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秦之帝国再起 >

第340部分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340部分

小说: 大秦之帝国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在吕哲征战南方北方出现乱子,这些都算是一项不小的功劳。

有功必赏是吕哲维持集团稳定和向心力的前提,不管共敖再怎么上蹿下跳都不能抹除掉共尉的功劳,只是共尉近一段时间的表现也实在是太差强人意了,先是身为督领北境的军团长不履行职务跑回南陵长待不说,最近也显得太消沉了一些。

吕哲当然是对共尉的功劳有相应的酬勤,他暂时不公布对共尉的封赏其实是在进行警告。不是警告共尉关于自己那个坑儿的爹,是警告共尉的不履行职务的行为。

军团长啊,而且还是关乎到北境安危的军团长,同时魏韩两国是否安全,魏韩能不能保持服帖都要看北境军团长操作是不是得当。结果倒好,岭南之战爆发了,魏韩两国约定会盟的时间也在即,怎么说都该是关键时期吧?共尉竟然因为自己那个坑儿的爹来个撂担子,这是一个军团长该干的事情吗?

撂担子的行为不能鼓励,甚至在某些时候还需要进行处罚,吕哲相当之不愿意共尉因为那个坑儿的爹就此废掉,毕竟共尉的能力在督领北境的时候已经得到认可,那么只有用这么一系列行为来试图扭正其心态。

什么样的爵位有什么样的特权和福利,叔孙通还在继续介绍,随着介绍的深入大家也才明白这次的封赏一点都不吝啬,从某些方面来说甚至是非常符合实际情况的。

拿司马欣的一等子爵来举例子,他被封为一等子爵后,在今后就有参加国家祭祀天地的资格,一等子爵可以合法的拥有两百名的私人武装,还可以在获封土地的时候有很大的选择权,同时关于每年的国家分红上也会有一定的额度。

先不谈其它,光是有参加祭祀天地的资格就足够令人激动得浑身发抖,毕竟不是谁都有参加祭祀天地的资格,那是君王才有的的待遇,王族中除了太子,其余人都是每份的。从这一点就能看出这个待遇是多么的令人羡慕。

叔孙通说到后面又隐晦地向吕哲请示,在吕哲点头示意下,这才继续往下讲。

爵位到了公爵并不是封顶,公爵之后还有王爵,而在吕哲这边王爵是有建国的权力,不过选择建国疆土的地点就看吕哲是怎么个安排了,想要封王也不是那么简单。

再强调一次,这个世界很大,不止是有华夏那么一小撮地盘,吕哲所为的封王建国当然是有其考虑,在火车飞机还没有被发明出来的年代,一个国家的疆土扩张并不是没有限制的,还要看掌控力能够达到什么样的范围极限。

吕哲思考中的封王建国还不成熟,不过大概就是让有相应功劳的人去到极为遥远的地方建国,其建国也类似于西方殖民的总督形式,而不是那种华夏传统的王,也就是说想在帝国疆域内获得土地封王完全是不可能的。

怎么来完善思考中的规划,似乎是还有非常长的一段路要走……

第五百一十章:最纠结的事情

到底是“家天下”还是“共天下”真的不好一时间拿出决定。

所谓的家天下,自然就是国家为一个家族的所有物,在这个国家里该家族的族长有权决定所有事务,该国家上从高官下到老百姓,物从一颗沙砾到最值钱的东西,皆是该家族的族长所有。

共天下有好几套解释方案,有周天子的分封制,也有宋朝时期的与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周室分封到目前为止已经被证明并不可取,毕竟时间久了又会形成春秋战国那种局面。宋朝的与士大夫共天下,似乎是有点可取性,但是也不能完全照搬。

现代还有许许多多的政体,不过什么共和制、议会制之类的显然不太合适,现在要是出现总统、主席之类的才算是真正的搞笑,注定会比君王统治天下寿命更短。

吕哲对政治了解不是那么充分,他没有办法一时之间拿出一个好方案,不过倒是想出了一个比较模糊的理念。

什么样的制度并不都有唯一性,其实将每一套制度中好的东西摘出来,然后再整合一下,去除自相矛盾的东西,相应的加入一些东西,建立一套符合实际情况的制度出来并不是不可能。

国家拥有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在华夏相当重要,若是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人手机看小说哪家强?手机阅读网物存在,各处割据的军阀混战是注定了的事情。有了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但是不能什么东西都由着这个统治者胡来,需要有能够使之节制的机构存在,同时该名统治者的“至高无上”也要有所限制,不能是那种生杀予夺凭其喜好的情况。

想要有制衡一般的制度,对于君王的限制就应该考虑详细,同时制衡机构的权利也必需要进行详细规划,不然绝对逃不开喧哗夺主。搞出篡位之类的事情,然后又要针对一场“位不正,名不顺”的事件展开混战。

君主立宪制?说实话,有可行性。不过那需要相当严格要求的社会环境,至少对于治下子民的教育应该全面铺开,治下人口的识字率至少要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且关于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相应思想也绝对要深入人心,不然最后皇帝成为摆设,各臣子演变成军阀的事情是绝对会发生的。

什么样的制度都要有其相应的社会环境,不是历史上谁谁谁用了什么体制变成强国。不考虑本国的实际情况就照搬过来就能变强的。强国不可复制,这点哪怕是到了二十一世纪依然一再被证实着,不然美国佬本纱行的制度能使国家强大变成世界霸主,为什么美国佬的那一套体制到了其他国家不是一副乱糟糟的模样?

吕哲在想出一个实际可行的方案之前,一切只能是慢慢来了。

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法律神圣”的概念一再强调,另外就是关于“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理念也不能破坏,同时“赏罚分明”也不能出现差错。

社会环境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塑造成功,这点在秦国的变法中已经详细的举证,比如为了确定法律神圣的概念。秦孝公的哥哥嬴渠梁就成了“祭品”。想要干点什么,特别是想要让社会从接受到认可,从认可到深入骨髓,速成之法根本就不存在。

说到法律。吕哲接着这一次朝会已经彻底了废除了关于砍手、断脚、削鼻等等致人残废的律条,改为相应的鞭刑和劳动改造,同时也修改了一些关于连坐的律法。

秦法酷烈这是连秦人自己都觉得的事情,可是也不能矫枉过正。做错了事情要遭受相应的惩罚是对好人的一种保护,要是犯错了得不到相应惩罚是在鼓励犯罪。

吕哲这一方为新生崛起的势力,保持社会的稳定性相当之重要。但是太过残酷的律法会让人心里产生恐慌。再则那多人愿意服从吕哲的统治除了能够获得庇护之外,是靠着大大小小的利益支撑着,经济上的好处享受到了,政治工程中关于法律的改善也不能缺少,那么去改善致人残疾的法律必定能够再收买一批人心。

叔孙通总算是念完了关于爵位和勋章相应的福利与义务,他面向吕哲行礼,得到同意后也就回到原位坐下。

是的,任何福利总是要有相应的义务,既是所谓的付出与收获。任何一件事情的收获从来都是需要付出,得到了什么特权也该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这是一种类似于“契约”的精神也是定律。

得到与付出,这点没有任何人有什么异议,这也是华夏文明一早就认可的事情,只是从来没有人说出“契约精神”这么个名词而已。

等待叔孙通念完,现场的几乎所有人都陷入一种兴奋当中。这是他们首次确认吕哲有意对麾下封王,不是采取秦国正在执行的那一套。

秦国由极盛转为衰弱是为了什么,不就是剥夺了臣子向上的**吗?郡县制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是用法律的形式来确定一个人的努力变成了可以随意被皇帝剥夺,那就真的太令人失望了。

其实吧,君王从来都是可以剥夺臣子的成就,这点一直都存在着,可是秦国是想用法律形式来公开确定的第一个。正是始皇帝来做这“第一人”,才会让秦国由盛转衰。毕竟天下万物皆为皇帝所有,用法律形式来确定实在是太令人伤心了一些。

吕哲看出了大多数人的兴奋,他也看到了那么几个人的失落。

共尉因为镇守北境有功,封一等男爵。

梅鋗、苏烈屡立军功,封五等男爵。

后面这三个人都是近期不断在某些事情上犯错的人,共尉这边比较复杂还没有进行处理,梅鋗和苏烈则是已经根据军法处置过。

三人在听到封赏后有着不同的情绪,他们出班受赏宣誓,其中梅鋗和苏烈表现得比较激动。

梅鋗有激动的理由,他后面已经搞清楚军权私相授受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心里一度恐惧吕哲不再信任。现在,他按照功劳得到应有的酬谢,官职也因为再立战功晋升到俾将,虽说与过去无法相比,但是至少证明吕哲并没有要弃用的意思。

苏烈的激动则没有太过复杂的东西了,成为贵族一直都是他的心愿,现在成真了怎么可能不激动呢?

有部分人见到吕哲依然秉持着有功必赏的理念心里不由自主地松了口气。

事实上有功必赏是维持统治的最关键一部分,决不能因为某个人犯了什么错误就完全否定功绩,当然也不能因为有功绩而就不罚。

确定律法神圣是吕哲持之以恒要做下去的事情,至于律法是不是对统治者有利,其实这已经是一种规则,毕竟律法本身就是由统治者来制定的,怎么完全没有倾向性,只要法律被制定出来统治者自己也去遵守,那就没什么好非议的。那是统治者啊,对自己的权力能够有所约束已经相当不错的了。

封赏到这一刻也就算是到一段落,司马欣为一等子爵,共尉、季布、骆摇为一等男爵,萧何二等男爵,蒯通三等男爵,周文四等男爵,何怿与娩杓五等男爵,武梁、唐杰、徐志、卫瀚等二十八人为勋爵。其中勋爵中有因战功封爵者,也有文治和其它贡献者。其它贡献者指的是关于研究技术的那帮人。

现在还不是儒家当道的年代,发现新工艺和发明新技术是一种贡献是被严肃认可的事情,像是秦国与列国对“科学家”的封赏也并不少见。同时对国力增长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也是大加封赏,最著名的就是关内侯郑国,既是那个修建郑国渠的人。

朝仪差不多进入尾声,剩下的也就是一个议题,那就是他们与魏韩两国的会盟事宜。

会盟地点已经确定,是在陈郡境内颖水边上的慎这么一个小城。这里是一个交通发达地带,往东是泗水郡,往南是衡山郡与九江郡。选择慎是经过特殊考虑,有很大的意义是想借这一次会盟震慑对魏韩有吞并之心的齐国。

会盟的发起者是魏韩,若是光以两国现在的实际情况说实话很难邀请列国与盟,但是有吕哲的存在就不一样了。

今次会盟是时别将近四十年再有列国举行会盟,又牵扯到魏韩两国将正式成为吕哲的保护国,按照道理来说是要有足够分量的列国君王进行见证会盟的,可是现在早就不是春秋也不是战国,说实话会盟的意义并不是太过重大,无非就是宣告天下魏韩受吕哲保护而已。

在当今天下态势中,吕哲已经成为可以左右天下的一股力量,所以接到与盟邀请的列国不管是不是愿意,君王哪怕不到场至少也要派出国相级别的大臣。

赵楚因为与吕哲已经确定联姻,同时赵国急迫需要来自吕哲的援助,楚国那边也迫切希望能解除与吕哲这边的战争状态,赵王歇和楚王熊心已经确定会摆驾车马亲自与盟。

吕哲、赵歇、熊心、魏咎、韩成都会在,天晓得这五个君王级别的人物会不会达成什么协议,这么一来齐、燕两国也应该好好的考虑一下君王是否前去。

第五百一十一章:不是时候

会盟地点已经定下,会盟的时间却是未定,概因无论是吕哲还是魏韩那边都要等待齐燕的回复,至少是让这两个确定与盟的列国有足够的时间用来赶路。

吕哲没有多少时间来浪费,他给予齐燕的最后期限是在夏季中旬。

现在还没有日历这个玩意,人们对时间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一般是用春夏秋冬来量算,每月也是按照月圆月缺来计算日子。

目前的季节是春季下旬,距离夏季中旬还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若是齐燕两国的君王要来,两个月的时间足够两个君王到达陈郡。要是确定两国的君王不来,会盟的时间将会被提前到夏季上旬,毕竟无论是齐燕还是其他的赵楚,离慎这个地方都不是太遥远。

特别要提的是燕国的使节团被截留在泗水郡的沛国,这是齐国那一帮小家子气的家伙干出来的事情。

吕哲这一方对会盟的事情并不是太过重视,会有这样的情况并不复杂,概因魏韩实在是太小太弱,再则魏韩迟早是要被吞并,吕哲保护魏韩不过是为了让两个小国起到缓冲区作用。另外呢,他们现在的注意力全部被牵扯在岭南战线,在朝会结束之后司马欣等将领已经快马加鞭赶回战区,春季雨季结束之后又将针对岭南展开新一轮的攻势。?

不过重不重视都该拿出一种严肃的心态来面对,这一次是吕哲这一方走上历史舞台的时刻,各国在与盟时都会带着军队前去,吕哲自然也是不例外,怎么也该借这一次机会好好竖立起一种吕哲兵强马壮的印象。

一般情况下参与会盟的一方带多少军队前去都会在事先进行约定,这一次也不知道是疏忽了还是什么情况,魏韩那边压根就没有限制与盟各方的兵力。

蒯通的猜测是魏韩是在勾引齐国,用这种不应该出现的漏洞试探齐国。

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啊。那就是让齐国派出军队能够光明正大的进入魏韩两国的疆土,齐军有多少人想干什么完全就自便了。

“也就是说,齐军要是乘机攻城拔地,那么我们就必需参战?”吕哲的神情很平淡,说话的口气也没有什么愤怒,有的就是一种不太确定的模样。

朝会结束三天了,关于去慎这个地方参加会盟的事情也在准备阶段,吕哲应该带多少军队前去,一同去参加会盟的又是那些臣子,这些都是应该进行商议的。

蒯通摇了摇头:“没有正式举行会盟。按照道理我们并没有一定参战的义务。”

吕哲需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