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执宰大明 >

第536部分

执宰大明-第536部分

小说: 执宰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繁闹的背后,京城的官场上笼罩着一股不安的气息,这股不安气息自然来自李云天,谁都想知道李云天这次能否顺利逃过这一劫,万一宣德帝经过慎重思量还是要杀李云天,那么京城势必将笼罩在一场腥风血雨中,一场堪比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的惊天“谋反大案”将缓缓来开帷幕,恐怕届时就算宣德帝想要控制局面也会有心无力。

先不说宣德帝现在的身体状况非常糟糕,单单朝廷各派势力想要趁着李云天的“谋反”来铲除政敌就会使得案子变得一团糟糕。

腊月二十五的晚上,城南的一间普通杂货铺。

“本官已经查出来了,虽然还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但无疑是内廷的那些混蛋暗中捣得鬼。”幽暗的灯光下,方良一脸狰狞地向阿仇说道,他对此感到非常震惊,万万想不到金英等人竟会出手帮李云天。

“唇亡齿寒,其实我早就应该想到,李云天之所以如此淡然地前去京畿都督府大牢,是算准了内廷会在关键时刻帮他。”阿仇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神色显得有些懊恼,由于李云天没有向朝廷任何势力求助,再加上金英一直都在尽心尽力地帮宣德帝对付李云天,这使得他忽略了内廷的重要作用。

“现在怎么办,金英不知道给皇上喝了什么迷魂汤,竟然使得皇上舍不得杀镇国公。”方良神情冷峻地望着阿仇,他曾经试图劝说宣德帝杀了李云天,可是却被宣德帝赶了出来,看得出来宣德帝对杀或者留李云天心中非常矛盾,这对方良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对了,内廷的人现在把乾清宫看得很严,即便是内阁首辅杨大人也很难见皇上一面,看来金英他们是想拖延时间,等到皇上驾崩后,太子肯定会放了镇国公,本官可听说太子非常喜欢听镇国公的课。”

随后,方良想起了一件事情,忧心忡忡地说道,倘若任由事情发展下去的话那么后果不堪设想,他以前的努力全都付之东流。

“放心,在下早有准备,即便是皇上不杀镇国公,那么镇国公届时也一样难逃一死。”见方良一副垂头丧气的模样,阿仇沉吟了一下后嘴角流露出了一丝笑意,开口安慰道。

第808章阿仇的杀手锏

“阿仇先生有何良策?”心中正懊恼着的方良见阿仇一副胸有成竹的架势,禁不住眼前一亮,迫不及待地问道,他知道阿仇的谋略要胜过他一筹,说不定真的有什么好办法来应对目前的局势。

“在历史上,除了子承父业外,还有兄终弟及!”阿仇双目精光一闪,一字一句地望着方良说道。

“兄终弟及?”方良闻言怔了一下,口中禁不住喃喃自语了一句,随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沉声问向阿仇,“阿仇先生,如今朝堂之上除了太子外谁有资格一承大统?”

宋太祖和宋太宗可谓是历史中原王朝兄终弟及的典范,宋太祖去世后继承皇位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兄弟宋太宗,已经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先例。

按照惯例,如果一件事情在历史上有先例的话那么就比较容易在朝堂上通过并推行,有宋太祖和宋太宗的故事作为依据,那么选一位皇族子弟来代替太子来继承皇位也就显得不那么突兀。

“越王!”阿仇微微一笑,口中缓缓吐出了两个字。

“越王不仅嫡子而且还深得太后的喜爱,由他来继承皇位事情就显得顺理成章。”方良闻言不由得点了点头,以越王的身份和血统将会使得朝堂上少了许多反对的大臣。

“阿仇先生,越王已经被皇上赶去了封地并派锦衣卫严加看管,恐怕要想赶到京城并不容易,而越王无法出现在京城的话会使得朝中不少大臣感到顾忌,一旦太子强行登基的话等待他们的是灭顶之灾。”

随后,方良语峰一转,皱着眉头向阿仇说道,不得不说越王是继承大明皇位的最佳人选,可现在越王已经被宣德帝赶走,要是越王不能出现在京城的话就无法得到朝中更多大臣的支持。

“越王现在就在京城附近,只要皇上一驾崩他就会第一时间赶来京城奔丧!”阿仇的脸上流露出得意的笑容,沉声向方良说道。

“这怎么可能,那些锦衣卫历来以皇上马首是真,岂会让越王留下来……”听闻此言方良顿时大吃了一惊,惊讶地望着得意的阿仇,随后意识到一件事情,脸上流露出了愕然的神色,“你派人劫走了越王?”

“越王是咱们唯一的一个依靠,只要方兄能协助越王登基那么就是从龙的功臣,成为越王得以信赖的心腹,以后在大明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阿仇微微一笑,风轻云淡地回答,“在下只是以方兄的名义将越王请去做客而已并没有限制越王的自由,在下曾经把越王送到城外的骁武军大营门口,不过越王并没有进去。”

“你为何要帮我?”方良闻言不由得惊得目瞪口呆,他既没有想到阿仇竟敢派人劫了欲望,更没有想到越王竟然没有进入骁武军大营,只要进了营门越王的安全就足以得到保证,随后他回过神来有些不解地望着阿仇,阿仇的做法让他感到颇为意外,毕竟他和阿仇并没有太深的交情。

“哈哈……”阿仇闻言笑了起来,沉声解释道,“方兄,李云天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无论如何我都会除掉他,再者说了如果方兄执掌了大明的大权,与我们大元之间的合作岂不是更加默契。”

“如果事情真的能如阿仇先生所言,本官一定履行诺言,与大元永世修好!”听了阿仇的解释后方良下意识地点了点头,认为阿仇言之有理于是也笑了起来,沉声向阿仇说道。

“不过,京城的军权掌握在京畿都督府和亲军都护府的手里,京畿都督府和亲军都护府的都督都会皇上忠心耿耿,恐怕届时会在朝堂上发难。”笑着笑着,方良的笑声嘎然而止,眉头紧紧皱了起来,他忽然之间意识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越王和他在京城根本就没有兵权,届时如何与太子去争皇位?

说到底,历次的王朝变革都是凭借着武力,如果方良和越王没有兵权的话根本在京城翻不起什么大浪来。

“这个勿需方兄担忧,在下已经安排好了,届时会有从龙之师站在越王身后。”阿仇向方良摆了摆手,脸上的笑容越加浓厚,笑容里充满了浓烈的杀气,令方良感到不寒而栗。

阿仇苟延残喘地过了这么久,等待的正是杀李云天的机会,一雪夺妻杀父之仇,心情自然非常激动。

方良神情有些愕然地望着面容变得狰狞的阿仇,心中对阿仇不由得忌惮了几分,他万万想不到阿仇竟然有着如此大的力量,竟能插手京城的军务,更对阿仇如此嫉恨李云天百思不得其解,难道这仅仅是因为李云天击败了北元残部对大明的南侵?

“阿仇先生,要是沿途负责接待事宜的州府发现越王不见了,那事情可就糟了。”虽然心中疑惑,不过现在很显然不是方良打探阿仇底细的时候,皱着眉头问道。

按照惯例,藩王前去封地就藩朝廷会提前下发公文要沿途州府予以接待,如今阿仇派人杀了那些锦衣卫并劫走了越王一家子,沿途那些负责接待的州府一定会察觉出异样。

“这个你放心,我已经安排人假扮越王一行,没有人会发现越王留在京郊的事情。”阿仇眼前凶光一闪,冷笑着说道,“越王就是咱们的杀手锏,只要越王能顺利登上皇位,那么你我的愿望就会实现。

望着一脸狰狞的阿仇,方良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他忽然之间意识到自己选择与阿仇合作好像犯了一个错误,阿仇完全就是一个疯子,为了达到目的什么事情都能干的出来。

可惜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他和阿仇已经是同一条船上的人,唯有与阿仇继续合作,这样才可能有翻身的希望。

宣德九年腊月二十七,宣德帝拖着病重的身子在乾清宫召开了宣德九年最后一次廷议,由于宣德帝此时的身体状况已经差到了极点,神色憔悴,面容枯黄,因此这次廷议的时间很短,而且需要宣德帝定夺的也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御史巡仓的事宜。

御史巡仓是内阁首辅杨士奇的主张,南方的漕粮运抵京城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仓廪无关防以至于奸人一次盗窃成千上万石,即使前者被捕获后者仍继续作案,丝毫无畏惧之心。

因此,杨士奇奏请宣德帝派风宪官前往各粮仓巡察。

宣德帝在廷议上采纳了杨士奇的奏禀,于是命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巡视大明各处官仓以防奸人盗窃。

自此,御史巡仓成为了大明的定制,与巡按御史一样一年更换一人,是宣德帝在宣德九年所做的最后一道重大决策。

廷议上,刑部尚书、大理寺寺卿和都察院左都御史本想向宣德帝请旨,询问如何审理八方货栈火绳枪一案,不过宣德帝实在是太虚弱了,因此决定了御史巡仓后金英就宣布廷议结束,宣德帝咳嗽着被两名内侍扶回了东暖阁。

“少傅,我等该如何处置八方货栈一案?”离开紫禁城的时候,三法司的三位主官拦住了杨士奇的去路,一脸郁闷地问道,由于宣德帝没有示下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审理这件案子。

在大明的文官集团中,由于身为少师的蹇义此时重兵在床,故而杨士奇就成为了文官的领袖,虽然内阁与六部之间有着不少矛盾,但很显然此时并不是计较这些矛盾的时候,因为八方货栈的事情不处理妥当的话恐怕会带来一系列恶劣的连锁反应,这是谁都不愿意看见的事情。

走在四周的文官不由得下意识地围了过来,眼巴巴地望着杨士奇,如今少师、吏部尚书蹇义重病在床,文官集团需要一个能掌舵的人否则的话就成为了一盘散沙,而杨士奇无疑就是最佳人选。

“静观其变!”杨士奇环视了一眼四周的众人,沉吟了一下后吐出了四个字,他也没有什么办法,很显然现在外人不适宜介入李云天的案子,否则只会使得事态激化,一切都要由宣德帝乾坤独断。

“太师,我们该如何做?”不远处,陈泰和胡四海等朝中勋贵也把张辅团团围住,陈泰苦笑着问道。

虽然陈泰严密封锁了八方货栈火绳枪一案堂审的事宜,但是京城哪里有不透风的墙,堂审的内情还是无法避免地泄露了出去。

当京城里的人们得知李云天在京畿都督府大堂上接连戳穿了那些证人的谎言后无不拍手叫好,很多人都希望李云天是无辜的,而堂审也正印证了这一点。

不仅如此,众人也对那十几名讲武堂武官当堂自尽感到震惊和钦佩,在大家看来如果没有天大的冤屈那些有着美好仕途的武官岂能自尽而亡?

随之而来的是对京畿都督府的闲言碎语和鄙夷嘲讽,尤其是作为主审官的陈泰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外界纷纷传言他因为想要立功而故意陷害李云天,使得他名誉迅速跌至了谷底,其家人也受到了牵连现在根本就不敢离开国公府,以免受到辱骂和伤害。

为了保护仁国公府的安全,陈泰不得不调集京军前去守卫,即便是这样晚上的时候院墙外面也会飞来一些石头或者死去小动物的尸体,搅得整个府上不得安宁。

最让陈泰感到心凉的是,京畿都督府所辖京军也受到了市面上流言的影响,士气备受打击,毕竟京军的中高级武官都到讲武堂进行过轮训,对李云天非常敬重,不少士兵私下里也为李云天鸣不平,甚至还出现了周征一派的士兵与陈泰一派的士兵斗殴的事件,令陈泰为此是伤透了脑筋。

第809章风声鹤唳

“尽忠职守,听御命行事。”张辅环视了一眼四周的众位权贵,不动声色地沉声向陈泰说道。

“本公明白了,谢太师指点。”陈泰闻言顿时明白了张辅的意思,连忙拱手致谢,虽然张辅说了两句话,但很显然后面一句“听御命行事”才是重点。

这意味着在宣德帝新诏令下达前陈泰要按兵不动,将八方货栈火绳枪一案拖延下去,静观事态的变化。

“陈都督,现在市面上有一些针对京畿都督府的流言蜚语,你勿需放在心上,大家都清楚其中的缘由,想必镇国公也会体谅你的难处。”

张辅知道陈泰这些天日子不好过,因此沉吟了一下后安慰道,京畿都督府的堂审已经激起了讲武堂、骁武军以及绝大多数京军的众怒,即便是陈泰的嫡系部队也无法接受眼前的这个事实,士气低落,人心涣散。

“本公谨记太师教诲。”陈泰闻言心中顿时一暖,向张辅一躬身后说道,他现在背负了太多的骂名,迫切地需要外界的理解,其实他只不过是一个倒霉的被宣德帝摆布的棋子而已,有苦难言。

由于宣德帝身体状况山河日下,这使得京城的官场处于了非常敏感的时期,不仅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行事小心谨慎,内廷的宦官更是如履薄冰,尽心尽力地伺候着宣德帝,生怕行差踏错,届时可就要招来灭顶之灾。

紫禁城里笼罩着一股沉闷按照大明的惯例,一旦宣德帝驾的话后宫那些没有子嗣的妃嫔和一些内侍、宫女是要殉葬的,没有哪个人想要成为殉葬品。

早在商朝时,贵族用奴隶殉葬和祭祖的做法就十分盛行,不仅规模大而且手段残忍,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下令把宫中那些没有生育的宫女全部殉葬,加上建造陵墓的工匠殉葬者数以万计。

由于此举太过残忍,因此汉代起殉葬基本上被废除了,不过到了明朝,明太祖又重启了殉葬事宜,并将其作为一种制度流传下来。

明太祖重启殉葬制度与次子秦王朱樉有关,洪武二十八年朱樉病死,明太祖以两名王妃为其殉葬,首开明代妃嫔、宫女殉葬之先例。

明太祖驾崩后,继位的建文帝遵遗诏,依古制,将凡是没有生育过的后宫嫔妃皆给明太祖殉葬,另有若干宫女从死,具体殉葬是多少人史上并无确切的记载,不过根据明末毛奇龄所著的《彤史拾遗记》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毛奇龄之所以做出这样的结论,是依据明太祖下葬孝陵后建文帝对这些生殉宫女的家人进行了表彰和封赏,将其家人进封为世袭的百户或者千户,由于这些武官皆殉葬宫人的父兄,所以被称为“朝天女户”。

永乐帝殉葬的嫔妃人数有两处记录,一处是《大明会典》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