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我为王 >

第186部分

春秋我为王-第186部分

小说: 春秋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败垂成。

阳虎手下的人虽然各怀心思,但他多年经营培养出的阳氏死士却力战不退,何况他还把鲁侯和叔孙州仇攒在手里,这让鲁人们有所忌惮。于是两个势力相持于城南,谁也无法再前进半步。

天色渐渐暗淡下来,赵无恤站在城西墙垣上,眼前的曲阜烟尘弥漫,其间有一些耀眼的火舌跳动,风中传来阵阵的哭喊嚎叫,唯有武卒控制的城西地区相对安宁。

“城巷战斗是漫长的拉锯战,需要一个稳固的后方作为基地,才能沿着道路进一步推进,像清扫屋子一样疏通每个角落,所以千万急不得。”

赵无恤按照这种思路,命令军吏们暂且停止向外攻击,先撤回来造饭休息。

他手下的兵卒们对鲁城曲阜的地形不熟,贸然冲上去只会被敌人分割开来各个击破,正面还是交给孟氏和季氏顶一会罢。

所以,赵无恤在入夜后开始收缓攻势,巩固防御。

对于不到千人的武卒来说,曲阜城西依然太大,把兵洒到里巷间就根本收不回来。所以他现在也不敢再分散兵力,只得吩咐穆夏和虞喜尽力收拢部下,又亲自领着百余名心腹坐镇巡逻,力求扑灭各处的火焰和暴乱。

经过上半夜的忙碌,武卒完全控制城西,稳定了秩序。

孟孙何忌和季孙斯久攻城南不下,也知道夜长梦多的道理,于是就派子服何跑到城西,面见赵无恤。

“阳虎余党劫持了国君和大司马,盘踞在城南的官署区和内城公宫中,如今兵卒都已疲惫,国人见战乱转移到了城南,便生了退却归家之意,还望大夫能再助主君,灭此朝食。”

这情形在赵无恤的意料之中,他原本的打算就是坐待,若是阳虎败得太过容易,他这个平逆大功臣的份量岂不是要平白削减几分?

不过,无恤也得注意吃相,让季氏孟氏稍微碰个钉子就行,若是阳虎未灭就迫不及待地张口追加好处,恐怕会让人心寒。保不准就会让阳虎有了翻盘的机会,也不符合他未来筹划中的“相忍为国”之策。

既然之前分析局势后下定决心助三桓击阳虎,那就要将其彻底打残!

所以当子服何前来求援时,赵无恤立刻调遣武卒集结,到了天蒙蒙亮时,以擅长巷战的子路、田贲、穆夏为首,配合孟氏,从侧翼攻击阳虎之卒,在棘下相遇后进行了一场决战。

……

时间到了十月初四清晨。

曲阜城南的棘下,这里长宽达百步的广场四周种满了棘木,此处以此得名。棘下本是听讼之所,往日里,这儿应该是有争执的曲阜鲁人跪坐四周,而高冠博带,威仪无比的大司寇则带着属吏位于中央听讼,可今天这块开阔地却成了鲁人兄弟相残的喋血战场。

赵无恤生怕武卒损失太大,所以亲自指挥,正面让季氏、孟氏族兵去扛,他的武卒则负责充当锲入其纵深的矛尖,对上士气低迷的叔孙氏私属,还有被阳虎胁迫的国人,基本是一触即溃。

但若对方是阳氏精兵,一冲不动时,无恤就明智地让武卒退后,调遣鲁人弓手和掷矛兵抛射消耗敌人,待其死伤疲惫时伺机再上。

反复拉锯的结果,是武卒付出了三四十人的死伤,而阳氏丢下数百具尸体后最终战败。叔孙氏的私属见势不妙,已经降的降逃的逃,只剩下阳虎带着数百余党退守内城。

“敌军退了,退了!”

一群轻骑士沿着南北大道跑过,打头的正是一身戎装的无恤,马蹄踏在渗满血浆的土路上,溅起点点红泥。看到在此役中无坚不摧,无往不克的赵氏玄鸟旗帜后,原本在街上追逐的乱兵和轻侠吓得战栗不已,纷纷躲到街旁屋檐下,不敢造次。

临近内城公宫,赵无恤驻马四下打量。

城内旧日的秩序已经不复存在,许多区域处于失控状态,三桓和阳虎手下都有一些脱离了大部队的乱兵,散得到处都是,完全没了建制,他们中的一些亡命徒开始到处打砸抢。

里闾里多处房屋吐着火舌,整个街道烟雾弥漫,根本看不清百步外的情况。刚刚爆发剧烈战斗的城南街道上散落着近百的士兵尸体和伤员,一时也无人理会。

一种无奈和悲凉的感觉在赵无恤心头涌起,《大雅·桑柔》中的一句话不由脱口而出。

“民靡有黎,具祸以烬!”

无论野心家以什么目的在这座都邑纷争,最终祸害的终究是黎民。

今日之后,不知道有多少男子死于战乱,不知道多少间房屋化为灰烬,这场兵变带来的阵痛,又得多少年才能缓解过来?

让无恤愧疚的是,他也是其中的一个推手。

他的声音变得冰冷异常:“封凛!”

“唯!”

“传令下去,令各卒军吏立刻跟着孟氏派给的向导,开始整顿城中秩序。若是有乱兵劫掠,摧残民众,无论他原本是阳虎乱党,还是孟氏、季氏、叔孙,乃至于我武卒!只要见到,严惩不怠,抵抗者可就地格杀!”

封凛一愣,但还是应诺而走。

马蹄继续往前,就到了鲁国公宫的墙垣脚下。

赵无恤来过这里,内城比外城垣要低些,但也更加坚固容易防守。

持续的战斗已经让不少瓦砾掉落,上面守着的阳氏兵卒似乎已知大势已去,此时如同惊弓之鸟,看到有人接近后纷纷拉弓射箭,也不管赵无恤等人骑着马站还在两百步之外,根本射不到。

赵无恤无视落在面前几十步外的箭矢,挥鞭指着内城对子路等人说道:“阳虎还控制着从公室到城外的通道,如今季氏、孟氏不敢强攻,所以选择了围三缺一的法子,他们也怕若逼急了阳虎,他会谋害鲁侯和大司马。”

整顿秩序后,无恤在季氏和孟氏的兵卒赶到前,又布置了城南的防务,让忠勇负责的子路亲自守在府库和仓禀处,不许那些乱兵进去抢劫。

“这些器械、物资、粮秣对于鲁城数万人过冬极其重要,我不想因为这场政变导致鲁城人饿上一个冬天,此事就拜托子路了!”

话说回来,阳虎倒是还有几分良心,或者是太过慌乱来不及动手,撤退时也没敢烧毁这些地方拒敌。

“仲由敢不从命!”

一夜鏖战后子路却未显疲态,身体棒得像二十岁小伙,不似四旬中年人。

子路的名声已经在整个鲁城响亮起来,他一人逼退数十人事迹传遍了军中,季孙斯在特地向赵无恤拜谢救命之恩的同时,也顺带感激了子路,并问了他的名字。

“孔子之徒仲由!”

对此,子路极为自豪,每次介绍自己时非要加上孔子之徒的身份,相当于为夫子扬名,同时也对给了他表现机会的赵无恤心存感激。

在棘下之役中,他将冒死朝赵无恤所在中军发动冲锋的阳虎之党公鉏极,一剑刺杀!

除了被赵无恤生俘的阳越外,这是阳虎党羽里另一个重要人物折损,算是了不得的大功劳了。季孙斯已经嘟囔着事后要为子路向国君请功,加封他的爵位。

对此赵无恤明面不干涉,心里却冷笑不已。

季氏过去几年被阳虎控制,族中不少子弟也纷纷从贼,宗室力量被转化为阳虎的党羽。原本还算众多的私属在这次兵变里损失极大,最大的领邑费地也还在公山不狃手里。

虽然在危急关头成功得到了国人支持,但赵无恤知道,季孙斯知道,孟氏也知道,在面临季氏或阳虎的抉择时,深恨阳虎统治的国人选择了季氏。可若是换个敌人,如孟氏、赵无恤,一旦不是非此即彼时,国人就会选择中立了。

所以,现在的季氏如同一个久病初愈的病人,十分虚弱。才脱身没多久,季孙斯就开始忙着恢复力量,寻求庇护了。他对赵无恤的态度极其亲密,也不做叔侄辈了,一口一个世弟,对于大显身手的子路也生出了招揽之心,只不过赵无恤之前谎称子路是他家臣,所以季氏才不敢明目张胆地许以职位。

子路倒是没看出这么多道道,他心想:“赵大夫不以我身份低贱而等闲视之,给了我蹬车的荣誉,之后也不因为我的鲁莽冒犯而恼怒,又给我机会近身斩杀敌将的机会,这是知遇之恩!我一定要做好大夫交待我的事情。”

惜哉,自己二十岁时为何没有遇到这样的主君呢?子路心里甚至有些羡慕已经成为赵无恤家臣,被委以重任的冉求和公西赤了。

鲁人终究没完成灭此朝食的期待,等进攻内城的战斗告一段落,门洞大开时,时间已经接近傍晚。

赵无恤也带着武卒们参与了进攻,这次却不肯让手下去攀爬作战,而是遥遥监督着大量的孟氏、季氏私属去冲锋。

对此,无恤的理由十分充分:“我的谋划让人数过千的郓城邑兵全军覆没,救下了将要被害的季大司徒,又在击破阳虎之卒的棘下之战里出力。做了这么多,也该轮到季氏孟氏奋力厮杀一次了。”

赵无恤的话句句在理,季孙斯心存感激,自无不可,孟孙何忌怯懦,也讷讷不再言。

只有今日政变的“次功之臣”,郕邑宰公敛阳对无恤不置可否,瞧见孟孙何忌的模样后,他怒其不争地暗暗撇了下嘴,望着赵无恤,眼中闪过一丝阴冷!

第326章 一山不容二虎(下)

公敛阳的确是孟氏的忠臣,孟僖子当年对他有知遇之恩,他至今念念不忘,一心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光大孟氏,让这个一直蒙受着“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丑事的家族成为三桓之首!

一定程度上,公敛阳算是做到了这点,不负孟僖子临终之托。在季氏和叔孙氏因为家臣内乱而被架空削弱时,只有他全力支持的孟氏守住了底子,并成为掀翻阳虎这个谋逆陪臣的关键力量!

唯一让公敛阳不快的是,自己和孟氏做的一切,却被赵无恤的乱入遮掩住了光芒。

现在季氏感激赵无恤,阳越、公鉏极都是赵无恤的手下俘虏击杀的,棘下的苦战也是因为武卒的加入才获得最终胜利,国人都觉得这位来自晋国的卿子才是逐虎的最大功臣。

虽然两边现在还是友军,但如今阳虎败局已定,看似粗犷却心思缜密的公敛阳已经在谋划,如何在事后让孟氏获得最大利益了。

他的小眼睛盯向了身披甲胄,已经从惊恐中恢复卿士仪容的季孙斯。

一百年前,在联手驱逐东门氏后,三桓占据了三卿席位,各司其职。

季氏为上卿,大司徒;叔孙为亚卿,大司马;孟氏为下卿,大司空。三桓一向如此排位,季孙守国,叔孙出使,孟氏只负责拾遗捡漏。而分摊利益时,按照四分公室的盟誓,季氏为两分,叔孙和孟氏各一分。

所以孟氏一直以来都是三桓之末,直到阳虎出现。

公敛阳暗中想道:“季氏无能,已经失政过一次,获得自由后却依然把持着上卿之位,叔孙也是如此,竖牛之乱连家主都被杀了,如今叔孙州仇还在阳虎手里,生死未卜。或许,是到了让三桓换一换排位次序的时候了……”

但,公敛阳却有了新的顾虑,经过阳虎这几年的折腾后,鲁国已经形势大变,如今又多了赵无恤这个崛起于西鄙,背靠晋国赵氏的变量……

“一山尚不容二虎,何况赵无恤、季氏、孟氏、叔孙居于鲁国,焉能共存矣!”

赵无恤虽然不清楚公敛阳的小心思,但他也有类似的想法,当各家共同的敌人阳虎即将灭亡时,利益的瓜分和争执就要出现了。

这和后世山东群雄灭秦,鸿门宴上的勾心斗角别无二致。

只不知这一次谁是刘,谁是项?

所以赵无恤才乐于坐观孟氏啃硬骨头,耗一耗他们的力量。

但破城后的顺风仗他倒是没有拒绝,这是收捡战利品的好机会,府库和仓禀属于鲁国官方,无恤一个外来大夫,若还想继续与三桓相处,就不好厚着脸皮强行占据,可战俘和缴获的兵器甲胄却是聊胜于无的补充。

无恤让兵卒们清扫公室内外,忙活了一刻的时间,残存的乱兵才尽数投降,但没有发现阳虎的身影。就在这时,东南方却传来了一阵喧哗,还冒起了烟火。

“糟了!莫不是阳虎纵火烧宫?”

无恤带着人匆匆赶过去后,却见子服何却熏得一头一脸都是黑灰,狼狈地跑过来向赵无恤通报了一个消息:

“子泰,大事不好了,阳虎挟持着国君和大司马,带着戎车十乘,从东南门逃了!”

……

“今日虽败,但鲁国的名与器都在我手中,看以后谁才会被说成谋逆之臣,哼!”

鲁城郊外,东南方十里处,阳虎驾车挟持鲁侯,不知是气不过还是立誓复仇,他突然说了这么一句。

成王败寇,阳虎虽然还不知道此言,却有类似的信念,他坚信自己虽然输了一役,却没有输掉全局!

在棘下被围攻战败后,阳虎的党羽们就开始分崩离析。

公鉏极当场被子路斩杀,叔孙辄遭到了叔孙氏私属的叛离,差点也被活捉,他便挟持叔孙州仇,汇合败退出上东门的公山不狃,带着千余残部向东退守费邑。

而阳虎也自知内城不守,便去掉甲胄前往公宫,挟持了才被放归,一口气都没歇全的鲁侯,又拿了鲁国的重宝“大东之玉”、“雕漆大弓”出来。

这都是当年第一任鲁侯伯禽征伐淮夷时用过的国之重器,见之如见先祖、国君。

季寤在退守城南后知道失败已经不可避免,这个还没把宗主位置坐热乎就被轰下台的庶孽子壮志未酬,他在季氏的祖庙里向祖宗一一斟酒祭告后逃走,跑到城外召集战车接应阳虎等人。

他这会站在阳虎身后的副车上,听到阳虎之言,就劝说道:“然也!阳子,吾等还有国君和叔孙州仇在手,再寻一处高城大邑据守,定能再起!”

鲁侯宋脸色惨白,深衣上满是泥土。他没了往日的雍容,被阳虎死士手持兵刃死死盯着不敢动弹,这个倒霉的傀儡还是遇到了有生以来最糟糕的事情:被劫,还有接下来的流亡,他仿佛感到他的死鬼哥哥鲁昭公那张三四十岁还带着童趣的脸在对他发出恶意的笑。

对于季寤的附和,阳虎很以为然,除了宝器外,他出奔时还带上了几十箱钱帛金玉,沉重的大木箱子都被放到了马车上,不少武车士却只能下车和徒卒一起步行。

季寤看得心忧,又说:“阳子,吾等还是再加快点速度吧,万一追兵赶来,那该如何是好,莫不如将这些木箱钱帛推下车,轻装前行。”

阳虎也在偏头看向落日余晖中渐行渐远的鲁城,对这片曾经唯他马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