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宦海龙腾 >

第315部分

宦海龙腾-第315部分

小说: 宦海龙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治败坏的第四叮,原因是一些公共权力已经发展到“合法黑社会”的地步,抢夺、霸占、武力,在官民之间,已经不存在良性互动的空间。一遇事端便出动警力,弹压百姓,草管人命。在一些地方,政府除了镇压之外,已经表现不出或者说丧失了其他职能。说服、引导、教育、谈判、协商、妥协、调解等这些手段都被视之为婆婆妈妈,主张使用上述手段的官员会被认为缺乏能力和魄力。甚至是何仇这样的官员一萧震认为他实际上是想为老百姓办些实事的也认为不必什么都跟老百姓解释,觉得这解释太浪费时间。
    然而就是这些心理过多,使得民众的权利塌陷了,而中央的政令也逐渐的出不了中南海了。
    萧震深知目前的房改才进行不久,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日后的房价会高到那样的程度,很多人现在都觉得房改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政府给的那十几平米的小房子要住一家三口甚至更多人实在太不像话,房改后只要努力赚钱,终归会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两室一厅”
    然而深知日后情形的萧客却不能不提前开始未雨绸缪。
    日后的高房价与土地财政在萧客看来是有问题的。前世房价暴涨之后,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地方政府之所以抗拒中央调控房价的的政令,把房价抬得那么高,主要是因为分税制造成的。实行分税制后,中央政府占有了大部分的税源,地方税源减少。按照常理,税源减少,地方政府相应承担的公共职能也应当减少。但是,地方政府承担的公共职能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逐渐增加,地方财政不堪重负,所以借地生财,抬高房价,高价拍卖土地就成为弥补财政支出不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如果就事论事,分税制导致土地财政说有一定的道理,这个道理也很能迷惑人。如果把“三公消费”纳入到考虑范围,这个道理可能就很难站住脚了。比如伤年以来,华夏财政行政事业公用经费支出每年增加口。多亿元,四年以后,该项经费支出已接近吸洲乙元。传统上,这部分经费被称为“三公消费”即公款吃喝招待、公车开支和公费出国。大约相当于全年财政支出的端。国家行政学院某位教投在央视的访谈节目中表示,像美国这样的国家,行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是腮左右,日本占2蕊左右,发达国家平均占鳃左右。另据耶鲁大学某教授介绍,美国政府财政开支的乃%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产品,行政开支只占惯,而我国政府开支只有左鳃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教和科研事业,两者反差太大。
    可见,地方政府更多的是把钱花在了“三公消费”上面。这里有一个很奇怪的逻辑,控制“三公消费”和调控房价都是中央政令,两项政令都没有得到有效贯彻。“三公消费”过多导致地方财政紧张,地方财政紧张所以就搞土地财政,抗拒中央政令三公消费的结果成为了另一项抗拒中央政令调控房价的原因,最后是开发商举行房价登高比赛,民怨沸腾。
    所以在萧震看来,日后的房价过高而且难以限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央政治威权下降的原因。
    如果再看地方政府债务,则更明显。华夏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由来已久。尽管现行的《预算法》等有关法律严格禁止地方财政出现赤字和地方政府举债,但事实上各级地方政府大都在不同程度上扩大赤字,举债度日或负债运行,且这些债务大多处于隐性状态。萧震深知到旧年后,积聚膨胀的地方政府债务,竟然成为华夏宏观经济中最大的风险因素之一。
    根据前世的历史,十年后地方政府各种债务总额约为8万亿元人民币;考虑到劲口年开工的基建项目在力旧将进入建设高峰期,对资金的需求会逐步上升,因此力旧年地方政府的贷款规模再扩大3万亿4万亿元也并不为奇。根据这一推算,地方政府贷款规模在力旧年底也许会达到。万亿一口万亿元。
    萧定还知道,凶年以后,为二…汉度地减少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政府会采取扩大狈世甲刷激经济的措施。出人意料的是,常常把中央政令打折执行的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这一次为什么那么尊重中央权威,那么不打折扣地执行中央政策,甚至是超计发地执行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是从经济和金融风险的角度,或者是从中央地方分税制改革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政治角度分析,可以发现这是一种以尊重中央权威方式忽视中央权威的行为方式。在大量的政府投资中,有很多投资其实是无效投资、重复投资。根据行业潜规则,一项本来只需耗资;亿元的工程,最终报价往往是引乙、引乙,有的甚至可以达到;四倍以上。至于这些钱最终到了哪里,是工程领域人尽皆知的秘密。政府投资资金的最终来源无非就是来自于人民的税收,民众税负增加,客观上造成民众财产权利受到挤压。
    再说一个:驻京办。驻京办的存在及其繁衍壮大,成为了首都的一种产业。从权威分析的角度看,是一种互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它显示的中央权威,显示了中央拥有巨大的政治、经济资源,另一方面它又显示了中央权威的衰减。驻京办的存在及壮大,意味着中央的权威是可以“交易。的。这里所说的“交易。”是一种泛化的“交易。”而不仅仅是权钱交易。通过驻京办的公关。中央的政策、项目、投资等源源不断地输向地方。地方的一些违规行为,可能会因为公关活动而得到容忍或者减轻中央追究的力度。那些公关不力的地方,则利益相对受损。这客观上是中央权威的一种变相流失。
    萧客打字的速度越来越快,只是。眉头也越发皱得紧了起来。
    解决双重塌陷的传统方式有没有?
    中央已经非常清楚政令不畅、政治败坏的事实及其危害,并且做出了一系列的举措。比如,减少政府层级,开始考虑实现省直管县,让中央对于地方的管理更加直接;直接由中央党校举办县委书记培班,让这些县委剔已象征性地作为“天子门生”直接领受中央政策意图,减少政策传达的损耗;中央向地方派出巡视组,监管地方大员;中纪委、最高检开通举报热线,接纳民众的举报和投诉”,这些措施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想克服中央政令受阻的局面,让中央政令和权威一竿子插到底。
    这些政策是政治的回归还是政治的创新?事实上,这些政策除了设立网络举报热线之外,与几千年以来的大一统政治格局所采取的控制地方的政策相比没有明显的改善。可以说,自从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大一统,的中华帝国以来,就面临着一个集权的中央政府如何有效管理庞大的国土及生活在其上的官员、民众的问题,以上那些加强中央权威的政策也一直沿用,所谓“百代皆行秦政”决定了这些政策的一致性。就拿中央培刮县委书记来说,在封建**时代,一个县官的任命也是由皇上批准的。也就是说,只要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继续存在,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加强中央权威、防止政治败坏的措施,但政治的周期性衰败和王朝周期律仍然是屡屡生效的。
    在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为什么政治的衰败、失效和王朝周期律屡屡生效,屡试不爽呢?如果分析原因,可以发现一个事实,大多数王朝的衰败都是从官员群体的衰败、腐朽开始的,都是从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它的整个官僚体系开始的。或者说,是从各级官府、官员滋民扰民害民祸民而中央政府对此无能为力、无法控制开始的。再往深一点说,是从整个官僚体系、官员群体与广大民众的矛盾和对立逐渐尖锐,而中央政府对此无法有效调整,无法缓解紧张的官民关系开始的。
    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这么多的官员,却只有一个中央政府。当然萧客的意思不是说要有很多个中央政府,而是说这是一个以一对多的困境。打一个简单的比方,一个老师要控制一个刃个学生的课堂非常容易,可是,要一个老师有效控制一个凶名学生甚至如个学生的课堂,这可能吗?或许,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由于老师的学识、人格魅力,他可以实现对于课堂的有效控制。
    随着时长日久,渐渐地就会力不从心了。不说别的,能把这劝个学生的名字叫上来,就算是奇迹了。至于这许多学生是否专心听讲,是不是认真完成作业,是不是在外面惹是生非,打架斗殴,老师管得过来吗?要一个老师每天改劝本作业试试?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谈老师的权威,要谈政令畅通,那不是鸡同鸭讲?
    所以,在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治体制下,中央控制不了它庞大的政府体系和官员群体,这是必然的事情;这些政府和官员一定会去侵犯老百姓的利益,也是不可避免的;最后老百姓能选择的道路是什么那就一目了然了。
    这是一个政治体制问题,是传统政治体制无法化解的政治困境。
    但是,在另一种政治体制下,它是一个政治统治的技术问题,是有解的,是可以从技术上进行解决的,而且有现存的解。
    **与黄炎培先生那段关于历史周期律的对话,已经给这个历史问题给出了解答,认为民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的政治实践却失败了,导致了国家的动乱。导致了十年“文化大革命”。
    要想挣脱中央集权的大一统体制“一对多。的技术困境,只能是开辟一条“多对多”的途径,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的大民主实验为什么失败,原因在于他没有找到人民监督政府的政治体制,他找到的是人民砸烂政府的“革命方式”。**如愿以偿地砸烂了“官僚主义者阶级”这介。他心目中的特权阶级,他也同时砸烂了整个国家的政治秩序。他的悲剧在于没有能够在追求平等、打击特权与维护秩序、发展生产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民主、人权和法治。**在追求民主主要是下层人民的民主的同时,却抑制人权。蔑视法治,自称“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最终闯下弥天大祸。
    准确地说,**找到了“多对多”的政治力量,但是没有找到如何“以多对多”的恰当方式。
    是不是可以“民权救济威权,威权支援民权”?绕了这么一大圈,无非想说明,政府若想树立自己的权威,中央政府若想树立对于地方政府的权威,不应该过于看重那些传统的政治手段,尽管它们有一定的效果。从根本上解决“一对多”的难题,突破中央集权大一统政治体制的统治技术瓶颈,实现从“一对多”到“多对多”的转换”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的民主权利,让人民充分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自由和权利,充分地开放言论,让人民能够依据法律便捷地监督政府。
    中央政府的权威应该向人民的权利中求,不应该从中央权威的自我循环论证中求。
    当前中国一支同时对中央权威和人民权利构成妨害的力量是特殊利益集团。萧发不主张所谓理想化地消除特殊利益集团,这倒不是因为他自己就是属于利益集团的一员,而是因为利益集团在任何一种政治体制下都是客观存在的。所谓消灭它们,倒不如说消灭政治。目前的问题是特殊利益集团日益坐大,比**当年所关注的“官僚主义者阶级”要强大的多,它们是权力与资本的结合。特殊利益集团的坐大既妨碍中央作出符合最大多数公众利益的决策,又妨碍中央政令畅通,还毫无顾忌地挤压民众的利益诉求和利益空间。
    一般性地强调中央权威和简单地呼唤民主,无法形成对于特殊利益集团的有效制约。萧客对此也只有一个模模糊糊地考虑,觉得应该考虑利益集团间的博弈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一提利益集团,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就是既得利益集团妾者特殊利益集团,是社会上的那些强势集团,比如日后强大的房地产利益集团、能源奎断利益集团等。其实,普通民众也可以成为利益集团。比如说农民工、工人、农民、白领、媒体、渴望生第二胎的民众、主张废除刑法第张条的律师群体、主张待遇不低于公务员的教师群体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利益集团。
    成为利益集团不是说仅仅是身份相同、有同样的利益诉求就可以了。关键在于他们是否能够认识到一致的、普遍的利益,并为此去表达、去行动。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从“自在的阶级”到“自为的阶级”否则就是一盘散沙,无法形成集体性的表达和力量,只能是以介。体的单枪匹马去应对强大的利益集团,无能为力,徒增悲剧。在萧震的前世,力旧年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中央主张建立工人工资集体谈判机制,就是希望把工人单介。的争取变成集体的争取,使这种争取变得强大起来。该话题引起了两会代表委员的热烈讨论。包括全总某位副主席在内的很多代表委员赞同这种做法。据全国总工会统计,在有工资协商的企业中,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要好一些,比没有集体协商企业员工高0至旧。事实证明,工人只有组织、强大起来,这种争取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如果我们平心静气地回顾历史,就会发现人民的民主权利又有哪些不是通过这样的争取得来的呢?八小时工作制是工人运动的结果美国黑人的平等权是黑人平权运动的结果,英国工人阶级的选举权是宪章运动的结果,,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这些权利,毫无疑问都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进行博弈的成果。所以,如同“唐”这些社会上被损害与被侮辱的民众也应该成为有自主意识的利益集团,去与漠视、损害他们利益的利益集团去争取、去博弈、去形成压力。
    然而作为有志于改善这一情况的政府官员,萧震觉得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国家和政府一项必须履行的职责,就是应该允许人们为了从特殊利益集团争取正当的利益而进行博弈。各种具体的博弈方式完全可以纳入法治的轨道,它是民主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允许正常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