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开艘航母去抗日 >

第274部分

开艘航母去抗日-第274部分

小说: 开艘航母去抗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经方长叹一声,说道:“这也不能怪你,家父年事已高,此乃天意。”

林远心想:“不知道李鸿章得的是什么病,我们有先进的医疗技术,说不定能把他治好。”于是林远问道:“李太医,不知道中堂大人得的是什么病?”

李太医无奈地叹了一口气,说道:“中堂大人这不是得病,而是年近垂暮,油尽灯枯了。”

林远听见这话心中就是一凉,用现代医学的话来说,李鸿章就是因为年纪太大,身上的器官接近衰竭,对于这样的人而言,死只是早晚的事情。

林远默默地点点头,李太医告辞出去,李经方和林远进到里间屋,只见紫檀木雕花大床上躺着一个满脸皱纹的老人,如果不是他胸腹之间若有若无的翕动,几乎让人以为这是一个死人。

李经方走到床边,在李鸿章的耳边轻声唤道:“父亲,林远来了。”

李鸿章缓缓地抬起眼皮,用浑浊的眼睛看了一眼林远,轻轻地点了点头,然后抬起手,枯木一般的手死死地指着一个方向,林远顺着他的手指看去,只见窗边的桌子上整齐地摆着两摞奏折。

林远心想:“难道李鸿章都已经这个样子了,还要办公吗?”这时李经方走到桌边,拿起一份奏折,回到李鸿章身边,问道:“父亲,您可是要这份奏折吗?”

李鸿章点了点头,然后对李经方和周围的侍者说道:“你们先出去。”

林远心想:“不知道李鸿章单独把自己留下来想要说些什么?不过既然他只和自己一个人说,看来这件事情非同小可。”

等到李经方和众位侍者都出去了,李鸿章对林远说道:“扶我坐起来。”

林远走上前去,把李鸿章扶着坐起来,李鸿章靠在墙壁上,有气无力地说道:“你知道吗?圣上要造海军了。”

林远连忙问道:“真的假的?太好了。”

李鸿章点点头,说道:“我想要问问你的意思,你说我们大清应该如何建造什么样的海军呢?”

林远答道:“我们之前的几次战争,敌人都是从海上而来,只是几艘战舰,凭借船坚炮利,就能横行在我们的沿海,进可攻,退可守,而我们呢?只能被动挨打,所以我们的海军,必须具备远洋作战的实力,也就是说,我们的海军要有把敌人消灭在他们的出发地的能力。”

李鸿章听见林远的话微微地点头,说道:“太好了,你有这个心思,就说明我当初没有看错人,你不知道,如今朝中只有我们几个人力谏要建造战舰,复兴海军,像其他人,比如说恭亲王和庆亲王,翁同龢,荣禄,还有新近提拔上来的袁世凯,都不同意再建设海军,理由就太多了,我就不一一和你说了,你以后自然会知道的。”

林远点点头,说道:“我已经把老毛子给打怕了,他们不敢再从陆地上攻击我们了,以后我们的敌人只可能从海上来,所以我一定会力主海军建设的。”

李鸿章听了点点头,拿出了手中的那份奏章,把他递到林远手中,说道:“我自己的身子我自己明白,我就快要走了,我这一辈子,就剩下这一件心愿未了,如今把这份奏折写完,我也就能瞑目了。”

林远看李鸿章的样子,连把笔拿在手中都困难,于是问道:“您还能写字吗?”

李鸿章苦笑着说道:“写不了了,我来说,你来写吧。”

林远点点头,拿起桌上的笔,翻开奏折,只见上面已经写了不少了,林远粗略地扫了一眼,原来是李鸿章自知将死,给光绪帝上的最后一份奏折,上面都是要兴建海军的话,这时李鸿章说道:“臣鸿章稽首再拜,微臣驽钝,起身于行伍之中,为报圣上知遇之恩,宵衣旰食,迄今已有五十余载。”

“如今臣命在须臾,唯有海军之事萦绕心怀,前时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臣未有片刻不思重建海军,奈何臣此身将去,臣不才,愿效诸葛孔明之荐蒋公琰,费文伟,今荐林远为圣上之股肱,海军之兴废,皆系于林远一身。”

这短短的一百多字,李鸿章竟然说了半个多小时,等到林远写完,李鸿章才让林远取出自己的印信,盖在奏章上,等林远做完了这一切,李鸿章如释重负地长出了一口气,轻声对林远说道:“扶我下床。”

林远连忙说道:“你下床要做什么?我给你做就行了。”

李鸿章却连连摇头,执意要起来,林远只好把他扶下了床,李鸿章颤颤巍巍地站在地上,突然双膝一弯,向地上跪了下去,林远急忙拉起他,可是李鸿章却挣脱了林远的手,跪倒在地,向着紫禁城的方面深深一拜,老泪纵横,带着哭音说道:“圣上,老臣去了。”

第597章海军论战

李鸿章艰难地向着紫禁城的方向拜了三拜,突然身子一歪,倒在地上,林远连忙上前搀扶,然后冲着屋外叫道:“李大人不行了,你们快点进来。”

李经方听到这话,立刻带着李太医和众位家人进来,李太医走上前来,摸了摸李鸿章的脉搏,然后无奈地说道:“中堂大人已经去了。”

李经方和众位家人顿时哭成了一片,林远安慰了他们几句,就从屋子里出来,走在街上,突然看见路上有几个儒生急匆匆地往前跑,林远心想:“他们这是怎么了?难道他们遇见了什么危险?”

林远转念一想:“不对,看他们的样子好像很高兴,似乎前面有什么让他们开心的事情一样。”林远快步上前,抓住一个儒生问道:“你们跑得这么急有什么事情啊?”

那个儒生说道:“今天许景澄大人和翁同龢大人要在国子监勤学阁公开辩论,来京城赶考的举人们都想去听。”

林远知道许景澄这个人,他曾经是清政府的驻德国公使,晚清洋务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清政府向德国购买定远舰和镇远舰的过程中他就出力不少,林远听见这个人的名字,又联想到李鸿章对自己说过的话,没有多问就猜到了这次辩论肯定与海军建设有关。

林远心想:“李鸿章对我说过,翁同龢是反对建设海军的,不如我去听一听,看看他反对的理由是什么。”林远想到此处就跟在众位举人后面,往国子监走。

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本来国子监外面戒备森严,可是今天许景澄和翁同龢要公开辩论,所以林远进去也没有人阻拦,林远刻意隐藏身份,站在举人之中。

只见高台之上许景澄和翁同龢相对而坐,而举人们都站在台下,林远心想:“这两个人代表着两种海军建设的观点,他们在这里辩论也是想让自己的观点获得举人们的认同。”

正在这时,只见许景澄首先站起身来,回身叫过一个随从,这个随从把一张画布一样的东西举了出来,林远看见上面是一张放大了的照片,不过由于这个时代的摄影技术不是很先进,所以照片并不清晰,林远只能模模糊糊地看出上面好像是一只怪兽雕像,也看不出材质。

众位举人也纷纷议论,都在猜测这是什么,正在这时许景澄说话了:“这是我在德意志的柏林博物馆拍摄到的,可有人知道这是什么吗?”

一个举人说道:“我知道,这是狻猊,相传龙生九子,其一就是狻猊。”

许景澄笑道:“好,算你有见识,这正是狻猊,而且是用纯金打造,雕工之精良,世所罕见,如此精良之工艺,也只有我中华之人才能完成,你们可知道为何这尊狻猊会在柏林博物馆?”

众人没有答话,许景澄接着说道:“这尊雕像原本是在圆明园中,可是咸丰十年,英吉利和法兰西攻入北京,烧毁此园,从此我祖先之物便流落海外。”

众人听见这话,都发出叹息之声,许景澄又让随从拿出一沓照片,这回照片比上次的小,可是也清晰了不少,尽管如此,上面的东西乱七八糟的难以辨识,众人议论纷纷,看不出来是什么。

许景澄随手叫过一个年轻举人,说道:“你来看看这上面是什么?”

年轻人走到照片近前,弯着腰凑到近前看,看了一会儿便惊讶地长大了嘴,叹道:“这难道是……”

许景澄点点头,那个年轻人竟然倒退了两步,满面惊恐,许景澄答道:“这上面的都是尸体,这些尸体都是我们的同胞,他们都是被英国人杀害的!”

众人听见这话不由得发出一片惊呼,许景澄无奈地说道:“这便是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烧杀抢掠的情境,还有一件事情我说出来大家肯定会难受,不过我还是要说。”说到此处许景澄故意一顿,等到众人精神集中起来才说道:“这上面的人都是女子,而且生前都受尽了侮辱,死的时候都是全身赤裸。”

许景澄话音刚落,场上顿时响起了喝骂洋人之声,许景澄也不阻拦,等到声音稍息,他才接着说道:“大家可曾想过,这些惨剧的根源来自何处?都是来自于海上,我大清五千里海岸,如今却有海无防,若是我们没有海军,迟早有一天,这些惨剧会变本加厉地重演!”

许景澄这番话引得众人纷纷议论:“没错,我们是应该建设海军。”“我们也要造出战舰,到时候上英吉利和法兰西报仇去。”“对,把我们的东西都给抢回来。”

许景澄说完,翁同龢却站起身来说道:“许大人所言极是,泰西蛮夷之人皆非人子,我大清唯有自强方可抗之,不过翁某人却有一点要请教许先生,大家都知道这海军需要战舰,不知道我们大清的战舰要从何从得来啊?”

许景澄说道:“德意志船坚炮利,定远镇远两舰之威已经有目共睹,所以购买德意志的战舰为上上之选。”

翁同龢说道:“那请问买战舰需要多少银子啊?”

许景澄听见这话不由得一阵为难,他讷讷地不说话了,翁同龢说道:“购买定远舰和镇远舰的事情许大人也参与了,花费了多少钱不会这么快就忘记了吧?老朽倒是还记得,我可以帮您算一算。”

“这定远舰花费白银一百一十一万九千九百九十八两之多,镇远舰花费也有一百一十万两白银之多,这些仅仅是舰体的钱,上面的蒸汽机,十几门火炮,包括弹药都是另外算钱的,光是这一项就有五十三万两白银之多,这些战舰还要从德国开回国,这个过程不可能用中国船员,因为中国船员对这艘船还不熟悉。”

“所以这艘船在开回国的时候必须要用外国人来开,沿途工钱,煤钱又有五十六万两之多,你们算算,这些钱加在一起就有三百万两白银之多了,买回来之后,每年又要买煤,又要更换弹药,又要训练,光是燃煤这一项,一年就有白银十万两之多,你说说,这些银子我们从哪里来?”

许景澄说道:“翁大人是户部尚书,掌管天下钱粮之事,国库里难道没有银子了吗?”

翁同龢笑道:“国库里哪里有银子啊!前些时日林远收复东北失地,这些银子也就用的七七八八了,如今我们还要向别的国家借银子,前些时日我们刚刚向美利坚借了三千万两银子救急,你也是知道的。”

第598章银荒

许景澄说道:“翁大人久掌户部,相信赚钱的法子比我明白得多,历来使国库殷实,无非开源节流,日本蕞尔小国,其天皇尚且为购买战舰而厉行节约,日食一餐,我天朝上国,如何不如倭人?”

翁同龢笑道:“开源节流,您说得容易!我且问你,源从何开,流从何节?”

许景澄对经济不是很懂,被翁同龢这样一问,一时间说不出话来,翁同龢又说道:“就算是源已开,流已节,我们总不能只买两艘铁甲舰吧,要造舰队至少要有铁甲舰,巡洋舰,驱逐舰等等十几艘吧?这些都要花费不菲,这一下子就是几千万两银子出去了。”

“如今我大清正是银贵钱贱,你说说这么多银子一下都流到国外去,对我们大清将会有怎样的影响?”

许景澄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许景澄并不明白银贵钱贱是什么意思,可是林远却知道,在清代的时候,使用两种货币,一种是白银,一种铜钱,在清代中期以前,由于国库存银充足,所以白银和铜钱的比价相对恒定,一两白银大约兑换一千个铜钱。

可是在清代中期以后,随着鸦片贸易的进行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大量赔款,造成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中国本来就不是一个盛产白银的国家,所以白银大量外流就产生了银对钱的比价剧增的后果,历史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银荒”。

“银荒”对于社会经济的破坏极大,在清代,大宗交易是用白银来结算的,而小笔的贸易则是用铜钱来结算的,使用铜钱的场合,通常都是农业和手工业贸易,银子都是掌握在富人或是政府手中,他们在购买物品的时候,会把银子兑换成铜钱。

在银贵钱贱的状况下,他们拥有的白银数量没有变化,但是这些银子能够兑换的铜钱却增加了,就能用和原来一样的银子购买更多的物品,物品出卖者慢慢地也发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就会把物品的价格提高上去,这样一来,银贵钱贱引起的问题就转嫁给了社会所有人,于是通货膨胀就发生了。

林远正在想着的时候,翁同龢已经把“银荒”的后果解释清楚了,听得下面众人面面相觑,翁同龢接着说道:“若是物价飞涨,百姓不堪其苦,有什么后果相信您会很清楚,当年毛匪起于广西,竟能北上攻湖南,克湖北,东占金陵,不能不说物价飞涨助长了毛匪的气势,若是再有毛匪趁机作乱,该如何是好。”

翁同龢把这段话抛出来,场上众人顿时鸦雀无声,翁同龢的意思很明白:造海军就是帮助逆匪,这个罪名可是要诛灭九族的!

许景澄也被翁同龢吓出了一脑袋的汗,他伸出手去擦了擦汗,说道:“难道我大清就不建设海军了吗?”

翁同龢说道:“谁说守御国土非要建设海军,我们就以前一阶段的事情为例子,日本和俄国的联合舰队进攻天津大沽,不是一样被我们的守军打退了吗?”

林远心想:“翁同龢竟然用那场战斗来当例子,那场战斗根本就没有什么代表性,因为当时日本和俄国并不是想要发起全面登陆进攻,如果他们想要全面进攻,中国的海岸线那么长,他们完全可以再找一个地方登陆。”

许景澄在这场交锋中完全落在下风,不过他不愿意承认失败,于是说道:“如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