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盛唐风月 >

第598部分

盛唐风月-第598部分

小说: 盛唐风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对于他认为杜士仪所代表的某些文臣。他至今都还记得;那时候他大胜契丹;京城有人和他通风报信;道是张九龄阻他拜相之事。
    王竣还不是因为镇守朔方多年;战功彪炳;由是拜同中书门下三品。至于从前;还有张仁愿、唐休憬、娄师德、王孝杰无数出将入相的例子在前;张九龄凭什么挡他的路?难道就因为他不是从科场进身;就被这些所谓士大夫排斥在外?
    而张守畦这种隐隐的敌意;杜士仪自然能够敏锐地觉察到。张守畦在幽州屡立战功;李隆基对其恩宠备至;他也无意因为这几句言语和对方过不去;因此只是微微一笑道:“正如张大帅所说;身经百战年富力强的那些将校;方才是中流砥柱。可正因为如此;年轻而未曾经历战阵的;方才是最好的磨砺人选;因为他们既然年轻;胸怀激昂锐气;其中自有不少愿意拼杀战阵追求殊功;而一旦年岁大了;虽有昔日信安王;如今朔方节度副使李将军那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却也有固步自封听不进人言的。”
    说到这里;见张守畦不以为然;而李隆基却微微颔首;他便气定神闲地说道:“当然;我也自有私心。须知我如今尚只三十出头;倘若麾下皆是老将;眼见年少多年之人却高居帅位;岂知不会有人心中抱屈?”
    这话听上去仿佛带着几分自嘲的意味;可王忠嗣却知道;杜士仪在陇右提拔重用了自己和南霁云;在朔方用了仆固怀恩和来稹;可在他们这些比其年轻的之外;如安思顺姚峰郭建;如李俭郭子仪;哪个不比杜士仪年长?而他对杜士仪的话也是认同的;南衙十六卫以及北门禁军当中;身家背景不凡的人多得是;要是把那些年长的挑回去;指不定什么时候后院起火;至于年轻的可塑性强;纵使是皇亲国戚之后;也未必不能调教出一个样子来
    于是;他不等别人开口就附和道:“杜大帅此言;我也赞同。我正想说;蔚州和云州一带的将校驻守多年;正好轮换一下;如有年轻气盛有出塞从军之愿的;我也求之不得。不说别的;年轻的打磨打磨;说不定日后陛下身边将星云集;我等四十出头就可以退休告老了。”
    见王忠嗣和杜士仪一个鼻孔里出气;张守畦不禁嘿然一笑:“王将军和杜大帅果然是英雄所见略同啊。不过陛下既然开口;我就不挑挑拣拣了;南衙北衙之中;精兵强将不少;我唯陛下所愿就是。”这就是张守畦多年军旅磨练出来的精明之处;却又和杜士仪王忠嗣不同。
    可是;李隆基却对杜士仪、张守畦、王忠嗣彼此不同的风格颇为嘉赏。而杜希望之前在牛仙客面前固然直来直去;在御前就显得有几分谨慎和拘谨了;崔希逸亦然。这是他们多年仕途之中养成的习惯;平日固然中规中矩;可在前头那三人畅所欲言的衬托下;他们不免便显得有些平庸。
    等到李隆基上了坐辇;带着这五位节帅准节帅;来到了大明宫银台门外当年的万骑;现在的羽林卫营地时;就只见那些帽插红缨的军官少说也有百多人齐集面前。
    南衙十六卫有将无兵;就连曾经为贵介子弟起家良选的千牛;如今也渐渐名存实亡;不复禁卫之责。而北门禁军的将领;却多半带着南衙的官职。眼下这众多军官当中;出自北门禁军的居中;左边则是南衙十六卫中挂着郎将甚至校尉的将校;而右边的显然年轻多了;几乎都是不满三十的年轻贵介子弟;面容俊秀身姿英挺的占了大多数。
    “陛下万安”
    随着山呼海啸一般的声音;李隆基在步辇上微微颔首。此时烈日已经当空;年岁已经不小的他近来又处置了宫中这番变故;早已经有些身心俱疲;即便头上张有伞盖;他也已经力不从心。因此;他轻轻揉了揉太阳穴;就对左右众人道:“这些就是朕预备充实到各大边镇中去的禁卫将校;你们身为节帅;各自挑选吧;朕不于预。只不过;你们要走了人;也得给朕依样画葫芦补充一批人过来。”
    “是;恭送陛下。”
    张守畦领头声若洪钟地说了一句;等到目送天子一行人去远了;他方才转身矜持地说道:“我幽州精兵强将如云;就不和诸位争抢了;各位挑剩下的人都给我就是。”
    杜士仪和王忠嗣不以为意;崔希逸正有些走神地想心事;闻言也没太放在心上;而杜希望在天子面前不声不响;可实则却不是这样的好性子。他对张守畦这态度大为恼怒;似笑非笑地斜睨了张守畦一眼;这才声音响亮地说道:“张大帅战功彪炳无人不知;也怪不得瞧不起南衙和北衙之中这些人你既是不在乎;我们可就不客气了;忠嗣;杜大帅;虽则你们在陛下面前讨了先机;可我说在前头;手快有手慢无;别怪我这年纪大的不让着你们”
    杜希望这会儿和御前的谦恭截然不同;杜士仪不禁瞠目结舌。而王忠嗣见杜希望不等张守畦反击就大步走上前去;他便低声说道:“陇右杜大帅和我曾经有过数面之缘;为人其实是一块爆炭;他说不让就肯定不会让;咱们若真是慢了;可就汤头都喝不上了”
    见王忠嗣也走得飞快;杜士仪不禁为之气结。这算什么;要是他看中的人被那两个抢跑了;他不是白跑了这一趟?尽管心里又好气又好笑;但看到王忠嗣直奔北门禁军那一行人;杜希望则是冲着南衙十六卫那些闲散军官去的;他醒悟到两人恐怕都是有熟悉的人在其中;当即稍稍松一口气;当即来到了那批曾任千牛的贵介子弟前。
    尽管如今的千牛早已不像当初那么金贵;可终究出身不同;即便是他如今身居高位;这些人在他面前也都不见丝毫卑色。
    这却不是人市上挑选奴婢;自然不容他一个个转圈似的挑看;因此他在前头一站;接过一旁亲兵递来的名册之后;便示意按照一排五人上前报名来见。他或是随口问其父祖;或是询其志向;十余人过后;便在名单上勾选了三个人。及至又是五个人站在他面前一一报名拜见时;他陡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名字;目光立刻落在了左首第一个人身上;随即又不动声色地从其他人身上一一扫过
    “朔方正当抵御北狄之要;尤其是三受降城更是常常有敌寇扰边。尔等都是贵介子弟;战阵搏杀刀枪无眼;可曾真的做好了准备?”
    刚刚之所以十余人中只挑中了三个;就是因为不少人从言行举止中就能看出勉强来。所以;此刻杜士仪加重语气这么一问;居中的那人便低声说道:“我乃家中独子;膝下尚未有子嗣;虽有从军之愿;却还有奉养寡母之责。”
    这就是很明显的不愿意去朔方了。说到底;这次的三个地方之中;河东应是最富庶;如今战事最少的。杜士仪知道;如今开元盛世;两京富庶繁华;有的人不甘寂寞;却也有更多的人不愿意丢下这等安逸的生活去戍守边疆。故而;他微微点头并未出口责备;又有三人以各色理由委婉表示了心中不愿。直到只剩下了李光弼时;杜士仪就只见这位高大伟岸的青年拱了拱手道:“若我情愿从军朔方;杜大帅是打算置之于灵州;还是丰胜之地?”
    “若只让你们在灵州安逸之地;谈什么磨砺将才?其他的我虽不能自夸;然则知人善任却是众所皆知的。尔等若从军;自不必担心揠苗助长;无处可施展抱负;只需担心才具不足;勇武不足;军略不够”
    在李光弼面前;杜士仪收起了谦逊;这一番话气势十足。果然;他就只见李光弼犹豫许久;最终深深躬身施礼道:“家父曾得谥号忠烈;我亦不愿辜负家名。杜大帅之名我久仰多时;愿从军效力”
    这可算是到手了先来后到这种事;还是有效果的
    杜士仪一时喜出望外;偏偏面上还得表现得淡然。他只是微微点头道了一声可;在名单上落下一笔;这才继续召见下面的其他人。直到在这三四十名千牛当中挑选了十余人;最终合上名册的时候;他回头看了一眼;却只见崔希逸和张守畦似乎起了些争执。见崔希逸忿然拂袖而去;他不禁愕然。
    张守畦究竟说了些什么;竟能把崔希逸气得连正事都忘了?

第八百八十八章 义儿安禄山
    一百多名上至郎将;下到长上的各级军官;杜士仪王忠嗣和杜希望先各自按照筛选了一遍;把自己要的人给扒拉走了;张守畦方才接手。他仿佛并没有察觉到刚刚自己一席话把崔希逸给气得够呛;现如今人都不知道身在何处;连花名册都不看;只看身材体格挑选了二十个人;留给崔希逸的人可想而知。而做完这些;见杜希望和王忠嗣杜士仪正在一旁谈笑风生;很是热络;他哧笑了一声;这才欣然走上前去。
    “三位兴致这么好;大热天的还在这耗着?”
    李隆基尽管并未提到要他们回去复命;可人都挑完了;总不能不向君王去辞谢一声;就各自散去回家。再说崔希逸还没回来;各自都是节帅或相当于一方节帅的人物;即便察觉到刚刚那龃龉;总不能连一点城府都没有。可是;张守畦这样的态度实在可以说有些轻率;即便杜希望自己都嘲讽过崔希逸;可此时此刻还是不禁沉下脸道:“张大帅若要先去陛下那儿辞谢;那便先去好了;我三人再等一等崔大帅。”
    “那诸位便一起等吧;我就不奉陪了”
    张守畦一拱手便大步离去;面对这光景;杜希望顿时气得骂了一声娘;继而就沉着脸说:“这张守畦简直是打了几个胜仗;就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名将了要不是当年信安王就曾经把契丹打得丢盔弃甲;后来换了他去镇守时;也不见得能有那样的战绩麾下一堆骄兵悍将;上次还好意思把一个打了败仗的捉生将送到京城来请陛下处置;若是我麾下有那样不成器的家伙;直接一刀杀了于净听说是叫什么安禄山?”
    听到这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杜士仪不禁瞳孔猛然一收缩;继而方才故作好奇地问道:“安禄山?此姓却有点像昭武胡姓;张大帅很看重此人?
    王忠嗣镇守代州;距离幽州最近;因而对于那边的情景;也比杜士仪和杜希望更加了解。听到杜士仪询问;他就主动解释道:“听说和陇右安思顺乃是兄弟;但情分倒是寻常;张大帅对此人极其爱重;如今已经不是一介捉生将了;而是军中裨将。”
    “没错;张守畦爱此胡将如子;这次也随行到了长安来。我远远看见;就只见容貌憨肥;看不出有什么出众之处;竟能让张守畦这样煞费苦心你二人也许不知道;我在幽州却有一二相熟的人;据说张守畦在那镇守;常常拿契丹和奚人试刀;每岁小仗不计其数;蕃人叫苦连天;军将却都视之为夺取军功的好机会;全副心思都在琢磨着如何挑起边衅。所以说;杜大帅你和他说不到一块去;你是能打的仗都尽量不打;他是不打的仗也尽量要打”
    见杜希望竟是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杜士仪不禁汗颜。张守畦固然态度不好;可从前在幽州时;信安王李炜对他也是如此冷淡;若这些都放在心上;那他就气都要气饱了;所以他不得不含含糊糊把话头岔开了去;心中却在思量安禄山既然到了长安;自己又能做什么。可转念一想;就凭李隆基这样的帝王心术;好大喜功;没有安禄山也许也会有康禄山何禄山;他又打消了那念头。
    等见上那胡儿一面再作计较
    须臾崔希逸就回来了;眼见得张守畦挑剩下留给自己的那二十余人;老的老小的小;无论体格还是精气神全都谈不上;他不禁为之色变;见杜希望和杜士仪王忠嗣正在等自己;他便强压下了心绪;上前赔礼道:“我路上疲乏;刚刚被日头晒得有些发昏;让三位久等了。”
    “我们等一会倒也无妨;横竖张守畦睨视我等;早已先去见陛下复命了。”杜希望随口说出这话;见崔希逸的脸色又阴了阴;他因同仇敌忾;倒也没有再提旧事;而是咳嗽了一声道;“时候不早;我等也去向陛下辞谢如何?”
    此话一出;自然无人异议。待四人又大老远回到兴庆宫中辞谢了天子时;就只见张守畦依旧尚未离去。一想到李隆基竟然留着人说了这么久的话;杜希望和崔希逸自然心里都不是滋味;而李隆基仿佛听到张守畦说了什么;便又看着崔希逸道:“崔卿此前大破吐蕃;据闻你觉得背信弃义?”
    崔希逸面色遽变;他挣扎了片刻想要开口回答;杜士仪便正色说道:“陛下何出此言?崔大帅到河西之后;先检视仓廪;上书褒奖牛相国;而后又抚民垦荒;甚至连朔方都听说河西良田阡陌相连;一望无尽;此后更是一战大破吐蕃;扬我大唐国威;何来背信弃义之说?兵者;诡道也;更何况吐蕃背信弃义攻打小勃律在前;陛下行文申饬;他们却听若未闻;此捷只是小惩大诫而已。
    杜士仪在陇右时;虽则也和吐蕃在赤岭边界打过几次马球大赛;而且竭力遏制边衅;但并不代表他就认为吐蕃不是敌国。崔希逸那次大捷的细节;他也隐约听人说起过;这时候替崔希逸开口转圜;亦是看不下去他被人一再挑衅。果然;他一开口;王忠嗣也好;杜希望也好;竟全都替崔希逸说了两句好话;尤其是之前还仿佛瞧不起崔希逸的杜希望;竟是把话说得极其慷慨激昂。
    “背信弃义?这是何人如此荒谬;竟敢如此指摘河西那场大胜陛下;吐蕃之前求娶我大唐公主的时候;何等恭顺;何等谦卑;可一旦实力稍稍强大;便立刻挑衅我朝;种种手段无不用其极;当年张大帅曾经镇守过瓜州;缘何在其兵锋之下竟只能用空城计来对付?还不是因为吐蕃纠集大军进犯这等虎狼之国;不体恤当年陛下结和议的慈悲之心;反而还悍然攻我大唐属国;打他是为了让他知道;我大唐天威不容亵渎”
    尽管和官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南阳郡开国公的张守畦相比;在场众人的官职都有些不如;可张守畦猛然露出怒容后;立时想起这是在御前;而且杜希望口口声声都是天朝和夷狄之分;他竟是找不出什么破绽。再者杜希望文官出身;他与其吵起架来;到时候别人再加进来也不好对付;只能硬生生忍下。对此;李隆基仿佛不以为意;笑着问了众人挑人的成果;见他们一一呈上名单来;他随眼一扫便满意地点了点头。
    “朕连日已经召见过你们数次;诸边情形已经差不多尽知。让这些军官回去准备;你们各自收拾一下;便早日归去吧。”
    等到众人告退离去;李隆基便若有所思地问身边的一个小宦官道:“你看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幽州这五位节度使如何?”
    那小宦官只是随行侍奉;哪曾经历过这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