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贼 >

第354部分

明贼-第354部分

小说: 明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着李元庆居然当着他的面骂出了脏话,孙承宗不由哈哈大笑,“元庆,我就知道,你小子肯定受不了这个委屈,这才急急过来,查探你这边的情况。”

李元庆忙道:“阁老,这事情,您可要为卑职做主啊。卑职这些年,鞍前马后,浴血奋战,对皇上,对大明,即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可这些言官们,居然如此抹黑卑职,卑职心里,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啊。”

孙承宗笑着点了点头,“元庆,这种事情,也是人之常情。任谁听了,都是一样的反应。不过,你可不能因为此事,便自暴自弃,丧失了本心。那~~,可就是不智了。”

李元庆道:“阁老,那,那他们也不能这么黑卑职啊。什么脏水都往卑职身上泼啊。若卑职不行,换他们来便是。卑职早就在这破岛上呆够了。正想解甲归田,去江南买几亩田地,好好过过安生日子呢。”

孙承宗当然明了李元庆说的是气话,笑眯眯的抿了一口酒,笑道:“元庆,你走到现在,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太顺了。当然,这是好事情。但朝中,远没有你想的那么平顺啊。这种事情,第一次碰到,难免会生气。但时间久了,你适应了,就觉得这没有什么了。”

孙承宗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李元庆也是相当感动,“阁老,卑职是您的兵。若您有差遣,卑职必赴汤蹈火,万死不辞。但那些人,卑职不认识,也不伺候。”

李元庆虽算不上是孙承宗的嫡系,但李元庆几次最重要的升迁,孙承宗都是最主要的助力,某种程度上,李元庆也能化作孙承宗的嫡系序列。当然,跟关宁是没法比。

此时,听到李元庆如此赤~裸的表白,孙承宗老脸上笑意更甚,但片刻,他却笑着摇了摇头,“元庆,大明在辽地的军务,重比泰山。岂可如同孩子一般,任性而为?人在海上走,风浪是难免的。但若迷失了本心,那可就是罪过了。”

孙承宗说到后来,语气已经有些严厉。

李元庆当然明了,这是孙承宗对他的敲打,忙道:“阁老教诲,卑职必定铭记于心。”

看着李元庆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的模样,孙承宗不由一笑,“好了。话都说明白了,怎么还跟孩子一样?元庆,来,你给老夫仔细说说,此次镇江之役,究竟是什么情况。”

虽有战报,但却远非最关键的亲历者李元庆亲自汇报,更为详实。

在明了了李元庆的态度和心意之后,孙承宗很快就将话题转向了正题。

李元庆也不得不佩服孙承宗,这老家伙,真的不容易啊。

两人一边喝酒吃菜,李元庆一边将此次镇江之役的详情,详细对孙承宗叙述了一遍。

孙承宗听完后放下了筷子,沉思良久,久久不语。

好一会儿,他才回过神来,看向李元庆的眼睛道:“元庆,你是说,长生营本部,已经能有了与后金军主力对阵的能力?”

李元庆忙道:“阁老,完全正面对阵,长生营显然还没有这么足够的能量。但只要物资充盈,有时间建构起防御。卑职有把握与后金正面硬罡。”

孙承宗用力点了点头,不由哈哈大笑,“好,好,好啊!元庆,你果然没有让我失望。有长生营这样的强军在此,后金再想像是以前那般,对我大明的土地长驱直入,绝没有那么容易了。”

李元庆道:“可惜啊。阁老,咱们没有足够的战马。否则,又怎的会被后金牵着鼻子打。即便有立功的机会,却也很难收获太多首级。”

孙承宗深以为意的点了点头。

辽西虽有地利之势,距离蒙古更近。

但随着蒙古诸部越来越多的偏向了后金,大明这边购买战马,价格越来越贵,还只能走暗面。

关宁军的骑兵队伍此时虽已经有了雏形,但至少要比当年多花费了几倍的银子。

这也是孙承宗心里的痛。

这些银子,可都是百姓们的血汗钱啊。

“元庆,我看你在长生岛搞的建设不错嘛。没有老夫想象的那么凌乱。这很好嘛。对了,镇江城的士绅方面,此时有没有情绪?”

李元庆忙笑道:“回阁老。事情卑职虽做的有些狠厉,但总体上他们也接受了现在的事态。长生岛虽不比镇江城,但在土地和各方面,卑职都给了他们不少的优惠措施。”

孙承宗笑着点点头,“元庆,士绅是我大明的根基。在这方面,你万急不得。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有一口吃个大胖子的急切想法。”

“是。多谢阁老教诲。”李元庆赶忙深深一礼。

孙承宗一笑,又道:“元庆,对于辽地此时的格局,你有什么想法?”

李元庆一怔,也缓缓陷入了深思。 ,

孙承宗也不着急,静静等待着李元庆的思虑。

良久,李元庆这才道:“阁老,不知,不知您想听实话,还是想听假话?”

孙承宗不由笑骂了李元庆一句,“元庆,你这混小子,在老夫面前还要耍滑头么?枉老夫还一直担心你,亲自到长生岛跑一趟。”

李元庆忙笑道:“阁老,卑职可绝不敢耍滑头。只不过,良药苦口利于病。有些话,卑职说实话,怕阁老您,您生气……”

孙承宗一笑,“说吧。老夫听着。你不说实话,老夫才更生气。”

李元庆点了点头,神色却郑重了不少,“阁老,通过镇江此役,卑职着实是长了不少记性。真奴的战力的确骁勇。但在交战过程中,多半,却是汉军旗的士兵居多。尤其是冲阵者,更几乎全是汉军旗的炮灰。卑职也一直在思虑。真奴就区区这么点人,为何,却是越打越强?现在,卑职明了了,他们每攻克咱们汉人一处城池,不论各方面,都会得到极大的补充。此消彼长之间,他们在辽地越打越强,咱们却是在辽地越打越弱。所以,此次,卑职斗胆,将镇江全城百姓迁徙一空。让他们再没有补充的余地!”

**************************************************************

第501章 信念!!!

~~~~~~

孙承宗自年少时,便多次前往边关游历,现如今,已经在大明纵横几十年,以帝师身份,亲自督阵辽地,他的眼光,何其老辣?

但此时李元庆的这番言论,已经并不单单只是战略方面了,而是近乎毫无保留、没有避讳的,直接牵扯到了方略,甚至,已经涉及到了朝中大势,也包括他孙承宗的根子。

看着老孙愁眉紧缩,松垮的眼皮子都在微微抽动,李元庆反而安心了下来。

对于老孙这个人,李元庆是深深佩服的。

可以说,孙承宗几乎就是儒家所言的‘士大夫’光辉形象的典范。

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虽然他最终没能帮助垂暮的大明帝国力挽狂澜,但后来,清兵入口,攻到了他的老家高阳,孙承宗号令儿孙子侄齐上阵,抵死不降,最终,力战殉国,青史留名。

若是论能力,若是论手腕,即便是两世为人,李元庆恐怕也绝难成为老孙的对手,但他比老孙,却是多出了超脱这个世界五百年的见识。

尤其是后世科技文明的不断发展,辩证式的思维方式不断升华,意识形态不断演变,这个时代的人,根本无法企及。

哪怕是精明如老孙呢?

这些年,大明在辽地的连环失利,一方面,是后金的军事力量的确强大,强大到庞大的大明帝国,甚至根本不能力敌。

但这只能算是最客观方面、不是理由的理由。

最基本的核心,还是大明朝廷内部、大明军队的腐败。

像是贺世贤、尤世功,包括罗一贯,刘渠等诸人,他们不是不敢战,也不是不能战,但中枢决策性的失误,如猪一般的友军,包括他们本身的局限性,在太多关键的时候,他们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不得不战,完全是‘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去战。

关键是他们迷茫、飘摇,但对手后金军却是目标明确,众志成城。

抚顺、开原,辽阳、沈阳,包括后来的广宁,后金主力基本还是贯彻的萨尔浒之战的方略,‘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他们从不会直接直面明军主力,而是先集中优势兵力,击溃、甚至是直接吃下明军最有战力、也最敢战的有生力量,这就如同一刀、直插向了明军的心窝子。

而后,蝴蝶效应开始显现,剩下的明军,便直接变成了跑都不会跑的猪羊。

这的确是明军的悲哀,但其根子上,何尝又不是大明朝廷、所谓的士大夫精英阶层的悲哀?

只可惜,这些人,耍嘴皮子、推脱责任,一个比一个溜儿,但真正做事,真正做实事,担上担子,他们一个个躲的却是比兔子还快。

以至于,孙承宗已经一把老骨头、六十多高龄了,还要亲自来辽地督阵。

历史到了这里,事实上已经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李元庆相信,以孙承宗的精明,他不可能看不到大明的弊端,只不过,在周围这种高压的意识形态包围之下,恐怕,他自己都不敢直面这些弊端。

李元庆更深深明了,老孙在辽地,时日已经不多了。

想要给老孙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那就必须要下猛药,让他明白,谁~~~~,才是真正能在辽地做事的人。

良久,老孙浑浊的目光逐渐清晰了一些,他缓缓看向李元庆,有些疲惫嘶哑的道:“元庆,这么说,你是赞成王在晋的方略?”

李元庆恭敬看向孙承宗,却不卑不亢,沉稳道:“阁老,卑职也并非是赞成王大人的方略,而是从实践中总结而来的心得。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辽地此时的状态,就犹如两堆沙土,老百姓就是水。水往哪边流的更多,沙土堆就会越坚固。即便是风吹雨打也不怕。”

李元庆说完,恭敬看着孙承宗,不再多发一言。

虽然心机、手段无法与老孙相比,但在为人处世上,李元庆也有着自己的城府,更有着自己的行为模式。

猛药已经下了,接下来,那就要到调理的时间了。

只不过,李元庆此时也摸不准老孙的心思,便只说最核心的重点,而不急于摆出论据。

历史已经证明,不论是王化贞、熊廷弼,亦或是他孙承宗,包括后来袁督师,纸上谈兵、蒙混朝廷的意思,至少有个七八成。

而王在晋的策略虽是最为可行,‘尽迁辽地百姓入关内,依托长城和山海关的雄关,抵御后金的防线。’

这一来,后金绝了辽地百姓的滋养,就像失去了水的树木,折腾不了几年,最终也会像华夏历史上无数的游牧部落一样,由胜而衰,最终走向消亡。

可惜的是,王在晋空有胸中沟壑,但无论声望、资历,还是手段,他根本不足以撑起这样的大业。

这个方略刚刚出~台,他在朝中已经被喷出了翔,最终,不到一年,便卷铺盖走人了。

当然,王在晋的‘孤进’是一方面,最根本的核心原因,还是大明的士大夫阶层,一直以来,一直认为后金鞑子不过只是‘芥癞之癣’。

‘天子当守国门,君王当死社稷’。

他们用这种近乎是‘道德绑~架’的方式,达成他们的意图,从而维护他们的政治利益,谁又顾得上辽地百姓的死活?

后世,大名鼎鼎的三顺王,在各种状态,简直被喷出了翔。

可~~~~,谁又曾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过?

谁又曾站在多灾多难的辽民立场上考虑过?

有毛文龙在时,东江各部虽是艰难,但勉强还可以维持生计。

说的再直白一点,东江本部的作战,一方面靠的是毛文龙这算命先生的‘神鬼谋算’,另一方面,却只是单纯的凭借信仰了。

即便吃不饱、穿不暖,没有枪,更没有炮,他们却是凭借着他们对鞑子刻骨铭心的仇恨,凭借着他们的高贵信仰,一次一次,用生命铺路,对鞑子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

历史已经证明,坚韧、坚强,吃苦耐劳的辽民,是这个时代,大明最为优秀的兵源。

可恨的是,袁督师高贵的封锁,到最后,东江本部的将士们,甚至连草根都吃不上了。

而反观鞑子这边,非但给投降的明军分发土地、牛羊,更会给他们分发宅邸、女人,保障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人心都是肉长的。

将心比心,这般状态之下,又有几人,能把信念当成饭来吃?

此时,李元庆有幸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他当然绝不允许这场悲剧的历史再重演。

有句俗话说,‘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

李元庆自认,他并不能算是一个好人,他也有他的七情六欲,他也有他孤傲的坚持。

对鞑子,他简直恨不得生食他们的血肉。

但对自己的同胞,尤其是那些无助的贫民们,李元庆却宁肯自己少吃一口,也要让这些同胞们多吃一口。

只不过,历史就像是一面明镜,清晰的摆在这里。

李元庆深深明了,想要挽救更多的同胞命运,想要改变历史,改变华夏民族的国运,他必须要先保证自己的安全,好好活下来,获取更大的权利。

即便是刀剑加颈,斧钺加身,即便是装孙子,卖可怜,即便是要有无数鲜血铺路。

这一核心基本点,却绝对不能动摇。

而此时,他必须要把握好老孙这张牌,即便是糊弄他呢。

这时,孙承宗亲手倒了一杯酒,猛的一下子一口饮尽,老脸上微微有些潮红,但神情~~,却说不出的落寞。

他长长的叹息一声,“元庆,你所说的,老夫怎的可能会不明了呢?只不过,想要促成此事,何止千难万难啊。”

李元庆一笑,亲手给孙承宗满上了一杯酒,又给自己满上一杯,用力喝了一大口,“阁老,卑职以前曾经听过一个故事,觉得很有意思。不知道阁老是否想听?”

孙承宗一愣,眯着眼睛看向李元庆。

他当然明了,以李元庆的精明,绝不会在此时无的放矢。

片刻,孙承宗也一笑,“元庆,你小子,到底耍什么鬼把戏?老夫堵着你的嘴了么?”

李元庆忙笑道:“阁老,是这样。有一个小男孩在傍晚来到了海边,看到海边有很多被潮水冲到沙滩上的小鱼。可惜,这个时候,潮水开始变小了,无法把它们再冲回到海里。小男孩便拿着他的小铁铲,来来回回,将一条一条的小鱼,放生回大海里。他的母亲问他,你这样累不累?一些小鱼而已,又有谁会在乎呢?”

到这里,李元庆明显看到老孙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