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官人 >

第671部分

大官人-第671部分

小说: 大官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张辅如今的地位和分量,如果变着法子坚决不接,皇帝也拿他没办法,可皇帝提出来,要让张軏跟随他一起南下,这下张辅就没法拒绝了。因为英国公把家门荣誉看的比天还大,家里却出了张軏这个叛逆,让英国公一直如芒在背,不得安寝。

这次能有机会给张軏洗白,让他重新受到重用,无疑可以洗刷英国公府的耻辱,这是张辅无法抗拒的诱惑。而且皇帝这时提起张軏,就是在提醒张辅,之前朕卖你个人情,如今你得还我!

种种考量之下,张辅才不得不硬着头皮接下了这副担子……

听到乃兄的呵斥,张軏有些恼火,却不敢挂在脸上,闷不做声跟着张辅行出一段。

张辅这才叹了口气,沉声说道:“如今局势十分微妙,弄不好就是不可收拾的局面,这时候,安定人心比什么都重要。要是能顺顺利利接掌兵权,别说礼送安远侯了,就是跪送又如何?”

“大哥也太小心了。”张軏小声嘟囔道:“帅印都握在手里,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哼!别人认是帅印,不认就是块破铜烂铁!”张辅面色严峻道:“你也带了好多年兵,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

“这大明天下还有人敢不认皇上授的帅印?想造反不成?!”张軏尤不服气,还在嘟囔道。

“住口!”张辅沉声喝道:“不学无术的蠢材,我张家要是都像你这样,早就被灭门多少遍了!”说着看一眼身旁的另一位副将道:“你说说,在军营看出什么异常来了?”

“回公爷的话,确实有些异常。”那副将一点不给张軏面子,沉声答道:“按说这支军队是安远侯一手成立,亲自操练而成,官兵们应该对他的感情十分深厚。可是从得知安远侯要离开,一直到安远侯离开,全营官兵几乎没有任何异常,这就是最大的反常!”

“不错。”张辅赞许地点点头,沉声说道:“短时间内,想切断柳升和这些官兵的联系,几乎是不可能的。”顿一顿道:“只能一面严密监视军队的异动,一面加紧将军官控制住,那些不听命令的,要毫不留情地撤换!”

“是!”众将轰然应声。

“诸位,不想把一世英名毁在山东,就给我打起全部精神来!”张辅又加重语气训话道。

“是!”

皇帝下旨各地花灯进京暂停一年,各种新春喜庆活动也都停办,让正月里的北京城不复往年的热闹,人们一下子有些无所适从,只能聚集在茶馆酒楼中听书闲聊,消磨这大好的时光……

前门内,京城最大的春丰茶楼,此刻宾客盈门,茶客们穿着过年的衣裳,互相抱拳行礼,互道‘新春吉祥’、‘大吉大利’之类的吉祥话。然后便七八人凑成一桌,就着瓜子、核桃,各色干果,喝着热腾腾的大碗茶,云里雾里地扯起了闲篇。

“这年过的,真他妈没劲。”一名穿着粗布棉袍,络腮胡子的汉子,将两枚核桃攥在手中,重重一捏,核桃便碎裂开来。“肚子里没什么油水,连个灯会都看不成,没劲,真没劲!”

“你就知足吧。”一旁穿着绸缎长袍,袖口却打着补丁的消瘦中年人,不客气地从汉子手中,拈一块核桃仁,送到口中享受地咀嚼,:“好歹全家还饿不着,多少人家里过年都吃不上顿饱饭?”

“刘员外,你们这些江南来的财主老爷。”络腮胡子将剩下的核桃仁一把塞到嘴里,口中含糊不清道:“没过过这种苦日子吧?”

“嘿……”刘员外满脸苦闷道:“我家在嘉兴时,有良田八百亩,水塘十五顷,不说锦衣玉食也差不多,哪成想这才几年光景,就落到这般田地!”

“哎,都是当今皇上造的孽……”一旁一直低头喝茶的老者,忍不住叹息起来:“要是洪武爷还在,非得被他再气死一回不成。”

“慎言啊,邱老爹。”一旁的茶客赶忙劝起老者来:“如今东厂掌了锦衣卫,可是满京城的抓人!”

“老头子黄土埋到脖颈,怕个球。”那邱老爹却激动地嚷嚷起来道:“八年前,咱在杭州的织铺有织机六张,织工十几人,一年坐着不动,都有上千两银子的进项!可是永乐皇帝一声令下,咱就得变卖了家产,迁到这风沙漫天的北京城!更可恨的是,当时只能把铺子卖给织造府,织造府只给擦腚都嫌硬的宝钞!这比明抢还可恨!至少明抢我还能跑,在永乐皇帝这儿,我要是敢跑,就得杀头!”

邱老爹老泪纵横,一边抹泪一边呜咽道:“几年前,我还能给人家织布勉强糊口,如今老眼昏花干不得了,北京城又什么都贵得要死,我看我还是早点儿找根绳子,吊死了利索!”

众人赶忙劝解道:“大过年的,说什么不吉利的?”但心里头无不戚戚然深有同感。如今大明宝钞已经贬值到十贯面额才能买到两个馒头的地步,堂堂大明京城已经出现贸易凋敝、商铺大面积关门的萧条景象。老百姓几乎是家家家徒四壁。每天都有上百饿死的穷人被拉去京郊化人场……

尤其是那些朱棣从南方各地强迁过来老百姓,原先在江南各地都是殷实的富户,如今却到了饭都吃不上的地步,心里的落差和怨恨,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一千零八十章见效

“会好的,山东的乱子不是平息了吗。”毕竟是正月里,总有人愿意往好处想:“今年的光景总是会好一些的……”

“屁!”刘员外却不屑道:“只要皇上在一天,日子就只会越来越糟!别忘了,三大殿可还没重修呢!”

“是啊,看来只有等太子殿下接位,这日子才能有指望了。”邱老爹灰心丧气道:“你们还能等得到那天,老头子是等不到了……”

众人一阵唏嘘,一旁一个一直沉默的汉子,突然开口道:“恐怕谁也等不到!”

“怎么?”众人看向那汉子,京里的百姓消息最灵通,都知道朱棣这些年病得越来越厉害,肯定撑不了几年了。

“你们还不知道吗?”那汉子沉声说道:“皇上把太子发配到南京,昨天已经启程了!”

“啊?”众人震惊不已,咋舌连连道:“还有这事儿?”

“是的,而且派东厂的人去押解忠勇伯进京,过不了几天就会进京。”那汉子叹气道:“你们自个儿想想,这是什么情况?”

“什么情况?”众人瞪大眼睛看着那汉子。

“杀忠臣,废太子的意思啊!”那汉子喟叹道:“大家伙就这么点指望,也全都让皇上掐灭了。还能指望什么?洗洗睡吧……”

“啊……”满桌的茶客全都呆住了,旁边桌上的茶客也纷纷围拢过来,满脸担忧地问那汉子道:“你说的是真的?太子真的被发配了?忠勇伯真的被押回京城了?”

“这还有假?”那汉子看着众人道:“你们打听打听就知道了!”说着摇头晃脑道:“这大明朝,没希望了……”

“哎……”众茶客一个个面色难看,仿佛大祸临头一般,这下再没有闲聊风月的心情,全都忧心忡忡地议论起这件天大的坏事来!

太子殿下素有仁名,老百姓在永乐朝苦捱,唯一的指望就是盼着他早点登基,让大伙过上安生日子。所以太子在百姓心中,也就成了救星一样的存在。而王贤这些年来对太子忠心耿耿,为太子冲锋陷阵、遮风挡雨,在民间也成了太子殿下的保护神一样的人物。

人们爱屋及乌,十分喜爱这位少年成名,功劳赫赫的传奇人物,他在漠北九龙口李代桃僵,用自己把太孙从蒙古人的重围中拯救出来。又将蒙古头领玩弄于股掌,拐骗了他们最漂亮的草原之花,带着博尔济吉特部穿过茫茫戈壁南归的传奇经历,早就被说书唱曲的民间艺人,加工成评书戏曲,在民间广为流传。他和他的一众兄弟,也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被无限地拔高神化,成了千千万万老百姓苦闷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寄托……

去年王贤到山东平乱,结果遭到奸臣陷害,全军覆没于葫芦谷,本人也下落不明,不知多少百姓闻讯痛哭流涕,京城之外,许多地方甚至为他建立了祠堂来祭奠。等到王贤起死回生,重新出现在人们视线中,之手将山东的战乱平定,招安了桀骜不驯的白莲教,他的光辉形象,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老百姓疯狂地迷恋和崇拜王贤,还有一种不能明说的原因在里面——民间传说,王贤睡了朱棣迷恋一生的女人徐妙锦,杀了恶贯满盈的汉王父子,这让王贤的形象中,多了一层对抗当今皇帝的意味,这让对朱棣敢怒不敢言的老百姓,感觉十分过瘾!他们把王贤看成帮自己出气的那个人,把对王贤喝彩叫好,当成对朱棣的嘲讽贬低,感到十分满足。

看到茶楼的客人们一个个义愤填膺,大声声讨起朝廷对王贤的不公、皇帝对功臣的迫害,那散播出消息的汉子,却像没事儿人一样结账离去。

离开春丰茶楼,那汉子一抬脚,就进了不远处的另一家酒楼,找个角落坐下,又开始等待时机,把消息散播出去。同一时间,还有许多像他这样的人物,穿梭于京城各处的茶馆酒楼中,努力又不引人注目地散播着相同的传言。

一天工夫,皇帝要诛杀王贤,废除太子的消息传遍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无不为王贤即将遭到的悲惨命运叹息流涕,就像自己要被皇帝杀头一样……

不少百姓壮着胆子跑到西苑门外,为王贤伸冤,请求皇帝放他一马!守卫西苑门的是东厂的番子,为首的马德一看,西苑门外聚集的百姓越来越多,为了控制事态,下令东厂将前来请愿的百姓统统抓起来……

在东厂的高压之下,果然没人再敢来西苑门外请愿,这才让马德松了口气。一旁的手下问他:“最近京中的异动,要不要禀报皇上?”

“还是等干爹回来再说吧……”马德压低声音道:“如今咱们东厂一家独大,出了问题连个推卸责任的目标都没有。万一皇上要是震怒,咱们可吃不了兜着走!”

“那万一要是出什么乱子怎么办?”手下担心道。

“出不了什么乱子,那群刁民也就敢聚在一起嚷嚷两声,真以为他们会为个不相干的家伙送命?”马德冷笑道:“只要咱们加紧搜捕,把跳的欢的都抓起来。那家伙被押送进京时,多派些兵马把守街道,保准什么问题都没有……”

“还是您老有见识!”见他都打好主意了,手下也不再多嘴,转而拍起了马屁来。

“那是……”马德自得地笑起来。

西苑寝殿中,朱棣的病越来越重,王贵妃这些日子衣不解带,在皇帝床前照料。也只有她能承受住皇帝越来越坏的脾气,而且不会被皇帝因为一时怒火就杀掉……

王贵妃正在为朱棣轻声念着佛经,她的声音柔和悦耳,对朱棣有不错的安抚作用。朱棣听着佛经,除了偶尔咳嗽几声,好一会儿都没有动弹。

直到黄偐从外面进来,打破了寝殿的安静。

“黄公公,有什么事不能待会儿说?皇上刚刚要休息。”王贵妃对黄偐很是不爽,认为他一味媚上,私心太多,不像郑和、李严那些正直的太监,能规劝皇帝的过失。而这黄偐从来都是顺着朱棣来,还异想天开地找来历不明的方士,在宫中给皇帝炼丹!这要传出去,皇上和那些沉迷丹道的昏君有什么区别?

黄偐也知道王贵妃不待见自己,不以为意地笑笑,自顾自的掏出个巴掌大小的檀木匣子,奉到了朱棣面前,献宝似的禀报道:“皇上,第一炉丹药炼好了。”

王贵妃一听,脸就沉下去,但朱棣显然来了兴趣,咳嗽两声要挣扎着坐起来。王贵妃也只能扶着皇帝起身,在他背后加两个软垫,然后默不作声看着皇帝和黄偐。

朱棣坐定了,瞥一眼那檀木匣子。黄偐忙打开盖板,只见黄绸内衬的匣子里头,整齐摆着九枚鸽蛋大小,通体红光的丹药。

朱棣颤抖着伸出手,好容易才捻起一枚丹药。倒不是说皇帝的心情有多激动,而是他已经没法保持双手的稳定了。朱棣颤歪歪地将那丹药拿在眼前打量片刻,才慢悠悠道:“卖相还不错……”

“皇上,也不知道是用什么做的,不能轻易服用啊。”王贵妃忍不住从旁劝说道。

“娘娘放心,试药的小太监已经服过两天了,安然无恙。昨日老奴也亲自试过了。”黄偐忙邀功道:“今日起床,感觉耳聪目明、通体舒泰,好像年轻了十岁一样!”说着满脸谄笑道:“皇上可以放心服用了。”

“嗯。”朱棣这才放下心来,又端详那枚丹药片刻,便缓缓送入口中。王贵妃无奈,只能赶忙给皇帝端了碗水送服。待朱棣服完药,黄偐将木匣盖好,搁在床头的柜子里。王贵妃担忧地看着朱棣,着紧问道:“皇上感觉怎么样?”

“肚子里暖洋洋的。”朱棣抚摸着腹部,眉头微蹙道:“这是正常现象吗?”

“正常正常,老神仙说,这是药力在体内散开时的反应。以老奴的体会,过上几个时辰,皇上就能感觉到妙处了。”黄偐连忙赔笑道。

“唔。”朱棣点点头,又沉声问道:“他们到哪儿了?”

“回皇上,这会儿应该到沧州了。”朱棣虽然没有提具体的名字,黄偐还是很清楚皇帝问的是谁。忙轻声道:“不出意外的话,还有六七天就到京城了。”

“京里没什么异动吧?”朱棣缓缓问道。

“没什么大动静,就是那帮官员对太子此时南下,有些不太理解。”黄偐想一想,又低头小声补充道:“另外,民间也有一些声音,说皇上是不是要……废立?”

黄偐还想说下去,却见朱棣整张脸涨成紫色,要吃人一样怒喝道:“东厂锦衣卫是干什么吃的,怎么会容忍这样流言散播?!”

“皇上息怒!”黄偐不知收了东厂多少好处,而且他本能的会维护这一太监掌握的权力机构,连忙替东厂遮掩道:“只是一些流言而已,东厂已经将其扑灭了……”他本来还打算说说王贤的事儿,这下哪里还敢再提?

“哼……”朱棣这才面色稍缓道:“告诉他们,这阵子宁枉勿纵,绝对不能出任何岔子,明白了吗?”

“奴才明白了。”

第一千零八十一章瑞雪

寝殿外铅云低垂,北风怒号。寝殿内,王贵妃和黄偐等人心中也像打鼓一样,忐忑不安地看着年迈的皇帝。

朱棣服了丹药已经三个时辰,脸上的神情越发痛苦,让一旁众人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