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武夫 >

第926部分

大明武夫-第926部分

小说: 大明武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会里表现好点。开完了大家各自回家,好好过个年节!”皇上挥了挥手,示意旁边的书记将会议记录拿给他看,“好了,你们先回去休息下,辛苦你们了!”

接着,当拿起记录慢慢看的时候,好像想起了什么似的,皇上又加了一句,“对了,你们到时候也给太子准备一份计划,不用写得太细,浅显易懂就行了,到时候太子也会列席会议。”

太子到时候也会出席会议?

这几个人又是一阵面面相觑。很快,他们又重新平静了下来,然后再次告谢,次第离开了房间。

他们确实需要好好准备一下了。

又是一场大雪。

自从进入腊月,这寒冬似乎一天比一天厉害,大雪几乎隔一两天就来上一场,京城又被这场大雪浇得漫天素白。

这样的天气里面,京城里家家都禁闭门户,原本繁华的市镇,现在看上去倒像是白色的荒漠一样。

在前明末期,天气就十分寒冷了,每年京畿各地都会下上几次大雪。寒冷的天气不仅让居民的取暖成了问题,而且物资流动不畅也会造成粮价高涨,所以当时京畿每年都会有不少人在冬天因为饥寒交迫死去。

但是,自从大汉新朝立国之后,最近的年景要好多了,每次到了天气开始转冷的深秋集结,朝廷都会通过海运从南方运输大量粮食,然后从山西等地发掘一些煤炭运到京城,然后以十分低廉的价格转卖给京城的居民,让他们可以稍稍免于饥寒,也让京畿地区得到了多年来已经罕见的太平景象,市面有井有条杂而不乱,一点都不像是是个初创的新朝。

然而,和京城内的平静不同,在城外的驻军大营里面,今天却是车水马龙的景象,从京城各处的马车踏雪而来,纷纷会集到军营的门口。巡逻的士兵们紧张地在各处巡逻,搜查这些远道而来的马车,一直没停的鹅毛般的大雪,好像没有对他们造成任何影响似的。

这些马车在军营门口划定的专门区域停下来以后,车厢里面的人也一个个走了出来,站到了门外。

卫兵们很快围了上来,按照他们早已经十分熟悉的流程,将马车夫和随同人员都隔了开来,然后带到了另外指定的休息区域。而剩下的一群人,则三三两两地聚在了一起,一边寒暄一边踏入了军营的大门。

这些人相貌各异,有的器宇轩昂有的其貌不扬,虽然穿着都不是十分显眼华贵,但是他们行动举止当中都有一种淡淡的气度,围在他们旁边的卫兵虽然神色冷峻,但是都十分恭敬,比之对待之前的那些人要收敛了许多。

他们都是朝廷的文武官员,也就是组成这个新生帝国中枢的那一群人,而他们今天就是被皇上特意召唤过来,讨论一项重大事项的。

而作为外务司的小官,周璞这次也在这些人之列。

在前明,除非是顶尖的内阁大臣,否则一般的大臣是很难见到皇上的,而且一般除了朝会也不会接见那么多大臣。像一群人召见到军营当中觐见更加是闻所未闻,新朝的制度改革之处实在甚多。

一开始因为没有先例,所以文武大臣们觐见的时候总会造成一些混乱,还闹出了一些笑话和冲突,让自以为见惯了大世面的京城老居民们还暗中嗤笑了不少次,笑话大汉朝的这些新贵们果然都是小门小户出身,不懂规矩上不得台面。

不过,经过了这几年的多次觐见之后,这些大臣们也慢慢地习惯了,慢慢地也形成了一套觐见时不成文的规矩,也让群臣觐见变得井然有序起来。

这些大臣们,依照文武的区别分成了两排,各自走在了不同的路上,然后依照官阶资序和爵位高低前后排列,同时,有可能在御前发言的人也可以先行聚在一起商量接下来的召对,以避免到皇上跟前时应对失措。

今天来的大臣们自然也是按照这种心照不宣的规则来排列的,文官和武官左右分列而行,而领头为首的就是丞相雍国公王兆靖,走在他旁边的人就是财相平原侯陈宏。

他们两个都是皇上起家的时候就跟着皇上做事的老臣子,这些年又一直呆在京城,因此得到觐见的机会最多,行事也最没有拘束。

这两位重臣虽然神色轻松,但是举止间仍然各有特色,雍国公王兆靖目不斜视昂首挺胸,目光炯炯,将一国首席大臣的风范十足地演绎了出来,而财相陈宏却左顾右盼,好像心里在想着什么心事一样。

当走入到了军营内部之后,丞相因为心情甚好,所以凑到了陈宏的旁边,然后含笑打了个招呼。

“想什么呢?在这儿摇头晃脑的。”

“太简陋了,这儿。”陈宏又轻轻摇了摇头,然后看了看脚下露出泥土来的地面,“立国都已经好几年了,皇上住的地方还没有我们好,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心里都有愧啊……”

“皇上喜欢简朴。”因为提到的是圣上,所以丞相的笑容也马上消失了,不过语气还是很轻松,“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们跟他说过几次请他住回皇宫了,他都是不肯。”

第1470章京师棱堡群

“皇上喜欢简朴这是好事,可是太简朴了也没必要啊?再说了,皇上代表的是朝廷的威仪,要老是住在这么简朴的军营里面,外面怎么看?”陈宏还是不太认同丞相的意见,“不过,请回皇宫倒也没必要,皇上不喜欢幽居深宫和外界隔绝,这是好事。”

“皇宫确实不是什么住人的好地方。”丞相突然叹了口气。

以前在徐州当个读书人的时候,他暗自也羡慕过大明的皇上、畅想过皇上在紫禁城里面的生活。可是他现在的办公地点就在皇宫,所以对皇宫的好感和憧憬也就直线下降。

那里大归大,可确实不是什么住人的好地方,冬天冷不透风,而且大殿的起居相当不舒服。所以虽然他也觉得皇上住军营里有些不大得体,但是也没有坚决请求皇上迁居宫中。

“所以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应该为君分忧,让皇上有个好地方可以住。”正当他还在感叹的时候,陈宏突然顺着话头说了出去,“紫禁城不大好住人,我们就另外找个好地方啊?”

“怎么?”丞相更加严肃了,“你是说……”

“是啊,我们干脆提请,给皇上修一座别宫吧。”陈宏点了点头,“我们这些大臣一起联名提议。”

“修别宫?”丞相微微皱了下眉头。“这件事我们做大臣的不好提吧。”

“有什么不好提的?这件事就是我们最好提!皇上自己下令修一座离宫,虽然名正言顺,但是天下总有些人会说怪话,我们联名去提请的话……”陈宏微微笑了起来,“那皇上正好也可以顺应天下臣工之请了不是?这对皇上可是方便太多了。”

丞相默然了。

“皇上可不一定喜欢这个提议。”片刻之后,他才低声说。

“难道你忍心让皇上就老是在这么简陋的地方住着,我们就老是在这军营觐见?一次还不能把满朝的文武叫来,不然就得有人在外面罚站了!”

陈宏的这番话十分有说服力,于是丞相真的微微意动了。

虽然已经身居相位,但是他对皇上的尊崇却还是如同当年在徐州时一样赤诚,所以他也十分乐意看到皇上在履行了皇帝职责的同时,能够得到与皇位相称的待遇,简朴得太过分了可不好。

“新朝刚立,我们就大兴土木,这样……这样不太好吧?”犹豫了片刻之后,丞相终于慢慢地开口了,“再说了,皇上那里就过不了关,他可不喜欢劳民伤财。”

“前明发徭役是劳民伤财,我们可不是!”财相大笑了起来,“我们发人过来,可是要管饭食还要发工钱的,何来劳民?”

前明的徭役十分苛刻,经常要发百姓去各地工程服劳役,不仅严重耽误生产,而且服劳役的百姓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可以说是一项恶政。而吸取了前朝的教训,新朝建立之后一方面注意减少征发劳役的数量,限制各个地方的衙门胡乱驱使民力,另一方面也明文规定不再无偿征发劳役,而又官府来负责饭食和薪饷。

虽然这样做比起之前来要消耗更多朝廷的资源财富,但是新朝的民怨却被降低到了最低的程度。这项政策,再配合其他的一些举措,以至于新朝明明是新近建立而且各地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各地百姓反而感觉日子要比前明时期宽裕不少。

当然,这一项项支出浩大的德政,是建立在朝廷远比前朝强大的财政能力上面的。因为之前在徐州的经营,朝廷在建立之前就已经控制了大量工坊、矿山和商行,这些产业将财富源源不断地集中到了朝廷手中,也让朝廷可以相应地减少一些对农税的依赖,自然农民的负担也减少了不少。如今,经过了几年的休养生息之后,江淮和京畿地区已经从战火当中恢复了旧日的元气,隐隐然有了一派新兴气象。

而这些成绩,自然也离不开朝中文臣们的努力,丞相财相等人组成的内阁和精挑细选的各地官员在这几年当中声望水涨船高,这两个人还被时人慕为今之萧何和陈平。

也正是因为顾忌到朝廷和自己的名声,所以虽然丞相也不反对让皇上住到更好的地方去,但是还是有些犹豫踌躇。

“建造宫室可不是小活,如何不算劳民?”丞相反问。

“建造宫室虽然是大工,但是更多的是要工匠,大字不识又不懂建造的百姓能用得了多少?顶多是用个千把人吧,现在各地虽然缺人,但是可没有缺到这份上,反而可以安置无地的流民,让他们有个工可做,不至于为饥寒所催迫。”财相马上就回答了丞相的反问,“丞相,反正都要给这些流民发放饭食的,让他们为皇上造造离宫总比白白给了要合算多了吧?”

“这倒也是啊。”这个说法丞相也很快接受了。

虽然天下已经粗粗安定,但是各地辗转逃难的流民还并没有全部散去,其中有不少人就集中在京畿地区。朝廷每年从江南运过来的粮食,有不少就是发放给这些流民的。因为各地的攻防对劳力的需求很大,所以新朝并不热衷于分配无主的田地,所以大部分的滞留流民一下子陷入到了无事可做的窘境里面。从这一方面来看,让他们有工可做,去给朝廷修建离宫,总比白白发放粮食养着他们要好多了。

“这事跟工相说了没有?”他的态度马上软化了下来,“这事没有工相发话可不大好办。”

工相是指现在在内阁当中任大臣的卫国公徐厚生,他负责的就是全国的工矿和建造事业,如果要修建离宫的话,选址、建造都离不开他的主导,也只有他能够组织起足够的工匠和人手把事情办成。

更何况,他是皇上的妻弟,和皇上的关系更加非同寻常,如果他也参与到陈情的大臣们的行列里面,皇上更容易被说服。

“工相现在在郊外,督造棱堡,这个构想我当然还没有来得及跟他说。”陈宏笑了笑,“不过,想来他应该不会反对这个主意吧?”

前明经营了京师很多年,原本京师可以说得上城高池深,防御拿着刀枪弓箭的步兵和骑兵可以说是固若金汤,但是现在时代已经不同了,枪炮的威力已经越来越大,原本京师周边的那些防卫措施越来越显得无用。在前明的最后几年,赵家军几次北上进军,京师的防御都可以说是不堪一击,城墙在赵家军的大炮面前显得格外孱弱。

既然把京师定为了新朝的首都,那么京师的防御就显得格外重要,而朝廷上上下下的共识就是京师现有的防御设施完全不堪使用,必须整个推翻重建。因此从几年前开始,新朝就开始了京师外围防御设施的建设。

和之前历朝历代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建设是由工相徐厚生亲自领衔负责的,而且他的身边还有一些来自于西洋的建筑师作为顾问。

此时,西洋各国已经用枪炮交战了百年之久,就在不久之前还曾打了持续30年的各国混战,所以他们对建造防御枪炮的要塞最有经验,因此新朝一开始就注意吸取他们的经验,通过传教士从西洋聘请了不少建筑师来协助徐厚生,在京城郊外修筑防御性的棱堡。

这些棱堡十分厚重,而且行状呈六角星形,里面多置枪炮,可以从各个角度对攻过来的敌人射击。在工匠们的设计当中,要修建十几座这样的棱堡,星罗棋布围绕京城一圈,可以真正让京城的防御变得固若金汤。

卫国公徐厚生素来行事谨慎认真,而且京城的防御工事又是头等的大事,所以自从他领到了这个任务之后,他一直亲自督办在工程的第一线,经常在各个棱堡之间来回视察,生怕下面懈怠,影响了眼见临近年关了居然也没有回家休息,着实让人有些敬佩。

“他应该不会反对。”丞相也马上同意了陈宏的看法,“只要有他在,这倒好办了许多!他最近不是在京城郊外天天跑吗?那给离宫选址的事情不就可以一并办了?”

“顺便,棱堡修完了之后,工匠们和工人们可以就地迁到别宫那里,方便。这样就更加不算劳民了吧?”陈宏的想法也和丞相差不多,接着,仿佛是想到了什么似的,他又大笑了起来,“那些西洋工匠们也不是只会修碉堡吧?我看可以找他们问问西洋的宫殿怎么修的,然后取其精华也用在离宫那里,这岂不是融汇东西万邦之长,显露出天朝的气象来?”

“把西洋建筑也一起修在别宫里?有意思,有意思,就这么办!”丞相也觉得这个主意很好,同样大笑了起来。

不过,笑着笑着,他慢慢地又想起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欸,不对啊,劳民的事情你说了,可是伤财呢?修别宫可是要花上大钱的吧?钱可是个麻烦事啊?”

第1471章内阁的打算

“泱泱大国,给皇上修个住的地方,花点钱又算什么?这钱出得起!”陈宏又笑了笑,“不是说要打日本吗?日本国盛产金银,只要从他们那里拿上一大笔,还怕没钱修个离宫?财政部我是头头,我算得清,只要不将这些钱纳入到军兵费里面,我们腾挪一下,钱当然拿得出来!再说了,日本的金银矿和铜矿都有那么多,只要把他们的矿山贸易垄断在朝廷的手里,这里面可以得到多少财富?修一座离宫倒是小事了!”

“原来你还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丞相恍然大悟,然后又皱起了眉头,陷入到了沉吟当中。

他已经明白过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