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权倾大宋 >

第267部分

权倾大宋-第267部分

小说: 权倾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

第540章大宋新政的序幕1

“圣人之后,历代可有过四百年者”王秀冷冷一笑道。

李纲神色愕然,摇了摇头道“与三皇五帝时,后世教化败落。”

王秀寸步不让,沉声道“何为败落”

李纲无奈地看了看王秀,恨恨地咽了口气,他的确无法反驳王秀,也无法回答,因为他明白一旦回答,他将会更加尴尬,还不如果断地闭嘴。

“无为则为道,有为则为法,仁、义为邦国大治根本,此三代盛世早有之,人言王道也。然商汤革命,子放父于南巢;武王伐纣,以仁义之师何故流血漂橹,商人血战一昼夜王道衰落,霸道盛行,以至于威望篡位,方知古禅位。”“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朝历代以王霸并兼。邦交如山林群兽,等级森严,虎吃狼、狼吃鹿,鹿吃草,天然使性,不可更改。朝代更替、制度循环,正如群兽等级失衡,虎狼自食,滥伤羔羊,以至于制度崩坏,为人所。千年盛世、万古不坠的立国根本,是虎狼丛林法则。但是,虎狼尚知驱群羊食一头的道理,生民是天子的子民,大宋的根本所在,岂能任意盘剥”

“家国不振,百姓困顿,何必把生民局限一隅,老子化胡,圣人所在是华夏,我生民奔赴万里外求生机,带回外邦财富,给予夷人德化,不出百年,外邦蛮夷成为华夏子民,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大殿内一片寂静,两府重臣个个目瞪口呆,秦桧是直翻白眼。太无耻了,说的真好听,以圣人之道顺化蛮夷,实在让人不好辩驳。但是,在场都是老狐狸,谁都能听出来,在那层温情脉脉的遮羞布下,是裸的掠夺和吞并。

不过,丛林法则倒是次听说,虽然裸毫无温情,却也喻恰当,虎狼驱群羊取一头,这是等级秩序井然,不伤民力的规则;要是虎狼自食,滥伤羔羊,是随意役使民力,让制度轰然倒塌。

孙傅嘴角一抽,他看了眼王秀,慢慢地道“恐非儒者之言。”

王秀瞥了眼孙傅,不屑地道“那给虏人作篇章,让他们退出燕山,遵天子为天可汗,如何”

孙傅脸面充血,这不是打脸吗行朝经过五年的展,好不容易稳定下来,你小子来个天可汗,分明是讽刺前朝两府无能,他狠狠地瞪了眼王秀,道“虏人奸诈,言而无信。”

王秀冷冷一笑,调侃地道“我大宋兵强马壮,虏人敢言而无信否似乎宣和、靖康年间,虏人虽然无信去做的无可厚非,但两府决策也无法让人信服。”

“如今,北有虏人犯境,西有叛臣割据,南方诸蛮频频闹事,朝廷连禁军也供养不起,诸位都是饱学之士,定能体味其道理。”

嗯,不能不说金军南下,是大宋国策失误造成的,如果不是赵佶好大喜功,或许,悲剧不会那么早生。算是生了,没有赵家父子的出尔反尔,也不会导致开封沦陷。说到根子,国强民富,兵强马壮才是硬道理,你不服还不行,一味强调仁德,只能自取其辱。

“相公要经营域外,博取万国之利,以供华夏是无不可,但殖民恐有违天朝垂范”朱琏理解王秀经营海外意图,但对外邦的裸掠夺,是她所不忍心看到的。

“娘娘,水军在海外建立城寨、扩展土地、雇用当地土人、开矿垦荒、并非无代价的。而水军海船的存在,又令各酋国对朝廷忌惮,更加有效的牵制交趾,稳定西南夷人,让朝廷更好地掌控百夷。”

“那也不能随意役使番邦生民”孙傅似乎有所动摇,王秀的话显然打动了他,但他本着儒家经世原则,对抄掠异域有着本能的抵触。大宋士人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也有开放的心态,却独独少了开疆扩土的雄心壮志。

自开国的收复蓟北十三州,最终沦落到提十万雄兵,收复蓟北,也不如东华门跨马游街,士人的血性逐渐凋落。

“岂是随意役使,相信利之所在,那些贵酋乐意和朝廷交换,获得原的丝帛青瓷,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奢华。”王秀目光闪烁着兴奋地笑,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是他南海战略的基点。

孙傅见王秀一副奸商的笑容,不禁暗自摇头不已,奸商,真是个残暴的奸商啊

张叔夜眉头一动,看来王秀早有腹案了,大宋水军的成军,已经进入倒计时,谁也无法阻止,你看不起商人可以,但要无视商人的力量,那大错特错了。不过,李宝、官谦等人好运气啊孙傅、李纲、唐格等隐隐意识到,王秀是以退为进,放弃侍卫马步军,在大家都不以为然的情况下,掌控了大宋水军,主要将帅几乎都是王秀的旧部。

但是,没有人主动去揭开这层遮羞布,王秀沉寂了五年,虽说从朝影响外朝,却让他们无话可说,人家给了你挥的空间和时间,你要有本事也归隐五年看看所以,在利益的交织下,大家都保持沉默,先观望再说。

“此举甚善”赵谌冷不防插了句,让孙傅、唐格等人大吃一惊,李纲正待要说什么,却听又说“军制是何说”

王秀见赵谌着眼军制,倒是暗暗点头,沉声道“臣以为兵在于精不在多,自艺祖、太宗时,朝廷禁军不过二十余万,能征战天下,荡平诸国。而今,空有百万大军竟不能北收失地,空靡钱粮千万,革新军制,编练新军,已经刻不容缓。”

“禁军,确实到非整治不可的地步。”李纲感叹地道,他对王秀所言深有感触,禁军实在太多了,宗泽诏安的盗匪义军,足足有百万之众,算大部分放归田园,也还是留下不少,战斗力都不算强,基本属于摆设。

王秀微微颔,他和李纲的观点稍有不同,认为宋军数十万大军不敌数万金马,并不是战斗力的问题,核心原因是大宋的治军思想和体制。

“怎么办”张叔夜慎重地问道。

。。。

。。。

第五四零章首先从军制开始

“革新编制、精选吏士,集训将帅、培养新人。天『籁小说:”王秀目光中充满了兴奋,军制革新阻力最小,他经过深思熟虑,认为经济上的革新,实际早就有了铺垫,需要某个临界点去启动,禁军已经影响到国策实施,到了不能等的程度,他决定先从军事上着手。

“禁军番号繁多,都统制、各军统制、正将互不相统,很难节制诸军,每战虽有十倍于敌,将帅却各主进退,被敌军各个击破,导致朝廷屡屡受挫。我看,禁军应建立一整套新军制,即可防范五代将帅专擅,又可临阵上下令行禁止,进退如一,以少量精兵担负重任。”

“设立将帅上下节制的方面都司,是为节制方面战事的衙门,下设军、旅、营三级统军将帅,以代替将兵法。都指挥使为主将,使副、都虞侯为辅佐,军、旅设立都参军和副都参军营设行军参军,参与军机,辅佐主帅决断。”

“都参军,参谋官”张叔夜诧异地望着王秀道,参谋官是有,那都是大帅征辟的能人志士,王秀明显有目地参军和参谋官明显不是一回事。

“参赞军机,本朝大将多用公使钱招募参谋官,但他们没有经过系统培养,大多不能胜任,也就是聊生有无。我想都司和军以上设都参军,营设行军参军,参军官由专门学堂培养,将帅必须有担任参军的资历,否则不予提拔。”

张叔夜点头称是,将帅用公使钱招募能人奇士,拿朝廷的钱培植本人的势力,寻常时候倒能容忍,但天下纷乱,将帅权力日重,身边聚集私人智囊,绝不是朝廷想看到的。他似乎有点理解王秀用意,建立参军制度代替私幕参谋官,让参预军机的幕僚成为由朝廷任命的将帅。还必须有朝廷培养出来,让他拍掌叫绝的是,隐隐有将帅与幕僚轮换担当,很大程度避免将帅长期统军的弊端,更避开了朝廷对将兵法的疑虑,部队的规模可以扩大些,各部能够迎战金军。

“将帅官制简化。废除散阶,设官、职、阶。将帅授任不得由节级提任,将校选拔一律由朝廷设置各级武学堂授业,合格者授予低级将校官职,优等俊秀人才贴阁职,尽可能提高将帅决断能力。”

“再把虞侯从掌兵官拿出,彻底恢复唐代监察军纪职责,由兵部直接掌管,用于监督主帅,形同知州和通判。”

“朝廷以枢密院掌兵符。设都参军司,掌各都司都参军使,兵部主管各都司都虞侯监军。各级将帅层层统辖,主将统军,使副治军,参军使谋划,都虞侯监察军务。凡大军调令。有圣旨、枢密院虎符、兵部节令,都虞侯副署,到达军中,须得主将,使副、都参军、都虞侯四人揭令,主将签印、使副具名。都参军签令,都虞侯监管,缺一不能调兵。”

“徐徐试行,倒不失稳妥之法。”孙傅点头称是,他是文官不假,却也看到其中精妙处。

他对王秀的军制革新再不抵触,甚至有很多赞同。将帅是上下节制,但又把掌兵、监察、军机分开,那是结合将兵法和行营军制的有点,分而不破、合而不统。文官的控制力加大,实际加大朝廷掌控力。

“此法甚善,恐边帅不愿”张叔夜忧心重重,他看好军制革新,尽管军制有恢复熙宁前的痕迹,但不可否认有利朝廷,他所担心是将帅不满。

李纲眉头微蹙,厉声道:“朝廷大将,怎能不服朝廷调遣,若有,早察觉也是国之大幸,天子自有雨下利刃。”

果然是杀气腾腾啊王秀知道几位爷都是当世的人杰,有他们的认可,看来自己推动军制变革,阻力不算太大。如今,女真人每年都搞点动静,大事没有小事不算,边帅权力日增,他的打算很简单,与其让边帅隐性权力不断增加,不如给你权力,顺便再权力中下个套子,揖让将帅从容统兵,又让文官治军有法可依。

“下官估算,经精选吏士,算上行在驻扎兵马,内外可保留马步军近四十万,水军八万,至于战时可以签保甲丁壮,朝廷能省下大批钱粮。”

“枢密院会同三衙共议,以策万全。”李纲一片公心,老城稳健提议。

王秀撇撇嘴,心里很不乐意,他没有听出李纲并非针对他,而是为了争取高层将帅支持心意,沉声道:“两府决断,将帅怎能参与”

“也好,那就两府商定章程。”孙傅也不愿将帅参与,这种事主动权应把握在士人手中。

“嗯,可以先从行在兵马和水军开始。水军脱离侍卫步军司,单独成立侍卫水军司,下辖南、北船队,侍卫马、步、水三军为新三衙,殿前司为天子卫率。”

朱琏通过珠帘凝望王秀,感到沉寂了这几年,突然抛出变革,她竟然没有一点暗示,开始还有点担忧,但没想到王秀先谈军务,很简单地达成目的,让她稍稍放心。

但是,最核心的还是经济和政治变革,更是人们最关心的,稍有不慎会被群起反对,庆历、熙宁事不能不防,她抬高嗓音道:“立新官制、选敛贤能。有待怎说”

众人个个猴精,哪能不明白怎么回事,一个个脸色木然,等候王秀的解释。

王秀见孙傅、唐格等人木纳而立,心里不免鄙夷,沉声道:“当务之急,是要恢复祖宗设官法度,厘定差遣,减少官衙,立大典,祥定省部律法。”

“祖宗之法在官衙制衡,消减官吏已经不易,减少官衙似乎不妥”孙傅不提出异议。

“世上万物皆可变,唯有制衡之理断不可变,但并非是固步自封,多事之秋,减少官衙势在必行。”

秦桧暗自摇头,看来王秀推行革新,是要触动很多人的利益,势必面对整个大宋官僚集团,他很不看好前景,历代改制成少败多,即便是成事,也不免落的惨淡结局,为他人做嫁衣。。

。。。

。。。

第五四一章众人沉默的原因之一

孙傅不能完全认同,但王秀没有拿出具体条陈前,他也不想采取激烈手段,没看到那群老狐狸闭口不言吗

王秀见众人闭口不言,甚至连李纲也一言不,不由地暗自叫苦。『他不怕激烈反对,就怕众人沉默,关乎士人功名利禄,一旦触犯不跟你拼命才怪,爆前的沉默才最可怕,他稍稍沉吟,道:“详细条陈以备奏章,臣随后呈上两府。”

奏章分为两种,直送天子御览和两府商议后呈送,直接抵达天庭的,是经过银台司,一般是台谏官的奏章。王秀的举动,毫无悬念的是由两府商议,虽说是阻力重重,但只要操作得当,最起码能让两府重臣分担压力,至少他是尊重两府重臣的,能赢得他们的好感。

朱琏岂能不明白王秀意图,道:“也罢,先由两府会商再说,定要拿个结果出来。”

王秀与秦桧并马回府,秦桧一副心事重重模样,王秀率先提出军事革新,阻力不算大却也不算小,重点就在南海的征伐上,至少没有盖上一层温柔的遮羞布。大家表示沉默的并非军制,而是王秀高调复出即将掀起的暴风聚雨,那才是最可怕的。

无它,又要多个人分果果了

“会之兄,怎么了,是不是嫂嫂又为难你了”王秀洞悉秦桧的心思,索性开起了玩笑。

不要小看秦桧的夫人王氏,你要信了教科书和民间传言,那就会吃大亏的。王氏那可是出身显赫的世家女子,神宗时宰相王硅的孙女,一代才女李清照的表姐,姑父更是政和年间炙手可热的郑居中。更复杂的是,王氏的表哥郑亿是韩琦嫡孙韩志,说起来和张启元还有亲戚,官宦豪门错综复杂的裙带关系,用血缘维系权势。打断骨头还连着筋。

秦桧似乎有点忌惮王氏,撇撇嘴苦笑道:“我哪敢惹她。”

王秀眉头一挑,秦桧说的是实话,王氏绝对是强势有主见的女子,多给秦桧出谋划策,恐怕秦桧向他靠拢,多半是这位王娘子的主张。这个女人绝对有政治头脑。秦桧有此贤内助,也是一路官运享通。至于岳王庙前的那点破事,就是政治的需要,没有秦桧、王氏,也会有晋桧、李氏的。

“会之兄有位好娘子啊”

“文实家的才是贤内助。”

“呵呵,会之兄,行朝立足东南,看是安稳实则忧患重重。虏人年年抄掠,谁能保证不深入江淮,党项盘踞河西。无时不要并吞延鄜,吐蕃朝三暮四,如一狗尔,西南诸夷时顺时叛,朝廷心有余而力不足,南海小国,只会贪图回赐。劫掠海商财帛,朝不满夕变脸。会之兄俊杰能士,定然能体会小弟用心”王秀开门见山,分析时局,绝不给秦桧任何拒绝理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