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武夫 >

第972部分

大明武夫-第972部分

小说: 大明武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起其他地方来,辽东对新朝的感情最深,也最念大汉皇家的恩。原住的汉民,大多数感激大汉灭掉了荼毒关外多年的建奴,让他们从水深火热当中解脱了出来;就连近几年来的移民,也都感激大汉将辽东平定,让他们有了一个出路。

在这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当中,太子感受到了民众的热情,不由得升起了一丝兴奋,连脸都微微有些发红了。

“想不到……想不到辽东民气如此旺盛,想必是百姓安居乐业,衣食丰足的缘故,纪国公平定辽东是一大功,将原本战乱不休的辽东治理成为如此乐土,又是一大功,朝廷……朝廷真应该感谢国公才是!”

“既然为国家镇守一方,保卫乡民,让百姓安居乐业就是我等的本分,何敢居功。”陈昇只是谦虚地笑着,“再说了,陛下已经给了我这么多恩赏,我岂能不好好回报……”

“叔叔陪伴父皇起家,出生入死这么多年,出将入相都是应该的,哪谈得上什么赏!”太子又不自觉地换了称呼。“叔叔们为了大汉付出付出了如此多的心血,现在还在边疆征战不休,一想起来,倒是让我有些愧疚……”

“太子这么说可真是让臣惶恐,我们做臣子的,哪里能让皇家有愧疚?”陈昇连忙表示不敢当,“这些年来出镇在外,疲惫辛苦是免不了的,要说没留恋过关内的繁华和安逸那也是假话,只是臣一想到臣为关内的亿兆生民消灭掉了禽兽不如的建奴,拱卫了大汉的江山社稷,这点疲惫辛苦也就不算一回事了。”

“叔叔……”太子心里愈发感动了。

纪国公和其他几位叔叔为国立下了数不尽的功勋,现在还要在边疆苦恶之地为国征战,偏偏还如此高风亮节,一点也没有对朝廷挟恩的想法,要说国士无双,差不多也就是这样了。

也正是有这些文臣武将,本朝才可以从微末之间起家,最后夺取天下吧。

“不过,以后就没那么辛苦了,现在辽东眼看就要建省了,等到建省了之后,压在我身上的事情可就少了大半,以后就轻松许多了,就算管管各地驻军的事情而已。”这时候,陈昇突然如释重负地笑了出来,“说实话,臣现在一直都在想着京城里的兄弟,等建省完成了以后,告诉就告个长假,好好回去和弟弟痛饮一番!”

“平原侯也是很想念国公的。”太子笑了笑,“我这次出京的时候,他还一直要我跟国公问好,还说他现在已经是国家的重臣,为国殚精竭虑,已经……已经出息了,对得起大哥。”

“呵,难得这小子用心!”陈昇大笑了起来,“是啊,出息了!”

陪着纪国公笑了一会儿之后,太子慢慢地又恢复了严肃,“其实,我这次过来,父皇还要我顺路给国公带个口信。”

“口信?”一听到这个,纪国公立马就重新认真了,“敢问陛下有何事要差遣臣?”

“其实就是就辽东建省一事征询一下国公的意见,”为了避免让外面的人听到,太子有意放低了声音,“父皇说辽东之所以有今天,就是靠了国公,也只有国公能够一边治军一边理政,把辽东硬是变成了太平地方。所以,现在反正有国公在,也未必需要其他人来插手掣肘,建省的事……内阁虽然十分热衷,但是这毕竟是国家大事,半点轻忽不得,还是要询问一下国公的意见为好。国公如果觉得现在建省太早太急,父皇就让朝廷缓一缓,国公觉得需要缓几年,那就缓几年……”

“皇上……”听到了太子转述的话之后,陈昇颇觉震动。

辽东建省,内阁表面上说是为了让辽东民政治理更加通畅,但是背地里削弱边疆军镇大权的意思也是谁都看得明白的。

陈昇对此并不生气,他在辽东坐拥大军,军政总揽多年,说得难听点就是一方诸侯土皇帝,放在哪个朝代都是会惹下嫌隙的,也亏得皇上和丞相都是念旧情的人,所以才动作这么慢,给足了他的面子。所以他也十分配合,一点也不打算抗拒。

他没有想到,皇上居然还嫌让自己得到的太少,所以干脆把建省的事情让他来定夺。太子转述的话,说白了就是念在他莫大功劳的份上,让他自己来定夺,想要多当几年土皇帝就多当几年。

然而,皇家如此大的恩惠,但是陈昇却已经不想要了。

他已经为天下人、为皇家平定了辽东,创下了如此功业,功名心也已经满足了,在苦寒之地呆了这么多年,他已经有些累了。

谢皇上恩典,但是臣觉得,辽东建省利国利民,甚至刻不容缓!”他斩钉截铁地说出了自己的意见,“请朝廷尽快在辽东布置,臣一定约束部下,全力配合地方政务!”

第1545章新朝的激流勇退

“纪国公……”太子先是有些吃惊,但是马上点了点头,“好的,纪国公的意思我会转告给父皇的。另外,还有一件事……父皇也想让我跟您征询一下意见。”

“请殿下示下!”

“父皇想要让我问一下国公,最近几年,国公是不是觉得辽东军和内阁之间的矛盾和争吵多了不少?有没有两边相互掣肘的事例发生?”

“这……”陈昇吃了一惊。

说实话这种事情是有的,自从大汉立国之后,军方和内阁的争吵就时有发生,在许多问题上都没有共同的意见。一开始的时候大家尚且能够同舟共济勠力同心,有什么困难大家一起忍了,但是现在,无论哪边都已经是庞大的利益集团,上上下下不知道牵涉了多少人,纵使有过去的兄弟情分在,争吵和怨气还是免不了的。

就拿军费来说,几乎每年内阁都要和军方争吵一次,更别说其他事了。

可是这个问题实在非同小可。皇上通过太子来问自己,那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回答呢?

可是如果自己据实以告的话,岂不就是暗地里告内阁的状,引起军方和内阁的新一次冲突吗?到时候如果争吵的话,不知道该如何收场。

元帅罕见的犹豫了,他现在并不想和内阁发生冲突,也不应该这么做。

“这几年来……内阁确实和我们辽东军别过一些苗头,不过都是一些小事,没有造成什么大乱子。内阁也是为了国家着想,而不是刻意针对我们,反正每年给我们的军资和军饷都是从没有打过折扣的,地方官也没有给我们惹过事。”

他一边含蓄地承认了有冲突的存在,但是另一方面却又淡化冲突的程度,这样的回答也算是圆滑了。

“果然是有啊……”太子颇为理解地点了点头。

在读书的时候他以为朝廷的文武大臣们都是一片丹心,只想着为国效劳,但是第一次参加国务会议的时候他就发现现实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内阁和军方的隐隐对立,即使没有什么经验的他也能够看得出来,所以现在听到了元帅的回答倒也不是很惊讶。

“那元帅想不想要从中居合,化解弥合掉两边的冲突呢?”他再问。

“如果能化解的话倒是甚好……”元帅还是想不明白太子和陛下到底想要做什么。

“父皇也是有感于最近军队和内阁经常争执不下,有伤朝臣体面不说,对国家也没有多少好处,所以他想要用一些办法来让两边可以更加融洽。譬如……让内阁当中也安插军方的代表机关……”

“此言何意?”陈昇听得更加奇怪了,“皇上的意思……难道……难道是在内阁当中设立兵部?”

太子说的这个提议,其实并不奇怪,或者说在之前的朝代里面,朝廷一直都有管军队和兵事的政府部门,比如前明朝廷当中就有兵部,天下兵将的升迁、薪饷、后勤还有兵事图志都归它管。

不过,如果真这么做了,那岂不是走上了之前那些朝代的老路了吗?

新朝在建立以后,为了提高军人地位,加强军事力量,严格执行了文武分离的原则,文官一直不能统兵,内阁也无法指挥各地兵将,军队的指挥权被严格限制在了内部,然后只对皇帝一个人效忠负责。这种办法虽然带来了重重弊端,但是至少让军队不受文官约束,大大提高了军人作战的积极性,像前明那时候总兵被小小文臣呼来喝去的情况是再也看不到了。

也正是因为新朝严格执行了这种重视军事的政策,它才可以厚积薄发,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周边的国家和部族,为大汉打下如此广阔的疆土。

可是如今……如今皇上难道就变了想法了吗?在内阁当中设立兵事机构,那等于就是让文臣可以插手涉足军事,到时候岂不会成为大患?陈昇感觉自己完全想不通。

莫非是皇上觉得我们这些人的势力太大了,害怕尾大不掉?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太让人痛心了。

“这可是陛下……陛下的想法?”陈昇罕见地有些迟疑了,颤声问。

“嗯,父皇就是这么跟我说的。”太子看不出纪国公的变化,只是耐心地跟他解释了起来,“群臣争执不休,总归不是个办法,不如将内阁设置专门的军部,陆军设一部,海军设一部,然后从陆海军当中挑选卓有威望的将领充任内阁大臣,再由这两部大臣专门处置军费和各地兵备之事,这样的话,陆海军大臣就可以时时和内阁探讨,避免军队经常和内阁闹出矛盾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军事也越来越复杂,消耗的钱粮物资也越来越多,因此新朝也有了建立一个统管陆海军军事的迫切需求,编制和监管预算、研制和发展新兵器、主持军工厂、收藏地图和其他情报图鉴,这些事务都需要专门机构来主持。

“挑选卓有威望的将领充任内阁大臣?”太子说者无心,但是陈昇却精神一振。

“是的,父皇就是这么说的。”太子点了点头,“纪国公有什么觉得不对的地方吗?”

……陛下居然是想要挑选陆海军将领来充任内阁大臣?陈昇终于明白了陛下的意思,也就此放下了心来,陛下终究还是没有限制军队的意思。

一下子没有转过弯来。

这几年的文武分离,让他一边暗自窃喜自己不用受到文臣掣肘之余,也在心里产生了文武之间不可互相干涉的想法,从没有想过军人可以去牵涉到政事当中。再说了,自己和其他将领都是一群赳赳武夫,真的能进内阁当个朝臣吗?到时候闹出什么笑话或者乱子来,恐怕就会贻笑大方了。

“陛下的意思,臣当然不敢置喙,不过……这样做的话会不会造成政事混乱呢?”他小心翼翼地问,“臣等将领一直只会带兵打仗,文辞公文之事实在不懂。”

“父皇说陆海军大臣负责的就是兵事,也不需要多好的文采,自有书吏为其劳心,大臣只要管好军费和兵备两件事就好。”太子含笑回答,“父皇另外还说,纪国公就是首任陆军大臣的最好人选。”

“我……?”尽管已经心有所感了,但是真的当太子说出来的时候,陈昇还是有些难以置信。

“纪国公的威望卓重,海内皆知,又是父皇的老兄弟,难道会有比国公更加合适的人选吗?”太子笑着问,“难道国公还不相信父皇的眼光吗?”

太子所说的是机密事项,目前除了太子和陈昇之外还没有其他人知晓,不过在皇上的心中,在内阁当中设置专门的陆海军大臣却已经是板上钉钉势在必行的事情了。

文武官分离的原则是权宜之计,当初这么做就是为了一扫前明崇文抑武的阴霾,重建武人的信心,经过了几年的培养之后,武人的自尊心已经确立了,天下人对武人的歧视也大有改观。然而文武完全分离的弊端也有很多,比如上下沟通不畅,比如预算的编制和消耗难以清晰等等,毕竟一个国家里面,文武大事是无法完全分开的。再说了,完全让陆海军独立于政府之外。

所以,在内阁当中设立陆海军部也就势在必行了。

然而,完全用文官来充任陆海军大臣也不行,这样会马上就回到原本的老路,结果变成以文抑武,再说了,如今打仗是一门精密的学问,枪炮兵器、弹药后勤哪样也轻忽不得,哪里能够让不懂兵事的文臣去瞎搅和?

所以,为了继续维持陆海军军人的地位,让陆海军的将帅入内阁充任大臣也就顺理成章了。

陆军大臣一职,皇上第一个念头就想到了陈昇,这位元帅在军中资历和威望都是最高的,由他来出任首任陆军大臣,简直名正言顺,是最佳的人选。这件事暂且不能对外透露,所以皇上就委托太子来征询陈昇的意思,看他同意不同意。

“这……”因为实在太过于意外,所以陈昇还是在犹豫当中。“那……那以后,按照皇上的意思,在军议事务当中,是内阁当中的陆军部优先,还是军议府优先?”

“父皇的意思是陆军部优先,毕竟有大臣之实。”太子马上回答,“陆军部负责军政之事,居首;军议府则负责具体的战阵之事,为襄赞策划的辅佐机构。也正是为了明确主次,所以才会让纪国公来充任首任大臣,让军议府以及整个陆军上下心服口服。”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陈昇恍然。

“叔叔,我觉得这天下,只有你才配得上担当这个职位了,还请国公不要再犹豫了,以免到时候朝野异动!”太子诚恳地再度催促。

陆海军大臣的设立已经是呼之欲出了,而不光是皇家,在天下人看来纪国公恐怕也是最佳的人选,如果到时候这个陆军第一人的职位被其他人占去的话,那天下人恐怕会产生很多不利联想,对两边都是面上无光。

太子的隐含意思,陈昇也明白了。

他终于下定了决心。

这是实至名归的结果,也是对自己功劳的肯定,自己为什么要一把推开呢?

舍我其谁!

“请太子禀告皇上,臣……谢圣恩!臣定当为国效劳,万死不辞。”

第1546章储君阅兵

又是一个晴朗的早晨,金州城外的原野当中,伴随着春风的是一阵喧嚣。

在春风的呼唤下,辽东已经从表到内都焕然一新。积雪已经慢慢化开了,汇聚成了溪流,然后向海边奔腾而去,而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由雪白变得苍绿了。在近处的山坡上,小草也悄悄钻出地面,这一片,那一簌,给陡峻的山坡点缀上新的绿意。

原本这里的原野是十分宁静的,但是?今天却多了不少喧嚣,一队队大汉步兵的红色军装列集成片,然后一片片地在草地上覆压而过,这火一般的颜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