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执宰大明 >

第111部分

执宰大明-第111部分

小说: 执宰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子殿下,即使皇上给了李御史伴驾的谕旨,但传诏一事何等重大,威国公和杨大人岂会令李御史独骑进京?况且李御史不过是一个刚刚进入都察院的监察御史,有何资格传诏?”

鲁仲乾见周征为李云天出头,又搬出了永乐帝给李云天谕旨,知道无法从李云天的身份上做文章,故而语锋一转,开始质疑李云天的传诏资格。

“威国公,国不可一日无君,下官年轻力壮,击溃阿鲁台后大明四海升平,为了能尽早将诏书送回京城,杨大人这才派下官飞马传诏。”李云天闻言,不动声色地进行了反击。

“年轻力壮?实在是可笑之至!”鲁仲乾冷笑了一声,面无表情地望着李云天,“事关我大明江山社稷,杨大人和英国公等大人自然深知其中的厉害,绝对会谨慎从事,岂会如此孟浪行事?”

“威国公,下官先前已经说了,在下此次前来传诏是皇上的谕旨。”李云天闻言从容不迫地回答,“杨大人和英国公等大人并不是孟浪行事,下官不仅是都察院的监察御史,而且是翰林院的庶吉士,是皇上身边的近臣,故而才被委以重任。”

“小小的庶吉士也敢自称是皇上身边的近臣?”鲁仲乾知道李云天是委婉地表明他有传诏的资格,故而不屑地冷笑了一声。

此言一出,立刻使得左侧文臣中一阵骚动,不少文官冲着鲁仲乾怒目而视,翰林院可谓是文官心目中的圣殿,士大夫中的顶级存在,而鲁仲乾竟然蔑视庶吉士,无形中就得罪了大殿内的那些文官。

“吕大人,李御史是否是皇上身边近臣?”朱高炽闻言眉头微微皱了皱,随即问向了立在左侧文臣前列的吏部尚书吕震,事关朝堂礼制,吕震自然是权威。

“启禀太子殿下,庶吉士居文渊阁,给天子讲经史典籍,负责拟写天子诏书,及记录天子与重臣言行,是为天子近臣。”现场众人齐刷刷望向了吕震,吕震走出队列,冲着朱高炽一拱手,沉声回答。

“太子殿下,既然如此,那么李御史此次进京传诏就合情合理,依微臣看现在当务之急是检验遗诏真伪,以安民心。”随后,一个宏亮的声音响起,杨士奇走出了队列,不动声色地说道。

“威国公,你可还有异议?”朱高炽闻言微微颔首,看向了面色变得有些难看的鲁仲乾。

“臣并无异议。”鲁仲乾的脸上阴晴不定了一阵后,冲着朱高炽一拱手,颇为无奈地躬身回答。

既然吕震已经证明了李云天的传诏资格,那么他此时已经无法再为难李云天。

朱高炽闻言随即下旨,让六部尚书、五府都督、宗人府宗人令和左右宗正以及左右宗人、大理寺寺卿、都察院左右督御史、翰林院翰林学士和内阁大学士等重臣在殿前检验遗诏真伪,这些人分别代表了朝中的文臣、勋贵和皇族。

在检验结果出来前,李云天和雷婷只有依旧跪在那里,李云天还好,他清楚这里面涉及的权力之争,神情平静地等待着。

可雷婷哪里清楚那么多的门门道道,脸上不由得流露出了郁闷的神色,悄悄捶了捶双腿。

她本以为李云天很快就能宣读遗诏,谁成想要等这么长时间,大殿内的那些大臣们叽里咕噜地啰嗦个没完,使得她的双膝跪得又疼又麻。

大殿内那些站在队列中的官员鸦雀无声,连大气也不敢喘,现场的气氛既沉闷又压抑,谁都知道现在是改朝换代的关键时刻,生怕打扰了那些检验遗诏的重臣。

说句不好听的,现在就是有屁他们也只能硬生生地憋回去,否则绝对会以失仪被治罪。一

第171章针锋相对

李云天默默地注视着那些拿着遗诏忙活的重臣们,他的心里很清楚,证明遗诏的真伪只是第一步,下一步的焦点将是遗诏的宣读,这绝对将是一场白热化的较量。

如果搁在平常,皇帝驾崩后自然是太子登基,因为太子是国之储君,无人对他的地位形成挑战,故而继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可是大明现在的情况非常特殊,永乐帝是通过靖难坐上的皇位,而汉王在靖难中功勋卓著,与那些手握兵权的靖难功勋关系密切,是除了太子之外的皇位有力争夺者,故而才会发生眼前的这一幕。

如果汉王手里拿着永乐帝让其登位的“遗诏”出现在众人的面前,表示永乐帝在“遗诏”中废除了朱高炽太子之位将皇位传给了他,那么他就将成为大明的正统,占据道义上的高度,进而臣服那些态度犹豫不决的中间派,进而执掌天下。

所以,鲁仲乾等人肯定会想办法阻挠李云天带来的这份遗诏的宣读,给汉王的到来争取时间。

“禀太子殿下,经过臣等的检验,诏书上的字出自杨荣杨大人之手,上面的用印是皇上的御宝。”终于,在殿内众臣的焦急等待下,宗人府宗令走上前冲着朱高炽一拱手,沉声说道。

作为宗人府的宗令,他的态度就代表着皇族的态度,对于皇族来说,谁来执掌大明的江山既是国事,同时也是家事,故而他此时说的话最有份量。

“太子殿下,既然遗诏是真的,那么就请殿下接诏。”宗人令的话音刚落,杨士奇就不适时宜地高声说道。

“请太子接诏!”殿内左侧的文臣闻言,绝大多数都冲着朱高炽一拱手,异口同声地说道。

“慢着!”随即,一个粗圹的声音在大殿中响起,鲁仲乾面无表情地望着朱高炽说道,“太子殿下,这份遗诏的时间是上个月十八日,而今天已经是二十五日,相距近四十天,既然李御史身负重任,又轻车简从,为何今天才到京城?这里面是否有何不可告人之秘密。”

此言一出,大殿里顿时嗡一声骚动了起来,如果永乐帝是七月十八日驾崩于榆木川,那么李云天竟然现在才到京城,很显然不合常理。

“太子殿下恕罪,微臣行至山西地界时见当地都司盘查过往行人甚严,说是有阿鲁台奸细潜入,微臣为了安全起见就去了太原,从太原又到了沧州,从沧州坐船沿运河北上,故而途中耽搁了时间。”

李云天连忙以头触地,高声向朱高炽解释,巧妙地把山西都司大张旗鼓地盘查来往客人的事情给利用上来。

“威国公,山西都司是否在搜查阿鲁台奸细?”虽然李云天说的委婉含蓄,但是主告辞岂会听不懂他话里的意思,是被山西都司和河北都司的人逼得不得不改变了路径,绕了一个大圈,故而不动声色地问向了鲁仲乾。

“太子殿下,确有此事,当时山西都司接到密报说有阿鲁台的奸细潜入山西作乱,故而微臣让其严加盘查。”

鲁仲乾没想到李云天如此圆滑,竟然把责任推到了山西都司的身上,更没有想到李云天会舍近求远,从运河北上进京,沉吟了一下后说道,“李御史如果表明身份,山西都司的人绝对会派兵护送他进京,可他却去了太原,其中用意不得不耐人寻味!”

“威国公,下官身负皇上遗诏,如果禀告了山西都司,山西都司虽然会派兵护送,那么无疑也将下官暴露给了阿鲁台的那些奸细,一旦他们中途劫杀,下官性命事小,遗诏要是丢失的话那么下官万死也难辞其疚!”

李云天闻言心中顿时一声冷哼,他又不是傻子,岂会自投罗网?对于鲁仲乾的攻击他早有准备,一本正经地回答。

“太子殿下,这只是李御史的一面之辞。”鲁仲乾见李云天回答得滴水不漏,眉头皱了皱后决定从其他方面发难,冷冷地望着李云天,“微臣怀疑李御史矫诏!”

“矫诏?”听闻此言,现场的众臣顿时面面相觑,显得颇为惊讶,这可是抄家灭门的大罪。

“威国公,此乃何意?”朱高炽的眉头微微一皱,面无表情地看向了鲁仲乾,鲁仲乾看来是铁了心要阻止他接诏。

“太子殿下,倘若皇上上个月十八日驾崩,肯定会派人回来传遗诏,如果中途要走四十天的话,那么肯定随行人员甚众。”

鲁仲乾已经清晰地感觉到朱高炽言语中透露出来的寒意,但他此时已经骑虎难下,唯有力撑到底,稳定了一下心神后说道,“如今李御史轻车简从,也花费了这么长时间,微臣认为他带来的诏书是近日所写,以李御史的才华要想临摹杨大人的笔迹应该不再话下,有矫诏之嫌。”

“威国公,下官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下官是为了躲避阿鲁台的奸细这才绕道太原,故而耽误了行程。”鲁仲乾话音刚落,不等投靠汉王的秦永祥等人附和,李云天已经义正词严地说道,“如果威国公有证据的话,下官甘受任何惩处,否则的话请还下官一个清白!”

大殿里的文武百官见李云天硬扛上了鲁仲乾,私下里纷纷小声议论着这件事情,从目前的情形来看,要说李云天矫诏确实非常牵强。

“威国公,你可有证据证明李御史矫诏?”杨士奇扫了一眼现场窃窃私语的众臣,不动声色地问向来鲁仲乾,在他看来鲁仲乾此举完全就是无中生有,胡搅蛮缠。

“杨大人,本公只是依照常理推断而已。”鲁仲乾瞅了一眼杨士奇,冷冷地说道,“本公这也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着想。”

“威国公为国操劳,本官甚为敬佩。”杨士奇向鲁仲乾拱了一下手,沉声说道,“本官觉得威国公多虑了,李御史已经解释,他之所以现在才赶到京城,是因为绕行太原,本官觉得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李御史身负重任,不得不小心行事。”

“太子殿下,如今既然已有遗诏,请太子殿下接诏。”这时,一直尚未出声的兵部尚书陈洽走出了队列,向朱高炽拱了一下手,高声说道。

“请太子接诏!”随后,吏部尚书骞义、礼部尚书吕震、工部尚书李庆等六部堂官纷纷出列奏请。

“请太子接诏!”大殿左侧的文官见状,纷纷开口附议,声势为之一盛。

“太子殿下,微臣之所以说李御史矫诏,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感觉形势有些不妙,鲁仲乾皱了一下眉头,冲着朱高炽一拱手,大着嗓门说道,“微臣今天上朝前从河北都司得到消息,杨荣杨大人已经带着遗诏到了城外,李御史手里的遗诏无疑就是假的!”

此言一出,殿内刹那间就安静了下来,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杨荣和海寿率先回京的事情。

“威国公如何知道杨大人手中有遗诏?”李云天心中冷笑了一声,终于图穷匕首见,鲁仲乾暴露出了他的真实目的,故而宏声问道,“难道杨大人告诉过别人他手中握有遗诏?难道杨大人此番前来就不能是布置皇上的大丧事宜?”

“这……”鲁仲乾没有想到李云天竟然会做出如此犀利的反击,一时间有些语塞,永乐帝驾崩一事在朱高炽登基前是不会向外透露的,杨荣岂会告诉外人?私下透露皇上驾崩的消息那可是杀头的大罪。

“太子殿下,既然杨大人已经近在咫尺,那么微臣认为还是小心行事为好,李御史所带诏书是真是假,杨大人来后自然一切就会明了。”见鲁仲乾被李云天问住,兵部右侍郎武通连忙出来打圆场。

“请太子殿下三思!”左军都督府右都督冯长安、后军都督府右都督龚魁和一些靖难勋贵冲着朱高炽一拱手,高声说道。

“请太子殿下三思。”顿时,立在右侧超过一半的武官纷纷开口附和,与文官形成了抵角之势。

“太子殿下,微臣也觉得此事应该慎重,万一李御史带来的遗诏内容稍有差错,后果不堪设想,既然杨大人即将抵达京城,不妨向杨大人求证。”

眼见双方陷入了僵持,刑部左侍郎秦永祥忽然开口,正义凛然地向朱高炽说道。

“请太子殿下慎重。”兵部右侍郎武通和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范彬自然表示赞同。

“请太子殿下慎重。”数十名文官随后进行了附议,这使得左侧文官这边不由得产生了一阵小小的骚动,纷纷冲着那几十名同僚怒目而视,认为他们是叛徒。

由于秦永祥等人的倒戈,殿内的气氛一时间变得无比压抑,自从永乐帝登基以来,文臣和勋贵还从没有爆发如此激烈的冲突,也是第一次有文官旗帜鲜明地支持勋贵,现场的形势顿时变得复杂起来。

望着眼前对峙的双方,朱高煦眉关紧锁,右手紧紧地握着座椅的把手,看来今天的事情有些难以善了。

“诸位大人,皇上遗诏在此,你们是想抗旨不遵吗?”

李云天知道现在到了紧要关头,于是一使劲从地上站了起来,由于跪得时间太长他的双腿酸麻,踉跄了一下差点没摔在地上,转过身环视了一眼殿内众臣,一脸悲愤地说道,“皇上可待你们不薄,你们如今做出此等诛心之事,百年之后有何颜面再见皇上?”

虽然李云天是冲着大殿中的文武百官说的,但他所指的对象无疑是右侧的那些勋贵,不少勋贵的脸上随即流露出了惭愧的神色,永乐帝对那些勋贵关照有加,可谓恩重如山。

“太子殿下,国不可一日无君,微臣恳请太子殿下接诏!”说完后,李云天转向了朱高炽,再次跪在了地上,以一种悲壮的语调宏声喊道。

“请太子殿下接诏!”杨士奇闻言跟着跪了下去。

“请太子殿下接诏!”随即,大殿左侧的文官在各部院堂官的率领下纷纷跪了下去,只剩下秦永祥、武通和范彬的那几十名同党孤零零地立在那里,神情尴尬,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一

第172章压倒性优势

“请太子殿下接诏!”此时已经到了在太子和汉王之间选边站队的关键时刻,忠勇侯周征瞅了一眼跪在大殿里的文官,随后一撩官袍的袍角也跪在了地上,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他的态度。

“请太子殿下接诏!”右军都督府左都督张昊和前军都督府右都督牛世豪紧跟着跪在了地上。

“请太子殿下接诏!”在周征、张昊和牛世豪三人的带领下,右侧立着的武官呼啦啦跪下了三分之一,这里面有不少是原先持中立态度的人。

鲁仲乾等人很显然没有料到会有如此多的武官选择支持太子,一时间面露惊愕的神色,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微臣,恳请太子殿下接诏!”下一刻,更大的打击出现了,一直沉默不语的中军都督府左都督赵山河也跪在了地上,高声说道。

“请太子殿下接诏。”在赵山河这个中间派的带动下,那些持着观望态度犹豫不决的武官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