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论语别裁(上册) >

第2部分

论语别裁(上册)-第2部分

小说: 论语别裁(上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五经的情形,是无以复加了,而问题出在四书五经的孔孟思想被讲解错了。 这不是现在才开始,从唐宋以后,乃至远从汉唐以来,许多要点,就一直讲解错了。要说明这个道理,我们也要讲一个实际的故事。我们这一代,就时代背景而言,是生活在夹缝中,是新、旧、中、外,交接巨变中的人生,我的幼年在私塾中度过,当

 18

    学 而 第 一5

    时读四书五经也非常反感,因为以前老师对学生的质疑,只说“将来你会懂”

    ,这个“将来”不知要“将”到几时。 所以后来“五四运动”

    ,闹新学派风潮的时候,我们虽然没有参加作打手,但是多少也有点愤慨。 步入中年以后,对中外思想,尤其在这个时代的演变,看到了这么许多,自己要找症结了。所谓找症结,那也是十七八年以前,好几位先生在一起谈起,大家认为要救中国就要复兴文化。 于是有些教授学者们,主张把四书重新编辑。 他们认为四书杂乱无章,要分门别类编在一起,讲孝的归到孝,讲仁的归到仁,把《论语》的篇章整理一遍,希望我也负责一个部门。 当时我答应考虑考虑,回家拿出四书重读一遍后,发现这个改编方法有问题。第二天开会,我就反对,不赞成改编,因为,以全部《论语》来讲,他本身就有一贯的系统,完全是对的。 我们不需要以新的观念来割裂它。 问题出在过去被一般人解释错误了。 我们要把握真正的孔孟思想,只要将唐宋以后的注解推开,就自然会找出孔孟原来的思想。 这叫做“以经解经”

    ,就是仅读原文,把原文读熟了,它本身的语句思想,在后面的语句中就有清晰的解释。 以这个态度研究《论语》,它可以说前后篇章贯而通之,因此我不主张改编。

    被忽视的道家

    后来,在一些地方讲解《论语》,我就提起一个问题了。

 19

    6论 语 别 裁

    就是我们自“五四运动”以来,有个口号,叫“打倒孔家店”的问题。中国文化的演变发展,大致分两大段。 譬如一提起秦汉以前的中国文化,人们就拿孔孟思想代表了一切。 其实所谓孔孟思想,只是中国文化中间主要的一环。另外还有道家、墨家、诸子百家很多很多,都是中国文化一个系统下来的。如果把它缩小范围,则有儒、墨、道主要的三家。 尤其中国文化在政治上历代引用的是道家思想,这一点我们要注意。中国历史上,每逢变乱的时候,拨乱反正,都属道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则用孔孟儒家的思想。 这是我们中国历史非常重要的关键,身为中国人,这个历史关键是应该知道的。孔孟思想,本来与道家是不分家的,这种分家是秦汉以后的事,到了唐代,讲中国文化,已不是儒、墨、道三家,而是儒、释、道三家了。“释”就是印度来的佛学,代表整个印度文化的精华,它从东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一直到宋代。 宋朝以后,印度本身已没有真正的佛学,而被阿拉伯民族的伊斯兰教思想及婆罗门教等所占据,佛学思想在印度式微了。 现在要研究真正的佛学,只有到中国来。 欧洲人乃至日本人讲的那一套是不正确的。

 20

    学 而 第 一7

    三家店卖的是什么

    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变成三个大店。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 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 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打倒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 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研究四书。研究中国固有文化并不是开倒车,而是要以最新的观念去理解它。并且,我们要了解中国上下这两千多年的文化、思想、历史,不管它是什么政体,大致都以司法为中心,司法与行政是分不开的。 谈到司法就讲到法律,现在我们只讲两

 21

    8论 语 别 裁

    大法系,所谓海洋法系与大陆法系。 司法方面的立法,也根据这两个法系的精神而来。 我们却忘记了中国自秦代以来,汉、唐、宋、元、明、清,有我们“中国系统”的一个法律系统。 这个中国法律系统的哲学背景,就是以四书五经作基础,例如过去中国许多判例的根据,就是根据四书五经中的道德观念而来。所以这部四书五经,在过去无宪法观念时代,严格说来就是一种宪法思想,也就是政治哲学思想的中心,法律思想的中心。 其他各种哲学思想也都归之于它,这是讲好的一方面。

    冤枉的一打

    讲坏的一方面,孔家店为什么会被人打倒?

    “五四运动”

    当年,人们要打倒它,这是必然的。 但为什么道理呢?后来才发现,实在打得很冤枉。 因为这个店,本来是孔孟两个老板开的股份有限公司,下面还加上一些伙计曾子、子思、荀子等等,老板卖的东西货真价实。 可是几千年来,被后人加了水卖,变质了。 还有些是后人的解释错了,尤其是宋儒的理学家为然。 这一解释错,整个光辉的孔孟思想被蒙上一层非常厚重的阴影,因此后人要推倒孔孟思想。现在我们有个更重要的课题,那就是如何了解文化的宝库。 因为现在中年以下的人,对此几乎一无所知。 尤其现在中学以上到大学的青年,根本不知道中国文化的宝藏。 由于

 22

    学 而 第 一9

    这个原因,所以今天开始讲四书,并从《论语》讲起。

    再论《论语》

    《论语》,凡是中国人,从小都念过,现在大家手里拿的这一本书,是有问题的一本版本,它是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所注解的。 朱熹先生的学问人品,大致没有话可讲,但是他对四书五经的注解绝对是对的吗?在我个人非常不恭敬,但却负责任地说,问题太大,不完全是对的。在南宋以前,四书并不用他的注解,自有了他的注解,而完全被他的思想所笼罩,那是明朝以后,朱家皇帝下令以四书考选功名,而且必须采用朱熹的注解。因此六七百年来,所有四书五经,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 换句话说,明代以后的人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 其中有许许多多问题,我们研究下去,就会知道。 所以各位手上这本朱熹先生注解的书,值得参考,但不能完全相信。我们既然研究孔子,而孔子在《易经。 系传》上就有两句话说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现代观念来讲,意思是人类的语言不能表达全部想要表达的思想。 现在有一门新兴的课程——语意学,专门研究这个问题。 声音完全相同的一句话,在录音机中播出,和面对面加上表情动作的说出,即使同一个听的人,也会有两种不同体会与感觉。 所以世界上

 23

    01论 语 别 裁

    没有一种语言能完全表达意志与思想。而把语言变成文字,文字变成书,对思想而言,是更隔一层了。我们研究孔孟思想,必须要从《论语》着手。 并不是《论语》足以代表全部孔孟思想,但是必须从它着手。 现在我的观念,有许多地方很大胆的推翻了古人。 在我认为《论语》是不可分开的,《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 我们手里的书中,现在看到文句中的一圈一圈,是宋儒开始把它圈断了,后来成为一条一条的教条,这是不可以圈断的。再说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来,是一整篇文章。 至少今天我个人认为是如此,也许明天我又有新认识,我自己又推翻了自己,也未可知,但到今天为止,我认为是如此。

    学而有何乐

    现在这篇《学而》,包括了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过去我们把它圈开来,分作一条一条读,这是错误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名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 照古人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亦说乎”

    ,“说”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兴的那个“悦”字,是

 24

    学 而 第 一11

    很高兴的。 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去了。 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

    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从一般人到公务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

    ,遇上了穷的那几天,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 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绝不是不亦乐乎。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

    ,就文字解释,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 那么,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 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实在是做不到。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注释来看,就是这样讲的。 所以几百年甚至千多年以来,不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四书反感,过去的读书人也对四书反感。 因为它变成了宗教的教条,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事实上不是这么一回事,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后,就知道孔子真是圣人,一点也没错。“学而时习之”

    ,重点在时间的“时”

    ,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

 25

    21论 语 别 裁

    问“

    ,错了。 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 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 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

    真人和假人

    讲到作人,我们就想到庄子也提到过这件事,《庄子》这本书把有道的人叫“真人”。唐宋以后,对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譬如现在指南宫供奉的吕纯阳叫“吕真人”。如今的人听到“真人”这个名称,就好像带有宗教色彩,相当于西方的上帝,中国的仙、佛一样。 实际上过去道家所谓的“真人”

    ,是指学问道德到了家的人。与这名词对称的叫假人,假人还是人,不过没有达到作人道德的最高标准。 发挥了“人”的最高成就,在道家就称之为“真人”

    ,孔子认为这就是学,就是学而之人。 于是一个“学”字,这么多观念都被他包括了。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 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 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

    ,我们看见人家犯

 26

    学 而 第 一31

    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

    ,“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 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我们平日也有这个经验,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们劝他:“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他不听,你心里当然很难过,最后证明下来,果然你说得对,你固然替他惋惜,对于自己认识的道理,也会更进一层得到会心的微笑——“说”

    ,不是哈哈大笑。 悦者,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上面第一点所讲的是学问的宗旨,随时注重“时”和“习”

    ,要随时随地学习,不是我们今天来读四书就叫做学问,不念四书就不叫做学问,这不是它的本意。

    寂寞的享受

    第二点接着下来,是说做学问的人要准备一件事,就我个人研究,有个体会——真正为学问而学问,“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杀头也不干,所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的事,牺牲自己也做,为世为人就做了,为别的不来。 因此为学问而学问,就准备着一生寂寞。 我们看历史——即看孔子就知道。 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现在到处给他吃冷猪头,当年连一个“便当”也吃不到。 但是他没有积极去求富贵。 怎么知道这一套他不来呢?因为他明知当时

 27

    41论 语 别 裁

    有拿到权位的可能,乃至他的弟子们也要他去拿权位。 因为孔子时代中国人口只有几百万人,在这几百万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个国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 所以有些弟子,尤其是子路——这个军事学的专家,几乎就要举起膀子来:“老师,我们干了!”那种神气,但是孔子不来。 为什么呢?他看到,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 基本上解决问题是要靠思想的纯正,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