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官人 >

第139部分

大官人-第139部分

小说: 大官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欣慰笑道:“不错不错,有长进,要赏!说吧,想要皇爷赏你点什么?”

“孙儿别的都不想要,”朱瞻基笑道:“就是想问问,能不能给我的幼军里加个人?”

“什么人?”朱棣笑问道。所谓幼军,是他去年下令兵部,从全国各地选拔年龄在十七到二十岁左右、勇武健壮、略有才艺的民间子弟,将他们送到京师来充作皇太孙朱瞻基的随从,并为这支部队起个名字,叫作‘幼军’。

这些人实际上是皇太孙的私人警卫部队,朱瞻基想招个把人进来,也是合情合理的。他轻声答道:“是孙儿在苏州时,偶然认识的一个小吏,人很伶俐,又有本事,我想让他来帮我管人。”

听说是个小吏,朱棣便没兴趣问了,点点头道:“你跟金尚书说一声,他就帮你办了。”

“谢谢皇爷!”朱瞻基大喜道,心说成了!

第二百二十四章早朝

从奉天门出来,朱瞻基便拐到兵部。听说皇太孙来了,兵部尚书金忠一阵头大,按说皇太孙来了,他该好生巴结才对,但汉王又授意他要给朱瞻基使绊子,他虽然是堂堂二品尚书,但夹在二位千岁中间,一样是二妇之间难为姑。

金忠赶忙迎出去,小心奉承,见他一脸紧张,朱瞻基撇嘴笑道:“甭害怕,爷不是来问你要东要西的。”

“殿下哪里话……”金忠脸上多了点血色,讪讪道:“殿下有何吩咐,微臣自然尽量满足。”

“行了,跟我多为难你似的。”朱瞻基白他一眼道:“就跟你要个人。”

“什么人?”

“杭州府的一个秀才,把他征到我的军中。”朱瞻基淡淡道。

“这个,既然是生员,征兵就得浙江提学同意了,”金忠面露为难之色道:“殿下稍等几日,待微臣写信给浙江提学商量此事。”

见他又要推脱,朱瞻基不悦地哼一声道:“我就是试试你,果然经不住考验,怕了我二叔了吧?”

“不是不是……”金忠忙分辩道。

“行了,别扯了。”朱瞻基摆摆手,起身便往外走道:“这是我皇爷交代下来的,你自己看着办吧。”

“啊!”金忠登时面色大变,紧追两步道:“殿下,此话当真?”

朱瞻基理都不理他,翻身上马,扬长而去。

“唉……”望着他绝尘而去的身影,金忠无比郁卒地叹口气,这太孙殿下为啥像爷爷不像老爹呢?年纪轻轻就跟皇上一样喜怒无常……

翌日四更鼓响,天空依然满是繁星,大明帝国亿万子民仍在沉睡中,他们的皇帝却已经起床。

与此同时,灯笼和提灯也迅速把乾清宫照得亮如白昼。在洗完一个温水澡后,朱棣穿着一双紫白相间的便鞋,坐在一张有明黄褥垫的罗汉椅上,一名奉御净人用洁白柔软的棉巾,弄干梳理着他的头发,另一名宫人则精心修剪着他那一口漂亮的髭须和长长的胡须。

朱棣早习惯了这种侍奉,浑无所觉地闭目沉思着,这一天自己要完成什么工作,自打当上皇帝后的十多年来,他都是这样鞭策自己,从不肯浪费一寸光阴。

梳理完毕,宫人请皇帝用早膳。金陵的早点天下有名,但朱棣不喜欢,他爱吃北方的早点。比如今早的菜单上,便有炒肝、豆腐脑、油条、糖油饼、焦圈、豆汁、糊塌子等十几样北平的早点,当然名字都改得文雅了,比如豆腐脑叫做‘白玉甘脂’,糊塌子叫‘金玉满堂’,但朱棣是不会改称呼的,该怎么叫还怎么叫。

饱餐之后,宫人服侍朱棣穿好了复杂的龙袍,皇帝便登上銮舆,穿过乾清门、谨身殿、来到华盖殿中稍歇,等候早朝时间到来。但这段时间,朱棣也不是空等,而是抓紧时间批阅通政司昨天下午送来的奏章。大明朝没有宰相为皇帝分担,朱棣只能像他老子那样日理万机,自然得抓紧一切时间批阅奏章。

马上皇帝旺盛的精力,让朱棣有能力御览所有的奏章,这在他后世子孙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但超人之所以是超人,就是他们有远超常人的能力……

多年下来,朱棣已经练就了快速浏览奏章的本事,一转眼就能看完一本。但也因为如此,朱棣特别痛恨臣子通篇废话,若是看到这样的奏章,上奏人就要倒霉了。

朱棣快速地一本本翻看,突然目光凝住了,他看到胡潆的那道奏本——虽然早知道又让建文跑了,但他还是忍不住有些紧张。没办法,他那个阴魂不散的好侄子,实在太牵动他的神经了。

看完胡潆的奏章,朱棣的脸上浮现出愤怒之色,因为后面还说了另一件事,“想不到,浙江竟乱成这样子……”自言自语一声,他便将那奏章收入袖中,若无其事地继续看下去。

不知不觉,外头景阳钟响,群臣百官在钟声中排列班次。朱棣也停下批阅,重新整理好衣装后,坐上黄色的銮舆。十二位人高马大、身强体健的太监,便缓缓将銮舆抬起,往南到奉天殿,但早朝并不在奉天殿,而是在宫城正门奉天门前。

这就是所谓的御门听政,朱棣像他的父亲一样勤政,一年到头只要在京城,只要不是过年,便风雨无阻,升朝不辍。此时,东方刚泛鱼肚白,奉天门正中已经设好了金台御幄。身着飞鱼服、麒麟服的禁军旗校,早已手执戈矛先行护道排列,两匹披红挂绿的朝象也被御马监的内侍牵出午门,在门洞两边站好。

京师中凡四品以上官员早已经在奉天门外分文东武西列好,一个个满脸肃穆,目不斜视,连咳嗽声都听不到。直到当值的鸿胪寺官员,高唱一声升朝,便鱼贯从两头朝象鼻子搭成的桥下列队而过,在奉天门前列班站定。

这时候钟声也停了,奉天门内外一片安静,便见两个身穿蟒衣的宦官走到月台前,拉开架势,将长达一丈的鞭子抡圆了,发出如爆竹般的‘啪’的响鞭声。

这叫鸣鞭,是天子御群臣的意思,三下鞭响后,中和韶乐响起,朱棣出现在金台御幄之上,俯视着他的大臣。群臣叩拜,山呼万岁,待随朝宦官命起身后,皇帝已经在御座前坐定了。

“有事早奏。”宦官高唱一声,却没有后面一截‘无事退朝’,这是因为朱棣觉着,这话透着懈怠,便给掐了。

部院大吏便分衙门陆续登东阶向皇上汇报,基本上都是向皇帝独奏,他人并不与闻。不过官员所奏的内容,会由通政司写成邸报,分发给各衙门,四品以上官员若想发表看法,可以写奏章给皇帝,四品以下的,需要由本部门长官代奏,朝堂上一切皆有规矩,并非像开堂会一样集体上前、畅所欲言,那是有大事朝议才会出现的场面。

各衙门昨日送递的奏章,也是这时取回,或者当面批复,朱棣之前已经看过一遍,此时处理起来自然又快又准,奏事的大臣鱼贯而出,差不多一个时辰,早朝便结束了。

又是三声响鞭之后,群臣山呼万岁,韶乐再次响起,朱棣的銮舆离开了奉天门,百官各自回衙办公,皇帝稍事休息,又在文华殿单独召见官员。早朝的仪式性其实超过了实用性,一人奏事,千人等待,若是事事详究,到天黑也问不完。为了不耽误时间,那些稍微复杂的事情,都推后到早朝后,由皇帝单独召见官员……退朝时,内监会将皇帝召见官员的名单公布出来,这些人便跟着到文华殿听宣。

而且文华殿奏对的内容,一般是不登邸报的,这更能让皇帝和大臣畅所欲言,是以早朝愈发成了摆设,这才是真正决定军国大事的地方。

朱棣吃了碗燕窝,便宣太子上殿。太子身体行动不便,但早朝依然一丝不苟,没有丝毫特权,坚持到这会儿,已经十分疲累了。听闻父皇召见,忙强打精神,在两名宫人的搀扶下进去,缓缓叩首问安。

“起来吧。”每当朱棣看到这个肥猪般的儿子,心里都一阵起腻,我和皇后怎么会生出这样儿子?且他从不掩饰这种不喜,板着脸一点感情都没有,跟他看到朱瞻基时的满脸笑容截然相反。

当然太子是有座位的,他是太子,而且腿脚不好,按说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可就为了这点权利,当初大臣和朱棣拉锯了好几个月,甚至好几个言官被打了屁股,皇帝才不情愿地赐他可御前就坐。

朱高炽缓缓坐在矮墩上,不敢看父皇那张威严冷漠的脸孔,只望着他长长的美髯等皇帝开口。

“太子,你昨天见过胡潆了?”朱棣开口了。

“回父皇,见过。”开了口,太子反倒感到没那么压抑了。

“都跟你说什么了?”朱棣冷冷问道。

“两件事,一个是那个案子的进展,”太子老老实实答道:“另一个是眼下杭州的情况。”

“案子什么进展?”皇帝不肯多用一个字,显得咄咄逼人:“杭州什么情形?”

“据说侦查的范围,已经缩小到几个人身上,但这三人位高权重,而且有两人是清白的,还要请示父皇,下一步如何查下去。”太子早打好了腹稿。

“什么清白?谁也不无辜!”朱棣冷哼一声道:“调动全省的兵马,把个浦江县围得里外三层,竟还让那人跑了,就算没有通敌,也是天大的失职!”

“父皇说的是。”太子轻声道:“不过浙江境内明教闹得很厉害,儿臣愚见,还当以稳定为要,先把邪教剿灭了再说不迟。”

“哼……”朱棣怒哼一声道:“说得好听,朕看他们光忙着内斗去了,哪还有工夫理会什么明教,把朕的杭州搅得稀巴烂!”

太子忙扶着杌子慢慢站起来,皇帝说得含混不清,也不知是说明教把杭州搅乱,还是说内斗,或者兼而有之,但总之朱棣不愿看到杭州乱套,这是明白的了。

“你说,胡潆上这个奏章,是受了谁的指使?”朱棣眯着眼,冷冷打量着太子道。

第二百二十五章狱友

朱高炽有些结巴地答道:“回……回父皇,胡潆是钦差,有代天巡狩之职,上报地方民瘼是他的职责。”

“朕是让他去找人的!不是让他多管闲事的!”朱棣的声音越来越冷冽:“该办的差事搞砸了,竟然还把闲事管到朕的锦衣卫头上来了!看来朕是对他太好了,竟然敢为天下先!”

“……”听父皇这么重的评语,朱高炽额头见汗。胡潆当初之所以不情愿沾手此事,就是这个原因,这些年来,在纪纲的淫威下,根本没人敢跟皇上说三道四,敢为天下先,总是没有好下场的。

见太子吓得不敢说话,朱棣又哼一声道:“既然锦衣卫闹得这么不像话,浙江的臬司、藩司、还有巡按御史,为什么不上报,为什么他们都装聋作哑,还要胡潆越俎代庖?!”

“回父皇,浙江官员自身尚有嫌疑,加之锦衣卫又是天子钦差,是以敢怒不敢言。胡潆也是钦差,若不如实禀报,反倒是欺君了。”朱高炽这才憋出一句。

但这话说得到位,朱棣沉吟片刻,冷冷道:“依你之见,胡潆没有错,浙省官员也没有错,错的是朕的人?”

“胡潆是父皇的钦差,浙省官员是父皇的臣子,和锦衣卫一样,都是父皇的人……”朱高炽硬着头皮回道。

这话说得到位,朱棣的面色终于缓和了些,“说得好听,可惜同殿称臣不假,但饭还是分锅吃的。”说着冷笑一声道:“好比这朝中有多少是你太子的人,你比朕更清楚。”

这话诛心了,朱高炽赶忙跪下,嗫喏着分辩道:“儿臣不敢结党,亦无需结党,心里只有父皇,没有其他。”

“哼……”朱棣又哼了一声,方哂笑道:“既然你说无党,那就无党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看来朕是小人了。”

“儿臣不敢!”朱高炽忙叩首道:“恳请父皇收回此言!”

“说了就说了,收回个屁。”朱棣爆了句粗口,便口出旨意道:“这件事就交给你处理,你也不用劳动刑部都察院,就让周新和朱九来办,朕倒要看看大名鼎鼎的冷面铁寒,和朕的十三太保,能联手把这案子办成什么鸟样!”

“儿臣遵命。”朱高炽忙接下旨意。

“出去吧。”朱棣说完,便不再看他,两个宫人上前,将太子搀扶起来,离开文华殿。

“浙江,不能乱。”太子下去后,朱棣幽幽一叹,像是对身边的郑和说,又像是对自己道:“不然朕拿什么下西洋?”下西洋的丝绸、茶叶、瓷器,大半出自浙省,要是乱了套、减了产,朝廷大计都会受到影响。

“皇上让周臬台和朱千户一起查案,”郑和轻声道:“会不会适得其反?”

“不会的,朱九是朕的老人,他有分寸的。”朱棣摇摇头道:“朕让他一起查,不过是告诉周新,朕在看着他。”说着深深一叹道:“纪纲那里,你回头替朕去打声招呼,让他不要乱来,朕不会委屈了他的人。”

“是。”郑和应一声,皇上考虑得确实周全,想把浙江的事情查清楚,首先纪纲必须不能捣乱。

太子府书房中。

朱高炽回来后,换了便服,稍事休息,便强撑着疲惫的身体,将与父皇的奏对,讲给几位属官。

“不管皇上说了什么,最后让周新来查此案,这是个好消息。”黄淮捻须道:“说明皇上还是顾惜浙江百姓,也相信了胡潆的话的。”

“朝廷不可一日无浙江,浙江一日不可乱。”金问的脸上,写满兴奋之色道:“这次是纪纲自己冲昏头了,他也不想想,朝廷如今缺钱到了什么程度?竟然把手伸进皇上的钱袋子,这不是自找苦吃么?”

“呵呵,说得不错,”黄淮笑道:“纪纲如今行事愈加嚣张,他手下人自以为远离京城,更加肆无忌惮地敲诈民财,这下终于引起皇上注意了,我看这是他们气数尽了!”说着声音一沉道:“这次要全力支持周新把案子办好,把锦衣卫在浙江干的丑事儿揭开,皇上就会知道,自己一直信任有加的,是一群什么人!到时候,殿下的处境自然会好很多。”

朱高炽疲惫的脸上,也渐渐现出了潮红,笑笑道:“能救浙江百姓于水火,还能让父皇看清他们的真面目,值了。”

“纪纲不会坐视不理的。”一直没吭声的杨溥开口提醒道:“还是要防备他捣鬼。”

“确实。”听他提起纪纲,黄淮的面色也凝重起来:“还有汉王,他也不会看着殿下重获皇上信任的。”

“是啊。”金问点头道:“得想想办法,尽量帮帮周新。”

“原本胡潆是可以帮他的,但他现在自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