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秦之帝国再起 >

第495部分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495部分

小说: 大秦之帝国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吕哲目光看向门外的那些侍女,该些侍女手里拿的东西可不算少,像是外在的衣物和收拾头发的长状冠,必要的皮带和小巧的剑,装着零食的小背囊。

上古先秦的习惯没有被吕哲废弃,在这么个年头稍微有一点身份自然是要佩剑,因为吕哲定下尚武的国策,疆域之内除了禁止民间拥有弩之外,其它的兵器并不禁止。当然了。规格上面也必然有限定,不过一般是在外观上面,例如黔首就不能佩戴士族(非单指文士)款式的兵器。也就是剑鞘外壳的区分。

事实上吧,强大的国度也真的不禁止民间拥有兵器,像是两汉和隋唐也就是禁止远程兵器的弓弩,短兵上面是鼓励购置。不进行禁止是对国家武力的自信,另外也是让国家的黔首能够熟练地使用兵器进行锻炼,好在进行征召的时候黔首成为士卒之后立刻就能杀敌。一些禁止民间拥有兵器的时代。要么就是少数的异族统治大多数民族,要么是觉得自己的国祚不是正朔。打从心里面害怕统治的对象推翻自己,要么就是对待内部远要比对待外部来得狠,怕引起反弹失去统治地位。

禁止一个民族从根本上的尚武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有太多的例子来说明这么一个国度在国家发生战争的时候面对的窘境,吕哲当然害怕自己治下发生“革命”的事情,可是他更怕的是一个族群因为禁止而失去尚武精神,发生那种当异族入侵的时候空有几倍数十倍的人口优势而无力抵抗,之类糟糕透顶的事情。所以,必要的放纵和鼓励需要,配套的平稳自然也不能缺少,出现武力过剩或是文治过剩都不可取。

武力过剩需要有可以发泄的对象,现在华夏周边却是不缺这样的对象,吕哲立国的根本也是进行无休止的扩张,在扩张中进行掠夺又持续地扩张。

文治过剩的后果在有宋一朝已经发生过,所以吕哲不会学有商一代来个“刀枪入库,铸剑为犁;马放南山,卸甲归田”,结果嘛……

因为是奔着统一“世界岛”的这一目标在努力着,吕哲不清楚再自己的有生之年能扩张到哪里,对于下一代的培养自然也是无比的重视。

吕哲停止思考,盯着两个小家伙:“春秋学到哪里了?”

吕启动了动嘴唇没有说话,他看向了自己的弟弟,也就是身为嫡长子的吕议。

吕议歪着脑袋想了想:“已经学到鲁君任命孔丘为掌政,对三恒进行压制,先后压迫三恒拆去封邑的城墙。”

孔丘自然就是儒家圣人孔子,当时的鲁君是鲁哀公,光是从“哀”这个谥号来看就知道那一代的鲁君是多么悲惨的存在。鲁哀公是任命过孔丘,不过却不是什么高官,其实也就是一个城邑的城守之类的人物,不过孔丘的另一个身份是鲁哀公信赖的臣子。

三恒也就是鲁恒公后裔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孔丘在那么一段时间里一直不留余力压制鲁国三恒,原因是鲁国国君的权力被三恒分散许多,鲁君自然是要感到心里极度不平衡,也就提拔孔丘这么一个“忠君派”上来给三恒找不痛快,后面也确实是达到了一些目的,可是带来的后果却是鲁国所无法承受的。

孔丘不留余地打压三恒,对此感到满意的除了鲁国的国君之外还有齐国,一切只因为作为封臣的三恒是比国君强大,可是三恒也是鲁国抵抗齐国攻打鲁国的障碍。三恒的封地有一些是在与齐国的对抗中获得,并在占领地建造了完善的城防设施,孔丘打压三恒并成功地逼迫三恒拆除城墙,乐是让当时的鲁国国君乐了,可是最为愉快的当属齐国。

这一刻孔丘俨然就是一位既忠君也是伟大的“国际斗士”,这位斗士帮了齐国很大的忙,不留余地将三恒的实力压缩到最弱之后受到反扑,斗士也被“革命对象”反击下致使流亡,可是鲁国在这位斗士流亡之后彻底到了霉,之前从齐国那边攻打下来的土地因为城防自行拆除没有防御工事,鲁国的军队和战斗力也比不过齐国,结果自然是被齐国重新夺了回去。

鲁国失去从齐国那里夺来的土地是一个连锁效应,两国的战争中三恒再一次遭到重大的打击,鲁国国君希望三恒虚弱的目标实现了,鲁国可作耕种的土地也遭到压缩,国力跌了一大截不说,战争的损员上也让鲁国再也没有力量与齐国对抗,后续一连串的齐鲁战争中,鲁国先是被一再蚕食,直至最后灭亡。

吕哲是为了教育孩子才看的《春秋》,他所看的《春秋》版本也不是经过儒家党徒美化的“作品”,其实就是上古先秦时期的一些史书。他将历史讲解完毕,笑呵呵地问:“有从中学到什么了吗?”

吕议眨了眨眼睛,最后看向兄长吕启:“弟弟刚才已经答过了,这次由哥哥来回答。”

吕启的生母是卫姬(卫雯),他比吕议早出生一年,不过吕议的生母是王妃赵婉,卫雯却是妃子之一,所以他是一名庶长子。

“鲁君能力不足,三恒作为封臣发展自己的封地良好,封臣效忠国君因此隐忍致使孔丘打压成功,可是也因为国君的打压让国家整体实力衰弱下去,让国家在对外的抗衡中失去力量,最后吃到恶果的是国君和国家。”吕启说话的时候口齿清晰,说着却是看一眼吕哲,最后将目光停在弟弟吕议身上。

“所以咯,”吕议小脸蛋上满是严肃:“国君要正视自己的能力,国之干城也不能欺凌。”

吕哲不知道这些道理是两个小家伙自己领悟,或者是谁教的,但是他仍然感到满意。

第七百五十二章:当代

儒家学派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为了取悦于人,带着极强的针对性的同时,令人纳闷的就是没有一贯立场。任何学派都存在自相矛盾的学说,儒家自然也不例外,可是从未有过一个学派自行变通是为了更加取悦于人,不是说在增加自己学派的知识。

纵观历史千百年,一些关于儒学的知识大多是在研究怎么做官,可以说这个学派的诞生就是奔着做官而去,那么一些闪光点存在的同时,更多的是对自己怎么有利就做什么的人物,其结果就是大多数出身于儒家的人不存在节操,投降叛变有如喝水吃饭,也就是那么少数几个拥有德操的人才被大书特写,作为典范和榜样的存在。

说句实在话,就是因为太少了才需要提倡,若真的都是那样的人物又何必宣传呢?想想天朝时代一些做了好事的人都要被刻意宣传就能想象出来,那该是怎么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不就是因为那样的人太少了么。

就是到现在吕哲都还不适合如今所处的社会环境,以至于他总是会用“天朝思想”来猜度周边的人群,为此并不是没有出现错误,索性也是他懂得纳谏,因此及时的扭转想法才没有造成更大的影响。

为人父母者总是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够受到最好的教育,可是吕哲琢磨了半天真没有想出谁适合作为孩子的老师,因此选定王子师也就一直耽误了下来。

对于王子老师的位置有太多人窥探了。最为急迫想要获得这个位置的人却是非叔孙通莫属,他想获得王子师的理由也十分的明确,是想要影响众王子。

上古先秦时代。那种征战不休的大争之世没有儒家发展壮大的土壤,眼见天下马上就要形成大一统,作为统治者的吕哲似乎对儒家的学说也兴致缺缺,叔孙通是多么希望能够教育出一帮对儒家学派有好感的王子,最好是能让下一任的统治继承者重视儒家,使得儒家迎来发展的春天。

嫡长子吕议今年已经五岁,庶长子吕启已经六岁。要是条件所能及,当代启蒙教育一般是从四岁就开始。吕哲到了现在还没有选定众王子的老师其实并不符合该时代的习惯。

吕哲除了有吕启、吕议之外还有不少子嗣,如吕雉第一胎的庶长女和第二胎的庶四子,阳滋(始皇帝九公主)所生的庶二子,熊女(熊心之女)所生的庶三子。赵欣(赵歇之女)所生的庶二女,田琳(齐王儋之女)所生的庶三女,韩艳(韩成之女)的庶五子和庶四女。至于魏爽和姬单则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众多的子嗣中,韩国王室公主的孩子目前最小,最年长的吕启已经有六岁,十个王室子女年龄间隔不是太大,按照习惯王室子女在二三岁的时候已经要开始识字,最为年长的子嗣怎么也该开始学习文治或者韬略。之前选定王子师是因为北伐迫在眉睫被耽误了,随着吕哲率军越来越接近国都南陵。这么一件事情又被重新提了出来。

“先生和太尉有合适的人选吗?”

“这……”面对吕哲的提问,结伴前来的蒯通和司马欣直接就迟疑了。

因为拼音的出现,启蒙学字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困难。在拼音没有出现之前。启蒙的书籍并不固定,而现在也没有《三字经》和《千字文》的存在,以至于启蒙成了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学习识字的过程也就是死记硬背,还会因为老师的口音教导出一帮口音被固定了的学生。

吕哲对于《三字经》也仅限于知道“人之初,性本善”。之后就没有之后了,对《千字文》倒是多记得了几个字。“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也就忘了后面。其实也就是因为吕哲不记得《三字经》和《千字文》,不然估计刚开始也会是像其它的穿越小说一样,“创作”出这两部惊天地泣鬼神的巨作出来,不会直接去搞什么拼音这种特立独行的玩意。

启蒙学字因为拼音存在简单了许多,可是该教导王室子女一些什么东西并不好选择,历来王室子女应该学习什么知识也不是臣下所能决定,面对吕哲的提问,又怎么让两个倚重的重臣回答?

吕哲也不会去说什么孩子还小,是快乐玩耍的年纪之类的话,很多时候特立独行没有关系,但是在培养继承者上面若是他表现出这样的态度,必然是会被视为对子嗣教育的不重视,会产生出诸多的后续连锁反应。

不是吗?统治者对继承者的教育不重视,一帮臣工又该来怎么进行联想,估计就是觉得君王极度不靠谱,也会产生君王不重视教育下一代继承者素质堪忧的想法,甚至是认为君王并不认为现有的子嗣有可以继承事业的人,徒然是让臣工悱恻。所以吧,什么事情都能开玩笑和不重视,对于王室子女的教育却是马虎不得,更不是可以玩任性的时候。

“王上,王子现在是在学《春秋》?”愣神了一小会,蒯通终于是出声了。

《春秋》不是什么好的启蒙书籍,它压根就是一连串的历史传记,里面所记载的是周室分封之后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历史,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尔虞我诈,更多的是关于战争的记载。

其实从吕哲选择让年纪稍长一些的吕启和吕议读《春秋》也多少能看出一点端倪。当然了,现在还没有“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么一句话,可是意思多多少少是能明白的。不但是蒯通,很多人都能看出吕哲对年长的二位王子有着比较高的期盼。识字之后的第一步就是让二位王子借鉴历史,也在了解战争,显然就是在当成必然统治一地的方式在培养。

对于吕哲培养子嗣的态度。众臣有理由感到欢欣鼓舞,也足以证明吕哲不是要走始皇帝的绝对集权道路,会将延续了多年的分封制度继续执行下去,不然也就没有必要教导每一个子嗣治理国家和知晓战争。

人都有盼头,由盼头产生目标,谁不希望能有一块自己能够做主发展和处理的土地呢?作为王子的王室男子可以获得一个封国,臣工们也能按照功劳大小获得一块封地。对于很多人来说没有比这个更加理想的事情了。

离南陵越是近,随行北上的众多臣工就越感到激动。一切只因为吕哲回到国都之后就要按照功劳大小进行封赏。而从多多少少的消息来推测,吕哲这一次的封赏远要比之前的任何一次丰厚,除开合并之后的秦王、赵王、韩王、魏王等安慰奖似得封王,光是五等侯爵以上的贵族就会诞生至少十人。其余如伯、子、男数量应该也不会低于百人。

汉国立国多久了?已经有九个年头,在这九年期间也就是诞生十四个勋爵以上的贵族,包含勋爵在内也就是三十二名贵族,其实这种贵族出现的数量怎么看都是不合理的,为此也不是没有人进行过抱怨。

按照吕哲想法,贵族当然是要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之内,可是历史的进程已经让他对贵族数量的控制难以维持,各国合并成为帝国之后会出现四个封王,一同创建事业的臣工却是一个封王都没有。再不在侯、伯、子、男、勋、士的阶层上进行丰厚封赏,刻薄寡恩的名头估计是要立刻扣在吕哲脑袋上了,也不排除会有一些人因为不满干出一些什么蠢事。

合并成为一个帝国的时间表临近。目前也还有数十万的汉军在塞外与草原胡人酣战,再有就是新归纳入吕哲统治下的中原和北地还不是那么安稳,在这一种局面之下怎么能够出现内部混乱,因此吕哲哪怕是再怎么吝啬爵位封赏也不该是在这个时候。

一名合格的统治者不但要懂得利益取舍,也要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期盼,那就是吕哲询问倚重之臣。王室子女该进行什么教育的原因。至于让年长子嗣读《春秋》,有一部分是他希望自己的子嗣能从历史上得到借鉴。更多是因为在当今时代能教的东西真心是不多。

“除开《春秋》,《商君书》和《吕氏春秋》也在观看。”吕哲用的是观看的字眼,就像是现代的儿童看童话故事那般,不是纯粹在进行学习。

话又说回来,史书本来就能当作一部小说巨作来看,里面的每一段历史进程都是一段精彩的故事,差别就是里面没有绝对的主角能够产生代入感。

“长大一些,孤希望他们还能看看《道德经》、《庄子》、《列子》,《韩非子》和其它诸子百家的著作。”吕哲没有提《论语》、《孟子》、《荀子》,不是因为这三部作品目前不存在,而是它们现在根本不是主流,算是比杂科还多余的书籍,什么一部《论语》治天下这种说法更是不存在。

哦,目前的《论语》也绝不是两汉之后的版本,现在这个版本的《论语》是由孔丘首先整理,孟轲(孟子)和荀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