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1852铁血中华 >

第187部分

1852铁血中华-第187部分

小说: 1852铁血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英国人以精准的判断,卓越的行动能力,在广东串联这帮人。满清如果不能给韦泽军事打击,那么英国人可以动手。英国人需要的是能够和他们站在一起的同盟军。孤军奋战从来不是英国的习惯,更不是英国的策略。

来自广东各地的情报在香港汇集起来。香港总督看完之后皱起了眉头,“为什么这些人都要求我们帮助他们获得满清的封官?”

汇集的情报显示了一个特异之处,那些民团头子们都表示愿意坚定支持英国人的军事行动,但是他们要占据广东的城市。英国人当然收集到了满清的檄文,凡是能从韦泽的光复军手中夺回城市的人,夺得一个县城,就能当县令,夺取一个府城就能当知府。

所以香港总督就格外不理解这些人的态度与立场了,“如果真的彻底消灭了韦泽,这些人凭什么认为中央政府会按照约定赏赐给他们这些职务?中央政府该做的是反过头打击这些人吧?”

与会的英国文官武将都是很聪明的人,更是信奉力量的人。所以对于香港总督提出的问题,他们也想不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虽然没有听说过中国那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可这么基本的政治道理,任何一个像样的国家都是如此。满清中央政府对地方上提出的让步,不是中央政府心甘情愿,而是不情不愿对现实的妥协而已。当现实中韦泽的威胁被消灭之后,实在是看不出中央政府有任何必须兑现承诺的理由。

当然,除非是这帮民团们能够将满清中央政府的力量赶出广东,他们实现了实质性的割据。正因为如此,中央政府反倒会考虑到这个情况的发生,更加不可能接受广东民团势力在广东的崛起才对。

不过英国人本来也没有完全指望民团势力的崛起,如果真的出现了民团与满清中央的对抗,英国人就能更有效的利用这个矛盾来获取利益。英国人没有足够的兵力占领广东,扶植一个真正被英国人控制的广东巡抚,对英国人可是求之不得的。

“我们姑且承诺他们的请求吧。”英国的舰队司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无疑,这个看法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如果英国能够打垮韦泽的部队,那帮民团们当然不会傻到敢违抗英国人的命令。这些充满了勇气的英国文官武将在自己的现实经历中明白,先创造出优势的结果,那些墙头草们自然而然的就会聚集到胜利者的旗下。非常简单。

既然同僚们都如此表态,香港总督也不觉得有必要再纠缠下去,他说道:“我们的援军将在两个月内赶到,海军包括三艘军舰,陆军有三千五百多人。等他们赶到之后,我们将拥有六千五百陆军。打下广州城应该绰绰有余。”

英国人志在必得,在广州城的光复军却开始实施了撤退。最近光复军陆军扩军速度很快,大量的广西兄弟得知了光复军在广东与梧州的胜利,纷纷前来投靠。韦泽的两个军满编是10万人,经过这番吸收之后部队迅速膨胀到了8万多人。按照乐观估计,再过两个月就能够让这两个包含辎重部队的军达成齐装满员的状态。

而韦泽开始把在广州城内的光伏都督府军事行政部门,以及工厂开始向外部撤离。第二军负责广州以北的地区,第一军负责广州以南的部分。除了靠海的地区之外,部队以团为单位,控制了各个主要城市。

光复军并非是不懂得炮兵威力的愣头青,只要亲眼看看广州城的特色,大家都明白在城头用12磅山地榴弹炮对抗英军的风帆战列舰实在是没有胜算。

“只要我们能够自己开始铸造大口径火炮,就能守住虎门。但是在那之前,我们不能让同志们在广州城毫无意义的送死!”韦泽的命令传达到了部队之后,有韦泽负责,撤退行动并没有遭到太多的反抗。

除了几个愣头青表示,死也好和英国人打仗。然而韦泽只是问了一句,“你们怎么知道没有仗打?”那些人也就无言以对了。韦泽说有仗打,那就一定有仗打。愣头青们的战略设想能力不足,但是他们对韦泽很有信心。

到了八月初,毕庆山终于拿着厚厚的一叠统计数据在常委会议上发言,“可以开始实施授田令了!”

“哦?!”所有常委都兴奋起来。光伏都督府自打进入广州城之后就开始了这项工作,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此时终于能够开始。大家下意识的坐直了身体,等着毕庆山介绍情况。

“忠于满清的那帮人我们已经给铲除了,这些人不多,他们家族占有整个广东地区4%的土地。家族里面有人在满清那里当官的,我们已经让他们的家族寄信给那些满清官员,要他们在半年内脱离满清,回到我们这里。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人回来。所以按照我们颁布的条例,这些人的土地也已经没收充公。可别小看这帮人,谁能考上进士,在满清那边当上大官,周围的土地要不了多久都会成为他家的。至少是周围的土地想出售的话,定然得到那些官员家族的同意。他们有优先收购的权力!这帮人占有了整个广东4%的土地。”毕庆山拿着表格,从容的讲着。

“哦?这么霸道么?”林阿生虽然是广东人,却对这些事情不太清楚。

毕庆山冷笑道:“就是这么霸道。所以我们已经发动了红船子弟们,编了不少粤剧在各处演出,首要的自然是宣传大烟的害处,那些大烟贩子的可恶,以及他们可杀的理由。这些官员豪强的事情,可也是重点宣传的对象!”

林阿生忍不住慢慢点头,他突然笑了,“怪不得最近声称受了欺负,要找这帮满清官员家属算账的人多了许多。”

毕庆山微笑了一下,却没对这个问题过多扩展,这毕竟不是他负责的部门,“十三行不仅有钱,更是大地主。我们这次下手很快,所以抄到了不少地契。这帮人在珠江三角洲这里可是真正的大地主,现在查出来他们直接拥有和间接控制的土地就有8%左右。一部分土地还在继续查。”

把这部分资料分给大家,毕庆山也抽空喝了口水,才继续说下去,“加上我们没收的满清官地,到现在为止我们控制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接近28%的土地。如果能把那帮大烟贩子民团给灭了,我们控制的土地就能接近40%。推行授田令的基础就有了。”

光复会作为外来户,除了反客为主之外,也没有别的办法。而且现在的局面虽然不停的打仗,对没收土地却是大大有利。大家都是为自己考虑,没人肯为别人出头。加上光复军每次实施打击的时候都要先公布打击对象,普通的百姓和地主们根本就不敢胡乱掺乎。

毕庆山身为广东土地办公室的主任,也是大家心知肚明的未来广东省省长,他在这件事上下了大功夫,“我简单的讲一下,授田令里面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授田对象的权力,在土地国有化的基础上,接受授田的家庭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这些使用权可以继承,却不能自由出售与转让,如果想解除和我们签署的授田令,土地必须重新交还给我们。第二部分则是授田对象的义务,凡是接受授田令的人,得到土地之后,就自动解除任何地租,但是要承担起相应的纳粮义务。当然,如果其家庭有人服兵役,在其服役期,就可以减少纳粮比例。第三部分,就是接受授田令的人,必须上缴自己家的土地,我们不接受这帮人拥有授田拥有的土地之外,还有另外的私有土地。一旦发现,立刻没收。大概就是如此。”

李玉昌是商人出身,徽商们因为自己老家土地贫瘠,所以对种地不是有特别大的兴趣。即便如此,真正见识到了土地国有制下的土地政策之后仍然是浑身不自在。李玉昌知道韦泽不禁止大家发言,所以思忖了一阵之后他还是发问了,“都督,授田令好不好,我也不知道。不过这授田令与你说要建立的现代民族国家有何关系?”

韦泽答道:“耕者有其田,这本来就是百姓们的愿望。凡是接受授田令的人,其实就有了纳粮与服兵役的义务。家里一人参军,赋税减三成,两人参军,赋税减六成,三人从军,赋税全免。愿意老老实实种地的,都是良家子。他们参军就是响应与服从了国家的政策。不管是他们还是他们的家人,其实都知道,只有先存在了国家,才有他们今天的日子。你说呢?”

李玉昌一听,的确是这个道理。可李玉昌还是有些不安,“都督,若是每家人都有人参军,岂不是我等税收要减少很多么?”

这种商人斤斤计较的态度把韦泽逗乐了,“哈哈,我们只担心百姓不追随我们,怎么可能担心百姓都来追随我们呢?若是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军,我们立刻手握几十万军队,有这力量,哪里用担心有什么是完不成的?不用担心,若是现代民族国家连这个问题都处理不了,那他定然是无法存在的。”

韦泽不想说太多,其实李玉昌的这种心态即便是在新中国不是没有相同意见者的。但是新中国在21世纪证明了一件事,工业社会工业水平越高,需要的劳动力反而会只多不少。很多第三世界国家之所以无法重复中国崛起的道理,理由很简单,他们的国家政权很无能,既不能创造出大量就业机会,更无力培育出大量受过真正教育的劳动者,更没有办法让这些劳动者为本国工业资本服务。

这个问题太过于复杂,完全超出了李玉昌的理解能力,为了不自找麻烦,韦泽只能对此闭口不谈了。“如果大家没有别的意见,现在就开始执行授田令!”

第80章 规模的艰难(十六)

“凭什么《授田令》里面对私有的土地要收四成税?”

这几乎是广东所有地主们共同的怒吼。授田令并非是韦泽的创举,从春秋战国时代,很多新王朝都有过类似的举动。在唐初,有着同样的授田制度。而且地主们的说法也并非正确,授田令当中规定根据土地占有数量不同,税收比例也不同。更重要的是,满清搞的是税银制度,光复都督府则恢复了针对农村的实物税制度。

地主都不是傻瓜,光复都督府也是个非常注重政策宣传的组织,授田令把政策说明的很清楚。地主们发现,只要加入了光复都督府的授田体制之后,普通农民的税收就被固定为三成。光复军控制了大片的土地,这些土地大多数还都是连接在一起的,那些分散的土地在珠江三角洲上也呈现出小块区域上的优势。各种消息都在证明,光复军正在利用军事力量,以及这种局部区域的土地比例优势,逼迫这些优势地区的其他百姓把土地转让给光复军,再加入授田制度,从而使这些犬牙交错的地区能够实现统一管理。

最能认识到土地连片的大地主们到底拥有何等优势和力量的,自然是这帮地主。这意味着能够把外部力量有效的排除在外,意味着能以地方为核心征召军队。而这些政策在授田令中同样明明白白的写的清楚。国民有义务服兵役。

所以,光复都督府也敢毫不客气的向中小地主征收四成税收,对于大地主们则征收四成五,甚至是五成的税收。这不仅仅是因为光复都督府的手深深伸到了社会基层,更重要的是,光复都督府正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基层。

江门是广东一个比较普通的地区,在广东各地都有的说法,江门也不会少。在一众地主、民团头子参与的聚会里面,几乎所有人都在猛烈抨击这个制度。

在江门排第四的民团头子尹晓峰却微微低着头,神色显得颇为黯淡,这在群情激奋的这些广东的社会中坚份子中很是醒目。

“晓风!光复军抓走了你弟弟,把你弟弟给活活累死,我们可不能和光复军善罢甘休!”江门相当著名的商团头子兼大烟商人岳寿松态度激昂的对尹晓峰说道。

尹晓峰只是苦笑一下,却没有丝毫被煽动的迹象。虽然脸上看着平淡,可尹晓峰心中却是大骂岳寿松。若是不是岳寿松这等人开设大烟馆,尹晓峰的弟弟尹晓岭怎么可能抽起了大烟?自己弟弟死了,尹晓峰自然是觉得伤心,可他也忍不住有些安心,因为家里面再也没有人会偷了家里的钱,甚至是偷了家里值钱东西出去变卖,然后一头扎进大烟馆里面把钱花的精光。

尹晓峰的弟弟尹晓岭原本也有二十几亩地,这些地已经被卖了精光,在他被抓走之前,更是家徒四壁。与这大烟一比,授田令即便是要夺了土地,可还会按照里面所讲的给大家再分一部分土地。这远不至于到了弄到家破人亡的地步。推行授田令的光复军是实实在在的禁烟,至少现在的江门,再也没人敢公开抽大烟。抽大烟的人都被抓走劳动改造,从根子上铲除了需求者之后,做大烟生意的那帮人再也没了生意。

岳寿松并不知道尹晓峰心中的想法,不过他即便是知道了只怕也不敢生气。他顺着地主们已经很激动的情绪开始煽风点火,“诸位!光复都督府那帮人都是些什么人,都是些反贼!他们都是些什么出身,他们出身都是地痞、流氓、连地都没有的穷鬼。他们和咱们本来就不是一路人。”

这敌我分明的话,充分的激发了与会这帮人的认同,地主、民团、商团,这些人纷纷破口大骂,甚至有人诅咒光复都督府的都督韦泽遭到天打雷劈。虽然这帮人说的热闹,尹晓峰却也发现了一件事,大家义愤填膺,表示绝对不会听从光复都督府的话,更不会与光复都督府有任何合作。除此之外,却没有一个人敢宣称用自己的力量去挑战光复都督府。这绝非是这群人是绝对不是以非暴力自居的佛教徒,他们在激动时候的自持,在言语亢奋时生硬或者顺畅的转换,都证明这是他们自己非常清醒的选择不触及武力对抗的话题。

在江门驻扎了光复军一个团的部队,这一个团的部队曾经轻易的将十三行在江门的势力一扫而空。十三行手中拥有相当程度的武装力量,是其他民团都惹不起的武装力量。可十三行手中那些火枪面对光复军手中的步枪,就跟烧火棍般无用。双方战斗力相差悬殊,见到这些战斗之后,再也没有民团敢再说自己会打仗,能打仗。

即便如此,这场面也算是够激烈了。所谓千夫所指无疾而终,会场里面凝结起来的负面情绪也有很大的鼓动性,即便是本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