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我为王 >

第263部分

春秋我为王-第263部分

小说: 春秋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433章 伤寒(中)

“殷之法,刑弃灰於道者,断其手。”

赵无恤站在邑寺大堂之上,身穿玄色朝服,背着手威仪十足,看着受自己召唤,聚集起来的邑吏们如是说。

灰即垃圾,古代城市,尤其是西方城市一直是污水横流,垃圾满街,无论是罗马希腊,还是近代前的巴黎伦敦,随手就扔是常态。但中国情况却有所不同,为了避免疫病传播,古人对公共卫生是非常注意的。早在殷商统治朝歌时,为了维护都城的卫生环境,随便堆积垃圾到路上的要处以砍手的刑罚。

如今赵无恤又将那条古法搬了出来,掌控战时刑法本就是小司寇的职责之一,无恤在秦邑发生大疫时临时颁布条例完全符合礼法。

更何况他身份还不止于此:一方面他是此次西鲁互保的盟主,连秦邑大夫在战时也得听其调遣;另一方面,他还是赵卿之子,驻扎在此地的数千赵兵的副统帅。在有心宣传下,雪原一战,赵无恤轻骑逐齐侯,夺得“龙九”大旗的威名已经传遍四周城邑,这对他在战后压制西鲁各邑,凌驾于他们之上有利。

所以邑吏们对无恤是又尊敬又惧怕,但他一张口便杀气十足,却让众人脸色惨白。

尤其是孔子门徒秦商和秦非两人,暗道这样照搬殷商苛法是不是太过分了?

他们正要提出一点微弱的抗议,但赵无恤却话音一转:“余也不是桀纣,断其手太过严重,但医扁鹊也说过,此事关系到疫病的传播,不能不加以重视,弃灰於道上者,处以髡刑!”

作为后世人,赵无恤不喜欢肉刑,秦朝的“弃灰於道上者,黥”还是太重了,反而觉得刮掉头发这种春秋时华夏人极为羞耻,却不会伤害身体的刑罚倒很适用。

秦邑诸吏们相视点头,觉得可以接受,纷纷同意了。

“再在邑中弄些草灰、干土,洒于居所内外,要时刻注意保持干净清洁,让里闾的有司们巡视,监督民众勤加洒扫,再通告之,日常多洗澡沐手,注意通风。”

“唯!”

“此外我见秦邑公用的溷厕过少,已经让人在每个里巷都新开挖了一个,以垣墙围之,今后都必须到公厕里便溺,街上不得留存脏物,更不许脏水横流,无人管理,在禁令解除期间,违者同样处以髡刑!”

因为后世的见闻,所以赵无恤对领地的卫生一向十分重视,感谢当年在成乡的统治试验。有一大批的成乡老班底在,那个被治理得干净活泼的小邑的模式甚至能被复制,先前占据的甄、廪丘、郓城都受到了一定影响,卫生条件和城市规划合理了许多。

所以碰上疫病,赵无恤也不慌乱,而是主动请缨接下了防疫工作,将成乡的模式有条不紊地推而广之,只是增加了强制和军事管制。

毕竟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人类只要不像一些奇葩民俗一样以一生不洗澡为优点,都知道讲卫生的好处。但就像后世大学男生宿舍总是肮脏恶臭一般,不强制约束,别指望好习惯自己形成。

“二三子也不要抱怨什么,医扁鹊已经研究清楚了,污秽是伤寒细蛊存活传播的条件,病魔便在门外,若是不加注意,传到汝等或亲人身上悔之晚矣。总之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这便是防疫的第一条,卫生!”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秦邑的属吏们自然只能唯赵无恤之命是从。

……

“第二件事,是隔离与埋葬,一旦发现病症,立刻加以隔离,民籍者入城外的东门里,赵兵入城外的南楼里,俘虏营中的入城西的三里沟。”

三里沟位于墙垣外三里处,是处沟壑里长满杂草、灌木丛生,原先空无一人的荒地,会给被隔离的俘虏搭建起窝棚和围栏来。而东门里和南楼里两处条件更好些,是坚壁清野时放弃的里闾,至今尚未有民众归去。

“将彼辈集中在一处,除了给他们医治的疾医外,禁止任何人进入。”

有了赵无恤的提点后,医扁鹊经过在晋国的一年多研究,已经能确定许多病症都是细蛊通过空气,水传播的。理论能够指导实际,扁鹊和赵无恤都认定,伤寒病患若是不能隔离开来,就会持续传播,即便是死后,不能掩及时埋的话,伤寒也会继续传染。

正在奋笔记录的秦商一愣:“包括邑民在内?”

“尤其是邑民,军营和俘虏自然有赵氏家臣来管,邑中就得靠二三子了。”

这一条的难度有点大,赵兵和俘虏还好说,把他们中的患者集中起来不难,可邑民中的患者要想集中看管就难了,肯定会有家人藏匿出现。

所以秦非也为难地说道:“若是邑民不愿?为之奈何?”

“吾宁闻一家人哭,不愿闻全邑人哭!一人瞒藏不报,全家抓捕隔离!若是实在舍不得亲人的,那边一起进隔离营相伴罢!”

赵无恤扫了一眼秦商和秦非,这两人仅仅是一邑之才,有些孔门典型的迂阔,难怪在后世没有子贡、子路的名声。

原来,秦邑大夫对疫病畏之如虎,早已六神无主,将政事托付给无恤后,带着家人跑去邑郊一处偏僻猎场避灾去了。赵无恤自无不可,还很欣赏秦邑大夫这种识趣的行为,他乘机将一切邑中事务都接了过来,无论军政,都一手操持,包括对属吏们的管理。

如果说上次盟会时,赵无恤与秦邑只是同盟者的关系,那么现如今,这里除了礼法上尚不完备外,已经完全姓了赵!

无恤继续说道:“第三件事,那便是隔离秦邑,短期内禁止邑中的民众出境,同时也要派人分赴西鲁,乃至于濮南各邑,通告本司寇的刑令,督促彼辈执行。”

是的,秦邑,只是第一个而已!

他已经意识到了,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虽然暂时没法痛打齐、卫的落水狗,但这次伤寒也是一口气接管西鲁各邑军政的好机会。反正老爹要在鲁国呆到至少天气好转,他正好借力,给西鲁来场大换血,以防疫为敲门砖,将各邑反对者说成齐人间谍打倒,或诬陷他们得了伤寒加以隔离,在关键位置上换上支持自己的人,慢慢架空各邑大夫和邑宰。

……

时间很快就进入十一月下旬,伤寒的流行干涉不到无恤耍手段,但无恤的防疫工作却也无法阻止疫病的无孔不入。

和前几日一样,赵无恤结束了越俎代庖的理政,他的车驾缓缓驶出邑寺,朝城外的疫病隔离区开去。

秦邑的街道行人稀疏,偶有路过的也是行色匆匆,或掩口鼻,或低头疾行。赵兵们已经人人都有的葛麻口罩开始在民间也流行了起来,加上这雾蒙蒙的天气,直让赵无恤一眼看去,还以为这是冬日的帝都呢。

看着一片萧条的城邑,赵无恤对身边的言偃叹了口气道:“说到底,疫病在发现前已经悄然传播开了,公厕、洒扫清洁等等诸类只是亡羊补牢的细枝末节,医治才是治愈此次伤寒的关键!秦邑现在有医扁鹊及其弟子,这是好事情,但总体还说还是缺人,军医官能照顾过来兵卒,邑内的疾医能管着邑民,但俘虏那边就有些应接不暇了。”

所以,就在昨天,第一波伤寒开始爆发,俘虏营一日内出了几十个病症。赵无恤去三里沟视察时,正巧看见两辆车开了出来,车上均盖了席子,可无恤也能隐隐看到露出席外的手、脚。不用说,这两辆车上装的必是死去的齐人俘虏了。

他们的死因相同,都是死于伤寒!

所以目前的情况仍然是,只要疫病一日不消,邑里就会人心惶惶,一片愁云惨淡。而从甄邑等地运来的粮食医药一时半会到不了,邑外俘虏营还是缺医少食,不容乐观。

幸好因为预防得当,秦邑内尚无太多病患,还没到户户素缟的程度。曾和齐人在雪地上血肉相搏,亲密接触过的赵兵们也扛过了传染的危险日期,大多无事。

医扁鹊还在赵鞅面前称赞,说多亏了赵无恤,赵兵才能在这场伤寒里没太受影响。

因为在无恤的建议下,军营已经搬到了人烟空旷的郊外。而且和管理拥挤混乱的战俘营不同,在赵无恤派军吏指导下,赵兵分为几处扎营,营地间井然有序,不用污染过的水源。

最初时,军中也有几个病症,吓了赵无恤一跳,许多军吏也打着离开军营去其他地方居住的心思,但赵鞅却在营中岿然不动,一副与营地共存亡的架势。

这让兵卒们感动不已,而军吏们怕赵鞅比秦邑属吏们怕无恤还要多,赵鞅下了命令后,他们便带着兵卒一板一眼地去公厕,还用冰冷的水冲澡保持卫生。加上大战后赵鞅大手一挥,人人得以饱食,他们体力充沛,还是能抵挡住伤寒入体的。

最后,连病患者也积极配合,主动要求隔离,而扁鹊、子阳、子豹、子越作为赵氏宾客,主要的治疗都集中在这边,所以军营尚稳。

这个好消息叫无恤松了口气,提了半天的心终于落了下去。

可坏消息接踵而至,吴国使节团住在邑中,但今晨,言偃突然来告知,吴国太子夫差的亲信,专伯鱼也出现了伤寒的症状,而且越发严重起来!

(PS:就算到了汉唐时期,因为宫城在都城中比例较大,长安洛阳也比同时代的罗马拜占庭街巷更干净,谁敢在皇宫里乱扔垃圾试试?不过等西方人开始变得“文明”,来到满清时的江南,北京时,在笔记和画作上就开始各种吐槽污水横流秀西方人优越感了,殊不知在上古时期,这种情况是反过来的)

第434章 伤寒(下)

当言偃带着赵无恤进入临时分隔开的居室后,他便发现盖着厚厚被褥的床榻之上,专鲫脸上又多了新的痛苦痕迹。眼下,他脸色红晕,嘴唇干涸,竟连话也不说了,赵无恤远远地呼唤“伯鱼?”得到的也只是一声咕哝,过了一会,连咕哝都没了。

前来诊治的扁鹊之徒子豹一脸凝重,在赵无恤询问病情时大摇其头:“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专大夫的病症来得突然,发作极其猛烈,一日之内居然衰弱到如此程度,是最难诊治的那种。”

吴国行人屈无忌喃喃地说道:“这么说,是没救了?”

子豹垂首道:“只能尽人事,安天命。”

赵无恤发现他戴着厚厚的口罩和葛麻布衣,诊脉时只以丝线缠绕专鲫手腕,这家伙是扁鹊之徒里最怕死的,而不怕死的子越也染了疫病,如今只剩下子阳在陪着扁鹊,还有一批勇敢的疾医出入隔离区,无恤纵然厌恶子豹的怯懦,在这边却不得不依靠他。

危难见人心,板荡识忠良,诚哉斯言。

屈无忌知道若是让吴国太子的亲信,乃至于吴王视若义子的专鲫死于外国,他回国后恐怕要受责难,但此事保自己的小命要紧。

于是他叹了口气,摆了摆手:“那还是将他快快送到隔离的里闾中去罢。”

他这意思,是想让专鲫自生自灭了。

言偃也对疫病十分畏惧,十年前吴国都城爆发疟疾,被吴王亲手放弃,沉入沼泽的生命不在少数,言偃的父母便是在那时候殒命的,孰料此番北上又遇上了这种情况。

其实并不奇怪,伤寒传染的重点一是多病体弱者,二就是远道而来,水土不服者。这在赵兵们身上还不明显,晋国和齐鲁差距并不大,但从南方潮湿闷热之地来的吴国人可就受不了了。

专鲫之前在晋国便三天两头染上小病,所以这个铁打的汉子才一夜之间被病魔削减成了这般模样,面对屈无忌的决定,和伯鱼纵然理念不合,却关系不错的言偃只能叹着气,别过脸去不看专鲫。

眼见这位吴国勇士的命运就此决定了,但赵无恤却发话了:“按照规矩,疫病患者是一定要移到隔离的里闾中去的,但我不会放弃伯鱼,我会用最好的药,最好的疾医为他诊治!”

赵无恤知道现在的情形对专伯鱼这样的人来说,根本不是生命。他的生命是开怀大笑,是炭火上烧烤的炙鱼,是双脚下踩踏的隆隆战车。他的生命是手握鱼肠剑,跳着奔放的吴地战舞乘车迎敌,青黑色的纹身在面孔和手臂上反射着阳光。

此人虽然大大咧咧,与赵无恤还有过些许冲突,但就算冲着他在陶丘遇刺时专鲫示警一事,无恤也会尽量保他活命!

他这个人,无论是瑕疵之怨,还是滴水之恩,都会一一相报!

……

屈无忌和言偃朝无恤道谢,但对治愈专鲫依然没抱太大的希望。

其实,伤寒等疫病给屈无忌、秦邑大夫、子阳等士大夫阶层造成的恐惧比给兵卒、庶民造成的还要大。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疫病面前,管你是王侯将相,还是庶民氓隶,它可不管你是“尊”是“卑”,一视同仁,只要你传染上就有丧命的危险。

诚然,士大夫们可以请医延治,可按时下之医疗条件,能否治好却也是五五之说。

赵无恤临走时又嘱咐再三,让吴国人至少在这几天里,改掉喝凉水吃生食的坏习惯,改喝沸水,在无恤的宣传下,这在秦邑已经是避疫常识了。

他不是神,虽然有后世的一些知识,却也不能变出药石来,更不能立刻不学自通,将后世治疗伤寒温病的知识统统背诵出来。他只是一个有些许生活常识的普通人,以忐忑而不安的心态应对一切,如履薄冰。

如今赵无恤只能指望一个人,绞尽脑汁将后世非典时期,防疫治疫的一些通用方法说出,供他参考。

扁鹊,还有后世治疫曾有奇效的古朴中医,如今是阻止伤寒最大的指望了……

……

两日之后,秦邑显得越发萧条,本着疏散人口的思路,赵无恤让一些乡里民众在族长和里长的带领下各自归家,邑内人口更少了。

爆发的伤寒基本被控制在秦邑附近,偶有传播到甄、廪丘、郿等处也被及时隔离了,但赵无恤还是靠着这“狼来了”引发的恐慌接管了各邑军政,调拨郓城和廪丘赵兵前去军管。而邮无正的五千偏师也谨慎地退回了濮南,固守此地,寒冬雨雪,无论是哪一方势力,仗已经打不下去了。

但北面齐境的情况却开始变糟,伤寒的源头果然是冻饿不堪的齐卒,当齐侯被陈恒的援军救出后,方至平阴,营中便出现了伤寒症状患者。但齐人全都一心只想归家,隐瞒不报者有之,不以为然者有之,于是乎,齐侯为了安抚人心,解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