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1852铁血中华 >

第574部分

1852铁血中华-第574部分

小说: 1852铁血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立交桥修好之后,公交的速度令祁睿觉得讶异。道路再宽阔,对于几百万人口的南京城也是有限的。红绿灯要面对的是上下班高峰期时每个路口成百上千的自行车与步行者,机动车更是有点争分夺秒的意思。

堵车成了南京最常见的都市风景,交警们扯着嗓子喊,可人民群众带着不快的表情看着交警,或者干脆视若无睹的选择了他们认为可以尽快过街的方式。有些得逞了,有些则制造出了更多的拥堵。祁睿在半年多前充分领教了大堵车的都市生活。

而立交桥修好之后,这局面就变了。公交车和机动车尽量走高架桥通过路口,不再和自行车与步行者们争夺路口的优先通过权。行人与自行车体较小,行动灵便,通过空间增加之后,整个交通效率疯狂提高。本以为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只花了40分钟就到了。

祁睿突发奇想,很想去交通部门实习。他已经确定了卡车为主的快速行动的论文方向,若是连交通都管不好,这种设想就做不到。一进家门,祁睿就见他老爹正在对秘书说道:“我没空去见那帮共产国际的,我们政策和以前一样。可以好吃好喝好招待,可以带着他们在中国看。但是我们不会掏钱支持共产国际的行动。靠山山倒,靠河河干。咱们当年闹革命的时候,谁又掏钱支持我们了呢?既然我们能够成功,那就说明不依靠外来帮助的革命并非没有成功的可能。”

听着老爹的话,祁睿心里面突然生出一种滑稽感。这话听在别人耳朵里,最大感受大概是敷衍吧。可这话听在受了韦泽二十多年教育的祁睿耳朵里,他只觉得无比熟悉。虽然不是这样的原词,韦泽教育祁睿的时候也总是这样的思想。

只要祁睿的目的是通过做什么来达成目的,因为没经验而到老爹这里寻求帮助。不管祁睿的解决思路多幼稚,韦泽都会很认真的和祁睿讨论。顶多是韦泽有时候嗓门大点,态度不那么温和。甚至看到祁睿完全不能理解的时候,韦泽手把手的带着祁睿干。但是韦泽始终坚持提供给祁睿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如果祁睿说,“老爹,我想要啥啥啥!”或者是“我想要啥啥啥结果!”那95%以上的几率是被毫不留情的拒绝。经过二十几年思想和行动上的训练,祁睿随着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逐渐能理解自家老爹的理念了。

那个共产国际一听就是打着马叔旗号的一群人,从韦泽的话里面听得出,这帮人大概说了“给我革命资金,我就能做到啥啥啥”。这种要求在韦泽这边基本没有得到通过的可能。在起点和终点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线,在韦泽的哲学观中,这属于很荒谬的事情。祁睿也逐渐理解了这种做法的可笑,世界上难道存在两片一样的树叶么?

秘书走了之后,一家人吃了晚饭。祁睿就把自己的军事论文给自家老爹简单的讲述了一番。之所以简单,也是经验的积累。不管祁睿觉得多么复杂的内容,韦泽都能从理论上轻而易举的弄明白。如果叙述很冗长,韦泽就会说:“我时间不多,再给你X分钟。讲完讲不完都得结束。”所以祁睿已经能做到以非常简略的方式向老爹做报告。

五分钟听完了祁睿的叙述之后,韦泽在书桌上放了两张纸,纸中间立起一本书。“战场都有战场迷雾,你只能存在于你的纸上,敌人也是如此。隔着诸多难以克服的高墙,你不知道对方纸上是什么内容,对方也不知道你的纸上是什么内容。大家就得靠经验去猜。靠实际积累起来的能力去推演。你希望这种摩托化运输能够在高纵深上施行,理论上讲,卡车的确可以达成这样的功能。可一旦被敌人给发现,这种实践层面上不得不采取一字长蛇阵的运输模式是很脆弱的。这种运输的机动优势又缺乏能够跟上的侦查网。我归纳起来,你希望这能够用在野战上,又觉得里面存在好些难以克服的困难。你对我的看法有什么意见?”

祁睿连忙点头,“卡车运输问题很多,可我并不希望这种运输只作为一种固定线路的运输模式。我并不指望卡车能够冲锋陷阵,卡车能在高速进军,转头包抄等行动上发挥威力,那就是非常不得了的功用。”

“这个想法很好,你现在要考虑的是怎么越过这个屏障。”韦泽的手指点了点纸,又向斜上方运动,超过了立起的书本高度后又点在另外一张纸上,“如果能够达到这个高度,就能超越屏障,敌人的行动在你眼前就大大透明起来。”

这个道理对于军人来说很容易理解,容易理解是一码事,可怎么才能超越浓厚的战场迷雾,尽可能让敌人的情报在光复军眼中透明起来呢?祁睿要是有了方法,那就不用跑来向自家老爹求教啦。

祁睿知道老爹时间宝贵,他也只能在老爹的提醒下继续说道:“父亲,您是要我不再纠缠于怎么样把卡车的机动发挥到敌人难以掌握的程度。而是要我从最基本的更多掌握敌人的动向入手么?”

这话说的其实很违祁睿的本心,这种解决办法的确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基础的变化永远是最难的。基础的变化意味着整个战争的模式发生了全面变化。他老爹韦泽就是一个军事革命者,建立总参谋部,建立党指挥枪的制度。这一切都让中国军队发生天翻地覆的大变。这种变化更多的是自身的转变,却远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战争的模式。祁睿并不认为自己比老爹还强,老爹都做不到的事情,他就更做不到了。既然没有更先进的手段来打破战场迷雾,那就只能强化本方的突然性。

“父亲,我不认为飞艇能够达到彻底破除战场迷雾的功能。”祁睿做了很多功课,很多人觉得飞艇必将是改变战争的关键。祁睿却认为那种易燃易爆的玩意看着唬人,实际上的功效有限。他阐述着自己的观点,“且不说飞艇的诸多局限。飞艇突然搞几次还行,一旦敌人掌握了飞艇的特点,我们出动飞艇等于是给了敌人一种警讯。”

韦泽听了之后心中非常高兴,他心情放松的靠回椅子上,“如果是一种体积更小,飞的更快,更高,更远。能够在更多地方起飞的飞行器呢?带着高清的照相机,拍下大量的照片。冲洗之后进行比较,战场迷雾能否大大降低。至少对敌人大规模的调动掌握程度提高了。”

祁睿被韦泽的话给吓懵了,如果真的存在这等装备,陆地战争就会被完全改变。祁睿从来不认为卡车运输可以做到随心所欲的地步。在他的理想中,把一支部队快速投放到敌人足够的纵深之后,战场的局面就会大变。如果真存在这样的飞行器,卡车大队避开敌人的重兵所在,如同尖刀般穿插深入。战场纵深就会从几公里十几公里顷刻变成几十上百公里。不对等的战场把握意味着情报居于弱势一方的劫难。

“我可以用这种假设为基础来做我的课题么?”祁睿不多嘴,不乱问。直奔主题。

“我觉得可以。”韦泽给了儿子一个明确答复。

听到这么明确的回答,祁睿长吁口气。在浓厚的战场迷雾下,卡车部队的大规模行动风险太高。战场透明度增加的情况下,卡车大队也会有各种损失,可这种损失就在能够掌握的范围之内。一旦有了可以预估的损失,具体战术就可以进入讨论阶段。祁睿的课题也终于见到了真正的曙光。

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祁睿就准备告退。韦泽却没有让儿子走的意思,他问道:“部队里面对于退休制度是怎么看的?”

“呃……”祁睿先是意外,他想了好一阵才答道,“大家觉得退休不错,前辈退休了,就轮到我们了。”

“有没有给前辈抱屈的?”韦泽继续问。

想起战友们的发言,祁睿有些尴尬的笑了笑。大家都希望老家伙们赶紧让位,这些接受过足够的教育的优秀份子们对于老家伙的依赖程度不深。斟酌了一下用语,祁睿答道:“有些能力不足的当然不希望有太多改变。不过能力越强,这种态度就越淡。”

说完之后,祁睿又赶紧补充了一句,“父亲,就我所知道的,大家都不希望看到您退休。”

自家儿子的话让韦泽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他现在身体好,气色佳。五十多岁看起来并不老。说他三十多岁也有人信。不过韦泽要面对着有关继承人的大问题。这个问题现在没有爆发出来,可不等于以后还能不爆发。而韦泽当下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有人拿这个来搅局。

通过对儿子的询问,韦泽知道了现在军校年轻一波的某些想法。这也是人之常情,有能力没背景的希望通过能力来获取地位。有背景没能力的,希望延续权力来维持地位。儿子的观察的确能说明一些问题,不过也仅仅是某一些问题而已。

“你先下去吧。”韦泽结束了这次对话。

第172章 危机扩散(十四)

和祁睿谈完话的第二天,胡成何前来见韦泽。两人落座之后,胡成何长叹口气,“都督,我还是舍不得离开你身边。”

这一听就是不想退休,韦泽和颜悦色的对永安时候就加入队伍的胡成何说道:“你这话说的,退休之后你还是在南京住。咱们想见面会是什么难事么?”

听韦泽根本没有挽留的意思,胡成何再次叹口气。“都督,我是这么想的。我们的确得给年轻人机会,我反复想了,真的是这样。我觉得我们不妨多让年轻人承担起工作来,我们这些老家伙只是顶个名号在这里,替年轻人撑撑腰,打打气。都督你觉得这样如何?”

胡成何的话其实没啥新意,老兄弟们继续在位置上坐着,然后让年轻人承担实际工作,这种建议其他老兄弟早就提出过。除了这种方案,还有年轻人可以上位,但是老兄弟们组成一个顾问委员会,最后决定大事的是顾问委员会。说到底就是三个字“不放权”。

韦泽从十几年前就开始筹划顺利交班的工作,事情都到了临门一脚的时候了,他怎么可能再退回去。交班不能搞成夺权,任何一代在开始的时候基本都很难善终。韦泽读过那么多书,也见过共和国权力交接的激烈。所以他给钱、给待遇,就是希望能够尽可能不闹出事情来。编筐编篓,难在收口。这种高难度的工作布局十几年,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连之前一直看着清心寡欲的胡成何都已经跑来提出不想退休的要求。

“咱们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拿得起,放得下。”韦泽也只能用这种高调来搪塞。

面对的是胡成何,韦泽却想起半年前地方政府与国务院的斗争。那次斗争现在看来,未必没有退休的因素在里面。掌管退休的是组织部,也是中央部委的成员。若是国务院的部委被斗倒,组织部处于风口浪尖,工作更难做。虽然不想把问题简单化,韦泽此时的决心却又增加了几分。不管从任何角度上来看,新的一波年轻人是不太可能因为退休而和中央对抗。制度已经确立之后,任何对抗行动都变成了对现行制度的对抗。

老兄弟们能够无所不在,是因为光复军建成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处于无处不在,关系盘根错节的核心地位。对于他们的处置,不能过火,却也不能有丝毫动摇。

经过一阵试探,胡成何确定了韦泽的态度到底有多坚定。韦泽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威望,胡成何不敢真的反抗。但是不竭尽全力的话,胡成何也觉得对不起自己。若是事情真到了无可挽回的时候,他也就认了。事关权力,胡成何怎么都不可能做到乖乖听话。

“都督,我听说有些老兄弟在子弟上前线打仗的时候,把子弟调离前线。”自家的子弟没有这样的问题,胡成何当然就敢这么提及。

“哦?这些老兄弟够心疼自家孩子啊。”韦泽并没有做出激烈的反应。等老兄弟退休之后,韦泽想怎么收拾那些不争气的晚辈就可以怎么收拾,现在他要做的就是维持现状,熬到老兄弟们不再掌管权力主流为止。在这等时候就得忍得住。

胡成何现在也有些无所谓了,只要能挑起些事端,他就有机会推迟退休。更不用说胡成何对那些想把孩子送到军队混资历,面对真刀真枪战争的时候立刻怂了的孬种。身为光复军的老兄弟,大家其实都知道现在战争的可怕程度比之前高了太多。

就如同两天前的那次检阅,每个懂行的老兄弟都知道这帮年轻人的确超出大家这个岁数的能耐。若是把老兄弟们在30岁时候拉到现在,和这帮生龙活虎的年轻人对上,失败并不稀奇。

不仅中国的军事在进步,外国的军事水平也没有停滞不前。英国佬的部队里面装备了大量新式火炮和机枪,美国的陆军虽然数量不高,重机枪的比例比光复军还要高。光复军在国内战场上和海军战争中表现出色,损失一直很少。可老兄弟们都忘不了在佛山与英国佬的那次惨烈战斗,那时候的洋鬼子已经如此难对付,在武器装备大规模更新的此时,战争中的伤亡必将更加惨烈。

胡成何能做出这种正经的判断,老兄弟们自然也能做出这等正经的评估。自家的孩子自然是心头肉,谁也不肯真的送去那种血与火的地狱中去。

“都督,若是这些老兄弟这么做,岂不是堕了我们的名声么?这事情你得管管。”胡成何说的义正词严。

“这种事情我先调查一下。”韦泽就是一个拖字诀。托也得讲方法,韦泽笑道:“我听说你家的孩子们可不一般啊。娶的也好,嫁的也好,都很不错。”

胡成何被韦泽说到了心里的高兴之处,自己的家族是胡成何最自豪的地方。那帮上进争气的年轻人代表的是胡家的未来。到现在为止,他们的晋升都没出任何问题。所以胡成何自豪地说道:“我们胡家不可能有什么孬种。若是有,我要亲自拿枪逼着他去冲锋!”

韦泽连忙摆摆手,“谁都不是天生的军人,而且有些人未必适合当军人。非得说冲锋陷阵,沈心、王明山这些年轻小兄弟肯定比不了你。不过他们也自有自己的长处。何必非得强求当兵呢。”

两人正说话间,韦泽的秘书进来递给韦泽一份报告。韦泽看了之后脸色登时就变了。胡成何知道这一定是大事,这些年来韦泽的神色已经很少有剧烈波动。能让韦泽动容的事情绝非小事。

“怎么了,都督?”胡成何抱着期待的心情问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