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盛唐风月 >

第404部分

盛唐风月-第404部分

小说: 盛唐风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劳久等了;启程吧。”
    “杜长史果真是云州砥柱;听这位信使口气;竟仿佛是从幽州疾赶过来的
    “见笑见笑。其实也是原本拨到云州的云中县官员都调到怀仁了;兼且事涉河运大事;其他人不敢自专;少不得来请示一声。”
    那信使嘿然一笑;也没多问;当即便示意启程。等到一行人入了潼关;进入京畿道境界;官道更加宽阔平整;行进速度更快。当杜士仪重登灞桥;远远就能看到长安城的时候;阔别这座帝京已经快一年半的杜士仪却没多少重归故土的兴奋;有的只是难以名状的隐忧。须臾从明德门入城;由长安城最宽阔的南北向主于道朱雀大街一路往北;他本待先到尚书省吏部报备;却不想那信使带他到了朱雀门之后;竟是望其门而不入;带着他又沿春明大街往东;赫然是往兴庆宫而去。
    他沉住气没发问;却有一个狼卫忍不住了;皱眉问道:“这是往哪儿去?
    “陛下如今都在兴庆宫临朝起居;而且我启程之前就得了令;杜长史一到长安便立时引至兴庆宫;别的就都不知道了。”
    对方如此守口如瓶;杜士仪打手势止住问话的人;一声不响地随之往兴庆宫而去。待到了兴庆宫的金明门;此人向门前卫士通报过后;不过须臾;立刻就有内侍迎了出来。两厢一照面;杜士仪认出来人是李静忠;心底那些狐疑讶异就疏解了一些。果然;等到对方示意他留下随从后在前头引路;没走多远;他就听到前头飘来了一个低低的声音。
    “杜长史;陛下突然召见;是因为奚人的事。饶乐都督府东光公主差遣人送上了十万火急的密报;说是李鲁苏因为去年将处和部偷袭云州兵马坚称为马贼;一时阿会氏和处和部的族老对他失望得很;这些族老与契丹可突于那边来往极其频繁。因为奚人如今常常到云州互市;所以陛下方才紧急召见。”
    李静忠说着顿了一顿;继而又头也不回地问道:“但此事论理并非一定要杜长史来京;是因为陛下垂询宰臣的时候;宇文相国建议召见杜长史;萧相国和裴相国也附议;最终方才有了杜长史这述职。”
    这还真是意料不到的麻烦
    杜士仪和萧嵩裴光庭只曾经见过几面;别说香火情分;甚至根本就不熟悉;宇文融建议召见他;说不定是打算投桃报李;向他偿还之前举荐;以及王容慨然解囊资助的情分;但萧嵩和裴光庭附议于什么?有了这事先提醒;当他来到龙池岸边;见湖上已经停着一只二层画舫时;他略一迟疑就上了船;一路登上二楼之后;就只见李隆基一身便服背对着他站在栏杆前。
    “臣拜见陛下”
    李隆基回头看了杜士仪一眼;摆摆手让内侍们退下;自己回到居中宝座盘膝趺坐;这才颔首说道:“杜卿平身;坐下说话。”
    这是极其平易近人的态度。可是;既知今次回京之由有些蹊跷;杜士仪自然打起精神面对。果然;李隆基一开始只是询问云州的情形;对于新置的怀仁县仿佛也关切得很;但话锋一转便说到了东光公主的急报。
    杜士仪早有准备;少不得谨慎地表示;除却阿会氏和处和部;其余三部对于互市的积极性都相当高;而且每次的商团领队都表示了对大唐的忠诚和顺服;当他最后直截了当地说;去岁那一场云州围城之战;是李鲁苏支使;推脱到处和部头上乃是为了逃避责任;所以在奚族内部失却人心不难理解;此话尚未说完;他就看见李隆基对自己摆了摆手。
    “朕也知道李鲁苏狼子野心;但此人野心与实力不相匹配;再加上朕需要他作为奚王约束所部;也就只能姑且相信他所言;是一拨被驱逐出部族的家伙沦为马贼;对云州起了不轨之心。”李隆基面色凝重;眼中更是流露出了犀利的锋芒;“朕有意改太原以北诸军节度、河东道支度营田使兼北都留守为河东节度使;但本待徐徐准备;可不料想有此变故。依你之见;在太原之外;倘若河东道太原以北余下各州要置一节度副使;何处为宜?”
    置河东节度的事杜士仪本就猜过;但此刻李隆基拿来咨询自己这个云州长史;杜士仪就不得不重视了。他想了一想;最终抬起头道:“陛下垂询;臣不敢不直言。奚人内部不稳;犯我大唐边界的可能性不大;更大的可能是;就和当年奚族散布围牙帐时那般;李鲁苏既不得人心;阿会氏和处和部的兵马;恐怕会有打算去投突厥。至于是否置河东节度副使;臣只是云州长史;目光哪里及得上陛下和各位相国长远;不敢多加评议。”
    “嗯?朕许你直言。”
    见李隆基的目光一如之前那般锋锐扎人;杜士仪便欠了欠身道:“恕臣直言;臣以为;置节度使统管数州军政;或许能够令行禁止反应迅捷。然而;节度使却也不免有弊端;河陇直面吐蕃也就算了;朔方直面突厥也就罢了;但河东和幽州如今战事极少;设节度使独揽军权;分所应当;然则若军、政、财计;皆入一人之手;绝非好事。至于节度副使;代州雁门为河东北面门户;节度副使设于代州;更能服众。”
    设不设是天子的事;反正他如今不够格;还不如站在公允的立场上劝谏两句;横竖这是他一直给人的观感
    杜士仪如此坦然直谏;李隆基不禁有些意外;但想到杜士仪素来如此风格;他很快就释然了。于是;他欣然笑道:“用你杜君礼独当一面;朕果然没看错人。罢了;你一路疾赶;恐怕也已经劳累;且先回私宅暂歇。你不用忙着回去;朕来日恐还有要务吩咐你。”
    天子既如此说;杜士仪便起身告退。可还不等他出大殿;就只见一个内侍匆匆进来行礼道:“陛下;信安郡王求见”
    对于这位战功赫赫的宗室老将;杜士仪耳闻已久;但只见过;从未有过交谈;此刻见李隆基点点头;他在出来下了画舫之后;果然看见岸边已经等候着一个人。只见那人五十开外;鬓发霜白;但身躯却雄壮挺拔;当目光移过来的时候;竟是如同利箭一般刺人。认出那便是信安郡王李炜;他上岸后少不得施礼见过;可让他意外的是;李炜态度冷淡也就罢了;眼神中竟隐隐透出了几分敌意。
    他应该从来不曾招惹过这位李大将军吧?
    刚刚进宫时乃是李静忠引路;这会儿出去的时候已近傍晚;依旧是他这位老相识走在前头。尽管杜士仪很想就李炜的态度问个究竟;但还是竭力忍住了。毕竟;武惠妃的示好他可以接受;可平白无故欠她一个人情就很不妙了。一直等到出兴庆宫和一众护卫会合之后;他方才开口吩咐道:“去玉真观和金仙观投帖;告诉二位贵主我回京的消息;就说我来日再去拜会。另外;朱坡老叔公家;源丞相、宋丞相家;还有崔家、姜家、窦家;都去送一下帖子。”
    无论这次回京述职;还是天子召见;抑或是信安王李炜流露出的态度;全都透着诡异;他还是小心为妙
    然而;怕什么偏偏来什么;他才刚刚到自己私宅所在的宣阳坊外;就被人堵了个正着。
    来人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笑吟吟地说道:“知道杜长史今日回京;我家宇文相国略备薄酒;请杜长史前往小酌。”

第六百零九章 许君给事中
    这次回京本就不在杜士仪计划之中;再加上察觉到那种诡谲的风起云涌气氛;如果可以;他恨不得深居简出少和人有什么瓜葛;尤其是宇文融。然而;偏偏宇文融派出了人守株待兔;他总不能生硬地拒绝;最终只能无可奈何地赴约。然而;来人带他前去的;并不是宇文融的宅邸;而是玉真公主和金仙公主联手办赏春宴时;借用的王元宝家别院;后来王容借花献佛;将别院直接作价卖给了金仙公主;这也是她日后拜入金仙公主门下的因缘之一。
    而宇文融是如何借到的这个雅静地方;杜士仪不得而知。可他很清楚;自己和金仙公主的关系人尽皆知;今夜赴约落在别人眼中;还不知道会编排成什么。宴无好宴倒还不至于;可宇文融拜相三个月以来的雷厉风行;着实让他为其捏了一把汗。此时在提着灯笼的从者引领下登上了小丘;杜士仪就远远看见了那座围上了厚厚锦帷的凉亭。等到近前;他就发现;这山风之中本该冷得冻人的地方;此刻却透出了一股浓浓暖意。
    “宇文相国;久违了。”
    自从当年在成都令任上见过身为廉察使巡狩天下的宇文融;尽管常通书信;杜士仪和宇文融竟是再也没有见过面。他回京从殿中侍御史转任右补阙的时候;宇文融已经出为魏州刺史;而宇文融拜相之际;他则是官任云州长史。如今再次见面;他赫然发现;时间已经悄然过去了五年;当年意气风发的宇文融;如今鬓发已经苍苍;但不变的却是那种意气风发和神采飞扬。
    “什么宇文相国;杜贤弟难不成是嫌弃我不成?”宇文融冲从者摆了摆手;亲自站起身上前把杜士仪拉进了凉亭;等到用挂钩将锦帷完全闭合;他强行把杜士仪按着坐下;这才满脸诚恳地说道;“从前是我不识好人心;险些误解了你;后来方才明白;什么叫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杜贤弟;如今我终于得以东山再起;蒙陛下信赖执掌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执掌门下省;自然希望与志同道合之人共享富贵;共谋大局”
    还不等杜士仪开口说些什么;他亲自给杜士仪斟满了一杯;随即推心置腹地说道:“你也应该知道;我如今说是拜相;而且一再举荐了不少人;可真正与我同心的却凤毛麟角。我举荐的人中固然有真才实学能力出众的;可也有为了平衡物议的。何至于如此?很简单;因为我此前左迁;如李橙郭荃这样我看重的心腹肱股;结果全都遭了牵连。倘若我一朝拜相就把他们调回来;别人必然难以口服心服;可你就不一样了”
    宇文融的表情一下子变得激昂而又振奋:“你只带着寥寥数人前去云州;却先剿马贼;再定粮价;而后粉碎了突厥和奚人的劫掠野心;一时将曾经废置四十年有余的云州经营得欣欣向荣此等功劳;就连张说都不能熟视无睹;更何况是其他人?杜贤弟;如今陛下召你回来商议奚和契丹的军略;只要我再推上一把;你就能更上一步门下省给事中之位;你应当知道是何等要紧”
    如果说中书省在中书令和中书侍郎之外;最显赫的就是中书舍人;那么在门下省;除却侍中和黄门侍郎;位置最紧要的就是给事中。较之左拾遗和左补阙;给事中可以说已经进入了高官范畴了;尽管未必一定是拜相的必经之路;可当过一任给事中;出为刺史也都是京畿道都畿道河东道河北道的紧要大郡;日后入为侍郎尚书的不计其数。因而;宇文融见杜士仪一下子沉默了下来;以为他还在犹豫;索性自饮了一杯以示毫无欺瞒。
    “杜贤弟。外官入朝;鲜有同品迁授;但你不同;你虽为云州长史;但其实却执掌一州;所以;正五品的给事中、中书舍人、御史中丞;都不是不能设法的。可御史台出来的;不免被人视为法吏。中书省是萧嵩和裴光庭的天下;你愿意去当钉子;我还不情愿呢唯有这门下省;源丞相执掌多年;如今又是我为首;绝不会亏待了你云州新置;就算出类拔萃如你;三年五载之内也不可能让其如并代那般光景;还不如趁着功勋回朝”
    今天从一落座到现在;宇文融就是这么一副态度;杜士仪算是终于明白自己今次被召入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宇文融觉得这是对他的重用和信赖;可却不知道;他自知自己的斤两;在还未积累起足够的资历和人脉之前;他对于朝中这些争斗是有心有多远躲多远
    所以;他借着低头喝酒遮掩眼神中的无奈;随即方才抬头说道:“那宇文兄想必对将来已经有计划了?”
    “我早在从魏州前往汴州主持救灾以及河道诸事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妥当了。”宇文融直接从袖子里拿出一卷东西送到了杜士仪面前;“这是我冥思苦想许久;方才最终定稿的定户口疏;六月时上奏;陛下甚为嘉赏。如今户部正在拟定度支奏抄;审核的正是门下省;有你我联手;此前再次风行的逃户之风必然能够一举扭转;到了那时候;杜贤弟何愁将来?中书省萧嵩会打仗;但治国却平平;裴光庭更不用说了;靠着父荫的庸碌之辈而已天下有能者;除我之外;贤弟居首”
    杜士仪险些没有一口酒呛出来;一时又好气又好笑。
    他怎么就觉得宇文融这话;这么像三国演义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那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那会儿刘备被曹操吓得筷子都掉了;而他也好不到哪儿去。至少他有自知之明;他固然勤勉;踏实;懂得些创新;但从来就不敢小觑天下英雄更何况治大国如烹小鲜;他连云州一地殚精竭虑也不过刚刚使其渐入正轨;更何谈这大唐?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宇文融此时此刻的踌躇满志;让他觉得很不牢靠。从开元九年至今;由区区的九品富平县主簿到如今正三品的黄门侍郎;宇文融用短短八年走完了哪怕姚崇宋憬这样升迁最速的宰相也需要二十年的官路;根基不稳已经摆在那里;竟然还大喇喇地瞧不起人?
    于是;他沉默片刻;便突然开口问道:“宇文兄觉得萧相国裴相国庸碌;但天下怎可能真的全无英杰。燕公和广平郡公如何?”
    说这话的时候;杜士仪觉得自己和三国演义中东拉西扯一个个拿人敷衍的刘备很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张说老了;连王子羽这样曾经信赖备至的才子都保不住;还要靠你;他还能有什么作为?至于广平郡公我可是履行了当年对你的承诺;只可惜广平郡公太直了;刚则易折;他孤得没几个友人;儿子们又不争气;想要再度拜相是不可能了;陛下总得考虑别人的反弹。”
    宇文融话音刚落;杜士仪便连珠炮似的问道:“桂州刺史张子寿如何?”
    “张子寿?”宇文融对于曾经张说信赖备至的中书舍人张九龄;自然不会陌生;嗤笑一声便冷冷说道;“一文采出众的儒生耳善恶忠奸都未必分得清;更何况治国大政?杜贤弟不会因为他亦是人称文品俊秀;所以就对其另眼看待吧?”
    杜士仪只想随便找几个人来搪塞一下宇文融;听到其对张九龄亦是不屑一顾;他冷不丁想到了今日见过的信安郡王李炜;遂微微笑道:“那信安王呢?
    一提到这么一个人;宇文融的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然而很快;他便竭力若无其事地说道:“不过是一区区武夫耳。若非宗室;何至于有他扬名之日?好了好了;既是杜贤弟不肯以英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