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晋霸天下 >

第770部分

晋霸天下-第770部分

小说: 晋霸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要北伐燕国,却遇到中原大丰收,华安的心情自然是非常畅快了,有了如此雄厚的粮草,北伐燕国的胜算就更大了。

此时,华安甚至产生了一举灭掉高句丽、扶余、三韩等小国,然后在平州的北部再建立几个州,以拓土开疆,将大晋的领土向北延伸数千里。

不过,仔细一想,这些小国民风彪悍,且依山傍水,对地形极为熟悉,若要将其全部攻下,对大晋的国力也是极大的损耗,而且,这里的百姓不尊王化,是很难统治的,只怕灭国倒还容易,而让其百姓服从中原王朝不太容易,起义的风起云涌会进一步消耗大晋的国力。

而且,燕国拥兵几十万,能够收复幽州和平州,对国力已经是很大的损耗了,而且,燕国在幽平二州已经统治了多年,民心已经有所归附,在收复幽州和平州之后,若不进行一段时间的休整而妄起战端,很有可能会遭到战败的下场,所以,趁机收复东北诸小国的想法仅在华安的头脑中想了一下,便立刻否定了。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拓土开疆已经是华安的既定策略,不过,并不能一次性解决,需要逐步进行,一点一滴的将大晋的国土一步步的向四周进行拓展。

在拓展领土的过程中,大量的移民是巩固成果所必须的,而这就要求现有的土地上有足够的人口,以便进行移民。

此时的百姓之中,大多十五岁左右就成亲了,十五年便是一代人,而在没有生育限制的时代,每对夫妻几乎每一到两年就会生下一个孩子,一对夫妻一生拥有十个左右孩子的概率是很大的,也就是说,若是没有夭折存和难产等情况存在的话,十五年的时间,人口就会成倍增加,当然,这些都是理论数值,实际的人口增长肯定远远达不到这么多,因为存在很多夭折、难产等各种情况,而这些情况,对人口的增长会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遥想后世的科技发达年代,人均寿命大幅增加,但人口增长一倍也花了足足四十年的时间,而此时自然不可能达到这么高的水平,不过,若是改善百姓的生存条件,增加粮食产量和大幅提高医疗水平,然后,再提出一些激励措施,华安相信,此时的人口增加速度,很有可能会超过后世,毕竟,激励措施会大大的增加百姓生儿育女的积极性,从而让人口大幅度的增长。

提高粮食产量,自然是要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并开垦更多的田地,而提高全民的医疗水平,则必须要开办医学学堂,让更多的人才掌握医学知识,从而让全天下的老百姓受益。

兴修水利和开垦农田,自然要交给李疏渠等水利专家负责,而大规模的开办医学学堂,则必须交给以皇甫医为首的医学人才负责。

这两件事情其实早就已经在进行了,不过,受到资金和人力的限制,规模和地域还是太小,并没有在全国氛围内推广,而他们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并进行一些必要的改良。

虽然,此时北伐燕国才是重中之重,但这些关系到民生的事情,还是不能拖延,要在北伐燕国的同时一并进行。

此时,李疏渠仍在河北兴修水利,而皇甫医则前往长安城,对长安城的医学馆进行定期的视察,为了将自己的更大的计划告诉他们,华安立即下达命令,让二人尽快返回洛阳城。

在洛阳城的皇宫之中,华安将从何忠府邸缴获的大量文件分发给满朝的众大臣,并告诉皇帝司马聃和众大臣,此次与何忠合谋的六大势力已经被歼灭五股,还有一股势力逃走了,而这股势力便是燕国势力。

为此,华安要求起兵攻打燕国,理由除了燕国与何忠密谋之外,还有一条便是要收复本该属于大晋的幽州和平州,恢复大晋原有的国土。

华安的北伐要求刚刚提出,便得到了绝大多数大臣的支持,这些大臣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己的亲信,剩下的则全都是一群见风使舵之人,而反对的大臣则寥寥无几,他们反对的理由,无非就是燕国偏居一隅且兵马众多,远征燕国是劳民伤财的行为,会大大损耗大晋的国力,让皇帝三思云云。

皇帝司马聃的身体刚刚恢复一点,便忍着头痛前来上朝,却遇到讨论北伐燕国的大事,他顿时头痛欲裂,根本就不想太让大臣争论下去了,便立即同意了华安的奏请,让华安负责远征燕国。

得到皇帝司马聃的首肯之后,华安再次要求调十万荆州军北上,与自己麾下的兵马一同进攻燕国,以增加获胜的几率。

华安此言一出,大殿之上的众大臣立马就明白了华安的意图是为了削弱燕国的实力,而司马聃却不管这些,立即就同意了,并将所有事情交给华安处置,自己则草草的退朝,并返回寝宫歇息了。

随后,华安便以司马聃的名义,给荆州军大将桓冲下达命令,让其统领十万荆州军北上,与洛阳城兵马汇合之后,一同开往幽州前线。

“北王,仅仅调拨荆州军北上,似乎有些不妥,是不是连扬州军团也一同调拨,如此,我军胜算就更大了。”谢安走到华安的面前,正色说道。

华安闻言,嘴角微微一笑,正色道:“若能得到扬州军团的相助,战胜燕国的希望自然就更大了,不过,扬州军团以水军见长,就让他们走海陆增援辽东吧!五万扬州水军应该足够了。”

“北王说的是,不如立即下旨,让韩勇大都督统领五万水军,走海陆增援辽东,与王午将军的兵马汇合一处,从侧面威胁燕国的都城蓟城。”谢安正色说道。

华安笑道:“好,如此甚好,就这么办,谢刺史可以先给韩将军打声招呼。”

“一定,一定。”谢安连忙应道。

两份圣旨下达之后,华安大大的松了口气,接下来,他只需等候结果即可,兖州军团应该不会抗命不尊,不过,桓冲是否会领命北上,华安还是没有绝对的把握,不过,以华安对桓冲的了解,就算桓温反对,此人也多半会要求领兵北伐燕国,毕竟,这是为国立功和扬名立万的绝佳机会,岂能轻易错过。

随后,华安在亲兵的护卫下,离开洛阳城,前往北门外五里的粮仓进行视察,这是一座刚刚开始建设的粮仓,大量的工匠和士兵正在忙碌着,在一侧,已经有十余个仓廪已经封顶了,从各地运来的粮食正在往仓廪里搬运。

“王上,这里的空地极大,就算建设一万个仓廪也是绰绰有余啊!”一名心腹官员正色说道。

华安笑道:“何止一万,就算建设百万个也足够,不过,中原可没有这么多的余粮啊!以本王看,建几百个仓廪就足够了,还有,这些粮食堆放在这里都是暂时的,北伐在即,这些粮食要全部用作军粮。”

心腹官员闻言,轻声道:“王上,既然北伐在即,何不早一步将这些粮草全部运往河北呢?”

华安笑了笑,轻声道:“本王正有此意,不过,还是要先清点一下数量,而且,此时这里堆放的粮草太少,还是聚的多一些再运往河北比较妥当。”

心腹官员闻言,认可的点了点头,对华安所说的话表示认可。

随后,华安又前去视察邓羌和杨安的大营,他们麾下各有五万大军,此次北伐燕国,华安就是要让他们二人各自统领五万大军,并与荆州的桓冲麾下十万大军汇合,而后增援河北前线,华安相信,四十万兵马奋力北伐,一定可以战胜燕国大军,而且,辽东方向的王午麾下兵马也有近十万大军,若是韩勇的五万扬州军团大军及时增援辽东,则实力就更加强大了,如此,晋军的北伐总兵力将高达近六十万,兵力超出燕军很多,兵器和物资也比燕国要多,所以,取胜的希望还是非常大的。

在邓羌和杨安的大营之中,华安观看了将士们的训练,见将士们训练的还不错,华安极为满意的点了点头,并将领兵的邓羌和杨安也夸赞了一番,并要求他们再接再厉,积极训练麾下兵马,以积极的战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北伐之战。

听说华安要派遣他们二人增援河北,邓羌和杨安皆是大为高兴,他们立即表示,要用最好的战绩来回报华安对他们的信任。

视察完军营之后,华安便在亲兵的护卫下返回北王宫,现在,他所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荆州方向的反应。

几日后,在襄阳城之中,荆州军大将桓冲接到了朝廷的圣旨,要求他统领十万大军北上,并与华安麾下的兵马合兵一处,而后一起北伐燕国。

这份圣旨着实让桓冲吓了一跳,虽然他也有为国效力的心思,但他并不是荆州军的主将,皇帝若是下达圣旨,应给让自己的哥哥桓温才对,怎么会将圣旨直接下给他呢?

桓冲并不傻,他很快就明白了,这也许是华安的意思,毕竟,皇帝司马聃已经住进了洛阳城,各种事情应该都已经被华安控制了,所以,所谓的圣旨,极有可能是华安的意思,而华安之所以让自己统领十万大军北伐燕国,很明显是有削弱荆州军的意图,这一点,傻子都看得出来。

“华安,你欺我荆州无人吗?这么明显的意图,谁能看不出来呢?”桓冲自言自语的说道。

不过不满归不满,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就必须要勇敢的面对,毕竟,这是皇帝的圣旨,就算是华安的意思,那也是圣旨,圣旨必须要遵从,否则便是抗旨不尊,便是叛逆。

桓冲自然不愿意背上叛逆的罪名,但他也不想被华安摆布,为此,不自觉的皱起了眉头。

仔细思考了半天,桓冲还是觉得,遵从圣旨的意思,领兵北伐燕国才是正途,毕竟,他们荆州军是大晋的军队,而幽州和平州确实是大晋的失地,他们作为大晋的将领,有责任和义务领兵收复大晋的失地。

“荆州军是大哥的,这件事必须要与大哥商量才好。”最终,桓冲觉得还是要将这件事告诉桓温,毕竟,桓温才是荆州军的主将,若没有桓温的同意,他是无法顺利调走十万荆州军兵马的。

很快,桓冲离开家门,快速向桓温的王宫方向奔去。

此时,在襄阳城的王宫之中,桓温正蹙着眉头,听取麾下细作的汇报,脸上的表情忽明忽暗,显然,细作汇报的事情非常重要,引起了他的格外重视。

“什么,朝廷居然有圣旨颁给五弟,却没有本王的份儿?”桓温语气之中,微微有些怒气。

正文第一千零四十八章养贼以自重

襄阳城地处汉水中下游,沿汉水南岸而建,在城池的北、东、东南三个方向,皆由汉水环绕,而正南方向则为襄水,这也是襄阳名称的由来。

在襄阳城的正西方向,则为羊祜山和凤凰上,地形极为险要,由此可见,襄阳城是三面环水,一面高山的坚城,对防守极为有利,是荆州境内一座易守难攻的城池。

而在襄阳城正对面的汉水北岸,则是另一座依山傍水的城池樊城,襄阳城与樊城相距不远,中间仅仅隔着汉水,自古以来,两座城池便是依附关系,城中的兵马互相支援,以阻援强敌的入侵,正是由于襄阳城的特殊地理特点,所以,襄阳城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得襄阳城,北上可以威慑中原诸城,南下可以得荆州腹地,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城。

桓温亲自坐镇襄阳城,也正是看中了襄阳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只要他麾下的主力兵马集结在襄阳周遭,便可以阻援一切强敌南下荆州腹地,而且,中原一旦有变,他随时可以率领麾下的精锐之师兵出襄阳,夺取中原的大量城池。

不过,让桓温郁闷的是,中原的形势越来越好,北方的燕代等国,根本就无力与华安对抗,只能龟缩防御,洛阳城周边的兵马已经高达五十万,实力极为雄厚,而这显然对他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为了防止麾下兵马遭受损失,桓温让麾下的主力兵马全部收缩向南,大部分都部署在襄阳城的南部,距离襄阳城不太远,只要襄阳城有事,随时可以迅速支援。

在坐镇襄阳城的日子里,桓温一直都没有停止对洛阳城局势的关注,为了尽可能多的了解朝廷的局势,桓温派遣了大量的细作潜伏在洛阳城之中,每日都要从洛阳城送回各种情报。

何忠等人进行私下密谋的情况,他也是有所了解的,不过,因为何忠等人口风非常紧,所以,他并没有了解太多的内容,也没有参与其中,仅仅是个看客罢了,知道何忠等人被株连九族,他才了解何忠等人的阴谋,居然是要刺杀华安。

接下来,他派遣的细作,成功的刺探到了华安要北伐燕国的情报,并将中原粮食大丰收的情况一并向上汇报。

当得知华安要大举北伐燕国的时候,桓温心里多少有些高兴,毕竟,燕国兵马足有几十万,远征燕国必须要调遣大量的兵马和大批的物资,如此一来,洛阳城周边的实力必然不足,这岂不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吗?不过,当听说中原粮食大丰收,粮仓都装不下的时候,桓温又显得有些忧虑了,毕竟,粮草对大军来说至关重要,若是兵精粮足,北伐燕国很有可能会提前结束很多,如此,他的机会便要小很多了。

人的野心与实力是成正比的,此刻桓温麾下的荆州军实力相对较弱,为此,他的野心也自然被压制了下来,只要没有足够的把握,他便不会铤而走险。

不过,就在这时,朝廷派遣使者前往襄阳,并向他的弟弟桓冲宣读了圣旨,这让他感到非常的诧异,朝廷突然下旨,而且是绕过自己,直接下给自己的亲弟弟。

由于麾下心腹汇报的比较匆忙,为此,圣旨的具体内容,他还不是很清楚,不过,他总有一种很不妙的感觉,总感觉不会是什么好事。

“王上,振威将军求见。”一名属下汇报道。

桓温摆了摆手,让汇报的心腹离开,并使了一个眼色,示意传桓冲进来。

此刻,桓温心里非常清楚,桓冲前来一定是与刚刚接到朝廷圣旨有关,为此,他当然要立即接见桓冲了。

很快,桓冲大步走了进来,并抱拳向桓温行礼。

“哈哈!五弟,你这么着急的要见我,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吗?”桓温明知故问的说道。

桓冲略微思索了片刻,看向桓温,正色道:“大哥,皇上刚刚下旨,让我率领十万精锐与北王麾下兵马一起北伐燕国,这是圣旨,请大哥过目。”说完从怀中掏出圣旨,交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