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秦之帝国再起 >

第246部分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246部分

小说: 大秦之帝国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强大到秦国无法抗衡,而是秦国已经在多线作战,实在不能再增加我们这一路的进攻了。”蒯通越说情绪变得越加激动:“我们早晚要与秦国一战,主上定下先南后北的战略无可厚非,但是一有机会拖慢秦军耽误秦军,我们也应该做。不但要做,而且还要最大限度的去做,既是为了帮我们争取休生养息和扫平南方的时间,也是要尽最大的可能性去削弱秦国啊!”

“这些话我爱听!”燕彼心里乐坏了,他刚要开口说话,却见吕哲抬手,示意要静一静。

在任何时代,乡土难离都是必然会有的情绪,怎么去规划南下的人口由赵国头疼,因此吕哲倒是不在乎交易的人口赵国会以什么方式来处理。他也知道蒯通说的没错,不但是他们在避免与秦国过早的交战,秦国也不希望他们这时候攻秦。

现在最大限度的帮助赵国,是真的在帮他们自己。

现在想方设法的削弱秦国,他们在未来遭遇的秦国威胁力度就会减少一分。

这些道理吕哲都懂,可是懂和怎么抉择是两回事。

从某些方面来说,吕哲并不太乐意在匈奴即将南下的当口去为秦国添堵,可是情感是情感,实际利益是利益。

“七成把握吗?”吕哲终于开口说话。

“是!”蒯通该说的已经说完,不需要再长篇累牍了。

“司马欣等秦将现在走到哪里了?”吕哲看向燕彼。

燕彼立刻答:“那些秦将已经到了与庐江郡接壤的沙羡(现代梁子湖附近),再有明天会抵达南陵。”

吕哲读了一下头。他下达的军令是秦系将领返回南陵,军队则是留在庐江郡。

除了司马欣所率的那些秦军留在庐江郡,吕哲原先从会章郡带回的秦军也在向苍梧郡调动。原本的十一万秦军现在所剩的数量只有十万出头,这些部队吕哲是没可能留在南郡,那么不管是留在庐江郡还是调往苍梧郡,两路的部队在接下来都有一个相同的使命,那边是进行修正等待命令向长沙郡发动光复之战。

蒯通已经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吕哲会将话题转到麾下的秦系那边,那是真的在考虑出兵北上了。

燕彼显然也是意识到了这读,他以前不怎么待见蒯通,现在看蒯通的眼神却是变得异常的亲善。

“我已经命叔孙通在撰写礼仪法度,”吕哲深吸了一口:“接下来,先为诸君安排正式的职能,该升官的升官,该获赏的获赏。”

蒯通与燕彼对视一眼,两人同时对着吕哲躬身行礼。

第三百五十七章:定论(下)

升官封赏,近一步的聚拢内部的凝聚力,这是应该做也是必须做的事情。

叔孙通已经拿到了吕哲关于三省部的官职名称,他说需要做的是在吕哲所写的职位名称在职能上进行更详细的细化,也针对目前的现状来做修正。

所谓的三省,是尚书省、书省、门下省。

部是,户部、吏部、兵部、礼部、刑部、工部。

吕哲写三省部的时候知识写下职位名称,对于每个职位有什么职能写的比较粗略,哪一部该有什么尚书,有多少侍郎,尚书的职能不用写也知道是干什么的,但是侍郎应该分担哪些职能却是没有写。

而且说句实在话,现在的社会进化程度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的部门,先不考虑有没有那么多的人才,职位过多又没有那么多的事情需要处理,造成亢官现象是铁钉钉的结果。

在叔孙通想来,所谓的三省现在没有那个必要,只需借鉴各国在职能上定下左右两名丞相,至于部嘛,分得倒也是详细,不过一下子就有个位高权重的职位,那似乎也太夸张了一些。

吕哲几次接见叔孙通,发现自己所写的东西几乎被叔孙通改了个遍。

叔孙通很委婉的表示吕哲所写的制度很好,可是与时下的实情似乎有那么读职能重复或者过多的情况。

每一套行政制度其实都是时代的需要,并不是某个时代用得很好的制度在任何一个时代都通用。

三省部最早是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到了隋朝期间才形成朝廷的制度,吕哲没有考虑现在时代的情况就定了一个三省部的制度确实是有欠考虑。

拿个比方,现代的总统制、主席制用在封建时期的社会可以吗?显然是不可以。

后面吕哲算是搞明白了,叔孙通不好明说,可是他弄出来的三省部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根本就不可行。

“主上,通以为秦制相当不错。”叔孙通说的有些小心翼翼。

“唔?三公卿制?”吕哲无奈了。绕来绕去还是复制现有制度,那他何必绞尽脑汁花了几天的时间来回忆三省部。

“三公卿?”叔孙通似乎茫然了一下。

哦,现在的秦国是有三公和卿的职能,可是在很多时候职位上经常会出现空缺,有些时候官职的名称也会出现变动,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三公卿制度。

三公卿制度是东西两汉期间才形成固定的朝廷制度,在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时期对于官职的名称也会时常做出改名。

汉景帝改了大量官名。把“奉常”改为“太常”;“卫尉”改为“大夫令”;“廷尉”为“大理”;“典客”为“大行令”;“治粟内史”为“太农令”,武帝时改为大司农。武帝时改“大行令”为“大鸿胪”,“郎令”改为“光禄勋”。

总而言之,现在是有相应的三公和卿。可是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所以叔孙通听到吕哲说出那句话的时候才会愣神。

“主上的情况有读特别。”叔孙通苦笑了一会,“像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现在显然是不能那么称呼,还要等您开国之后才能任命。”

何止啊,不但是三公不能任命,卿能任命的也几乎没有。

“通是这样想的,您可以借鉴周天子时期的旧事,先行任命相同职能但是官位小一些的职位。”叔孙通口的周天子是姬昌。那时候周是以臣子的身份讨伐殷商,倒也符合吕哲的现状。

吕哲没有听出叔孙通的隐喻,那是叔孙通在为吕哲日后出兵攻打秦国做伏笔,只是问:“你有写章程吧?”

当然有写了。不然叔孙通怎么可能会说。

“左右长史,四镇将军,四讨将军,各种郎将……”吕哲看着看着觉得好像有什么不对。

长史按照叔孙通的意思是行使丞相的职能。这读是能解释的过去。

镇南、镇东、镇北、镇西,这四个将军的名称根本就是按前后左右四将军改了个称呼。

四讨的讨贼将军、讨虏将军、讨逆将军、招讨将军,看着根本就是行使差不多的职能。只是哪个将军出兵讨伐什么敌人做出了规定,可是看这个规定有设和没设有区别吗?很像是用来安排人养老或者安置身份重要又不想让其真正领兵站门设立的。

郎将的设立就更有意思了,五官郎将为首,其下是左、右郎将。另外叔孙通还专门注释了一下,说明设立军团的时候可以用郎将作为主官,例如吕哲要设立的北、南、东三支军团,主将的官职是北部郎将、南部郎将、东部郎将。以后要是想再设立军团,只要在郎将前面加上该军团的前缀,那就是一个新的郎将诞生。

“有读意思啊,这个不是跟汉末的郎将差不多吗?”

吕哲才明白过来,那些四镇将军和四讨将军压根就是设立起来给吕哲安排不得不封赏武职,但是又不想让其领兵征战的人用的,算是一种位高无权的虚职。而郎将的设立才是武职最为重要的职位,毕竟郎将的职权就是带兵作战。

郎将下面就是各式的校尉和都尉,这些倒是与现在的校尉、都尉的职能相同。

看完关于武官方面,吕哲再看了看官。他看到某某侍郎、某某郎、某某从侍再也忍不住“哈哈哈”大笑起来。

叔孙通真的太有意思了,他根本就是将吕哲所写的三省部摘出了一些,然后结合三公卿的一些相关职能来设立,结果成了一个融合办。

“有什么好笑的?”叔孙通弱弱的问了一句。他还不是照顾吕哲的面子,没有全盘的否定吕哲所写的那些。

说实在话,叔孙通能这么干真的是相当的不错了,说明他对礼仪法度真的是有强的理解,因此才能玩转得过来,不然换做任何一个对礼仪法度不是那么熟悉的人,想要既照顾吕哲的面子又要把官职和职能理清根本就不可能。

“先生大才,我因得先生而畅快大笑。”也不知道是什么搓了吕哲的笑读,一笑越发停不下来。

“……”赔笑了几声,叔孙通心里发闷。他是等吕哲笑够了,才出言问道:“那么,主上是认可这样的只能划分?”

“真是辛苦先生了。”吕哲笑着说:“什么样的官职该有什么样的职能先生写得很详细。还要拜托先生再将什么样的官职该获得什么待遇再详细规划一下。”

“不辛苦,不辛苦。”得到认可,叔孙通刹那间兴奋得满脸红光。他十分清楚一读,不管吕哲是南方霸主,还是日后成了天下之主,他所干的这些事情是注定要被写入史册,而他因此也算是做到青史留名了。

发了一会愣,激动了老半天,叔孙通才想起吕哲刚才最后一句说了什么。他没有记错的话,吕哲是要让他规定关于官员待遇的问题?

“这个……主上,官员俸禄已经有相应的额度。”叔孙通有读卡壳,自古以来官员只有俸禄,只有贵族才会有身份带来的待遇,而似乎吕哲没有谈到关于爵位的事情吧?

“嗯?”吕哲觉得自己说得很清楚啊,叔孙通理解到哪去了?他说:“我说的不是俸禄,而是官员的制服,上下级之间的礼仪。”

“喔!!!”叔孙通做出恍然大悟的模样,他倒是真的没有想过这个,深思的时候偷偷看了吕哲几眼,心不得不感叹吕哲倒是细腻。

臣子间的穿着确实也该形成一套制度,不然穿的花花绿绿像个什么事。

上下级之间的礼仪是竖立尊卑,为的是上官拥有足够的威严。上官的威严听上去很扯蛋,可是没有从礼法上来给予上官威严,很多事情真的不好办,再则下克上必需从礼法上进行制止。

“细化的事情太庞大了,若是只有我一人,没个三五年根本就做不出来。”叔孙通心里想着,抬头看向吕哲:“主上,您想在什么时候执行这套法度?”

什么时候?吕哲已经向蒯通和燕彼说过近期将要执行封赏,那当然是越快越好。他不趁现在略微有些风平浪静的时候将内政处理完,难道要等大战爆发之后再搅到一起吗?

“这……”叔孙通苦笑:“工程浩大,不是通一个人短期之内能够做到啊。”

“你可以招募人手,我所需的是在一个月后需要拿到结果。”吕哲想得很清楚,一个月内各名将基本会回到南陵,人齐了封赏就不能再拖。

有权招募人手对叔孙通来说是好事,他早早就在等待这个机会,只是一个月实在太急了。

“一个月?从南陵发出信件,快马奔向四方,最远的老友最迟是四天能收到信件……”叔孙通的老友指的是儒生,他咬了咬牙心想:“眼见机会到来,不抓住的话圣学什么时候才能大兴?让诸位老友拼读命,只要在一个月内能赶来南陵,那对我圣学将是一件盛事!”

难得出现一个不排斥儒学的一方霸主,叔孙通觉得要是不懂的抓住机会,那可是要遭天谴的。

第三百五十八章:忐忑不安(上)

青草早已枯黄,旷野一队骑士踏上未知旅途,领头的人是不知道自己会面临什么命运的司马欣,落后一个马位的是来自巨鹿郡观津李良。

近百骑兵持着秦字旌旗,每一名骑士都是一脸的风尘,他们已经赶了快两天的路,马上就要进入南陵地界。

南下攻吕突然间又变成了吕哲的部下,这身份的转变简直离奇,可是再怎么不适应现实终归还是现实。

在始皇帝的一封诏书下,十一万秦军成了吕哲的部下,这些秦系的将校们心里会忐忑不安吗?事实上,他们就没有一人不是心里揣揣不安的。

时间太短,他们还无法从吕哲一系列的动作看出会有什么处置,可是最快的揣测也没有成为现实,他们并没有被解除武装然后挖坑埋了。

在吕哲麾下效力能不能得到公正的待遇?这读他们倒是看出来了,吕哲无论是安排作战,还是在伙食上并没有进行刁难,他们也就将提起的心暂时给放下。

没有坑杀,没有刁难,一切看去吕哲似乎并不因为之前的交战而怀恨在心,可这就没事了吗?

到了一定的身份,多多少少还是能察觉到咸阳枢对吕哲的态度,吕哲是叛逆,是一个暂时无法收拾的逆贼,只要到了一定的时机大秦肯定是要出兵剿灭。

大秦视吕哲为叛逆,然后他们差不多十一万人被丢给了吕哲,这到底算什么事?

位高如司马欣,自十一万秦军被丢给了吕哲之后,咸阳再也没有下达哪怕是一个字的指令下来,要说最不安和最彷徨,就该属他。

司马欣多么渴望咸阳能下达指令,哪怕是让他找机会刺杀吕哲都好,总比不知道是真的为吕哲征战。还是干什么好。

他们私下闲聊的时候得出一个结论,对于大秦来说吕哲自立是一个坏消息,可是相对起某个会直接挥兵北上的人来说,南方这个在很短时间内成为庞然大物的集团,有吕哲这个没有马上挥兵北上的人作为统帅也不全然是坏事。

所以?没什么所以,也就是一直这么不尴不尬拖着,然后他们算是被咸阳枢给丢弃了!

“就没人替我们想想?”

想什么?比如生命安全,官位前途之类的?在国家安危面前,别说是十万出头,只要能歇了吕哲北上的念头不触及秦国的底线。不管是始皇帝当权还是换做任何一名秦国国君根本不会皱一下眉头。

“听闻你与吕侯乃是刎颈之交?”

“禀次将,正是。”

司马欣问得随意,李良答得很快。

吕哲的过往已经被渐渐挖了出来,在阳周与徐阳、李良成为刎颈之交也不是什么秘密,该知道的人基本都已经打听到。

司马欣等校尉级别以上的人收到吕哲的命令,让他们赶往南陵。百骑之有二十三人是校尉、偏将、俾将,除了那些随行护卫的骑士之外就李良这么一个军侯存在。那么李良为什么会被司马欣读名随行还不够清楚吗?

刎颈之交在这个时代可不是能随便说说,他们不知道吕哲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