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秦之帝国再起 >

第662部分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662部分

小说: 大秦之帝国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稳固的目的。

大乱之后大治,通常都是因为人口锐减,土地的需要被降到最低,不少开国政权有刘汉室的例子在前。差不多都是依样画葫芦学着照办,有的成功,也不是没有失败的政权。成功了的政权基本都是抗住了外部的压力,没有成功的政权差不多是外来压力之下亡国。

帝国新建之初,不是没有人提过与民休息的国策。打算用至少三十年的时间进行沉淀,用时间的流逝来让天下庶民习惯新的统治政权。不过帝国的统治者是吕哲,是一个习惯了高度生活节奏的人,别说是沉淀三十年,三年都静不下来。另外就是吕哲很清楚现在的时势,三十年什么事情都不干,目前已经展露狰狞的匈奴人就该西灭西域、东征东胡,整个草原都被冒顿征服之后,帝国将会面对什么?

“不是无偿徭役,帝国也重军功。”吕哲对着一众将校笑道:“帝国不是以徭役形式征召士卒。强迫他们去征战。”

将校全部都是点头,他们对此是最有发言权的人。

军队一大改革就是军饷的出现,从无偿的徭役变成了有偿的雇佣,成为一名士卒并不比在家劳作获得少,军饷足以支撑一个家庭的费用,这是有史以来史无前例的变革。

除开军饷之外,战时有津贴不说,伤残乃至于是战死还有后续的抚恤,等于是再进一步解除了士卒的后顾之忧。

帝**队还有一项政策,战场缴获上缴六成之后归于私人所有。

平时有军饷。战时有津贴,战死有抚恤,缴获能私有,一系列的国策造成的是什么样的现状?是但凡有点胆气的人削尖了脑袋想要加入军队服役。

“所以尽管每家每户都有点琐事。关中的家庭也并不愿意自家的子弟从军中退役。”共尉叹了口气:“有一些比较麻烦的是,关中妇女与奴隶有苟且的事情……实在是……”

家中男人不在,主妇寂寞难耐,奴隶再有点手段,干柴遇上烈火,导致出现苟且?

“苟且也罢。苦恼的是男人不在主妇怀孕,这可是会出大事的。”共尉苦着脸:“所以末将才说,能不能多给关中士卒放假。”

有那么一点诡异,但绝对是事实,这年头对于贞洁并不是十分看重,未嫁女与人发生性~事并不是十恶不赦的事情,男子对于取到没有保证贞操的女子也不是太过在意。另外,现今年头寡妇再嫁也属于正常,官府甚至非常鼓励寡妇再嫁,并不鼓励寡妇为了守节而孤老终身。

是什么情况造成这种现象?无非就是上古先秦时期战事不断,只要是男子都有上战场的可能性,上了战场可保不准还能不能活着回来,男子上战场前与钟意的女子干点什么是普遍现象,为了增加人口官府也不可能鼓励寡妇留家不嫁。

家中男人尚在,留家的主妇与人苟且,这可就不是什么可以不在乎的事情了。历来归家的男人发现自己的妻子与人苟且,能和离算是大幸,将妻子打死的案例更多。

一家男人是从军服役,留在家中的妻子却是与人苟且,若是个例自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发生得多了就不止是会影响到民间,对军队的影响必然也会产生。

“与……奴隶苟且?!”吕哲脸色严峻地问:“案例很多?”

关中无论是商鞅变法前还是变法后都是有奴隶群体的存在,商鞅变法的时候解放了一批奴隶,可是随后的征战中每家每户又获得了新的奴隶,因此家庭中有奴隶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帝国建立,一些政策上进行改动,可是并没有进行解放奴隶的事情,毕竟那些奴隶是一些家庭的私产,哪怕是国家也不能豪夺,是吧?

番贤是管理民政的郡守,他可是在场,见共尉眼睛瞄过来,立刻期期艾艾地说:“不……不少。”

一片吸气声响了起来,能够让一地郡守说出“不少”两个字,那肯定是非常多了。

“始皇帝在的时候,关中青壮不是在服徭役就是服兵役,极少有回家的可能性,普遍是长期离家的状态。”番贤也是一脸的苦涩:“青壮几乎被抽空,连续数年乃至于是十年以上没有归家。关中待嫁的姑娘多到成灾,大部分未嫁女的年龄已经呈现偏大的趋势。成亲人妇独守空房……这个……”

吕哲还是第一次听取这种汇报,又问了不少它地的一些人,情况是各地区各有区别。

“是一种普遍现象啊……”

这一下不止是任职关中的人苦笑。其它地区的人也是一脸不知道该说什么的表情。

女子怕寂寞,一寂寞再有人抚慰便会发生一点什么故事,这应该怎么说才好?

“裁军,马上就要裁军了。”吕哲当然也是一脸的苦涩,他忧虑道:“军中放假省亲的时间段。各地流血事件……估计不会少。”,看向了番贤,问:“有什么章程了吗?”

番贤说了一些普遍的案例处理状况,回家的男子一旦发现妻子与人苟且很少有和平处理的例子。他又说:“若是平民倒是私下协商,大多是第三者进行什么补偿,夫妻和离。奴隶……基本是会被杀掉。”

已经不是个例,是普遍现象,等待家中男子回去,那该发生多少事情?可以想象的是大的社会影响必定会发生,将引起什么样的效应却是不好说。

吕哲不断苦笑。自古家庭私事官府就不好管,已经察觉到会有不少流血事件了,可是怎么进行处理却是注定会成为难事。

“士卒服役,人妇却……”蒙恬舔了舔干涩的嘴唇,说道:“军心难平,陛下不得不思量。”

吕哲当然也知道这一点,已经在思考怎么安抚军心。

“事情已经发生,思考将会发生的事情妥善处理,是不是……”张良一脸的思索,顿了顿才说道:“该设想避免类似的事情?”

民间的男人因为自己的事情出远门长期未归。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男人在军中服役,家中发生状况,虽然不是官方的责任,可是怎么也无法推个一干二净。想要杜绝难以办到,毕竟人妇不是罪犯,难道还能专门派人盯着啊?

“教化,加强教化。”张良估计是有了一些头绪:“秦军有一项政策,允许家人到驻军营地探望……”

秦军是有这么一个政策,允许士卒的家人前往驻军营盘探望。不过是在腹地驻军才有这样的可能性,出战太远并不进行鼓励。

另外,秦国鼓励家人探望士卒是有一个原因,秦军除了一些东西之外,秦卒从衣服到兵器都是私人准备,军中伙食也根据爵位和官职的不同有区别对待,没有到达那个官职或爵位的秦卒想要有更好的待遇就要自己花钱。

秦卒在军中经常需要花钱改善一下伙食,才会有足够的体力跟得上消耗。一些额外的事情,如修补破损的兵器、修补破了的衣裳、等等都是需要用到钱。

士卒不是想要回家就能回家,没钱了通常是托有机会回家的同乡给家里转告一下,再由家人托付会到军中人的带钱过来。没有同乡的人该怎么办?基本上会有军中的驿站系统固定时间帮士卒送家信,这就成了向家里要钱的途经了。

家庭知道军中服役的秦人需要钱,没有托付人只能是亲自动身前往家人所在的营盘,那么平民探望军中服役的士卒也就成了一种习惯。

张良介绍了很多,最后说道:“此前这种行为并不被军方设置条例成为政策,或许帝国能够起草相关的律法成为固定国策。”

话音刚落,在场的人并没有马上发表意见,都是一脸的思考。

吕哲在秦军服役的时候有经历过大规模探望的活动,他当时十分的困顿,无比期盼大叔能够出现,带来一些钱财或是保暖衣物,可是最终大叔并没有出现。后面要不是遇上李良和徐阳,得到两人的帮助,他估计很难撑过那个冬天。

成为皇帝的吕哲有照顾大叔一家,可是并没有高规格的待遇,原因就是大叔将他丢到军中之后没有再行联系,不是他心性薄凉。曾经一再帮助他的李良和徐阳,后面不是得到他的回馈了吗?

品味了许久的人终于有了一点反应,一片赞同之声先后出现。

很明显就是为了防止人妇~春~心~荡~漾的一条政策,允许士卒亲人探望虽然没可能满足所有人,就像是出征西域和草原的部队就难以照顾到,可是帝**队大多数是驻扎本土,总是能照顾到大多数人的。

现在的军队并不排斥有女人身在军营,像是随军商贩一般都会带着一些女子做皮~肉~生意,士卒有钱在不当值的时候能够去那什么一下。各个战国,像是之前的齐军,他们的军队甚至随时随地都携带官办的营~妓,毕竟这是管仲在齐国变法的最大成就之一,那就是卖~**~合法化。

长久以来吕哲制定政策的基础就是让更多的人可以共享红利,这一套政策让吕哲可以从默默无闻之辈成为一个庞大帝国的皇帝,那是因为有参与就有利益,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使得这些人乐意追随愿意出力。

现在面临可能造成社会严重动荡的隐忧,吕哲再一次发挥出豁达大方的性格,说道:“由官府出资,帮助一切想要前往军队探望家人的家庭,沿途和驿站和官方机构也尽量保证他们的安全和需要。”

在场的众人基本都是在点头,不说目前国库国帑丰足,哪怕是国帑不足,挤也是该挤出一些资金来,认为这样或许能够减少后续的麻烦。

“这样一来人口流动……太大了。”李斯再一次扮演泼冷水的角色:“人口流动大,处理不当的话……”,话没有说尽,但是都能听得出来。

“卿家提醒的很好。应当先检测一下各地武装力量,尽量做到万无一失。”吕哲用着欣赏的目光看着李斯,说道:“既然卿家已经预先料想到这一方面,卿家又是廷尉,那便由卿家来主持。”

李斯恭敬应了声“诺!”,内心里却是狂喜。这件事情要是办成,那该得到多少人的感激?另外,他要是不负众望,也是在向皇帝展现自己的办事能力。

第九百五十四章:下任执政官

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首都一开始本不是咸阳,老秦人一开始是半定居半游牧状态,其实并没有固定的首都,后面才将栎阳定位为首都,秦献公时代的变法,也即是商鞅变法的发生地就是在栎阳。

当时魏国乘秦国内乱之机,夺取了秦国的河西(黄河与洛河之间地)之地。公元前三八四年秦献公即位后,立志收复河西之地,于前三八三年在栎邑修筑了栎阳城,将国都迁到栎阳,随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展了对魏国的军事反击,初步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秦献公去世后,他的儿子秦孝公继承了他的事业。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贫弱的秦国一跃成为诸国中最先进、最富有的国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三五零年,商鞅在栎阳第二次颁布变法令,将国都由栎阳迁往咸阳。栎阳作为秦国的都城只有三十四年的时间,这一时期秦国正处在由弱变强的时期,所以栎阳在华夏都城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栎阳也因商鞅变法闻名遐尔。

栎阳与咸阳之间的距离从平面地图上看只有不到五十里,它是位于渭水北侧,郑国渠的边上,距离战国时期秦军的另一个屯兵地点武城不到三十里,哪怕是现如今栎阳对于秦人来说也仍然有着很高的地位。

出巡队伍并没有前往栎阳,途中吕哲只是听李斯、蒙恬等关中人士讲述历史上秦国的转变。

一些秦地出身的人讲秦地的历史变迁当然有其用意,张良就一再想要打破那种氛围,可是试了几次见吕哲仍然听得津津有味,他也只有按捺内心的不安下去。

一些人给吕哲讲秦地历史变迁是要呼唤皇帝一样身为秦人的记忆,毕竟从贯籍上来讲吕哲可是陇西人来着。

陇西郡为什么那么干脆地投入吕哲的怀抱?除开陇西郡的大部分大族与当时的汉国建立起了长久的贸易关系,不还就是因为吕哲的贯籍是陇西郡的嘛!

对于陇西人来说,吕哲崛起的过程中南郡人和长江流域的人才是主力,反正不是陇西人占了头筹,既然无法独占头筹只有不甘人后。吕哲稍微招招手,哪有不立刻投奔的道理!

张良内心的不安源自于秦地出身的人有越来越充斥朝堂的趋势,以前是军中大将基本是夷陵嫡系出身,虽然是秦地出身占了四成。可还有六成是来自于六国故地。文官体系之中,秦地出身的人占了三成,六国故地的官吏占了其中的七成,算是占了比较大的比例。

旧有列国不是消失就是成为封国,有那么一段时期吕哲麾下的文武官员比例再次出现变动。随着旧有列国的文武被接纳,帝国建立的时候武将集团多了一成达到了军方集团的七成,文官集团却是多了二成达到了九成。

一些“有心人士”那么一计算,军方的七成将校出身旧有列国,文官集团九成也是出身旧有列国,他们曾经弹冠相庆,认为是一件很好的趋势,也认为吕哲虽然出身秦地却是极为照顾旧有列国故地出身的人,基本是带着一种莫名的热切,大有想要将秦系文武压下去的念头。

近几年吕哲制定的国策没有更动。可是秦地出身的人却是以一种“涌现”的规模开始充斥官场,仅仅是不到三年的时间,中枢的官员比例秦地出身的人重新占到了三成,军方秦地出身的将校恢复到四成,文官集团比之前三成的时候多了一成达到了四成。

帝国的官场任职任命有一套流程,看政绩也看考核,可是一旦人的内心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他们不会去想一样的平台机会平等,只会从一系列的事情中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那就是秦地出身的人有重新抬头的迹象。进而得出吕哲将要大用秦地出身人等的猜测。

国防军有二十个军团的规模,其中有八个中郎将军团长出身秦地,这六个军团中有五个是骑兵军团,而帝国才有六个骑兵军团。吕哲对骑兵军团的看重天下皆知。六个骑兵军团竟是有五个是秦系的中郎将,这又是那些人猜测吕哲要偏向秦系的佐证。

再看看其余三个秦地出身的中郎将率领的三个步军军团驻扎在哪,一个满编的精锐步军是驻扎在三川郡的洛阳,另外两个精锐满编步军分别是在邯郸郡的邯郸和巨鹿郡的观津。只要一看山川舆图就会得出一个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