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秦之帝国再起 >

第402部分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402部分

小说: 大秦之帝国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终只有吕哲步上祭天坛的最顶端,他停下来之后环顾了一圈,然后开始按照既定的仪式诵读祭文。

祭天的祭文有固定的格式,吕哲当然是不会祭天用的祭文,只能是由一些文化人来构思,然后由吕哲亲手执笔来写。

站在祭天坛上的吕哲嘴巴在动,离得近的人自然是能听见自己的君王在诵读,离得远的人则是无论怎么注意倾听都听不到任何诵读。

很多穿越者喜欢玩个性,就是不管什么场合都要来个与众不同,比如在这种场合光动嘴巴不出声,其实那是作死,不了解古人对待某些仪式的严肃性。

十分清楚事情严重性的吕哲哪怕胆子再大也不敢在这个时候瞎糊弄,毕竟祭天是一件相当严肃的事情,要是在这种事情上开玩笑,还真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认为吕哲不敬上天注定灭亡,演变成一系列的效应,最后欢欢喜喜的称王祭天变成自取灭亡,那可就搞笑了。

第六百零九章:什么叫震撼(上)

诵读祭文是在告诉昊天上帝自己做了什么事业,因此得到了哪些人的**戴才会有今天的祭天仪式。

吕哲诵读完的那一刻,雅乐被奏响了。

雅乐之中有黄帝的《云门》、尧帝的《大咸》、舜帝的《九韶》、禹帝的《大夏》、商汤的《大燕》,配上周朝的《大武》,合称六代之乐。到了周王室后期,除了舜帝的《九韶》和周王室本身的《大武》其它雅乐已经失传。

此刻由近数百乐师演奏的是《大武》,该种雅乐在现代被称呼为古典音乐,其实真正的演奏与古典音乐压根就不是一个调子。雅乐演奏起来有着堂皇正气,什么叫堂皇什么又叫正气呢,就是音乐的节奏很慢,不见任何欢快的节奏,现代人听上去只会觉得单调,有种昏昏欲睡的感觉。

单调和节奏慢都是有原因的,单调是因为乐器还没有得到演变很多乐器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的,那么演奏雅乐的乐器也就是埙、缶、筑、排箫、箜篌、筝、古琴、瑟;节奏慢就是为了彰显堂堂皇皇,被视为端正与正气。

古时候学习音乐是难事,概因在没有乐谱的年代一个乐师极为难以培养,另外就是因为生产力低下,想要培养一个乐师那就意味着这个乐师除了音乐什么事情也不干,乐器也不是烂大街的东西,音乐根本不是一般人玩得起。

另外,对于上古先秦的古人来说音乐也是一种相当神圣的事情,只有在祭祀的场合才能够听到,祭祀不是什么时候都有,能够祭祀的人也不会是普通人,可见能听到音乐的都是什么人,又该是多么艰难才能听到一次音乐声。

生长在现代的吕哲,他听过相当多曲调的音乐,要欢快的、激烈的、沉闷的应有尽有,所以在他听来雅乐与……哀乐差不多。但是,雅乐在这个时代的人听来,雅乐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很多人甚至认为一辈子能听见一次死了也值得了。

雅乐演奏中,吕哲烧掉了相当多的祭品,最后将祭文丢进鼎中燃烧的时候才开始率领百官跪拜上天。

吕哲的身躯一矮,百官随后屈膝下跪,然后是士卒与所有观礼的黔首,结果就是一眼看去没有一个站立的人存在。

祭拜完毕吕哲重新站起来,第二个站起来的人是手里捧着盘子的叔孙通。

叔孙通手里的盘子上呈放着玉带、冕冠以及相应的印玺,玉带刻着一些铭文,冕冠有十二条珠链,印玺自然就是君王的大印。

万众的欢呼声中,吕哲接过玉带系在腰间,冕冠也是戴在头上,捧着大王印玺向观礼者公示之后,这一套仪式才算是完成。

好像少了点什么?没错,是吕哲身边没有一名女子。看电影或连续剧,君王祭祀或者登基总是免不了要有某个女主角在场,可那毕竟就是演戏而已。越是荒诞的电影或连续剧,在君王祭祀的时候围绕的女人越多,实际上这种场合压根就不允许有女子存在,所以吕哲的女人们一直都是待在城楼之上观看而无法参与。

当然,并不是说女子无法参与祭祀,指的是称王建国场合,在设立皇后或者王妃之后,一些祭祀的场合皇后(王妃)是要参与的,寓意“凤凰和鸣”的阴阳调合。凤为雄,凰为雌,一直到明朝龙才代表皇帝,在此之前都是上天之子的“天子”,所以要是在明朝之前听见什么“请皇上保重龙体”之类的话,那肯定是某个穿越者带过去的称呼。

吕哲带着文武百官忙碌地进行仪式,列国的观礼使节团却是产生了不同的想法。

称王的仪式因为有叔孙通的存在,整个仪式除了黔首在场之外没有任何的错误和疏忽,他们有的是认为吕哲这边有些相应的底蕴,不再是草莽之类的存在。

列国使节团所谓的底蕴指的是文化,就是说吕哲这边不是在胡闹,是按照先祖的传统在举行仪式,不是一些稍微获得一点点权力没有相应文化还要胡搞瞎搞的瞎折腾。

这里就不得不说正版历史上陈胜的称王了,陈胜称王的典礼就是呼唤来众手下,然后穿上不正规的王级冕服,脑袋上扣上十二旒冕冠,众手下大呼“参见大王”就算完事。陈胜不会知道自己的表现让一些传统的贵族心里暗笑,觉得陈胜是一个土包子再无尊敬,结果就是降低了自己威严,加速了分崩离裂。

一些使节团在思考吕哲这边的文化底蕴,不少却是从黔首的态度上观察出吕哲深得民心,又见吕哲的文武按照品阶穿着制式的官服,观察出太多太多了。

黔首不是骨瘦如柴,意味着吕哲治下……至少是南陵这一块的食物不曾短缺。很多黔首在冬至节能穿上新衣,那么也表示他们的生活水平富足。生活看上去不错,黔首**戴自己的统治者也就理所当然,有这样的民心基础吕哲肯定是不会缺少愿意报效的黔首,兵源方面的充足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现在的所有国家当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制式的官员服装,基本上只是规定不能佩戴什么首饰,品阶(身份)不到不能穿戴什么颜色的衣服,但是衣服的款式并没有规定。吕哲这边率先为文武百官制作相应的官府分配,所有官员该是什么品阶就穿什么样款式统一的制服,看上去只给人一个等级森严又充满组织性的印象,理所当然就会认为组织严密分工明确。

以前列国只是很模糊的觉得吕哲崛起了,吕哲手底下的疆域广袤军队众多,今次前来观礼看到了一切,吕哲的强大不再只是一种模糊的印象,他们看到的东西太多了,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政权,一个分工明确组织严密的执政体系,一个受到黔首**戴不缺兵源的庞然大物。

“到目前为止,我们从这里交易的粮秣已经超过一百五十万石?”王绾思考什么似得,低声问了旁边的董翳一句。

董翳立刻答:“回丞相,确实已经超过一百五十万石。”

“唉……”王绾叹息了一声不再说话。

秦国从吕哲这里何止只交易粮秣,各类的兵器、箭矢数量也不少,甚至是药材、布匹等物数量也是庞大,不然会搞出府库被搬空的事情吗?

王绾不得不叹息,因为他知道为什么不到三年的时间吕哲能发展成这样,无非就是因为在利益共享的前提下不断进行掠夺和扩张,楚国在吕哲的扩张之下灭亡了,百越也在吕哲不断掠夺下近乎于亡族,大量的扩张和掠夺的利益共享按照古语来说就是“上下同欲”,又怎么可能无法团结越来越多的人呢?

吕哲的崛起方式很容易理解,但是想要模仿则太困难了,特别是对利益已经分配完毕的列国,他们的利益既得者群体已经形成固定,再有就是统治者因为这样那样的关系在利益的分配上十分占了九分,不公平的利益分配自然是不足以驱使更多的人为同一个目标奋斗和努力。更为重要的是什么,是除了吕哲之外的任何一个统治者在利益的分配上只到了贵族这一阶层,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与治下的黔首共同享受红利。

秦国目前已经又开始寻求变法,为的是挽回因为中央集权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秦国现在肯定是不适合大举变法,说明白点就是不能破坏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不然恐怕会糟糕,只能是走回商鞅变法的老路,去重新塑造“公正”,既是商鞅强调“劳者有所得”的思想。

王绾这边在思考秦国该怎么办才能渡过难关,不知不觉中雅乐已经被一种激昂的战鼓声和号角声所取代,他抬头向吕哲刚才的方向看去,却是发现那边已经没什么人了,四顾看了看终于是在城楼上发现了吕哲的身影。

激昂的战鼓声是由两百面大鼓发出,身材健硕的力士**着上身双手舞动着鼓槌,因为剧烈的运动浑身的腱子肉充满汗水,在阳光的照射下被镀上了油光,随着鼓槌的舞动似乎还能看见汗水被激烈的动作洒出去。

鼓声确实激昂,那是吕哲闲暇时与乐师反复确认才谱出来的战阵之乐,所谓的战阵之乐嘛其实就是吕哲看电影时极为喜欢的配乐,现在在演奏的是电影《见龙卸甲》里“五虎封将”的配乐。

当然,因为这个时代乐器不全的关系,也因为吕哲不是音乐家不会提谱,音乐肯定是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不免会加入更多激昂的节奏,。以不但是王绾听来那音乐前所未闻,在场除了原先有接受过会章郡之战检校的士卒,其余人还是第一次听见这种音乐。

就在节奏激昂的音乐声中,远处传来了阵阵的踏步声,整齐划一的轰隆踏步声中伴随而起的是山呼海啸一般的欢呼声,身穿铁甲手持利刃的士卒排列成25X25的方阵远远地走来……R1152

第六百一十章:什么叫震撼(下)

按照现代的阅兵观念,走在徒步方阵前面的会是三军仪仗队,现在虽然也有车兵、楼船兵、步兵这般的三军,但是吕哲总不能就真的搞出一个什么三军仪仗队吧?所以只能是以新编制的兵团模式来进行。

宽大的水泥路面,众多的士卒迈着整齐的步伐在前进,现场的音乐也转换成有节奏的鼓点声,这种鼓点早就为士卒所熟悉,他们无论是训练还是在作战都是听着这样的鼓点声列成队在前进,现在在万众瞩目下更是每名士卒都紧绷着神经深怕自己迈错步伐,在刻意的遵守下走起来队列自然是要比平常更加整齐一些。

道路两旁全是站立观看的黔首,他们扯着喉咙不断对踩着整齐步伐踏步而来的士卒方阵欢呼,这样的行为自然是让列成方阵的士卒觉得骄傲,使得士卒在随着节奏踏步的时候情不自禁就高昂起脖子,走得像是一只骄傲的公鸡。

昂起脖子斜着脑袋在迈步,能想象出来这模样很像是苏联或俄罗斯阅兵式才会出现的画面,但是千万别误会,吕哲可没有为了阅兵特别是集中士兵训练该走什么姿势,更加没有训练去走什么正步。

对于没有见过士兵排列整齐在鼓点中整齐划一迈步的人来说,他们看得见的就只是士卒列成方阵统一抬脚、统一踏下充?满了震撼的画面感,但是对于见惯了军阵的人来说这却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顶多也就感概一下吕哲练出了一支精兵。

一个又一个方阵踏着整齐的步伐在走来,观看的黔首离得近了已经忘记了欢呼,他们看到的是惊人的一幕,每一名身穿红色战袍的士卒上身披着板式的铁甲、一些关节也存在鳞甲状的护膝、脑袋上戴着一种看去没见过的兜(其实就是二战德国的m35头盔)。在武器方面,士卒手中长矛在阳光的照射下矛尖闪烁着寒光,这样的士卒足有六百二十五人,他们都是稍微将四米长的长矛向前倾斜的时候。整个方阵看去就像是移动中的尖刺之林。

太森然,太杀气腾腾了,静下来的黔首不再欢呼,有的是满脸倾羡或者骄傲的表情,他们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啧啧”两声向旁边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说“我家的某某谁也在军中服役”,小伙子们大多会毫不掩饰自己的羡慕,恨不得立刻成为军队的一员。

六百五二十五名士卒排列四四方方的方阵将长矛向前倾斜,如果真的要形容的话,压根就是马其顿方阵的造型,这种阵形被摆出来被秦国的送嫁团看到时。他们都是瞪大了眼睛,一些军方的人情不自禁地露出了惊喜的神情。

“阿也!这种阵形看上去……只要将长矛加长不是可以对付胡人的单骑走马吗?”董翳是一副发现新大陆的表情。

一些秦军武将不免用鄙视的眼神扫一眼董翳,类似于这种刺猬一般的阵形华夏早就有了,只是一般情况下是静止状态,移动的时候很难做到保持严谨的阵形。

真正懂行的秦军武将注意的是那有节奏的鼓点声,他们观察到列成方阵前进的吕哲军士卒抬脚、落脚跟鼓点的节奏一致,刹那间立刻发现了方阵能保持一致迈步的秘密,每个人都因为发现这一秘密而狂喜。

自古以来士兵为什么难练?首先是因为号令难以统一,又存在号令的延迟性。所以一个或者几十上百个士兵训练起来或许没有问题,但是要是超过一定数量的士兵就压根不用想了。

会练兵的大将在此之前是依靠什么方法来练兵呢?答案是有一帮合格的军官,这批军官可以作为触须延伸到军队的方方面面,按照严密的组织性和协调性来使得军队能够形成一个整体。

为什么要追求军队的整体性是一个关键。概因军队从来都是需要阵形的,利用阵形来发挥出整体最大也是最适合的打击面,谁能对阵形的掌控度越高,那么该支军队的战斗力也肯定是会逐步的增长。维持静止的阵形并不是很困难。有学过相关组织学的武将都能够办到,但是操控阵势移动的协调性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以前也华夏列国的军队也不是没有在作战时敲响战鼓,但是一直以来都是简单的作为“击鼓而进”的信号。也就是说敲鼓的时候军队押上,并不存在用战鼓声来控制士卒推进的步伐。

现在,秦军的一些武将发现了鼓点能控制士卒迈步节奏的秘密,这是一种操控阵形前进协调性最简单也是最便捷的方法,意味着以后军队只要稍微训练一下就能依靠鼓点的快慢来改变军队推进的节奏,这种节奏还能保持阵形的严谨,不会因为有些士卒走得快有些士卒走得慢而自行将阵形拉扯分裂,难道不值得他们感到狂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