罔”

    ,有些人有学问,可是没有智慧的思想,那么就是迂阔疏远,变成了不切实际的“罔”了,没有用处。 如此可以作学者,像我们一样——教书,吹吹牛,不但学术界如此,别的圈子也是一样,有学识,但没有真思想,这就是不切实际的“罔”了。相反的,有些人“思而不学则殆”。

    他们有思想,有天才,但没有经过学问的踏实锻炼,那也是非常危险的。 许多人往往倚仗天才而胡作非为,自己误以为那便是创作,结果陷于自害害人。尤其是目前的中国青年,身受古今中外思潮的交流、撞击,思想的彷徨与矛盾,情绪的郁闷与烦躁,充分显示出时代性的紊乱和不安,因此形成了青少年们的病态心理。 而代表上一代的老辈子人物,悲叹穷庐,伤感“世风日下”

    、“人心不古”

    ,大有日暮途穷,不可一日的忧虑;其实童稚无知,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来到人间,宛如一张白纸,染之朱则赤,染之墨则黑,结果因为父母的主观观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涂涂抹抹,使他们成了五光十色,烂污一片,不是把他们逼成了书呆子,就是把他们逼成太保,还不是真的太保。 我经常说,真太保是创造历史的人才。 所以老一辈人的思想,无论是做父母的,当教师的,或者领导人的,都应该先要有一番自我教育才行。尤其是搞教育、领导文化思想的,更不能不清楚这个问题。所以青少年教育的问题,首先要注意他们的幻想,因为

 123

    011论 语 别 裁

    幻想就是学问的基础。 据我的研究,无论古今中外,每一个人学问、事业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少年时期的这一段,从少年时期的这一段,从少年的个性就可以看到中年老年的成果。一个人的一生,也只是把少年时期的理想加上学问的培养而已,到了中年的事业就是少年理想的发挥,晚年就回忆自己中少年那一段的成果。 所以我说历史文化,无论中外,永远年轻,永远只有三十岁,没有五千年,为什么呢?人的聪明智慧都在四十岁以前发挥,就是从科学方面也可以看到,四十岁以后,就难得有新的发明,每个人的成就都在十几岁到二三十岁这个阶段,人类在这一段时间的成果,累积起来,就变成文化历史。 人类的脑子长到完全成熟的时候,正在五六十岁,可是他大半像苹果一样,就此落地了。 所以人类智慧永远在这三四十的阶段作接力赛,永远以二三十年的经验接下去,结果上下五千年历史,只有二三十年的经验而已。 所以人类基本问题没有解决。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宇宙从哪里来的?人生究竟如何?还是没有绝对的答案。 因此,有了思想,还要力学。 上面所说,有了学问而没有思想则“罔”

    ,没有用处;相反的,有了思想就要学问来培养,如青少年们,天才奔放,但不力学,就像美国有些青少年一样,由吸毒而裸奔,以后还不知道玩出什么花样。所以思想没有学问去培养,则“殆”

    ,危险。

 124

    为 政 第 二11

    异端与偏激

    接着下来是: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这是一个问题了。我们知道,“异”就是特别的,“端”也就是另外一头。但在宋儒以后,“异端”

    两字,就用来专指佛、道两家,宋以前则没有这种肯定的说法。讲到这里,顺便提到一个问题:现在世界上流行一个名词——汉学。 欧美各国讲中国学问,都称之为“汉学”

    ,这是世界通称,成了习惯,已经没办法更正了。 事实上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所称的汉学,是指汉儒的作学问,注重于训诂。 所谓“训诂”

    ,就是对于文字的考据,研究一个字作什么解说,为什么这样写?不过汉学很讨厌,他们有时候为了一个字,可以写十多万字的文章,所以我们研究这一方面的书,也是令人头大的。但是古人所谓博士学位——我们现在的博士也是这样——往往凭藉这些专深的研究,可以作一百多万字的文章,这就是训诂之学。后来发展为考据,就是对于书本上的某一句话,研究他是真的或是假的。 这些学问,为了一个题目,或某一观念也可写百多万字。总之,汉儒就是训诂考据之学;在中国文化上叫“汉学”

    ,意思是汉儒作的学问。 汉学自汉武帝开始,就有“五经博士”

    ,就是四书五经等书中,通了一经的就是“博士”

    ,所以中国有博士这个

 125

    211论 语 别 裁

    尊称,也是从汉朝开始的。 所谓博士,就是专家。 如《诗经》博士,就是《诗经》的专家。 到了唐代以后,就慢慢注重文学了,因为几百年训诂考据下来,也整理得差不多了。到了宋代,当时有所谓五大儒者,包括了朱熹等五个人,他们提倡新的观念,自认为孔孟以后继承无人,儒家的学问断了,到他们手里才接上去。这中间相隔差不多一千多年,不知道他们在哪里碰到孔子和孟子,就一下子得了秘传一样,把学说接上去了,这是宋儒很奇怪的观念。 然后他们就批评各家都不对,创了所谓理学。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我们现在的思想界中,理学仍然非常流行,有一派自称新理学,讲儒学的学问。 但很遗憾,他们还不成体系,仍旧不伦不类的。 至于宋儒的理学家,专门讲心性之学,他们所讲的孔孟心性之学,实际上是从哪里来的呢?一半是佛家来的,一半是拿道家的东西,换汤不换药地转到儒家来的。 所以,我不大同意宋儒。 对于宋儒的理学,我也曾花了很大的工夫去研究,发现了这一点,就不同意他们。 一个人借了张家的东西用,没有关系,可以告诉老李,这是向张家借来的,一点不为过。可是借了张家的东西,冒为己有充面子,还转过头来骂张家,就没道理了。 宋儒们借了佛道两家的学问,来解释儒家的心性之学,一方面又批驳佛道。 其结果不止如此而已,从宋儒一直下来,历代的这一派理学,弄到后来使孔孟学说被人打倒,受人批评,宋儒真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以后经过宋、元、明、清四朝,都在宋儒的理学范围中转圈圈,是不是阐扬孔子的真义,很难下一定论。 有一本《四朝学案》,是讲宋、元、明、清几百年来儒家心性之学的。 尤其到了明朝末年,理学非常

 126

    为 政 第 二31

    盛行,所以清朝入关的时候,很多人对明儒的理学非常愤慨,认为明儒提倡理学的结果是:“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指责理学对国家天下一点都没有用。 平常讲道德、讲学问,正襟危坐谈心性,到了国家有大难的时候——“临危一死报君王”一死了之,如此而已。 不过话说回来,能够做到“临危一死报君王”已经很不容易了,但对于真正儒家的为政之道而言,未免太离谱了。 因此,清初一般学者,对于此高谈心性、无补时艰的理学相当反感。最著名的如顾亭林、李二曲、王船山、傅青主这一些人,也绝不投降满清,而致力反清复明的工作。 后来中国社会帮会中的洪帮,现在又叫洪门,就是他们当时的地下组织,是士大夫没有办法了,转到地下去的,洪门首先是在台湾由郑成功他们组织,一直影响到陕西,都是他们的活动范围,所谓天地会等等,都由洪门后来的分衍而来。清初顾亭林这些人,既不同意宋明儒者的空谈,于是回过头来作学问,再走考据的路子,叫作“朴学”

    ,因此也有称之为汉学的。 我们身为中国人,必须要了解“汉学”这个名称是这样来的。 外国人研究中国的学问也称汉学,是指中国学问。 古书上所指的汉学,是偏重于考证的学问,这是顺便介绍的。我们为什么引出了这个问题呢?就是为了孔子这句话:“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自宋朝以后,八百年来,一提到异端,一般人都认为专指佛道两家。 这句话不要搞错了,在孔子当时,没有佛家,也没有道家,在当时儒道不分家的。 以儒、佛、道三家的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心,是唐代以后的

 127

    411论 语 别 裁

    事,所以认为《论语》中异端两个字,是专指佛道而言,则是错误的观念。现在我们回转来研究,什么叫“异端”呢?这在文字上解释非常简单。“端”就是两头,尖端,两边的头,或多边的头谓之“端”。

    “异端”是走极端偏向的路线,不走中道的。不但不走中道,而且还标新立异,特别从事怪异的思想。 关于这一点我们如果用现代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学来研究,也可以说一般的人,大都是喜欢异端的,每个人都有爱好标新立异的天性。

    由养士到考试

    大家有机会可以读一篇文章,对于处世大有助益,这篇文章简称《论养士》,苏东坡作的。 这篇文章在中国的政治思想——政治哲学领域中,占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研究政治与社会的人不能不看。 这篇文章很有意义,它提出了一个原则,讲得非常有道理。“养士”这个名称,出在战国时代,当时书籍不如现在普及,也没有考试制度,一般平民有了知识,就依靠权贵人家求出路,到他们家里作宾客。 过去叫宾客,现在的名称等于“随员”

    ;从唐代到清代叫“幕府”。像曾国藩,不少有本领的人,都在他的幕府里——等于现在的研究室、参谋团、秘书室。 现在也有称作幕僚。“六国的养士”就是这样的情形。那时养士,养些什么人呢?

    苏轼指出的分类是智、辩、勇、

 128

    为 政 第 二51

    力四种人;实际上也可说只是两种人,一种用头脑,一种用体力。 讨论这四种人,如果以现代职位分类的科学来作博士论文,起码可以写他两百万字不成问题。 但是我国古代文化喜欢简单,所以几百字的文章就解决了。苏轼在这篇文章中说,社会上天生有智、辩、勇、力这四种人,他认为这一类的人好役人——坐着吃人家的——无法役于人。 如果我们用社会学来研究,社会上有许多人是这样的,用头脑非常能干,叫他用劳力就不行,有些人叫他用头脑就像要他的命,要他做劳力就蛮好。 但有些人有力去打架,力气好得很,要他做工,做三个小时就做不下去了。 所以研究社会、研究政治,要多观察人,然后再读有关的书,才有道理。 又像许多人有智,这个智是聪明才智;有许多人有辩术,专门用手段,不走正道,走异端,打鬼主意第一流,正当方法想不出来。 但是不要忘了,他也是一个人才,就看老板怎么用他,这就是所谓会不会用人了。 所以智与辩看起来是一样,聪明的人做事一定有方法,但是正反两面的方法不能相违。 勇与力看起来似乎也是一样,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有力气,而个子高大孔武有力的人,教他去前方打仗、为国牺牲,他怕死了不干,这是有力没有勇。因此苏东坡说智、辩、勇、力四种人,往往需要人家养他,不能自立。 不过依恃人家,攀龙附凤,也可以立大功,成大业,教他一个人干,就没有办法。所以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焚书坑儒,不养士了,这些人就走向民间去,结果怎样呢?反了!后来到了汉朝的时候,对这种士怎么办呢?到汉武帝时代,就是中国选举制度

 129

    611论 语 别 裁

    的开始,那个时代的选举,当然不像现代的由人民去投票——这是西方式的选举。 中国式古老时代的选举,是由地方官参考舆论,把地方上公认是贤、良、方、正的人选出来,(以现代名词而言,是人才的分类,贤是贤,良是良,方是方,正是正,不要混为一谈,这是四个范围。)称为孝廉。(中国文化以孝治天下,所以称孝廉。 到清朝时,考取了举人,还是用孝廉公这个名称,那是沿用汉朝的。)

    汉朝实行这样的选举制度,就取代了战国时养士的制度,所以汉朝四百年天下,就可以定下来,到隋朝又开创以文章取士的考试办法。 到唐太宗统一天下以后,正式以汉朝地方选举的精神,采用了隋朝考试取士的方法,综合起来产生了唐朝考选进士的制度。 所谓进士,就是将民间有才具的知识分子,提拔出来,进为国士的意思。 那时候考的秀才不是清代的秀才,清代的秀才是考试阶级的一个名称,秀才再考举人,举人再考进士,进士第一名是状元。 唐代的秀才,也便是进士的通称,凡是学问好的、优秀的,都称秀才。

    天下英雄入彀中

    唐太宗创办了考试制度,录取了天下才人名士以后,站在最高的台上,接受第一次录取者朝见之后,忍不住得意的微笑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他的意思是说,你看我这一玩,天下的英雄都自动来钻进我的掌握中,再不会去造反了。 有功名给你,有官给你做,只要你有本事,尽管来嘛!

    这

 130

    为 政 第 二71

    是唐太宗的得意之处。 苏轼也说,建立了考试制度以后,就等于六国时候的“养士”

    ,所以他认为养士是很重要的事。 以现在的观点来说,就是智、辩、勇、力分子没有安排很好的出路,没有很好的归宿,就是社会的大问题,也是政治的大问题。但是如何使他们得其养,又是个问题。起用也是养,退休也是养。 讲到养,我们要想到前面所讲的,犬马也有所养呀!不是说有饭吃就得养了,仅仅这样是养不了的。 智辩勇力之士,有时候并不一定为了吃饭。 天生爱捣乱的人,如果没有机会给他捣乱,他好像活不下去,若不要他捣乱,就得把他引入正途,这就是为政教化的道理。解释了半天,“异端”就是走特殊思想,不走正路的,走偏道,而偏道中还想出特别花样。但是,异端有没有用处?

    但是有用处的。 举个例子来说,汉朝平定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