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盛唐风月 >

第559部分

盛唐风月-第559部分

小说: 盛唐风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他并没有把话说完;可他身边的几个裨将都和他年纪仿佛;在军中时间长了;自然而然便是人精似的;彼此交换了一个眼神后;个个都是凛然而惊。到最后;还是一个年纪最大的轻咳了一声道:“老郭;朔方又不是河陇;少有什么父子相继的将门在。咱们上头父祖都不在此为官;孤身一个;官位又低;总之接下来小心谨慎别跟着人闹腾就是;别的咱们也管不着。实在不行;你家阿爷好歹是一州刺史;咱们跟着你投奔了他去”
    此话一出;那被人称之为老郭的裨将顿时笑骂道:“你们想得美我家老大人那脾气是最厌恶子弟不争气的;要是我真的在朔方军中混不下去了;就是去要饭也不敢烦劳他老人家去去去;我也只是说一声;反正咱们都只是小喽啰;上头那些纷争不关咱们的事”
    裨将中间有警醒的人察觉到这一个月以来;在朔方诸军中流传广泛的那些传言仿佛别有名堂;上头的诸军正将副将们;自然也不是个个都是傻子。然而;树倒猢狲散;正当李炜陡然被黜之际;每一个人都不得不考虑自己的立场以及今后的前途。所以;为李炜送行的时候泪满衣襟固然是真的;心里为之惴惴然也是真的;权衡如何试探杜士仪对朔方诸将究竟是什么态度;方才是大将们真正要考虑的事。当然;早已改换门庭的也大有人在。
    正月初三;乃是杜士仪早就定下的升节堂见诸将的日子。一大清早;就有军官赶到了灵州都督府门前的大街;三三两两一面说话一面等着开中门。
    随着三声鼓响;都督府的中门大开;可随之而来的却是两排衣衫整齐的兵卒鱼贯而出;恰是犹如钉子一般分左右扶刀站定。经常出入灵州都督府的众将细细打量;却只见这些亲兵面目陌生;他们一个都不认识;显见是随杜士仪抑或李俭而来的亲信。
    征战多年的他们轻易就能看出;这些人并非只有架子;而是周身上下散发出一股非同小可的杀气;分明是上过阵见过血的。当里间聚将的鼓声再一次响起时;他们再也无心去端详这些亲兵如何;慌忙整理仪容一一入内。
    大将们虽是比那些偏裨将校来得稍晚;但三通聚将鼓擂响后;连带节度副使李俭在内;每一个人都已经在节堂中就位。当服紫佩金鱼的杜士仪在左右簇拥下;于节堂正中主位上落座之际;每一个人都肃然屈膝行下军礼。
    “拜见大帅”
    “起。”
    杜士仪随着赞礼官的声音抬了抬手;听到禀报全数到齐;并未缺少一人时;他便轻轻点了点头。尽管今时今地的诸将;他之前几日差不多都已经见过;可今时不同往日;那时候他虽已经接印;却因为信安王李炜还在;他有意以谦逊的一面示人;可如今就不一样了。
    他环视着密密麻麻站满节堂的众将;沉默了好一会儿;这才一字一句地说道:“我听说;自从信安王左迁衢州刺史以来;朔方诸军之中便有传言;说是我在陇右如何对付郭氏;如何摆布众将;如何让人对我俯首帖耳;无人敢有立仗之鸣;上任之后;必定会大肆清洗朔方军中上下各种各样的传言层出不穷;我听了也觉得新鲜得很。”
    今日升节堂见诸将;杜士仪竟是用这样一番话作为开场白;下头众将大多数都没预料到;一时脸色各异;可那嗡嗡嗡的议论声不过片刻便完全消失了;显示出良好的军纪和稳定的心绪。面对这样的反应;杜士仪不禁哂然一笑。
    “我如今节度朔方;而非节度陇右;故而陇右之事;我也无意多谈。流言止于智者;喜欢说道闲话的人我也不会去制止;我只想说;抬头三尺有神明;信安王为人大气;不屑某些诡谲伎俩;因而兴许懒得理会一二跳梁小丑;我却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
    这话是什么意思?
    从上至下的将校们大多有些糊涂;可彼此对视;见周遭的同僚也和自己的反应差不多;他们就更疑惑了。而这时候;杜士仪却略过此话不提;沉声说道:“我此行之前;请得上命;以金吾卫将军李俭为节度副使;经略军使。今以来圣严、张兴;为朔方节度判官;以王昌龄为掌书记;高适为推官;此外巡官、衙推、奏记等;悉如旧日。十日后;大阅经略军。”
    杜士仪一下子宣布了节度使幕府官的人选;听得随李炜多年的节度判官来圣严也在留任之列;而且除却王昌龄高适;其他低阶幕府官也几乎都被留任;众将刚刚因为杜士仪一番话而悬起的心不禁更是异样;至于十日后的阅军;这是每任节度使上任之后的惯例了;倒是没人觉得有何不妥。而接下来;杜士仪并未长篇大论地说什么俗话;简短地宣示了圣意对朔方军中将校的嘉许;随即留下经略军正副将;又点名留下了几个偏裨将校;这第一次升节堂竟是就这么结束了。
    出节堂的时候;眼见得一个带刀大汉随从杜士仪出来;不禁有人朝此人多看了两眼;旋即对左右说道:“好一个猛士;怎不曾见过?”
    “不曾见过的便必然是杜大帅私人。不说此人;刚刚门外那些亲兵也是好生威武;信安王当年亲兵也不过如此。杜大帅在陇右可没怎么打仗;怎有这等骁勇?”
    “嘘;小声些;没听之前杜大帅说;信安王不理会的跳梁小丑;他却容不下吗?你们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反正我脑袋不好使;不太明白;问老郭他准知道。对了;老郭这次是时来运转了;没想到杜大帅初来乍到点名要见的人里头;竟有他一个”
    被人背后说时来运转的郭姓裨将;这会儿随着其他被点名的将官一路进去;平生第一次站在了灵州都督府中除却节堂之外;最根本重地灵武堂前等候召见。眼见得经略军正副将曹相东等人进去了;久久出来时皆是面沉如水;他不禁猜测了起来;随着熟悉的认得的的上司同僚一个个进去;又一个个出来;不消一会儿只剩下了自己等寥寥数人;哪怕出身官宦之家的他也生出了几许凛然之心。
    他虽是武艺卓绝;可朔方军中勇将如云;怎么也轮不到他;要说军略;他刚刚因小故被降职;现如今所带兵马还不到千人;根本显不出来。那为什么最后才是他?
    就在这时候;刚刚见过的那一位带刀大汉快步出来;高声叫道:“谁是郭子仪?”

第八百二十九章 还君先锋使,朔方君最贤
    朔方节度使始于开元九年;最初只领单于大都护府;夏、盐、绥、银、丰、胜六州;定远、丰安两军;以及三受降城。然而;十几年下来;朔方节度使的权力呈几何形增长;先是增领鲁、丽、契等六胡州;两年前又兼领关内道采访处置使;增领泾、原、宁、庆、陇、郏、坊、丹、延、会、宥、麟十二州。
    也就是说;相比在陇右节度任上;杜士仪不但去掉了一个副字;而且再没有苗延嗣这么一位采访处置使在旁边“虎视眈眈”;麾下所领诸州也比从前将近翻了一倍。而当初信安王李炜在任时;可还同时兼领河东节度使
    然而;名头固然好听;可除非真的是大战时节;平日里节度使也不会动辄插手各州军政;否则朝中那一关也是过不去的。即便如此;厚厚的文武官员花名册;杜士仪还是用最快的速度翻了一遍。当初宇文融临终托付给自己的那些人;他只是在自己因缘巧合入十铨的时候;提拔了三个人;如今因为被李林甫赶鸭子上架而节度朔方;再不用一用这节度使的职权;那他就真的对不起当年那番苦心了。谁知道粗略一搜检麾下文武;他却在经略军武将当中发现了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
    郭子仪
    看着虎牙引了一个中年将军进来;杜士仪不禁目不转睛地盯着人打量了许久。见其行礼问候一丝不苟;显然还有些小小的紧张;他不禁有些唏嘘——怪不得从前每每听人叹息郭子仪是大器晚成;现在一看果不其然。已经年近四十的郭子仪;还不过是一介裨将;在安史之乱之前那漫长的时间里;也几乎少有听说其人功绩;他是不是应该感慨一声;果然是乱世出英雄?
    他在打量郭子仪;郭子仪看似眼观鼻鼻观心肃然挺立;却也在偷觑杜士仪。他能够觉察出这位新任朔方节度使正在观察自己;可他却没办法生出什么惊喜的情绪。因为无论他怎么想;都实在弄不清楚为何杜士仪会关注自己。足足等了好一会儿;他方才听到杜士仪问了一句话。
    “渭州刺史郭使君;可是你的父亲?”
    原来是因为杜士仪认得他的老父郭敬之
    郭子仪心下松了一口大气;反而为之释然了。郭氏代为太原大姓;而后迁居华州;他父亲郭敬之的祖上数代人虽则都出仕为官;可临到老都不过是司仓司户之类的州属小官;直到他父亲应智谋将帅科制举擢高第;一任一任扎扎实实迁转;如今已经升任渭州刺史;称得上是光宗耀祖了。只不过;他父亲一共生了十一个儿子;身为次子的他虽是武举及第;为官却不过按部就班;并不显眼。
    “大帅所言正是家父。家父前年官拜渭州刺史;常写信寄语;嘱我在朔方务必尽忠职守;为国守边。”
    杜士仪知道郭子仪必定会错了意。然而;如果不暗示郭子仪;我听说过你父亲;甚至是;我对你父亲闻名已久;难道还能满脸笑容地对人说;郭将军大名如雷贯耳?于是;他莞尔一笑后便颔首道:“令尊清廉高洁;我闻名已久;听说他教子极严;因而翻看文武卷宗;见你是他次子;便想到召见一问。看你履历;先在河陇;而后在朔方;前后为将已经有十六七年了?”
    “是;我幼年便喜武厌文;而后武举及第;释褐后授左卫长上;而后调至河陇;因战功授宣节校尉;柔远府旅帅;而后又因战功迁昭武校尉;柔远府右果毅都尉;调来朔方;信安王到任后便随其多次征战;屡迁游击将军;灵州经略军先锋使;但之前因为被人参劾军纪;如今不过是一闲置裨将。”
    郭子仪的回答中规中矩;既没有夸示功劳;也没有显示武勇军略;只是说到如今不过一闲置裨将的时候;他仍然露出了几分落寞的表情。杜士仪看在眼里;心里也不由得思量着这四平八稳的升迁路线;再想想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十一个儿子;也根本没那心力给每个儿子都谋划好前程;而除却当年河陇之地和吐蕃的连场大战后;这些年战事日渐平稳;郭子仪所带兵马有限;因此仕途受限也就很正常了。
    “你那军功簿我也曾经翻看过;你没有文过饰非;不愧是郭使君之子。既然你曾经被信安王的行军司马参劾军纪;我就给你一个机会;允你重领本部兵马;倘若十日之后大阅无纰漏;我就还你先前先锋使之职。”
    这样的意外惊喜让郭子仪又惊又喜。他当然不会如同那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小将一样;把这样的机会弃若敝屣;而是立刻躬身应道:“末将必不负大帅信赖”
    “好;你去吧”
    初次见面;杜士仪并不打算交浅言深试探太多。反正他刚刚上任;日后打交道的机会还多得是;用不着现在就兴致勃勃地考较郭子仪的将才军略;在他麾下的人难道还跑得掉吗?而按照他给出的名字;张兴王昌龄高适整理过那些文武官员花名册之后;他也如愿以偿地在朔方节度所领十八州中;发现了好些位列宇文融那张名单;当初只能记在心里却不能任用的人。
    事到如今;他真的得好好感谢一下李林甫;若非他举荐;他岂能跨出这重要的一步?
    节堂聚将之后;杜士仪召见了一批将校;分给每个人的时间都差不多;其中得到好处的;却也不只单单一个郭子仪。旁人固然诧异;可他只是一个裨将;没有人太重视杜士仪接见他所为何事。再加上杜士仪只不过将郭子仪以及另一人芮怀珍官复原职;依旧为偏将和先锋使;故而寻常人也只以为是杜士仪新官上任的加恩。然而;因李炜向杜士仪举荐;而留任节度判官的来圣严;就不是想得这么简单了。
    来圣严这一年五十有二;已经过了盛年。相比杜士仪自行辟署的张兴;牛仙客身边的节度判官姚闳;来圣严的仕途本是按部就班;能够在致仕的时候为一州上佐;也就是长史或司马之类的职衔;他自认为就到顶了;可因为李炜在一次巡视过程中;对身为县丞的他统筹转运以及理民之事大为赏识;因而立刻拔擢到身边;一路从巡官推官而掌书记;最终奏为节度判官;可以说;他和张兴一样都遇到了伯乐;较之姜太公八十遇文王却还早些。
    所以;李炜遭到左迁;而且是因为和武温有有涉这样荒谬的理由遭到左迁;他简直难以置信。而调任朔方的竟然是杜士仪;在李炜和他私底下交心时;两人也不是没有猜测过天子和朝中宰辅的用意;他从李炜那隐晦的暗示中听出;只怕是天子担心朔方也犹如从前郭氏根深蒂固的河陇一般;也变成了李炜的后花园。故而李炜一去职;他也早早做好了丢官去职的准备;可谁曾想杜士仪竟然一听李炜的举荐;就二话不说将他留下了。
    最初他还只以为是杜士仪是为了在到任之初安抚朔方文武;可今日升堂见诸将时;杜士仪当众说出来的那番话;他就不得不仔细揣摩了。黄昏时分;当他应召来到那座从前进出如入自家后院的灵武堂;见杜士仪一如当年李炜一般;背对他端详墙上那一张巨大的地图时;他不禁生出了几许错觉。
    “大王”
    这声音微不可闻;可他却发现背对自己的杜士仪赫然转过身来;一时不禁暗自后悔。旧主再好;毕竟也已经动身前往数千里之遥的衢州了;而他因旧主举荐方才能够留任;如今这一失口;岂不是辜负了李炜一片苦心?正当他心怀忐忑之时;却只见杜士仪冲着自己微微颔首。
    “子严来得正好;之前信安王对我力荐于你;言及朔方文官君最贤;我却只抽空见了你一次;不及详谈;如今终于有时间了。”
    “怎敢当最贤之称;大王太过谬赞了。”来圣严见杜士仪不在意;索性沿用了之前对李炜的称呼。行过礼后他走上前;见杜士仪正在专注地看着李炜当年用红笔圈出来的三座受降城;他便顺口解说了当年张仁愿筑此三城时的种种战略意义;接着仿若失口似的拱了拱手道;“是我班门弄斧了;大帅曾经节度陇右;大将之风朝野皆知;我不该多言。”
    “我此前从不曾想到自己会突然节度朔方;于朔方诸州虽有涉猎;可终究及不上你多年在此为官;你事无巨细多多解说;我怎会怪你多言。”杜士仪见来圣严连忙谢过;他便回到主位坐下;继而单刀直入地问道;“既是信安王力荐于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