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1852铁血中华 >

第408部分

1852铁血中华-第408部分

小说: 1852铁血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财政部又不会屙金尿银。”

“我们承担着国有资产的管理,我们就得把国有资产给尽力运作好!”

“增加基础投资是国有资产管理,把现在的资产给运作好也是国有资产管理,都是一回事……”

“这根本不是一回事,你看这价格,能是一回事么……”

国资委近期工作其实没有那么忙,毕竟什么是国有资产,国资委这个新单位怎么管理已有的资产,这个对接工作进行的不够快。毕竟能勒令地方乖乖的把国有资产管理权交出来可不是容易事。须得国务院权力配合。因为韦泽不在,总理毕庆山的号召力以及执行力明显没有韦泽的力度。

外部问题如此难缠,内部的解决思路自然会有很多。各种讨论从具体到方向,又从方向到理论。攘外必先安内,反正现在事情已经如此纠结,国资委工作人员在庞聪聪的要求下,把《资本论》以及韦泽按照21世纪政治课上学过之后又写出的《资本论第一卷导读》拿出来学习。

不得不说,身为大学问家的马叔的书的确掀开了蒙在资本营运上的迷雾。韦泽那个导读也真的是起到了作用。让中国这帮连资本概念都没有的同志们自学习资本论,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有了导读之后就有了纲领。

两个礼拜之后,国资委居然拿出了一个共识文件。文件开头引用了韦泽三个经济周期的看法,既科技发展周期,产业投资周期,产品的认同周期。这三个周期无关资本主义或者共产主义,是后世经济学家们对经济波动比较认同的一个解释。

国资委认为现阶段最紧迫的问题,是国家到底能够在多久的时间内忍受大量投资带来的沉重压力。大家觉得短期内最佳解决办法就是在产力发展上有重大突破。也就是那个动辄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上千年的科技发展周期能够人为缩短。如果科技方面的突破能够带动生产力方面的突破,未来三到五年之内的沉重压力就能得到全面缓解。

这个结论是很容易得出,只要真的懂点经济,有过一定程度的社会管理实践,大家就知道现在中国生产力某种意义上到了一个“枯竭”的地步。这些年土改其实颇有用处,对海外移民减少了内部土地压力,除了遭到国家全面打击的地主士绅阶层之外,人民都分得到了比以前更多的土地。法律又不允许土地买卖,人民都有心思想靠种地来发家致富的。

但这种事情靠想是没用,新政府的钢铁业能够爆炸性增长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铁农具在农村的全面普及。包括橡胶鞋的普及,再加上妇女解放,严谨裹脚,生产力的确在很短时间里面就被大量释放出来。

人的心气可以无比的高,然而人力却不是可以无限制压榨的。过去十几年中的这一波生产力的解放把中国上亿人口的生产力释放一空,即便是蒸汽机的出现让大规模灌溉变成了可行的现实,可这一波的生产力发展也真的到了顶峰。庞聪聪经常去珠三角视察,经过大量实地调研总结之后,庞聪聪发现现在想再提高一点产量,就需要农民把体力耗尽才行。从农民的角度来看,这种投入与产出比并不划算。城市内部的电力供应都勉勉强强,此时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在农村投入电力。蒸汽机又笨重又不方便,投资成本与维护成本太高,并不适合在农村大规模使用。

国资委的人都不是傻瓜,认真正经的开会总结一下,加上资本论的引导作用,大家都能明白中国的飞速发展其实系于韦泽一人之手。韦泽引领着光复军开发出众多匪夷所思的技术,这些技术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全新的制度之下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当前的社会制度已经没有大改的空间,人民的需求依旧强烈,甚至比以前更强烈。中国现在最需要的就是韦泽再次领军推动中国科技的发展。只要韦泽能够让中国的生产力得到突破,现在面对的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

到底是哪种突破才能解决问题,国资委的同志其实也不清楚。到底是哪种技术的进步才能称为突破,国资委的同志真的不明白。大家能确定的只有一件事,在现在的中国,如果有一个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那就非韦泽莫属。在讨论中,国资委的同志确定了一个事实。十几年来中国的所有进步,社会、科技、军事,究其源头,无一不是来自韦泽。如果连韦泽都无力推动这次突破的话,大家就真的不知道还有谁能带领着中国继续进步。

有些时候明明白白的事实就摆在眼前,大家却认不清楚。就如在这次讨论之前,国资委的这帮人只是知道韦泽是大家的领袖,大家需要跟着领袖往前走。韦泽北上,国资委开始自己干起来。

中国农民分到土地之后心气高,想着尽快靠自己发家致富。国资委有了权限与行动力之后,每一个成员同样也都想干出巨大的成就来证明自己。想干出巨大的成就,他们才发现最好最直接的办法莫过于站在巨人的肩头。国资委的同志看清楚了自己明显不是巨人,国资委的同志更看清楚了他们其实早就站在了巨人的肩头,正是这个巨人把他们带到了今天的高度。

读完了经过修改之后的共识,就等着最后的意见汇总。却没有人先发言,对过去的总结,对未来的期盼,该说的在共识里面已经讲过,要提出新意见的话,就只能把共识里面的内容推翻掉。之所以不吭声,是因为在韦泽北上的时候有些同志兴奋的说过,“我们努力干,等都督回来的时候给他一个惊喜!”即便没这么公开发言的同志,其实也很认同这个看法。没想到的是,不用等韦泽回来,大家就要主动请求韦泽回来带领大家工作。

除了这个相对表面上的事情之外,相当多的同志都曾经认为正是包括他们在内的这些人的努力,才让韦泽站到了现在的地位上。对事实的重新认识却颠覆了他们的旧有观点,如果没有国资委的这帮人,韦泽只用找其他的一批人做手下即可。如果没有成为韦泽的部下,国资委的这帮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达到今天的地位与高度。

或许是因为身为比男性更加弱势的女性,庞聪聪早就看清楚了这些。在讨论中她也看清楚了这些死要面子的男性同事们内心深处的那种傲慢。当了那么久的广东省委书记,庞聪聪非常清楚男人那点面子对他们是何等的重要。所以她一言不发,不去毫无意义的刺激大家的自尊心。

沉默了好一阵,国资委的副主任终于开口说道:“我们一定要请都督回来主持工作。大家怎么看?”

“同意!”“同意!”

很短时间之内,所有人员都认真的表达了完全一致的看法。

第273章 南边的麻烦(二)

韦泽接到了国资委的信件,打开之前他还很是担心。国资委只要把国有资产管理好,在对工业投资与基本投资项目审核上严加把关,别闹出乱子就行。不是以国资委的主任委员,或者是其他主任的名义,信封上发信人的位置上工工整整写着“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字样,这意味着这封信是以国资委的名义发来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大事能让国资委如此郑重的给韦泽写信,韦泽想不紧张都不可能。

把大信封打开,里面是国资委共识文件与另外一封信。如果是以前,韦泽肯定先看信,可现在他先看的却是共识文件。韦泽记得有句话,“有些人到了一个地方,下车伊始,就哇喇畦喇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其实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的。”从十几岁的时候韦泽就听说过这句话,到了他快四十了才真的知道这话是对的,而且能够实践这句话里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理念。韦泽对自己其实颇为失望。先读了那份文件再看信,这也算是尽可能先完成调查。

读到一半,韦泽就把文件放下了,这对韦泽也算是比较少见的事情。他读过比这个共识更糟糕的多的文件,或者说韦泽到现在为止读过的有关经济的报告,大部分都没能达到这篇共识的水平。之所以读不下去,完全是因为韦泽心情太过欣喜,太过激动。

终于有人能联系实际,把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到一起来看。这还不是韦泽要求他们这么考虑,而是大家经过讨论与考虑之后最终得出的结论。这意味着党和中央里面终于出现了一批工业化份子,还是一批干部。

到现在为止,甚至大部分省级干部对工业化的认知还限于修建一堆工厂,造出些东西出去卖卖。有这种强烈冲动的省级干部,韦泽都很难判断他们这么看问题的原因到底是认为工厂好,或者是认为工厂建多了之后有利于他们的晋升。

点了根烟,韦泽在圆明园的书房里面来回走动了一会儿,好不容易按下纷乱的思绪,平息了心情,他拿起共识来继续看下去。看完最后一页,韦泽再也没心思去看那封信。韦泽这次干脆就背着手出门在圆明园的湖畔散起步来。

国资委的同志们的确看到的问题的关键,现在中国还没开始搞金融业,更没有搞金融杠杆。政府采取的还是非常传统的搞生产,弄出盈余,把这些盈余投入到基础建设上。必须承认的是,这种积累非常扎实。同样需要承认的是,这种积累的效率就不是那么高。现在中国和美国都在疯狂的建造铁路,美国搞的是公司模式,在股票市场上大肆圈钱,筹集资金。所以在历史上美国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就从美国国内与全世界筹集到了海量的资金,修成了几十万公里的铁路。

当然,美国铁路泡沫崩溃之后,经济危机就爆发了。

现在国资委的同志还不懂金融工具,可他们也深刻感受到了资金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资委的同志请求韦泽出来,以韦泽惊天动地的能力拉动中国实现工业上的突破,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再次大爆发,以解决眼下的困境。

警卫员和秘书看韦泽背着手,慢悠悠的在风景如画的圆明园里面走,脸上又是露出笑容,不久之后神色又凝重起来。大家也知道韦泽都督考虑的整体是好事,但是他又要做出比较重大的决定。就如前几天韦泽与俄国使者见面之后也出来散步,他脸上的浓厚杀气让警卫员与秘书都感觉到背后一阵阵发凉。

到了下午,阮希浩前来找韦泽。他说道:“北上黑龙江的初步计划已经完成,都督请审阅一下。”

韦泽却说道:“这件事我交给北方司令部来办,我已经决定回南京去。”

“为什么?”阮希浩颇为惊讶,不过心里面也有些欣喜。韦泽坐镇在北京,阮希浩所有军事指挥都得向韦泽先汇报。这跑来跑去的比较麻烦还不算什么,上头有韦泽压着,阮希浩觉得很是施展不开。

韦泽却没直接回答,他说道:“我准备调沈心同志来负责北方的土改工作,在这方面你要和他配合。”

沈心如果只管土改问题,阮希浩当然没有意见。他立刻答道:“是!”

“另外,我记得你谈起过电报要是没线,到处能移动就好了。应该有这回事吧。”韦泽问阮希浩。

“真的能有这种东西么?”阮希浩大喜过望。

韦泽严肃的看着阮希浩,一字一句地说道:“无线电报是绝对机密的东西,我想你很清楚无线电报的意义所在吧。”

“都督,你前一段开始要求强化保密,和这无线电报有关么?”阮希浩带着大喜的表情试探着问道。

经过这一段的整顿,不仅保密纪律逐渐深入人心,阮希浩也逐渐理解了保密的意义。青岛号军舰如果被外国人知道内部设计,他们就能学走。光复军拥有青岛号之后可以随意碾压其他国家的军舰,而其他国家如果有了青岛号这样的军舰之后,光复军又该如何应对呢?现在保密已经不是简单的作战情报保密,国家的经济与技术同样是需要严格保密的对象。听到无线电报,阮希浩觉得韦泽的做法绝非是临时起意,而是真的有很长远的打算。

韦泽没回答这个问题,说的却是执行的事情,“我给你讲,我现在担心的不是你不保密,而是你的保密方法不对。我现在觉得你是憋着劲憋得太狠。弄个啥都是保密保密保密。这种事情得讲方法,而不是你一味的去蛮干。按你的做法呢,外人不知道我们要保守的秘密是什么,但是从你的行动里面却能够发现你在某些地方放了不少秘密。保密体系不是针对保密的内容,而是要让部队更有纪律。那是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打听的不去打听,不该说的不去说。这才是保密。你自己好好体会一下。”

阮希浩刚听的时候还有点迷糊,不过他突然灵光一闪,韦泽这话或许就是在告诫阮希浩,“不该打听的就不去打听”。可即便明白了这点,他的好奇心却是大盛,韦泽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全盘的考量。想弄白这件事的心思愈发强烈起来。不过明白的知道了自己的心思,阮希浩又不得不承认,好奇心是一个人的本能反应。看到那些秘密,每个人都想去知道。就如韦泽方才所说,保密应该是个体系,保密也真的是一门学问。

“另外呢,你对无线电也不要有太高的期待。现在咱们的技术水平不过硬,里面还有很多问题。技术部门当然会尽快解决,不过什么时候能够完全解决,我也不清楚。等到无线电部门到了之后,你就知道具体问题所在了。”韦泽对阮希浩交代着。随着这番交代,韦泽发觉自己更想尽快回到南京。技术进步对一个社会的影响太大,之前的时间,韦泽是强行让自己把注意力放到政治上来,其他何尝不知道工业发展有太多缺陷。可两害相较取其轻,韦泽也只能选择解决最紧迫的问题。

就跟这个无线电一样,1883年,发明大王托马斯·爱迪生正在为寻找电灯泡最佳灯丝材料,曾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他在真空电灯泡内部碳丝附近安装了一小截铜丝,希望铜丝能阻止碳丝蒸发。但是他失败了,他无意中发现,没有连接在电路里的铜丝,却因接收到碳丝发射的热电子产生了微弱的电流。当时爱迪生正潜心研究城市电力系统,没重视这个现象。但他为这一发现申请了专利,并命名为“爱迪生效应”。

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电子二极管在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的手下诞生了,这使爱迪生效应具有了实用价值。弗莱明也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