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宦海龙腾 >

第610部分

宦海龙腾-第610部分

小说: 宦海龙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我补充一句,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好多问题解决不了,表现在用人上特别明显,制度是制度,但说一套做一套———靠xiǎo集体定名单,靠主要领导定名单,视野不开阔。
    新京报:张委员还讲到领导下基层视察、调研的真实xìng问题,你怎么看?
    萧宸:这个提法很好,可惜这次我不是人大委员了,要不然我也很可能要提。这个问题是存在的,譬如有领导下去视察,当地都预先进行了周密部署,安排得非常具体,领导人成为了一个“机器”,这是很可悲的。还有的领导去视察,周围几十个人前呼后拥,大部分都是民警和干部化装的,全是假的。这都是真实的事情,我经历了很多次,无比痛恨。有的领导知道这个规则,比如我,所以经常搞突然袭击,但这总是有限的,你每次突然袭击,搞得下面也是人心惶惶,他一慌神,那工作更不利了,倒霉的还是普通群众。
    新京报:你刚才说,文风也是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
    萧宸:我在文风上意见一直很尖锐,现在一些领导讲话、报告前半部分全是套话,只有后半部分有点实在的,就这点实在的东西还是云山雾罩的,“党八股”太厉害了,本来一句话说的非常明白的,一定要绕来绕去说上一段。现在有些领导的讲话和报告都是秘书坐在屋子里编的,总会有江郎才尽的时候。
    新京报:你当书记时,或者说现在在国家发改委,是自己写讲话稿吗?
    萧宸:我说实话,不管在以前当区委书记、市长还是市委书记,或者是现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一般开党组会的讲话稿都是自己写,在发改委以后,开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工作会议、中部崛起工作会议等全国xìng质的会议,那不是自己写,因为这是总体报告,我和助手要先开几个座谈会,搜集意见,研究出一个提纲,再听取司局级干部的意见,先发表意见,我口述一个提纲,秘书写完后再发回去听取意见,写完以后再发给大家讨论,修改,最后成稿。但一般的会议从来都是我自己写,而且有时候只写提纲,不写详细内容,那些内容天天再脑子里转,写上不写上其实没区别了。
    新京报:那其他领导干部的情况呢?
    萧宸:我了解到的一些领导干部还是不错的,比较务实,发言都是自己写,甚至就写在一个破的xiǎo笔记本上;有的领导虽然用准备好的发言稿,但能看得出其中有自己的东西;但是也有一些干部发言,都是事先准备好的打印稿。总的来看,估算一下,大概三分之一的领导干部坚持自己写发言稿吧。
    新京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萧宸:我赞成张委员的建议,倡议领导干部带头说实话,说真话,只有这些人带头,下面才敢说,同时要批评不讲实话的、不讲真话的现象,这个风气才能够有所改变。应该说,多数干部是想说真话的,但存在不敢说、没办法说的情况。
    新京报:据我们了解,有一次工作人员篡改你的发言,导致你当场撕掉简报?
    萧宸:有这个事,是在一次会议上,我发言后,工作人员给我出了简报。简报上说我赞成什么、同意什么,全是那些套话,都不是我说的话,而我会议上说的话却一句没有,当时我就火了,直接把简报撕了,nòng的别人也tǐng尴尬,但当时我实在忍不住,你给我套上一堆套话也就罢了,那套话虽然是套话,好歹也没说错,可你不能把我说过的话直接抹了吧,我说那话是有针对xìng的,是我觉得很有必要的东西,你直接抹了,那我刚才在那儿是耍猴呢?我始终觉得,应该听取不同意见,不然开会干什么呢?官场不正之风的一个表现就是没有民主的气氛。我几次在中央党校学习,在中央党校说话的氛围我就喜欢,你讲什么,他们录什么,也不会删减或者添加你的话,这就让人觉得自己的话起作用了。
    新京报:对这种风气你有什么yào方?
    萧宸:首先应该是加强民主,加强作风建设,不能搞官样文章,文书就是思想的反映。去年年底,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征求意见时,我那时候已经是中央委员,当时就提意见说首先要认真解决好一件事情:让大家畅所yù言。现在社会环境已经大不一样了,不能还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我的看法,华夏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需要新的思想解放,需要真正的内部改革,特别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革的核心就是公权力的法制化。这个事情首先还是加强民主,改进作风,风气变好,社会风气就会变化。其次,政治体制改革要有新的思路,要有作为。现在经济发展得很好,社会问题更要解决好,我看现在中央已经意识到了,比如重视收入分配问题,下决心扭转收入差距。我感到很欣慰,眼下的关键是需要具体的措施去落实到位。我在发改委分管了收入分配这个项目,但因为还有一个更专业的人保部,这个事情其实我能发力的地方也不多,但我已经尽力调整了——
    不知始于何时,大凡上级领导干部下基层考察或视察、调研或检查工作时,所到地的党委政fǔ、公安部mén通常少不了这样一些程序——提前制定预案、jīng心勘察踩点、现场进行布防、严格实施清场。这还不够,还要一路警车开道、沿途jiāo通管制。有时甚至要异地chōu调警力,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俨然一副大敌当前的架势。
    据萧宸观察,如此做派,大多不是上级领导干部的本意,而是有人示意、地方乐意。在一些职能部mén、地方官员心目中,只要上级领导平平安安、行程顺顺利利、视察圆圆满满,采取什么措施、动用哪些手段,给群众带来多大不便,统统可以忽略不计。
    萧宸历来认为,迎接领导视察动辄警车开道、jiāo通管制、清理现场,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在群众心目中造成的影响却很不好。它至少暴lù出这样几个问题:
    ——畏惧群众。时下少数地方领导,嘴上常说“要与群众打成一片”,“要当好群众学生”。听其言,颇为感人。而观其行,却是另一码事。他们忘记了自己原本也是百姓不说,潜意识中,把老百姓看成不可随意亲近,甚至必须时刻提防的对象。内心深处不是敬畏而是畏惧群众。走到哪里,都觉得不踏实,唯恐遭到“不测”。何况是首长视察,自然要严加防范了。
    ——吓唬群众。一些地方官员、部mén领导,官当大了,无论走到哪里,都喜欢前呼后拥、迎来送往,与旧时官员巡察搞“回避”那一套没有多大区别。如此这般,识趣的老百姓自然唯恐避之不及。到头来,样子做了,时间huā了,既没能看到实情,更没有听到真话,对科学决策与推动工作等毫无裨益。对这种做派,自己乐此不疲不说,还以为上级领导也喜欢这一套。
    ——脱离群众。有些地方领导,平日里高高在上习惯了,偶尔到农村、企业或社区,名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实际上不过是从上一级官场到下一级官场罢了。从接待的到汇报的,从参会的到陪同的,除了个别经过“jīng挑细选”的群众外,其余全都是官员,平民百姓没有几个有机会接近领导。自己不习惯耳朵向下,也不让上级领导听点原汁原味的“基层声音”。
    由此萧宸想起一则“旧闻”。1953年2月23日,在金宁视察的máo泽东,要前往中山陵晋谒。为了便于警卫,有关部mén曾打算另辟一条上山xiǎo路进入陵mén,并准备把游览中山陵的群众疏散出去。máo主席得知后风趣地说:“堂堂的华夏人民共和国主席祭奠革命先辈,走xiǎo道成何体统嘛!我就要走大道。群众是到中山陵游览,我们是到中山陵祭奠,有什么理由把人家赶走?”máo主席还严肃地说:“你们不要把我和群众隔开!”
    都说人民是主人,干部是公仆。如果上级领导干部到地方考察工作,地方不惜代价、兴师动众,主人连正常的活动都受到影响不说,有时还要遭遇“清场”。这样做,乍看起来是为了上级领导安全,实则无形中间接地损害了上级领导的形象和声誉。道理明摆着,群众看在眼里,嘴上不说,心里不悦。久而久之,群众对上级领导怎么会有好的口碑呢?
    不错,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下基层视察调研、走访慰问,适当的保卫是必要的,无可厚非的。然而,凡事都有一定的度。一旦过度了,往往就走向问题的另一面。他一直希望那些职能部mén、地方官员转变观念、改进作风,不要动辄搞“清场”那一套,把上级领导推到被误解、遭议论的“风口làng尖”上,然而这一次回到江东之后去宿豫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他却又感受了一次封疆大吏出巡的“威风”。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没有农业的产业化,农业增长方式不能转变,农民收入不能大幅增长,农村整体面貌不能出现较大改观。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把农业产业化作为重要任务来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萧宸回到江东的第三天,就按照省委办的安排,带着一批随行人员奔赴了江东苏北地区的宿豫。
    按照一般“规矩”,省委副书记前来地级市调研,市委书记和市长肯定是要亲自陪同的。但不巧的是宿豫市委书记何仇正去了吴城调研招商引资,结果没法赶回来——萧宸感觉他是不想故意为自己这个副书记调研赶回来。于是陪同视察的是宿豫市长、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组织部长等人,其实也充分照顾到了萧宸的级别,以及他的职务和分管的项目,几个被分管类别的下属全都来了。
    然而,萧宸的不满很快就生了起来。萧宸的车队一路行过,那是人迹罕至、车踪全无,从进入宿豫开始,就被几辆警车接住,并开路引往市区。到了进入城区的地头,一大批宿豫领导早已等候在那里。由于萧老逝世后萧宸的身份遭到更大幅度的曝光,现在宿豫人人都知道这位全国最年轻的副部级实权干部就是萧老唯一的孙儿,萧老本人虽然已经去了,但从中央最近的宣传力度来看,萧老的影响力绝对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华夏高层,由于萧老比南巡同志晚离世七八年,所以高层萧系力量和亲萧系力量之巨大,那是连外国人都猜得到的。更何况萧老的长子、萧宸的大伯萧正如今就是九大巨头之一,第一副总理,xiǎoxiǎo一个宿豫,自然谁也不敢怠慢了萧书记。
    看见那被封闭的道路,和前后十几辆的警车,以及大约每百米一个的治安警察甚至武警,萧宸就是满脸yīn霾,自己在回江东之前,新京报的那份采访引起了网上的大讨论,难道宿豫这些官员,就每一个看见了?居然当着自己的面搞这一套?
    看见萧书记一脸yīn沉,宿豫干部还当是萧老逝世萧宸心情不好,更加不敢出现任何纰漏引起萧书记的火气,一路毕恭毕敬,每说一句话都看一下萧书记的脸sè,却不料这下萧宸更加不悦,nòng得一大批宿豫干部心惊胆颤,不知道哪里惹了萧书记生气。
    但萧宸从来不搞因为自己生气就迁怒于下的事,即便要批评,也要先看了调研情况再说。
    调研之前,首先是宿豫市长亲自为萧书记汇报一下宿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思路,以及进行的工作。按照宿豫党委和政fǔ的理解,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将农业的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等环节连结起来,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产业链,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实现农产品的多环节增值。
    推进农业产业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宿豫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欠发达地区的必由之路,也是致富百姓的必然选择。根据宿豫资源情况,市委、市政fǔ把工业突破的重点放在了引进资源加工型项目上,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明确定位在农产品加工项目上,以农业产业化的大推进促进宿豫工业化的大发展。建市之初,宿豫酿酒业长期处于工业经济的龙头老大地位。到2002年,木材加工、纺织、农副产品加工、饮料制造等产业紧紧跟进,已形成支柱产业。据统计,近年来宿豫木材加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3以上,纺织业占1/5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占1/6以上,名列前三位的都是农产品加工业。事实证明,农产品加工是宿豫经久不衰的“黄金”项目,农产品加工业是宿豫永不褪sè的“长青”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的飞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了宿豫农村的增收步伐。千方百计增加农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当前,华夏“三农”问题严重,根本在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农产品缺乏一个稳定的产业转化基础,没有形成“增产—转化—再生产”的良xìng循环,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但是,这并不代表农业本身不能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看农业产业化的水平。近几年来,宿豫围绕蔬菜、huā卉、畜牧、林业、水产、蚕桑六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一大批农民赖此得以致富。2004年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达到12%,今年1—9月份农民现金收入增长幅度达到16。3%,来自农业产业化的收入占了相当比重。依靠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自身效益来增加农民收入,不因时、因地而变化,具有长远的效应。
    推进农业产业化,缓解了宿豫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目前,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内在冲动和外在要求愈来愈迫切,但宿豫中心城市的龙头效应尚未完全形成,城镇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为有限;苏南等发达地区由于国有企业实行战略xìng结构调整,就业问题较为突出,很难大规模地吸纳农村剩余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