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权倾大宋 >

第275部分

权倾大宋-第275部分

小说: 权倾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宗良点了点头,道:“先生,可以采用红砖、水泥建设,杭州附近也有不少冶铁作坊,现场就能取材,想必度不会慢。半年时间不算长,但只要多花点钱。从正式开始很快能建成,时节也恰当好处。”

“至于书院讲学,还得细细筹备,我也有些现成人选,但还要聘请一些名流,也好让学子领受百家之学。开拓视野,不要局限了视野。”王秀非常满意宗良的务实,或许,宗良没有钟离睿的智谋,更没有沈默的才能,也有许多的缺点,却重在脚踏实地。一切讲究效率。

“先生说的是,采百家之言,最终形成自己的学问,才算学到东西。”宗良很赞同王秀的说法。

“嗯,人要有自己的道,才会走出人生辉煌路。”王秀笑咪咪地,态度温和许多,心情也好转了。就算他仍保持平常心,但上位者的心态不可避免地养成,有人赞同他的观点,自然是非常舒坦。

王秀和宗良你一言我一句,把刘仁凤晾在一边,让他很难受,有种被边缘化的感觉。不过,他对采百家之言,有几分认同,脸色和缓了许多。

“哦,险些忘了,二哥,李娘子的居所,可曾打探到了”王秀没有看刘仁凤,目光落在远处的绿波上。

刘仁凤才想起来,今个来的目地,是交代王秀的任务,他急忙稳住心神,道:“李娘子住在城外西子湖畔,弟子曾经慕名前去拜访。”

“哦,”王秀眉头一动,笑道:“那就良辰吉日,我要专程拜访。”

刘仁凤嘴角一抽,李清照不过是已故宰相儿媳,以王秀的身份,派人传来就行,何必多此一举,要亲自去拜访,他甚至和秦桧等人一个想法,会不会是王秀看上李清照。

但是,他转瞬就推翻可笑的想法,尽管李清照依旧明艳照人,但毕竟四十八了,相信王秀绝不会有些的想法。如果,王秀要知道刘仁凤的遐想,非得把鼻子气歪不可。

他到底是俊杰,压下不良念头,也就明白个七八分,轻声道:“先生想请李娘子,执掌女斋”

王秀浅浅地笑了,玩味地道:“明日就去,就看李娘子愿不愿意了。”

宗良咂咂嘴,笑道:“有先生出面,相信李娘子定会出山,毕竟她也是做学问的,那么好的待遇放过了,岂不是可惜,换成我都觉得可惜。”

刘仁凤给宗良个大大地白眼,你是号称丞相长史不假,是进士出身不假,但要论学问,李清照能甩开你八条街。

穷文富武,自古书生多寒士,但金石研究却需要大量财力和物力,没有钱和人,你是搞不出名堂的。李清照在战乱中散落很多金石,必然想全力收集,王秀想不出李清照有拒绝的理由。

就在王秀准备拜访李清照时,一名青年书生,带着一名从人,二人二马进入杭州治城仁和县城。

“大人,前面就到了。”

青年书生眉头一挑,双目炯炯,抬望着两浙路海事局朱红大门,淡淡地道:“到了就好。”

“大人,不去王相公那拜会,是不是。。”从人有点犹豫,好意地提醒一句。

“山长不是迂腐之人,过衙门不进,我是干不出来。”

此人,正是商水小学校出来的士子,被人称为王门十五杰中的费苏,也是赐进士出身,当年,外放一任知县,颇有理财经营手段,任期满了,王秀把他调到两浙路,担任权试知两浙路海事局一行事,官不算大,却足以见王秀的重视,他才入仕不到四年啊。

。。。

。。。

第五五九章权知杭州军州事4

由于他资历尚浅,不可能遽然担任高官,只能成为临时代理,也算从八品官,况且低调上任,不引人关注。

两名门子见费苏过来,像是要进去的样子,两浙路海事局岂容人乱闯一人喝道:“站住,这里是海事局衙门,不得擅闯,还不赶紧退下。”

从人不等费苏说话,急忙道:“大胆,我家大人奉旨权知两浙路海事局一行事,你这厮好生大胆,禀报大小官吏迎接。”

门子细看费苏,却见对方年轻的不像话,一袭青绿湖织长衫,做工细致,腰间丝带上坠着块上等的白玉,却胜在浑身上下那淡淡地傲气。衙门公人也是世故油滑之人,知道新任大人年轻,宁可搞错也不能失礼,急忙拱手赔笑道:“小人无礼,官人进门还需官告身。”

费苏淡淡一笑,从袖中掏出吏部告身,递过去道:“快去快回,不要让我久等。”

果然,一干大小官吏出来迎接,虽说仅有两名从九品官员,但那也是一阵子的闹腾,热热闹闹地把费苏请进去。

“流放、杀头真是便宜他们了。”

费苏没有纠缠太久,他办事绝对雷厉风行,第一件事就在公厅里翻看账目,听两名未被牵连的官员上报,暗自心惊不已。万没想到某些人胆大包天,几乎到了骇人听闻程度,两浙路海事局实际被蛀成空壳,难怪八名流官只剩两人。

就这两位爷,也不敢说清廉如水,只是没有参与回易罢了。

“今年,有多少商家上报出海,货物都陈报核准了吗”

一名中年官吏嘴角微颤,谨慎地道:“大人,有二十一家商户报请出海,计有商船三十艘,以真州吴家船最多。”

“淮南东路真州吴家,他们也跑到两浙路了。”费苏一怔。隐隐有些疑虑,回易案牵连商人很多,朝廷对商人防范甚严,他怀疑吴家也是正理。

下面的胥吏多是老练世故之人,费苏的意思又岂能听不出来,一些人的脸面变的不太好看。

一名中年胥吏阴沉着脸,当即高声道:“大人。吴家小官人吴宣来移户,说是本局靠近良港便利转运。小人虽是末吏。却也知局司制度,只要船主无官司恶迹,不限地方入册,才为之登记在册。”

胥吏说的合情合理、有名有姓,人家也是按照制度办事,自己怀疑态度太明显了,费苏点了点头,道:“这吴宣是先故吴相公侄子,是出了名的贵人。”顿了顿。又目光锐利,看着两名官吏,道:“本官奉旨掌两浙路海事局,无奈才疏学浅,难以独支大局,还望二位能鼎力相助,他是天官南曹考功。不难富贵。”

两名官吏眉头抖动,目光尤为炙热,不想晋升的官吏,不是合格的官吏,他们也想更进一步。何况,费苏直接无视胥吏。那就说明了问题,能从账目中看出点端倪的官,绝不是皓苦读的书呆子,压根无需依靠胥吏。

却说,杭州西门十里,西子湖东小镇普通的宅院外。

“有人在吗”刘仁凤轻叩三声大门。

“是哪位”不一会门开了,一名十四五岁。相貌俏丽的青衣少女,眨眨乌亮的大眼睛,问道:“官人何事”说着又盯着刘仁凤道:“这不是知县相公吗”

刘仁凤一阵难堪,相公的称呼在地方已经用烂了,民间或胥吏称知县也叫相公,也算是公开了。但你私下称也就得了,当着王秀这位正牌的相公,让人情何以堪啊不得不硬着头皮道:“小娘子,你家李大娘在吗”

“大娘正在书房,相公请入客厅相侯。”

刘仁凤尚未回答,王秀上前一步,温和地笑道道:“烦请小娘子传个话,知杭州王秀前来拜会。”

“原来是王相公,请客厅用茶。”名媛侍女就是不一样,少女待人接物颇为老道,自然知道新任知州大人是谁,待人接物毫不落俗套。

王秀来到客厅座下,宗良、刘仁凤侍立一侧,徐中没有来,被放了一天大假。

他细细打量这客厅,只见四面白墙挂着几幅名家字画,两扇井纹窗前摆着几盆花草,点缀的颇为雅道。

不多时,一位白衣进来,虽说美人迟暮,却也是艳光四射,成熟风韵,王秀意识到这是李清照,立即站起身来,浅浅作揖道:“一向听李娘子芳名,今日叨扰,还望恕罪。”

来人正是李清照,由于王秀的横空出世,女真人没有机会跨过大江,她的命运也生变化,再没有历史上金军蹂躏江南,南逃时家财丧尽,孤苦交加的情景,定居杭州过上小康生活,倒也算是安闲自在。

当她看到声誉崇高的王秀,对她彬彬有礼,不免心生好感,万福道:“罪妇见过相公。”

“李娘子何出此言”王秀轻轻一叹,明显是为赵明诚弃地,不由地道:“虏人猖獗,朝廷尚不能自全,就是在下也惊悸不已,难为读书人了”

李清照见王秀为赵明诚开脱,动容道:“错就是错,身为守臣就当守土。”王秀的意思她懂,但无论如何去说,赵明诚弃地而遁,都是她无法解开的心结。

“王相公请上坐。”她强忍万般心思,露出温和地笑容,毕竟王秀是客人,不能慢待。

“客随主便,李娘子请。”王秀很有风度地谦让。

李清照看了眼王秀,微笑道:“相公是观文殿大学士,率臣守土,妾身岂敢居上。”

“唉,都是虚名,李娘子不要计较,在下拜访,无仪杖、无名帖,只是陈州王秀。”

“既然相公谦让,妾身恭敬不如从命。”

二人坐定后,王秀又对宗良、刘仁凤道:“你们去外面等候。”

曾经的副都承旨,还有任何知县,本应是座上宾,此时却不得不退下等候。

李清照知道王秀有事,很知趣地道:“婉玲,招待二位大人外厢用茶。”

待少女请宗良、刘仁凤出,李清照才说道:“妾身每每拜读大作,惊异相公文章诗词风格徇异,十篇十味,令人读之如饮甘怡。”。

。。。

。。。

第五六零章权知杭州军州事5

王秀摇了摇手,淡淡地道:“李娘子过讲,不过是书生伎俩,比不得婉约宗主大气,倒是有些小作,还望娘子不吝赐教。”

李清照眼前一亮,王秀是士林领袖级的人物,声誉是无以伦比的,能让他现场作诗,实在是难得,不免有几分欣喜,欢悦地道:“不敢,还请相公赐教。”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王秀意图很明显,既然要请李清照,那就从入手,从心里打动她。

至于诗词早就麻木,拿来就是自己的,无关谁人的东西,存在即是自己的,不是吗

李清照绛唇微颤,惊讶地看着王秀,小词明显道尽千愁万絮。她哀怨赵明诚懦弱,但心中却有爱郎,万千哀怨终究化成一汪柔情,可惜如今阴阳相隔,令人不胜伤感之极。

王秀看了看李清照,知道对方对赵明诚伤怀,用情至深令人感慨,哪里像自己左拥右抱,尤不知足,不由地长长叹道:“随兴而,李娘子不要放在心上。”

“相公随口成章,妾身自叹弗如”李清照伤感不假,但终究是奇女子,悲而不伤,很快就摆脱了哀伤。

二人谈论文章,越融洽,王秀对李清照的才华、人品有了更深刻认识,意识到李清照不仅才学出众,更难得可贵的是她那忧国忧民,光复河山的志向。

李清照同样对王秀亦是增进了好感,感到这位最年轻的两府重臣,绝非浪得虚名,对待山河沦陷,持极为理智的态度,不因家国沦丧而一味主战,不因国力恢复而一味求战。看来大宋有希望洗刷耻辱。

“听说,李娘子还在潜心撰著整理金石录,不知进度如何”王秀口气蕴含万般味道,他开始进入主题。

“先夫遗志,无奈南渡时散落许多,妾身不过是女流,没有个头绪。”李清照聪慧女子。明白王秀无事不登三宝殿,更不会无的放矢。似乎揣测到一二。

王秀轻轻咳了声,温声道:“上至夏商,今之五代,繁琐不下于丹青史书,李娘子一人之力,恐怕不堪重负。在下有个设想,不知李娘子意下如何”

李清照明白,王秀要说来意了,她也非常想听听。淡淡地道:“还望相公赐教。”

王秀见李清照语气平淡,但眉宇间隐有激动,心中平添三分把握,温声道:“在下虽不才,却还算有点志向,愿为子孙谋福,想帮助李娘子完成金石赏鉴。”

李清照见王秀有意。不由地大喜,能够收集散失的金石,继续进行考究,是她多年来的愿望。但是,王秀肯定有目地性,她不敢贸然答应。不免谨慎地道:“相公高义,不知妾身要做甚么”

聪明的女人,直截了当的反问,省下了许多不必要的虚伪,王秀多看眼李清照,笑眯眯地道:“在下打算开办书院,设立女斋。想请李娘子为女斋讲学。”

话不用多,聪明人一点就通,李清照算明白了,王秀邀请她出山是担任讲学,这个倒是很不错,教书育人是崇尚孔孟的起始,她绝对没有任何抵触。至于书院女斋完全不用多想,她本身就是女儿身,并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有了书院有了人,还能完不成编撰书籍

“可惜,小学校的那些女童,都是战乱的孤儿,若有名师辅导,或可成为名媛。”王秀逐渐透出另一层意思。

“相公的意思是”李清照饶有意味地看着王秀,两府重臣开办书院,本身就有点玩味,开办女斋成就名媛,更让人遐想连连,到底有何目地。

“在下成立女斋,让女童有所学,也能为李娘子尽一份力,搏个青史留名。”王秀没有再透露深层次的东西,一下子说白了,太没意思了。

李清照有感到世事无常,做为女人,她有不输当世名士的才华,但也不过是异类,无法得到士人的真正接纳。

知名仕女,在某种意义上,不过是士人的玩物,白居易能以杀关盼盼,就是因关盼盼为夫守节,毕竟诗人也是人,有着七情六欲,更有对美人的占有欲。

他能看出来王秀真心诚意邀请,并无半点利用,那份毫无偏见的心,不能不让她有所动。

“相公创办书院设女斋,却不知怎样去办”

“没办法,条件有限,名师难求啊这才请李娘子勉为其难,女斋能成为女院更好。”王秀笑呵呵地,他还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希望能有名门仕女相助,也好过她盲人摸象,总不能让一群大老爷们,教授那些娇滴滴地小娘子吧那还不得被人给骂死。

李清照惊讶地看着王秀,女斋和女院一字之差、差之千里,有感王秀所图之大,令她折服,不由地叹道:“学而致用,造福于人,如今,有这般见识的人不多了”

王秀知道李清照答应了,隐隐察觉其活跃的思想,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老化,对李清照而言,生在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