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楚霸王 >

第236部分

大唐楚霸王-第236部分

小说: 大唐楚霸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有人都在这一刻生出了一个念头,那就是用自己的真实水准,考出一个真实的成绩。没有一个人例外,在这个时候所有人都是那么纯粹,所有人心中的那些肮脏的念头都被净化的干干净净,这一切都超出常理认知。但是没有人觉得这有丝毫的异常,全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

李二是没有见到这一幕,甚至就算是见到了也无法理解,他不会读心术,不知道这个时候的考生们的心中在想着什么,或许能从人们的神色之中看出些许的蛛丝马迹,但是现在他不在这里,所以他绝对不知道在这个时候,所有的考生居然都被洗脑了一样,使得这第一次的科考变成了最为公平公正的一届,也是所有的皇宫贵族没有使用丝毫的特权的一次,在今后的千年的科考之中是绝对不会再出现这样的事情了,无数的科考舞弊案,无数的后台撑腰,使得寒门士子备受打压,这些事情屡出不穷。

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李二不知道,李宽也不知道,他们此时都在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李二在为了无数的案牍而伤神,李宽在为了如何踏出自家的府邸而不被李二抓住痛脚而伤神。

所有的考生都是一小撮的人聚在一起,或者三五人挤在一堆,他们这些人或是按照籍贯,或是按照身份,总之形成了一个个的小团体,此时一群身穿华丽锦袍的少年正在一个角落里聚到了一起。这些人全都是打扮的格外的华美,身上穿的衣衫,脚下穿的靴子,全都是经过考究的。

“长孙兄,没想到你也来了!哈哈……”一个身穿明黄色的锦袍的少年见到另外一个比他年岁稍大的少年,笑着打招呼道。

“李兄,怎么连你也来了?”见到和自己打招呼的人,被称为长孙兄的少年明显感到非常的惊讶,他来这里还说得过去,可是对面的这个人居然去会出现在这里,实在是出人意料之外。这个被人打招呼的少年就是长孙冲,当朝国舅爷,赵国公家的长公子——长孙冲是也。

“来了就来了,难道这里不能来?”李姓少年笑问道。

“当然可以,想来就来!”长孙冲只好回答道。

“那么,我们一起?”李姓少年笑着在前方引路,率先走向了考场,长孙冲只得跟上。在侍卫的引领之下。两位少年走进了相邻的两个隔间,然后静静地等着考试开始。

第二十七章春风得意马蹄疾

秋高气爽,长安城的高天之上飘荡着几朵白云,在这湛蓝的天空中肆意的游荡着。它们无拘无束,随着风儿流浪,直到它们化作一场甘霖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站在小小的天井里面向上望去,只能看到那蓝蓝的天空,云卷云舒是那么的自由,想想自己只能在这斗室之间徘徊,少年不禁有些怅惘。转过身,回到自己的房间里,但是心中千回百转的念头却让他无法放下。只是现在的他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颁政坊,这个被全然包围起来的坊市,此时科举已经进行到了最后的时刻,连续三天的科举考试已经接近尾声,在这段时间里,即将诞生华夏历史上第一个科举的状元,是李二在历史上重重的一笔涂鸦,这将是他被后世史书大书特书的地方,这位上位并不光鲜的皇帝,在这数千年厚重史书上留下了属于他的印记。从此以后,寒门士子不再是只为了混个温饱,成为世家的走狗为目的,他们有了更好的出路,这使得李二一下子笼络了无数寒门士子的心,自古寒门多才俊,只是他们大多被掩埋在历史厚重的尘埃里,只有那么几个被人慧眼识珠寻了出来,然后在历史的大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华,鬼才郭嘉是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代表,有着王佐之才。

考场里的考生在这三天里,一个个绞尽脑汁,用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书写下一篇篇的文章,或是独辟蹊径。或是歌功颂德,但是这一切的最终决定权都还在李二派下来的主考官的手里。在这个时候可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各抒己见。只要你的答案让考官觉得合适,那么你就能够平步青云飞黄腾达,但是要是你的观点与考官相悖,那么哪怕有惊世之才,也只能名落孙山。

考试已经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阅卷,这一次,大唐整个朝野上下,除了那些实在是粗鄙不堪的武将。。绝大多数人都投入了这个浩大的工程之中,数千名考生的试卷,足足堆成了丈余高的厚厚一摞,这么多的试卷要全部细细的评阅,实在是一件非常沉重的时期,不是一个人或者三五人能胜任的,所以那怕是尚书省,门下省之中的小小书吏,此时也被拉了壮丁。足足三四十人在省阅这些考卷。

“这一片文章写得不错,大人你看:‘煌煌圣君,独立高楼,忆昨夜西风烈……’”一个小吏手中拿着一张试卷。对着身边的一个身着绯袍的官员说道。

“这种明显是怕马屁的文章怎么能够当选?这是陛下第一次举行科举,这篇文章之中全部都是在赞扬,这样的东西私下传颂还行。排上台面来……”身着绯袍的官吏觉得不大合适,因为实在是太过了。当今圣上不是一个喜欢这种阿谀奉承的人,所以他决定将这篇文章毙了。

“大人你看。这一篇怎么样:‘夫者何为天?曰君?曰民?三纲五常,何人定论?九天之上天地开辟,道之何存?混沌迷蒙,何人传道?天高九重,何处得之?……’大人这个学生实在是大才,这些问题谁答得上来?卑职以为这样的人实在是太适合为政一方,绝对不会出任何的冤案!”长安城府尹长孙宸站在长孙无忌身侧,对他说道。

“就这喜欢胡思乱想的性子,怎么能为政一方?或许他没有将一个案件审问清楚,却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全给一股脑问了出来,看似深谋远虑,其实却是胡思乱想……”长孙无忌对自己这个同族堂弟,实在是有些无言,这样的人居然能入他的眼,让他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这样的人在朝堂之中只能是那一颗坏了一锅粥的老鼠屎。在这朝野之中谁没有些许的不愿被人知晓的**,要是这样的人进入了朝堂之中,那么就是一个绝对的不安份的东西,谁也别想睡一个安稳觉了,因你不会知道这家伙会不会对你的**感兴趣,或者说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将你的那些暗中见不得人的勾当全都抖落出来。

朝野之中最需要学习的就是和光同尘,而不是举世皆醉而我独醒,举世皆浊而我独清,这样的人是绝对无法在朝堂的大染缸之中存活下来的。因为他只会触及无数人的底线,让无数人巴不得除之而后快。

阅卷工作进展的十分迅速,因为低级的官吏从那一大堆的试卷之中找寻他们都觉得实在是不凡的,才会送到真正的阅卷官员的手上,因为在这么多的考生之中,真正能脱颖而出的也不过那么数十人而已,绝大多数人还是无法抓住这样的机会的,因为科举虽然是为国举士,但是挑选的也是最杰出的那一小撮人,其余的人还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好了,毕竟想当官的人多了去了,但是朝廷哪里需要那么多官员?

经过三日的阅卷,省阅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原本厚厚的一大摞的考卷此时也只剩下薄薄的那么一叠,这不过是数十份考卷而已,这些是要送给李二御览的。只要李二哪那里通过,那么这些人将进入最后的一次考试——殿试,成为真正的天子门生,在这个时代是无上的荣耀,因为哪怕是在最偏远的地方的百姓都知道当今的天子,不管在他们的印象中天子是不是就是用金锄头锄地,至少他们知道当今坐在皇位上的是伟大的圣天子——李世民陛下。他们在田间地头劳作中的时候,心中对于这个皇帝陛下也是非常的尊敬,因为这些年他们交的税收少了,能吃饱肚子了。在他们的眼中谁能让他们不挨饿,那么谁就是他们心中的好皇帝,而不是说谁谁谁又要选几个秀女入宫,就是千古昏君,谁谁谁。要修建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那么就是一个暴君。他们只在乎田里的庄稼长得好不好。身上的衣服会不会让他们受冻,家中余下的粮食够不够一家老小吃到今年的新粮出来。反而是那些有着足够的权力。吃穿不愁,家中妻妾成群的官老爷,才会在乎,什么皇上又要选妃了,皇上又要修宫殿了。那是因为他们嫉妒,嫉妒皇帝想娶多少妃子就能娶多少,哪怕放在宫中一辈子也见不上面都行,他们嫉妒皇帝能够住那些金碧辉煌的宫殿,而不是他们住进去。所以他们才会这样竭力的反对。这不是明君所为。这不是圣君应有的风范,这不是帝王应做的事情,总之,这些人其实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坐上那至高无上的宝座,才会这样心理扭曲。

当然其实也有很多人是真的因为这个帝国还太穷,还有无数的百姓衣不裹体,还在被寒冷和饥饿所威胁,他们心中真的是为了这个国家,可是这样的人又有多少?简单的来说:最为著名的大唐直臣魏征来说吧。他被李二誉为人镜,在他逝世的时候李二曾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死了。朕又少了一面镜子!”

可是他真的愿意做这样一面人镜?不是的,他并非是愿意这样以顶撞李二为乐。他并不是真的为了这个帝国,为了大唐百姓。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是像是别的大臣一样,兢兢业业的为李二办事,是得不到李二的赏识的,因为他的出身决定了他不能成为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这样的李二的肱骨之臣,因为他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是太子李建成的手下的第一谋士,并且在数次的为李建成出谋划策欲致李二于死地。哪怕当时是各为其主,但是他定然得不到李二的真心的赏识。于是他决定做一个直臣,处处和李二做对,不让李二过得舒服就是他最大的存在价值。这么一来他既可以让李二重视他,重用他,离不开他,还有一个另一个目的,那就是为自己的旧主子李建成报复李二,因为只要有他在一天,李二就不要想着过上好日子,只要稍有一丝的不合规矩的,就会遭到他的严厉的指责,而且李二还不能将他怎么样。

这其实是一件很明显的事情,那就是李二在魏征生前的时候对他是十分的重用,但是在他死了以后,为何会对他进行鞭尸?魏征这家伙难道真的没有为自己的后代考虑过么?尤其是他的长子神智并不是非常的清醒,属于智障,生活自理都很困难,他就不想讨好李二,让那可怜的儿子在自己死后能够过得好一点?可是他没有,这是为何?因为他知道自己不管怎么做,李二都不会真的将他放到和天策府的那群人一样的地位。哪怕为了维护他的圣明君主的颜面,也不会对他的后人有丝毫的照顾。

跑题的有些远了,三天时间已过,这一天是放榜的日子,这是大唐第一次的科举,也是天下寒门士子第一次见到出人头地的曙光,所以在这一天,在长安城的一百零八个坊市,每一个坊市之前,都张贴了这一次科举中举的考生的名单,大红的底色,在这个时代没有红纸,所以这一次使用的是绢帛,在这绢帛之上,用的是金色的漆,然后尚书省的书吏抄誉而成。能够在尚书省做一个书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每天都要在无数的奏折之中挑选出真实可信的,然后呈给尚书左朴射长孙无忌,最后在呈交给李二御批。所有的奏折在呈上去之前都要由他们先抄写一遍,检查有无错字。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怕有人在这些奏折之上做手脚。所以成年累月下来,这些书吏都写得一首好字。

“皇帝诏曰:今次科举,一级甲等第一名:李乾;第二名:长孙冲;第三名:马周……”无数的学子在每一个坊市的门口围着那一张张的榜单,有人高声的念了出来,当然也有人在榜单上看了一遍又一遍之后,发现没有自己的名字,于是失魂落魄的离去,当然更多的人是在这个时候议论纷纷。

“这个李乾是谁?一级甲等第一名,这就是头名状元啊!而且还是第一次科举的状元,这是留名千古的大好事,只是这个李乾是谁?为何从未听闻过?”一个学子这么说道。

第二十八章一日观遍长安花

“就是,从未听闻过,像是清河崔氏的崔远程,太原王氏王建,范阳卢氏卢承恩,这些人在这一次的大考之前就广为人知,他们创作的诗词,书写的文章也早有传出,这些人也不过在一级甲等的前十之列,这个李乾为何在从未听闻过的情况下,成为甲等第一?”

“这第二是叫做长孙冲,这不是长孙国舅的长子么?传言中他不是长安城中有名的纨绔子弟么?为何能够取得甲等第二?还有那个马周是谁?为何会是第三,前三之中两个名字都没听闻过,还有一个纨绔子,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猫腻?”

一个个的疑问被这些学子点了出来,他们心中确实是充满了疑问,原本在他们心中有着自己的中意的人选,因为在这段时间长安城中因为科举之事使得很多在各州县都小有名气的读书人相互之间认识了,然后相互以文会友,彼此了解了对方的水平,从而在考试之前他们就对各自的水准有了一个大致的排名猜测,可是这一次的榜单却和他们的猜想相去甚远,这让他们很是不解。

但是不管怎样,这个结果是已经出来了,就算心有疑惑却无人再能动摇。所以之前被寄予厚望的那些人,此时心中就算有再多的不甘心,也只能在心中想想,然后在接下来的殿试之中再做争夺。

放榜了,尘埃即将落定,前三给了众多学子一个极大的打击,他们都在怀疑,都在等着在殿试这一关在看看究竟是何方神圣。他们的议论却是挡不住在长安城之中的赵国公府的庆贺。

“哈哈……箫大人居然亲自前来。有失远迎,里面请……”长孙无忌在门口亲自迎接。宋国公箫瑀亲自前来,确实值得他亲身迎接。这位大臣可谓是位极人臣。虽然他这一生的仕途算得上是大起大落,此时不过是贞观六年,可是却在之前贞观四年的时候,迎回了早年流落突厥的萧皇后,从而在朝会上顶撞李二,被贬谪,但是其人确实是有着满腹才华,在前两年再一次官复原职。为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坚持着自己的为人底线。那怕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