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秦之帝国再起 >

第470部分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470部分

小说: 大秦之帝国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共尉传回的都是秦国中枢的情报,情报上显示扶苏不断在对秦国失去掌控能力。同时蒙恬手里的军队因为种种原因出现很多变化。

陇西郡那边的老秦人先一步归附汉国,王贲在后面更是带着麾下的部队投靠吕哲,另外就是蒙恬是以空间换时间又存在诱敌深入的战术,秦军出现变化是比较正常的事情。特别是王贲的部队被改编之后吃上了吕哲的军饷,连带中原军团那边也在接受汉军的整编马上就能每月拥有军饷,还属于秦国中枢的士卒可没有军饷那么一说,他们怎么能平静得下来?

显然,先行一步投奔到汉国这边的那些人,他们的待遇在刺激着跟随扶苏那些将士的心灵,是个人就会有思想。而过上更好的生活,享受更好的待遇,这些都是人生存着就会追求的美好事物。在汉国那边当兵能够拥有军饷,立功也是照样获赏和有望成为贵族,可以想象同样是作为一名士卒,一样需要拿命去搏,谁不想获得更好的待遇呢?

若是按照共尉传回来的情报,汉国的将领已经认为没有必要迁就秦国,完全可以更加强硬地指派秦国去做事。不是凡事都商量着来。另外,关于吕哲将要留下秦王的决定最近也有人提出修改的意见,认为大可不必留下秦王称号,哪怕是要留下秦王称号也不是给赵氏赢姓。该是给予吕哲的子嗣才对。

什么意思?就是秦国虚弱到这个份上了,不用再去迁就,更甚者是将秦中枢最后的武力争取过来,然后想将赵氏赢姓捏圆就捏圆捏扁就捏扁。

最先传出那种论调的是原本楚国的官僚。然后影响到了一部分军中的将领,若不是吕哲及时的进行制止也该传到民间去了。

吕哲再一次看到秦国是那么的不受待见,也因为秦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无所不用其极。导致别人对待秦国一旦有机会也想反其人之道。

不过话又说回来,秦国在发展的过程中是无所不用其极和屡次不守信用,但是曾经的列国又能好到哪里去呢?不也是一旦能抵赖就绝对不会放过,真正信守承诺的国家老早就被消灭了。

对于那些提出不同意见的人,吕哲已经命执政府进行调查,暗中也让燕彼的锦衣卫镇守府进行调查,若是那些人仅是出于为汉国考虑也就罢了,要是那些人是别有目的才搞东搞西,吕哲并不介意再一次教他们做人。

汉国的立国方式与老牌列国不同,吕哲的立身根本也就与那些依靠血缘的君王不同,立国才将近八年的吕氏汉国需要建立信用,不管是对民间还是对各国都需要有可被信赖的信用。

吕哲已经说出合并之后会留下秦王的称号,并且是由赵氏赢姓的人来担任秦王,哪怕真的是与时俱变之后情况不同了,但是身为一名君王说出去的话就不能进行更改。他很清楚什么叫“君无戏言”,不然今天他可以推翻册立赵氏赢姓的人成为秦王的决定,很多人就该想想在未来他会不会推翻其它决定。

册立赵氏赢姓的人成为秦王在吕哲看来是安抚秦地黔首,也是减少一些提前归附了的老秦人、秦国氏族、大族的负罪感,那些叫嚣秦国虚弱不用严守信用的家伙懂个屁。

“与扶苏商议一下,为稳重军心,为两国合并,询问他是否愿意让蒙恬麾下的部队先行接受汉军的整编。若是扶苏愿意的话,军饷制度就运用到那些秦人士卒上去。”吕哲的用词根本就不存在任何与商议有关的用句,根本就像是在下达行政指令。

蒯通立刻就领会吕哲的意思,那么做无非就是安抚国内激进的某些将领,另外也是为了保持蒙恬麾下那些将士的军心士气,毕竟一样是当兵,一样是拼死拼活,友军有军饷而秦军没有,再则就是秦国的状况那么糟糕,要是数十万士卒中有人挑事,发现兵变之类的事情就不好了。

“王上,扶苏会同意秦军改编为汉军吗?”蒯通比较怀疑这个。

“会的。”至于为什么扶苏会同意,吕哲不需要向蒯通解释一名统治者的心态。

窘境已经不足以形容以扶苏为核心的秦国中枢,天下大势变换到如今的程度,扶苏发出的命令出了咸阳城也就蒙恬还从命,这里自然是因为秦国接连失去疆土有关,也是因为始皇帝的驾崩让秦国在新的统治阶层没有稳定下遭遇敌军入侵有关系。

秦国相续失去了那么多的郡县,目前位置秦国的疆土表面上是还有内史郡、陇西郡、北地郡、三川郡、颍川郡、雁门郡,可是除了内史郡之外的其它郡县已经不服从咸阳中枢的命令。

到这么一个地步,扶苏没有自暴自弃已经算是非常不错了,吕哲还愿意保留秦王的称号并且是给予赵氏赢姓的人,这样已经不止是给予秦国宗室一条活路,还十分的优厚了,扶苏在明知势不可为的前提下很清楚一切的抗拒都会迎来血腥,哪怕不是为了自己,为了延续了近八百年的赵氏赢姓也会极力地配合。

赵国那边的情况也与秦国相识,甚至说赵国面临的情况比秦国还要糟糕一些,毕竟最开始的战争是在赵地打,后面又有匈奴等胡人肆虐,若说秦国至少还有一点家当维持生计,战争不断发生在赵地的赵国,他们连首都都一度面临攻防战,情况可谓是糟糕透顶。

要不是真的到了山穷水尽,任何一个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怎么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力?吕哲也没有说得多么的天花乱坠,很直接的给予扶苏和赵歇两个选择,索性的是他们清楚目前的现状,选了那个吕哲愿意看到的答案。

吕哲是能够花一点点小代价灭掉虚弱不堪的秦赵两国,可是他并不像是某些一统天下就围在一个笼子里作威作福的统治者,将秦地和赵地更近一步的打烂掉,增加一统天下之后重建的负担,有那个必要吗?

战争的破坏性非常大,曾经中原最为富庶人口也有三十来万的临淄,汉军仅仅是逼近又围而不攻,临淄都能自行崩溃,搞到现在都还是一个鬼域的模样。

返回本土的萧何已经做了将近三个月的初步人口普查,汉国新近占领的南阳郡、薛郡、东海郡、琅邪郡、胶东郡、临淄郡、泗水郡等几个郡,受到破坏最小的郡,现有的人口数量连战前的一半都不到,更夸张的是某个郡的人口竟是只有开战之前的三成。

一开始就是交战地区的太原郡等各个郡县,用十室九空来形容绝对没错,另外“兵过如洗”这句话绝对不会仅仅是说说而已。

萧何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已经不是盯紧前线部队的后勤补给,他新得到的命令是想方设法将因为躲避战火逃到深山老林的黔首呼唤出来。

对于吕哲来说,战火破坏经济可以接受,但是人口的大量死亡却是忍受不得,有人口在恢复经济容易,但是没有人口别说是经济恢复不了,他想要向外继续开扩和掠夺的兵源从哪来?

第七百一十四章:战匈奴(十八)

是的,就是将那些躲避到深山老林的黔首呼唤出来。

爆发战争是会令人口出现损失,例如有人不甘寂寞拉帮结派抢劫杀人,也因为两军的交战被波及而横死,但并不是说消失的人口全部都死掉了。事实上战争一旦爆发,深处交战区域的黔首就会进行逃亡,有些是逃入其它郡县,更多的是就近逃到了深山老林里面去。

另外呢,战争导致人口剧减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厮杀之后大量的尸体没有人进行掩埋,若是冬季也就罢了,有下雪的区域会将尸体冻住不至于腐烂,一些细菌的存活性也不是那么强。其余的春、夏、秋这些季节,要是大量的尸体曝露荒野任其腐烂,那么瘟疫就会随之到来。

在没有有效治疗手段之前,战争对人口的剧减其实每次都是因为瘟疫的爆发,历朝历代一旦爆发瘟疫且被广泛的传染,一个数千万人口的帝国死掉一半以上都还算是少的,某些朝代原本是有二三千万的人口,可是瘟疫肆虐过后整个国家只剩下二三百万。

萧何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处理好各地曝露荒野的尸体,一些人口大量死亡的区域还要让驻军配合进行封锁,先把卫生条件维持起来,然后才是寻找那些躲藏起来的黔首。

把那些因为战火燃烧而“消失”掉的人口再“变”出来,那么做对于萧何来说其实并不是太过困难,毕竟汉国搞民政的那一套已经成熟,增强当地治安的同时通告要进行新的土地丈量,一些隐藏起来的人口就绝对会呼啦啦的跑出来,那是在泗水郡被证明有效的方法。

当然,汉国丈量土地可不是要执行均田什么的,而是要统计土地原本属于谁,一旦没有人多少时间之内前去官府申报那一块土地所有权。那么某片土地也就会归于国家所有。

吕哲是绝对不会无缘无故进行均田,若是这么做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获得巨量的民心,可是绝对会毁掉一个民族。再则,现在人口是不多,土地也够用,可是人口增长了之后呢?总学某个谁均田之后再随便搞个政策将土地收为官方所有。最重要的是,汉国从来不鼓励吃免费的午餐,那是对付出者的不公平,也是在鼓励懒惰的人等天上掉馅饼。

萧何处理后勤补给线十分优秀,在民政上的各个方面也表现出色。他主管调动粮秣等物资提供军队。就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过任何的差错,若说汉军为什么能持续在外扩张,他绝对是占了很大的功劳。

所以,吕哲认为萧何的功劳在战后可以封一等侯爵,就没有一个人有什么异议,毕竟萧何的功劳有目共睹,军队的快速扩张没有萧何保证后勤线,那一切都是休提。

萧何目前在做的事情也比较顺利,拿战火平息了的泗水郡北部、薛郡、东海郡、薛郡为例子。这些郡在短短三个月就挖掘出大量的人口。他将人口挖掘出来之后也不是什么都不管,毕竟战火已经将黔首的家园破坏掉,停顿生产的黔首没有经济来源和粮食来源绝对是要被饿死,因此大量的基础工程也在各地展开。

不得不说。正是因为汉国对于民生处理和恢复迅速,让很多人有了比较。像是原本在某些国家统治下民不聊生的地区,该一些地区统治者变成了汉国之后发展良好,那么生活不好的地区自然渴望自己能够成为汉国治下的一部分。

秦国和赵国的急速恶化与汉国脱不开关系。但那是汉国发展势头良好,对黔首也更为负责,导致两国大量的大氏族和豪杰争相投靠汉国。也出现了大量黔首跑到汉国之下的情况,此消彼长之下,时间一久不用汉国出兵攻打,两国的人才就该跑光,极为可能发生的情况也是两国的黔首能跑的都跑到汉国去了。

想要强大就要发展,但是增强国防力量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放在首位,特别是战争多发的年代更是如此,吕哲走的是掠夺式扩张道路,对待华夏地区的列国掠夺只是针对原来的官府,对待非华夏地区却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就在北上汉军攻灭齐国和迫使燕国举国投降的时候,拖拖拉拉打了近四年的南方战役也宣告结束。

南方的战役自然是骆摇率领南征军团在攻打瓯雒国,其实要不是因为南方的天气太诡异多变,一年之中也有至少三个季度是处在那种断断续续下雨的气候,瓯雒国绝对无法撑这么久。

历时四年的南方战役是以骆摇率军攻破瓯雒国,并俘虏了瓯雒国的国王开明泮为一个节点,之所以是节点而不是结束,那是因为南边的战事并没有因为瓯雒国灭亡就终结,骆摇还应该率军清理南方大片区域的百越人和一些生活在森林里的野人。

骆摇攻下瓯雒国国都之后立刻就向南陵进行汇报,先行出发的鸿翎急使后面,是拉长了约有三里地的马车,马车之上携带的是从瓯雒国那边掠夺而来的战利品和一些典籍。

吕哲不在南陵,他是在骆摇攻灭瓯雒国的一个月后才知道战况,骆摇附送的汇报是说明从瓯雒国那边的缴获,最令吕哲感到意外的惊喜的是瓯雒国竟然有大量的黄金。

真的是黄金,不是现在人们所说的“金”,现在人们认为的“金”其实是铜,对于黄金却没有明确的称呼。

其实吕哲在吞并楚国的时候也大量缴获了黄金,那些还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留下来的存货,是在楚国强盛的时候一些异族的进贡。

南方盛产黄金吗?吕哲对此并不是太清楚,他只大略的记得汉国在占领整个南方之后虽然有发现金矿,可是挖掘出来的矿石含金量并不是太高,倒是一些伴生矿十分丰富,可惜的是以现在的技术而言,锌、钨、锑、钼、硫、铋、钇这些元素连发现都困难,谈何来利用它们?

吕哲为了建设金、银、铜三进位的金融制度已经计划了六七年,一直没能执行下去主要就是除了铜之外的银和金储备量不足,发展海军是为了日后的海外殖民大计,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他就是想从盛产金银的倭列岛和吕宋诸岛那些地方找到矿物出产。

对了,吕哲似乎记得现代蒙古也是矿产主要集中地,不算内蒙古只算蒙古国的黄金和铜的地下储备量就列入世界前十名。并且他要是没有记错的话,亚洲铁矿地下储藏量能排在前十的巨型铁矿就在现代内蒙古的白云鄂博。

吕哲是不清楚现代的白云鄂博到底是现在的哪,不过对于现代的内蒙古是哪一些区域还是大致有个印象,汉军北出塞外作战的同时,他也派出了探矿的工匠在军队的保护下进行适当的探索,要是能找到那座巨型铁矿,日后必定是要在该区域大量驻军,同时冶铁工业也会发展起来。

要是在塞外有一座巨型的铁矿,也建设其相关的冶铁和制造产业,吕哲想要向北继续扩张,乃至于是向西扩张,那么就不用跨越千山万水从南方将军事物资运过去,要是那边发展起来,对于今后帝**队的扩张起到的效果不用过多言语。

当然,哪怕是真的发现了内蒙古的巨型铁矿,又是国家行为的建设开发,那也绝对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建设起来的,以现在的科技能力和生产力而言,要从无到有的形成一套产业链,花上五六年都算是快的了,弄上十来年也不是不可能。

“王上,瓯雒国被我军攻灭,是不是让南征军团进行适当的休整?”司马欣说这句话的时候是迟疑的。

司马欣毕竟是太尉,要是不清楚吕哲对未来的打算,那太尉也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