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执宰大明 >

第479部分

执宰大明-第479部分

小说: 执宰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哼,你还是死了心吧,我是绝对不会出卖太师的,通州城有十万大军,你们休想拿下。”粗壮蒙古将领的脸色变了几变,随后咬着牙瞪着查干巴拉。

“是吗?”查干巴拉的嘴角流露出一丝轻蔑的笑意,伸手拔出腰上的一把短刀就势插在了粗壮蒙古将领的大腿上,手腕转了几下,笑眯眯地问道,“你刚才说什么,我没有听见。”

“我说……我什么都说。”粗壮蒙古将领没想到查干巴拉说动手就动手,大腿处立刻传来钻心般的疼痛,疼得他脸色刹那间就变得苍白,连忙开口求饶,依照目前的情形来看,如果他不老实交代的话恐怕小命就要留在这里。

“早这么做就对了,何苦要自讨苦吃!”查干巴拉闻言满意地松开了手里的短刀,阿鲁台是李云天首要抓获的目标,只要能抓住他就是大功一件。

不过令查干巴拉感到可惜的是,粗壮蒙古将领只知道阿鲁台在城里的住址,不清楚瓦剌卫拉特部首领脱欢住在哪里,脱欢是李云天在通州城要抓的第二重要的目标,只要能将脱欢与阿鲁台擒获的话那么蒙古军队将成为一盘散沙。

第725章收复通州

凌晨时分,夜幕笼罩下的通州城一派沉寂,忙碌了一天的人们皆已进入了梦乡。

忽然,通州城的北门缓缓打开了,查干巴拉从里面走出来,一手举着一支火把,一手拎着一把往下滴着血的刀,身后的地上横七竖八地倒着二十来具蒙古兵的尸体。

夺取城门的过程比查干巴拉预想得要顺利许多,由于蒙古军队的松懈再加上晚上把守城门的士兵并不多,因此这就给查干巴拉提供了很好的下手机会,率领着手下的卫兵顺利夺去了城门楼。

在城门外站定身形后,查干巴拉举起手里的火把向对面黑夜中划了几个大圈。

伴随着查干巴拉的这个动作,黑夜中传来一阵低沉凌乱的脚步声,只见夜幕下有无数寒芒在晃动,是月光映射在兵器上所泛出的幽光。

很快,黑压压的人影出现在了查干巴拉的眼前,以骁武军打头的明军拎着手里的兵器蜂拥进入了城里,在查干巴拉手下人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向蒙古军队的军营和高级将领的住宅奔去。

城北两里处的一个山丘上,李云天默默地望着那些在夜幕下向通州城快速进发的明军将士,查干巴拉按计划夺取城门使得通州一战明军已经占据了主动,剩下的事情就是两军血腥的厮杀,也不知道城里有多少居民会死在今晚的战乱中。

在李云天的注视下,寂静的通州城里逐渐热闹了起来,入城的明军与城里的蒙古军队相继在多处交战,整座城市仿佛一下子从睡梦中惊醒,变得越来越喧闹,一些地方甚至燃起了大火。

李云天皱着眉头望着眼前的这一幕,通州城的七万蒙古军队是此次南侵的主力,只要将其一举歼灭,那么鞑靼和瓦剌就将彻底失去与大明相抗衡的筹码,因此这一战对大明和北元之间的战局至关重要。

按照李云天的计划,明军从北门进入通州城后将率先夺取通州城的东门和西门,接应埋伏在东门和西门外的明军进城,逼着城里的蒙古军队从南门撤离。

巷战是李云天绝对不愿意看见的一幕,因为巷战对守城的蒙古军队更有利,一旦双方陷入僵持中将给明军带来重大的伤亡,故而他采用围三阙一的常用战术把南门留给蒙古军队,将蒙古军队从南门赶出城,在城外与蒙古军队决战。

以前,李云天十分忌惮与蒙古军队进行野外作战,不过今时不同往日,女真骑兵再加上蒙古达颜部、兀良哈部和辉特部骑兵,李云天手中的女真和蒙古骑兵已经有三万五千多人,对付蒙古军队的骑兵绰绰有余,因此他现在期盼在野外用骑兵冲垮蒙古军队残余的士气,进而将蒙古军队围歼。

“希望你在通州城!”望着通州城里越来越亮的火光,李云天的口中喃喃自语了一句,他口中的“你”指的是身份神秘的阿仇。

招揽了把秃孛罗后,李云天曾经问过把秃孛罗关于阿仇的事情,不过把秃孛罗也不清楚阿仇的底细,只知道脱欢十分器重阿仇,并且阿仇不仅行军打仗很有一手,而且也很有谋略,帮助脱欢收复了好几个草原上的大部落。

由于阿仇是脱欢的人,故而把秃孛罗也不好过问太多,虽然他和脱欢都是瓦剌的大首领,但是相互间的关系并没有外界看起来的那样好,彼此也有着不少矛盾,只不过由于有着共同的敌人――鞑靼这才结盟。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脱欢杀了鞑靼太师阿鲁台后,又相继杀了瓦剌两大首领把秃孛罗和太平,进而统一了蒙古草原,给其子也先在土木堡擒获正统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把秃孛罗与脱欢之间的关系也不过尔尔。

像以前一样,李云天并没有留在那个山丘上关注通州城里的战局进展,而是随后就返回军帐补觉,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雷婷是不会打扰到他。

李云天之所以去补觉,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攻城计划充满了信心,故而没有必要在山丘上干耗时间,不如趁此机会养精蓄锐,以饱满的精神来迎接明天的纷乱复杂的事务。

第二天,直到下午李云天才懒洋洋地从床上爬起来,当他揉着惺忪的睡眼走出军帐时,几名身穿官袍和便装的男子正在一棵大树下小声地谈笑着。

“参见侯爷!”见李云天出来,几个人纷纷走上前向他行礼。

“诸位辛苦了。”李云天微笑着点了点头,然后走上前扶起了一名身穿便装、发须洁白的老者,笑着说道,“老师,您老怎么也来了,应该是学生去拜会您猜对。”

这位发须洁白的老者是大明原南京礼部左侍郎刘通,七十有六,洪武年间的进士,李云天当年会试的时候他是其中的一名考官,因此李云天称其为“老师”。

六年前,古稀之年的刘铭得以致仕,他并没有留在南京城,而是回到老家通州定居,就住在通州城内。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官员的致仕年龄中国很早的时候就有明确规定,《礼记?曲礼(上)》记载载:“大夫七十而致事”。

也就是说,官员七十岁致仕,这一规定从周代就开始开始,并且一直延续了下去。

官员的致仕年龄发生重大调整始于明朝,洪武十三年二月,明太命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至此,六十岁退休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相对于脑力劳动的文官,体力劳动的武官在六十岁时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和体力来投入到军务中去,因此洪武十八年八月,明太祖又命内外指挥、千、百户、镇抚,凡年五十以上者许以子孙代职。

由于明太祖的这道圣谕,大明武职官员的致仕年龄提前到了五十岁,当然了,这里面的武职官员不包括那些跟随明太祖立国的开国功勋。

而永乐帝登基后曾经在一段时间里恢复了七十岁致仕的古制,这是因为靖难之役后大批文武官员被杀,因此永乐帝不得不延迟官员的退休年龄,不过等到永乐中期大明有了足够的官员贮备后,又恢复到了六十岁致仕的。

虽说律例规定官员们六十岁就要致仕,但是由于这条律例通常不会严格执行,因此明朝官员的致仕年龄基本上在六十岁到七十岁之间,位置越高的人退休越晚。

在明代,官员退休后还能享受相应的政治优待,洪武年间规定,三品以上官以本品致仕,四品以下并现职任满三年而无大过者可升一等致仕,若有过而不称职者,以原级致仕,可以参加官方的宴会、祭祀活动等。

不过,致仕后的官员经济待遇变化很大,洪武初年执行“仕官食原俸”的规定,即致仕后拿当职时的俸禄,可惜好景不长,这种规定很快就被明太祖取消,不再发放俸禄,而是享受豁免赋役的权利,生活困难的官员有司每月米二石,修(终)其身。

即便如此,能获取每月两石米的官员也少之又少,再加上对官员们没有多少吸引力,所以到了六十岁不愿致仕的官员比比皆是,无不想法设法地继续为官,那种没有没有门路而又赖在官位上的官员通常会受到弹劾。

因此,对主动致仕的官员朝廷则会给予鼓励,例如弘治年间,明孝宗就专门下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

“侯爷能从辽东赶来给通州城解围,老朽自然要来拜见侯爷。”

虽然李云天在刘通面前自称学生,但刘通却不能以老师自居,毕竟当年他只是一个监考官而不是主考官,而只有主考官才能称为进士们的恩师,因此起身后笑着向李云天说道,言语中流露出激动的神色,他做梦也想不到收复通州城的人会是李云天。

本来,刘通并不知道李云天去了辽东,毕竟这属于大明的机密,很多京城的文武大员都不知道,更何况是他已经致仕,远离了朝堂,更没有什么消息来源了。

不过蒙古军队攻占通州城后为了威慑城里的居民,在大街小巷张贴了不少告示,上面不仅宣德帝北征失利的消息,还涉及到了辽东战事。

按照告示上的说法,李云天和张昊已经被辽东的蒙古军队包围在了辽阳城里,迟早要成为蒙古军队的俘虏,这使得通州城的百姓深受打击。

不得不说,蒙古军队的张贴的告示有着很大的迷惑性,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欺骗通州城的百姓,宣德帝北征失利的事情已经显而易见,否则蒙古军队岂能打到京畿地区,而既然宣德帝所率领的大军都败了,那么李云天和张昊在辽东的失败也就显得顺理成章。

通州城里的战斗在中午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经结束,只剩下零星的交战还在持续,面对从天而降的凶悍明军,大量蒙古兵和仆从军士兵选择了投降,街上到处可见长长的俘虏队伍。

虽然查干巴拉第一时间领着人冲向了阿鲁台的住处,可他还是晚了一步,阿鲁台已经提前离开,召集了城里的军队从南门突围。

刘通从入城的明军那里得知收复通州城的是辽东明军后大吃了一惊,这才知道蒙古军队对辽东战事撒了弥天大谎,于是找来了通州城里有名的官吏士绅,一同出城前来拜见李云天。

“老师的心意学生心领了,学生要即刻回京觐见皇上,等眼前的事务忙完后学生定于老师和几位大人一醉方休。”

刘通等人本想邀请李云天进通州城鼓舞城中百姓的士气,同时也是给李云天等人接风洗尘,不过被李云天笑着婉拒,如今通州城已经被攻克当务之急是前往北京城见宣德帝,给处于风口浪尖的宣德帝报喜。

“我大明能有镇武侯这般文韬武略的干臣,实乃社稷之幸!”刘通等人自然不好再坚持,目送李云天率领数千骑兵奔赴京城,望着李云天远去的背影,刘通禁不住向身边的人赞了一句,周围的几个人纷纷点着头。

在刘通等人看来,李云天三战而定辽东,大明除了他外恐怕无人能在如此困难的情形下完成此等壮举,再加上其勇闯大宁城说服兀良哈三卫归顺朝廷,简直令人感到匪夷所思,无不充满了传奇色彩。

第726章重返京城

黄昏时分,落日的余晖倾洒在北京城的城墙上,使得这座被围困了两个多月的城池显得更加孤寞。

自从居庸关被攻破后,京城的九门就再也没有打开过,蒙古大军封锁了进出京城的各条通道,使得京城完全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虽然蒙古军队并没有围城,距离京城最近的一支由两千蒙古兵和五千仆从军的蒙古军队也驻扎在城南五里的一个镇子上,平时顶多有一些零散的蒙古骑兵在城下骚扰,但京城的守军却不敢贸然出城,避免与蒙古军队发生冲突,固守待援。

由于躲在城里不出来,城墙上的明军士兵没少受到在城外游荡蒙古骑兵和仆从军骑兵的嘲讽和挖苦,甚至当着明军的面杀戮从京城附近村庄抓来的百姓以及****妇女,令守城的明军是义愤填膺,如果不是张辅严令禁止出城的话恐怕早有血气方刚的士兵冲出城与那些蒙古骑兵和仆从军骑兵拼命。

张辅这样做是为了稳妥起见,蒙古骑兵机动性能要胜于明军骑兵一筹,更何况蒙古骑兵善于骑射,明军骑兵出城迎战岂不是自寻死路。

尤为重要的是,要是蒙古军队在城外有埋伏,那么可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这两个多月来守城的明军过得十分憋气,默默地忍受着那些蒙古骑兵和仆从军骑兵的挑衅和奚落,心中对其是恨之入骨可又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为恶。

京城北城,安定门。

城墙上的明军正在交岗,正当值守了一天的士兵们准备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时,地面忽然毫无预警地颤抖了起来,一阵低沉的轰鸣声由远及近地传来,使得所有人禁不住都怔住了,一个个面面相觑,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

“天呀!”一名老兵很快就反应了过来,脸色一变后冲到了护墙前,望着远处的路面发出了一声惊叹。

士兵们纷纷蜂拥着来到护墙前,只见远处的道路上有黑压压的一群小黑点正在向京城的方向移动,在夕阳的映射下周身散发出淡淡的金黄色光芒。

“骑兵!蒙古人的骑兵!”一个有些惊慌的声音随后在人群中响了起来,很显然能制造如此响动的肯定是骑兵了,而且从声势来看来的人不少,至少有数千人,甚至更多,目前京畿地区只有蒙古骑兵能达到这种规模。

随着那声惊呼,安定门的明军士兵立刻慌乱了起来,纷纷拿起弓箭紧张地立在护墙前,两个多月来他们还是第一次遇见如此多的蒙古军队,而且还是纵横疆场的蒙古骑兵。

不仅安定门,德胜门也被这群忽然出现的蒙古骑兵惊动了,同样变得慌乱,士兵们拎着弓箭乱哄哄地聚集在城墙上。

安定门和德胜门是京城九门中的两个,都位于京城的北面,其中德胜门在西侧,安定门在东侧,两者相距并不太远,故而双方有什么风吹草动很快就能知晓。

负责镇守安定门的是永宁伯张峰,从城门楼的阁楼里出来后立在护墙前面无表情地望着那些越来越近的骑兵,蒙古军队一直按兵不动,如今忽然之间到来,是攻城还是议和?

为了确保京城九门的安全,张辅用九名勋贵来坐镇,京城里虽然兵力不是太多,但勋贵却一抓一把,故而自然派上了用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