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秦之帝国再起 >

第394部分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394部分

小说: 大秦之帝国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下可好,吕哲是故意下令季布和骆摇围而不攻,目的就是让那些选择一条路走到黑的人集中往吴县,现在吴县被攻破被一锅端了。

岭南战况关乎到吕哲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能不能抽出身来开始关注北方,接替司马欣的周文倒是干得不错,竟是发现了攻略岭南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岭南的水系发达可以利用,这一点远比在离水一战消灭了七万多敌军要来得重要多了。

是的,周文分兵迂回,卡住敌军的后撤之路堵截到了很多敌军,其中还包括一批瓯雒国的军队。

第二次岭南战役进行的时间只进行了一个月又十四天就被迫停止了,那是因为有吕哲军放火烧敌军营寨,火势还可以挽救的时候都顾着厮杀没人去灭火,结果大火蔓延开来,波及的范围多达三十余里。

发生在离水西岸的大火不但让敌军被迫撤退,连带从离水东岸渡河的部队因为火势太大、浓烟太多,最后也不得不狼狈地回到东岸避火。

离水主战场的吕哲军被大火挡住,算是与周文派出去的北路军和南路军没有了协同作战的机会,不但是大股部队无法参战。三个不同方位的部队也断了联系。

索性的是统帅北路军的武梁不是个废物,他在无法与周文取得联系的时候果断又分兵把守要道才算是截住了不少敌军,完成了堵截敌军的预定任务,不然该次战役估计是不会有多少收获了。

同样的,南路军的曾贤也完成了部分的堵截任务。他这一路还遭遇到瓯雒国的五千部队,一番厮杀之后逼迫该支部队投降,身在南陵的吕哲也才知道开明泮是谁,瓯雒国又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

周文向南陵传来关于离水战役的战报后,那一场蔓延开的大火也总算是被迟来的暴雨给浇灭,他向吕哲汇报战况后已经重新渡河。于半个月后重新与北路军、南路军回合,并开始继续推进。

如果吕哲估算的没错的话,因为离水战役歼灭敌军主力,南部军团该是不会遭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了,接下来就是全面占领整个桂林的开始。

事实上吕哲这一方也发现一个情况了。岭南各族都在进行迁移,那也就是说岭南这片区域未来不会剩下多少蛮子,岭南战役到了这个阶段无非就是军队不断推进、不断设立据点,在未来的一年之内整个岭南将会成为吕哲势力版图上的一部分,比之原先预期中需要用三年或是五年整整提前了非常多。

岭南战役进入收官阶段对于吕哲来说太重要了,意味着他不需要再拿出庞大的资源投入岭南战事,手头上开始不够用的军队也能解放出来开始针对会章郡、会稽郡、闽南郡、南海郡进行统治巩固。

瓯雒国是个什么国家?吕哲问了很多人,包括相传广博见闻的张良。就是没有一个能好好说道说道,不过对于“开明”这个姓氏倒是从叔孙通那里得到答案。

原来“开明”这个复姓是古蜀国的王室姓氏,那么瓯雒国是由谁建立似乎也就能从姓氏来进行猜测了。

古蜀国后裔建立起来的国家。为什么要来和吕哲过不去?这点是吕哲怎么都没想明白的事情。

后来蒯通给出了比较靠谱的说法,该是因为消息的延迟性。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瓯雒国在得到消息的时候是秦军要南侵岭南,到了开明泮率军赶到岭南的时候,秦国的南疆军团早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吕哲的崛起。攻伐岭南的部队也成了吕哲麾下的军队。

吕哲虽然接受蒯通的说法,可是他认为自己与瓯雒国已经进入战争状态。并说出了很著名的一句话:战争开始可以由他说了算,但是战争什么时候结束就该由我说了算了。

在场的人听到吕哲说出那样的话都是一阵面面相觑。他们其实已经不太赞成攻占岭南之后继续向更西南的位置扩张,毕竟岭南那块区域太荒凉了,且道路建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光是占领岭南都够开发上几代人的,再扩张到更南边又何必呢?

没人敢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包括蒯通、萧何、共尉、司马欣等在内的人都没一个敢,概因任何开创势力的首脑的权威都是最重的,且岭南也的的确确是一直有资源被发现,他们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来开这个口。

一直是到陈郡那边有新的情报传递过来,作为军师的蒯通才隐晦地提出大多数人的心声。

对此吕哲却是很失望的摇头没有说任何话。

………………………………

经过快四个月的时间流逝,扶苏率领的秦军数量已经增加到四十万,齐、燕、赵三国的总兵力也突破了一百五十万人,而这个是双方在陈郡战场的总参战人数,没有算上其它战场的兵力。

其实交战双方现在肯定是没有那么多部队的,毕竟他们持续酣战了四个月,战争会死人,那么人数怎么会是一成不变的呢?

从一些情报显示,齐、燕、赵三国的军队素质已经在出现改善,那是建立在大量生死淘汰的前提之下,一百五十万联军与秦军打了四个多月,战死、伤残的联军数字该是在三十万到三十二万之间。秦军那边的损失数字倒是因为某些原因让吕哲这边有正确的统计,四个月的交战秦军战死的士卒数量是七万,伤残的秦卒也有近十万。

这就对了,秦与齐、燕、赵打的是堂堂正正之战,他们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依靠硬实力来厮杀。这样的战争模式很难有取巧的机会,想要获得胜利唯有真刀真枪在沙场上力战,那么死伤肯定是要无比惨重。

天晓得齐、燕、赵三国的君王在想什么,他们竟然用一群乌合之众在与秦军进行堂堂正正之战,简直是嫌弃己方死的人不够多嘛!

从另一个方向来想估计就能猜测得出来了,齐、燕、赵这么做的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觉得己方人多势众,认为依靠人海战术能拖垮秦军?

“太天真了,秦军的坚韧性随着再次变法已经恢复,想要依靠拖来拖垮秦军,那只能是建立在后勤补给线不稳的前提下。而现在嘛……”

吕哲发战争财的计划下,正在拼命的秦、齐、燕、赵都是从他这一边进购粮食等物,只要吕哲一天没有中断出售,任何一方只要能付得出价钱是不会存在后勤线危机的,真纳闷齐、燕、赵为什么就没想明白这点。

想明白了的秦国倒是不断派人前来南陵,无一例外都是请吕哲开出条件,秦国该付出什么才能换取吕哲中断对列国的物资出售。

每一次吕哲给出的回复都很明确,不管秦国愿意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他们不会停止任何商业行为,这一点对于列国要求停止对秦国出售物资也是有效。

每次得到这种答案的扶苏看出了吕哲的坚决,后面派来的人也没有再天真的提起,反而是不断增多某些物资的购买量。

其实不管是秦国,或者是齐国、燕国、赵国,他们明白或许不明白,战争的动态随着下订单购买一直都在“出卖”情报。

很简单的道理嘛,大肆购买什么说明这些国家的国内对于该种物资十分缺乏,因此才需要花大代价从吕哲这一边购买,国内不缺的物资随着战争已经进行四个月,能够调动运输到战场进行补给的自然是会运输过来。

从清单看去,秦国国内估计是已经出现粮食危机,而齐国的兵器肯定是制造跟不上列装。

秦国出现缺粮危机并不是什么值得怀疑的事情,一个大约只有四百万人口的国家,被武装成为士兵的数量竟是超过一百万,那么维持军队所需的兵器、战袍等物资制造的人手,再加上必要的民伕维持辎重运输,国内的劳动力肯定是要被抽调一空,失去了主要劳动力必然会形成生产力下降,缺粮也就不是什么太奇怪的事。

齐国要为燕国保证后勤,参战赵军那边因为距离限制也很难运输,那么后勤压力肯定也就依靠齐国。齐国有齐鲁大地的平原,粮食又因为距离不是太遥远能及时供应,但是因为复国不久还没有来得及建立更多的兵器制造坊,面临需要为一百多万人提供兵器的现状下,只能是向吕哲这边花重金购买了。

仅仅是四个月,吕哲就从秦与齐、燕、赵爆发的战争获得了大利,在能够获得巨额的利益前提下,不但是吕哲巴不得他们继续打下去,一些狂发战争财的人也无比希望那一场没有威胁到自己的战争永不停止……

第五百九十七章:庞然大物的诞生(上)

除了天降横财之外什么样的钱财总容易赚取?当然是提供货物给正在交战的国家!

国家在交战,需要的物资多而杂,且数量可不是一笔小数字。因为需要的物品种类太多了,为其提供的那一方很多层次的人都能得利,在吕哲的亲手操控和协调下,八郡疆域内的人几乎都能达到利益均沾。

利益均沾这个词实在太重要了,别人或许没有发现利益共享的重要性,吕哲却是能从各县上报的财务报表和各种申请中发现这个秘密。

是的,吕哲将秦、齐、燕、赵递来的清单进行公开招标了,哪一个县能提供多少,是由各个县的生产力和生产特色来决定,吕哲只是一个充当中介人的角色,为每个县来协调物资的种类和数量。

各个县所出售的物资自然是来自民间,为了能争取到更多的订单,所在县必然是要有针对性的发展自己的经济特色……即是自己的生产方向。

用别人的钱财来发展自己的民生,又用别人的需要来建设自己的工业,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发展模式更轻松的事情吗?

萧何和娩杓是最先发现这个奥妙的人,他们一前一后写了一份篇幅很长的文书呈现给吕哲。

利用这次难得的发展良机,萧何所想的是利用这次机会梳理地方,按照每一个区域的特点来专攻一个方向。

娩杓的报告则是关于商业的归化,他认为县与县之间应该采取一种相对的平衡,另外就是商贾的贸易冲突也应该在一定的框架内解决,不该是为了追寻出售源而进行价格战。

吕哲看完两份文书发出了美美的惊叹。任何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精英,萧何这个原本的“汉初三杰”之一果然不负历史盛名;娩杓这个历史上默默无闻的人却展现出了自己的才能,竟是能想出“宏观调控”那一套,进而设想出“商会”的模式。

萧何所谓“专攻一个方向”是个什么意思呢?就是培养经济特色,例如农耕发达的地区专门来根据自己的特色专门栽种某些农作物。是“合作公社”模式的集体模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减少竞争的同时又保持该农作物的出售价格。

吕哲对“合作公社”没什么好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以当今的社会环境还真的只能走这个方向,毕竟现在的生产力因为工具的限制却是不高,集体劳作能集中劳动力进行分配。不会造成劳动力不足的生产力懈滞。

合作模式的劳动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华夏一直都是宗族社会体系,也就是以血缘关系来维持一种相对集中的家族关系。在这种宗族体系下,除非是自己搞得天怒人怨被宗族开革出家,不然是不存在什么“个体户”的。

萧何所谓的合作模式是一个宗族与另一个宗族形成合作关系。但是考虑到宗族对私有物的占有性,所安排的产品类型在同一个县尽量是要做到不重复,他们的合作模式是有偿短期雇佣之间的关系,是为了能更良好的利用起本来就显得缺乏的劳动力。

吕哲所惊叹并不是别的,他认为萧何的这一套政策要真的是执行下去,那么“打工仔”遍地走的流动性估计是要“提前”出现,随着这个模式广被接受还会产生另外一个效应,那就是瓦解掉宗族的“排它”特性。进而产生更近一步的社会交流。

懂得一些社会学的人都知道,当流动性和交流变成一种常态的时候,那么宗族体系不用太过激烈的手段就算是自行瓦解了。而宗族体系对于官府来说从来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乡间不断爆发大规模械斗的是宗族,战乱时为野心家提供优质兵源和物资也是宗族,历朝历代莫过如是。

人离乡贱很多时候就是失去了宗族的庇护而变得谨小慎微不敢惹事,萧何这是在为百年、千年的大计做考虑,可是他忽视了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人口流动量大了是能瓦解宗族。但是人口流动大也极为容易引发社会动荡。

吕哲依稀是记得一些事情,在明朝就严格规定某处的居民不得在没有得到官府许可的情况下进行游荡。去到哪里必须要有当地官府进行担保……既是所谓的路引。

明朝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规定呢?其实是根据汉、唐、宋的历史事件来做参考,认为人口流动会造成一种流民现象。流民现象不是一件什么好事。那意味这社会的土地兼并激烈到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严重的话会爆发社会混乱,通常情况下极为容易对政权产生威胁,农民不满什么什么而爆发造反,主旋律将这个称呼为“起义”。

吕哲无法与萧何讲那么多,他只是列出一些条目给萧何,后面这些条目也下发给了县长(令)以上的官员,让他们观看的同时进行思考,有什么好的建议也可以上呈。

贸贸然改变社会环境不可取,吕哲写出那些条目是社会改革所要面临的一些变化,会传达给众官员除了集思广益之外,也是在隐隐担忧一种不明白的趋势正在随着大势而滋生着。

吕哲有六成的把握可以肯定一件事情,一旦萧何的治世政策实行,那么就是大规模变法的开始。

萧何肯定是没有意识到这点,本意不过是利用难得的发展环境来建设民生,采取合作公社模式也是出于好的出发点,但是绝对不会想到那会对社会产生多么大的冲击。

相对于关乎到数百万人的生活变革,娩杓所提出来的由官府监控的商会就显得及时多了,但是实际的操作嘛……吕哲看了之后只有皱眉并不显得开心。

其实现在早就有多家商贾联合的商会模式,在战国期间的齐国这样的行为更是不少见,像是国家行为下的对外经济侵略就是管仲联合齐国的商贾干出来的事情。

娩杓提出的商贾联合不是为了侵略某国的经济,而是因为吕哲治下的商贾力量分散来太薄弱了,无法与之秦、齐、燕、赵的商贾进行抗衡,为了弥补个体实力的不足,联合起来就成了一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