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三卷-挥师决战 >

第45部分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三卷-挥师决战-第45部分

小说: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三卷-挥师决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央军委于11月16日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采纳了他们提出的“暂停攻太原”的建议,并指出,为防止敌人从海上逃跑,“你们主力早日人关,包围津、沽、唐山,在包围姿态下进休整。”
  同一天,毛泽东又命令华北第1 兵团停止进攻太原,后来又命令淮海战场对杜聿明围而不打,以便稳住傅作义,不使过早下西撤或南撤的决心。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对此十分慎重,在充分商讨后,由周恩来代中央军委起草了关于东北野战军今后行动方案的给林。罗、刘并告东北局、华北局的电报。这份电文经毛泽东修改,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阅后,于11月17日22时发出。
  电报指出:在淮海战役胜利的威慑下,蒋介石必将考虑加强长江防线问题,“蒋介石嫡系24个师从华北海运江南,是蒋介石惟一可以使用的机动兵力”,这“对于延缓蒋介石反动统治的最后崩溃说来,自会起较大作用”。因此,傅作义集团一部或全部南撤的可能性增大。虽然敌人亦有固守的可能性,“但是,我们的计划应当放在他可能调动一点上”。“从全局看来,抑留蒋系24个师及傅系步骑16个师于华北来消灭,一则便利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二则将加速蒋匪统治的崩溃,使其江南防线列法组成,华东、中原两野战军既可继续在徐淮地区歼敌,也便于东北野战军将来沿津浦路南下,直捣长江下游。但欲抑留蒋傅两部于华北,依华北我军现在兵力,是无法完成的。如果蒋介石集中其24个师于津、沽一线掩护海运,我们集中程、黄,杨、罗、耿两兵团无法破坏其计划。如果使用杨、罗、耿于察、绥方面,亦没有充分把握阻止傅作义西退”。为此,要求林、罗、刘郑重考虑东北主力提早入关问题、并提出两个方案供他们选择:“(甲)东北野战军提前于本月25日左右起向关内开动,预计现在锦、义地区的部队,下月10日以前可到天津、唐山地区。如敌正在南撤,我可歼灭其一部或大部,如敌尚未开动,我可抑留该敌继续休整,并修复北宁路,然后大举歼敌。(乙)不管蒋、傅军是否撤走,仍按原计划休整到12月半然后南进。即是说蒋、傅要撤退就让其撤走,你们则准备于到平、津后无仗可打时即沿平汉路南下,先在长江中游作战逐步东进与刘、陈会攻京沪。”
  一直等到18日,中央还没有收到东北野战军的电报,似乎已经料到林、罗、刘对提前入关的态度了。就在这时,一个新情况促使毛泽东在未收到东北野战军复电时,便确立了东北野战军主力提前入关的决心。
  18日这天,傅作义派彭泽湘、符定一来到石家庄,向中共转达他的口信,声称傅部起义大致已定,目前考虑的是起义时间和如何处置20多万中央军以及与中共联系的问题。
  五大书记认真分析了傅作义口信的含义,认为傅托人带来口信,说明他追随蒋介石的立场发生动摇,但他关于通电起义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是无法实现的。在华北“剿总”的50万部队,傅所能控制的只有他的20万嫡系部队,而近30万蒋系中央军傅是控制不了的。而且,傅系部队大多分散在平张线上,蒋系部队都驻防平。津、塘地区,傅作义要指挥和控制中央军一同起义,是不可能的;一旦他通电起义,蒋介石便会下令中央军镇压,并将中央军从海上接走。因此,首先要做的是准备应付万一傅作义通电起义,蒋系部队倾巢南撤的局面;而要应付这一局面,只有东北野战军立即入关,迅速包围分割平、津、塘、唐蒋系部队。
  于是,一个经过反复思考斟酌的平津战役作战计划在这一关键时刻形成了:撤围归绥,停攻太原,东北野战军主力提早入关,与华北解放军联合作战,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张、唐地区,尔后加以各个歼灭。
  当天18时,不等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复电,毛泽东连续起草两份电文,发出战斗命令。
  一份给林、罗、刘:在简要介绍了傅作义派人联络的情况后,电报提出:“我们拟利用机会稳定傅作义不走,以便迅速解决中央军。”“望你们立即命令各纵队以一二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21日或22日全军或至少八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敌人,不使逃跑并争取使中央军不战投降(此种可能很大)。”“望你们在发出出发命令后,先行出发到冀东指挥。”
  一份给杨得志、罗瑞卿、耿飚并告杨成武、李井泉、李天焕、程子华、黄志勇:“(一)平、津、张、唐,蒋傅两系军队在我徐州作战胜利进展下,有分向西南两方撤退或集中向南方(经海路,亦有某种可能走陆路)撤退的可能。(二)为着不让蒋傅两系军队从平、津、张、唐逃走,除已令扬李李停止攻击归绥,并将其三个纵队位于绥东地区;,坚持阻止傅部向绥远逃跑外,又已令徐向前、周士弟停止攻击太原,以免刺激傅作义早日逃跑。(三)杨罗耿所部即在阜平待命,并准备随时向张家口附近出动,协同杨李阻止敌人逃跑。”
  在东北的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收到毛泽东11月16日电报后,对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问题作了郑重考虑。东北解放后,部队思想发生很大波动,东北籍战士伯离开家乡,怕走路太远,这一问题需下大力解决,同时新兵与俘虏战士的补充还未就绪,争取工作也要有相当时间。17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复电中央军委,认为“东北野战军主力提早入关很困难”。他们建议:如敌确定不守平津,则必将在我东北主力尚未入关时及开始发现我主力入关时即开始撤退,因此,关内部队包括东野第4 、11纵队最好能在东北主力尚未动时即能包围一股较大敌人,以拖住敌人为好。
  林、罗、刘所提各项困难都是确实存在的,但是,当他们接到中央军委18日18时电报后,立即于19日复电中央军委,表示:“我们决遵来电于22日出发。”
  至此,中央最终确定了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
  短短一句话,分量却重如千钧。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毛泽东又致电东北野战军,嘱其采取秘密入关方式,不要惊动傅作义。要求他们不走山海关,暂不打唐山之敌,待完成包围动作后再行攻击。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巧妙地指示:“令新华社及东北各广播台在今后两星期内,多发沈阳、新民、营口、锦州各地我主力部队庆功祝捷练兵开会的消息,以迷惑敌人。”
  于是,黑土地上的硝烟尚未散尽,刚刚在风霜雨雪中经历过生死搏杀的将士们,还没有在休整地暖过冻僵的身体,还未驱赶走不堪的疲惫,便要离开故土,投人另一场伟大的战略决战。
  考虑到东北野战军的各种困难情况,经过请示毛泽东主席同意,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下令部队于11月23日向关内开进。踏着月色,披着星光,东北野战军告别战斗了三年的硝烟未尽的黑土地,向关内进发了。
  这是解放战争中的又一壮举。80万正规军,15万随军民工,10万匹战马,5000门火炮,130 辆装甲战车,11辆坦克,组成了一支无坚不摧的钢铁洪流。马蹄踏碎冰雪,车轮碾压着大地,百万人马的行进,汇成一股巨大的声响。这声响同山风融合了,变得难以分辨。重重叠叠的山峦遮挡了这支大军的身影,密密层层的丛林隐蔽了这支大军的行踪。
  随着这支大军的秘密入关,平津决战悄然提前了。
  11月30日,林罗刘率轻便指挥所乘火车,由沈阳出发到锦州换乘汽车,经义县、朝阳、建平、平泉、宽城从喜峰口入关,12月7 日先于部队到达蓟县孟家楼。
  81.傅、蒋之争,傅作义准备了两条退路
  傅作义没有想到林彪、罗荣桓的部队来得这么神速。
  辽沈战役结束,傅作义的处境在一夜之间变得非常糟糕。卫立煌47万部队被消灭,东北野战军矛头指向关内,傅作义首当其冲,成为第一个被打击的目标。一个月前,傅作义的日子过得还踏实一些,那时关外有卫立煌,中原有刘峙、白崇禧。虽然陆上交通已经断绝,毕竟还能遥相呼应。但是,转眼之间,东北的卫立煌没有了,南面的刘峙也陷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等人的联合打击之中。华北“剿总”突然被孤悬起来,就像一叶靠不着岸的孤舟。
  本来应付华北野战军已经非常吃力,此时,再加上80万东北野战军入关,如何收拾局面?傅作义思来想去,理出了三条出路:第一条路,固守津塘,并以塘沽为中心,构成d 公里的半弧形滩头阵地,防守待援,准备不得已时由海上或沿津浦线南撤;第二条路,固守平、津、塘;第三条路,西退绥远。
  这正是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分析的三条路。
  对于傅作义面临的这三种选择,蒋介石、美国人和傅作义本人各有算盘。
  11月4 日,傅作义应召赴南京参加军事会议。这天,傅作义乘一架美制“天雄”号座机飞往南京。他特意穿了一身深绿色将军服,领章上佩戴着上将军衔,显得比平时威武了许多,但神情冷峻,沉默不语,显得心事重重。
  蒋介石为保存实力,重建江南防线,想将华北兵团全部由海上南撤,万不得已从陆路南撤,不管怎样,只要撤回江南就好。美国政府不愿意放弃它在华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权益,力劝傅作义坚守平津。
  傅作义本人从其自身的利益出发,也不愿南撤。他起家的根据地在绥远,其嫡系部队绝大部分是绥远人,如果他离开故土撤往江南,迟早会被蒋介石吞并。西退绥远又意味着放弃对蒋系部队的指挥权。剩下的,就只有固守平津塘了。固守平津塘,既可以控制所有华北部队,又可以直接受到美国援助,还可以占据出海口,随时准备从海上撤退。加上傅作义判断东北野战军不可能马上入关作战,于是,他决定采取既守平津、保持海口,又不放弃张家口,以便扩充实力,以观时局变化的策略。
  蒋介石鉴于南线徐蚌会战一触即发,为加强长江及江南防务,应付徐蚌会战,提出放弃平、津,委任傅作义为“东南军政长官”。蒋介石的这一主张得到大多数人赞同,何应钦还对傅作义说:撤退华北部队的一切准备都做好了,船只已经备足,随时听从傅将军的调令,你只要下一个命令就行了。
  可是,对于蒋介石的这番“美意”,傅作义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对蒋介石说:“东北失陷,华北吃紧,但对于华北战局还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毫无办法,我相信扭转危局还是有希望的。固守平津是全策,退据江南为偏安,非万不得已,不可将华北部队南撤。”他还说,在东北野战军入关之前,他可以再扩充20万至50万军队,可以加固津塘60公里弧形阵地,完善平津地区防御系统,以备应付明年开春之后的战事。由于蒋、傅各怀心思,一时傅作义也不敢明说西撒绥远的话,故坚持暂守平、津,以对抗蒋介石南撤南京的计划。
  像部署辽沈、淮海战役一样,蒋介石对下一步棋怎么走仍然是犹豫不定。他认为,江南固然需要更多兵力,但要将华北几十万军队撤向江南,也不是一件轻易能办到的事情,况且放弃华北,虽然可增加中原兵力,但若没有华北作屏障,东北共军则会长驱南下,中原方面将面对共军的三大野战军;如果固守平津,可阻挡牵制东北、华北野战军,争取时间组织长江防线。于是,本来就举棋不定的蒋介石,在听了傅作义的表示后,作出了暂守华北的决定,并对傅委以“重任”,除继续将华北地区党政军大权交给傅作义全权处置外,还允许他直接接受美国援助,并答应给博补充7 万支枪和2 亿发子弹。美国人为了利用傅作义阻挡解放军进攻,也下了大本钱,送给傅1600万美元,并将承诺中的一部分战略物资运到天津。
  蒋介石可能想不到,傅作义还为自己铺下了另一条退路——罢战求和,保存实力。傅作义懂得政治斗争的作用,他早已看出蒋介石已无力挽回败局,对蒋失去信心,他必须自己想办法寻找退路。他派彭泽湘、符定一给中共领导人转达口信,就是试探中共的虚实,为自己争取时间,保存军队。
  傅作义见蒋介石同意自己的意见,便自信地说:东北决战刚刚结束,共军需要休整补充,林彪起码需要3 至6 个月才能入关。我想利用这段时间,扩军20至50万人,与东北、华北两区共军总数相当,以1 :1 的兵力来加强平津防务。此外,在津塘之间构筑60公里的弧形阵地,在平津之间建立碉堡群,迎战入关的东北共军。到时候,可战可走,立于主动地位。
  蒋介石十分满意,高兴地说:“好!好!我支持你扩军,我给你番号和装备。”停顿片刻,接着又说:“你固守华北,摊子不要铺得太大,要尽力收缩兵力,把主力集中在平津塘地区,以便在华北支撑不住时,能迅速从海上撤走。”
  一连几天,傅作义经过反反复复的劳神苦想,犹豫徘徊,权衡利弊,请师问贤,终于形成了这样的腹案:大张旗鼓地收缩兵力和加强津塘地区防务,让蒋介石相信华北军队正在加紧积极备战;把中央军摆在北宁线附近的平津塘地区,让他们首先迎战入关的东北共军;把察绥军布防在平绥线中段和北平至张家口之间,让自己的部队处于既靠近平津,又可西去绥远的有利地位;尽快给毛泽东发出要求和谈的电报,秘密派人与共产党接触,早日举行和谈。
  在军事部署上,傅作义确实费尽心机。为了照顾蒋介石意图和面子,他对固守津塘采取了不少措施;为了满足美国人的意愿,获取美援,他又加强了北平的防务。与此同时,他加强了对张家口的控制,这就是傅作义为什么把部队摆成了以张家口、北平、天津、塘沽为重点的长达数百公里的一字长蛇阵,而且有意识地把蒋系部队摆在北平以东,将他的嫡系部队摆在北平以西,以备万不得已时各奔东西。
  此时华北战场形势暂时稳定,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